七上4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秋思》对比阅读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4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秋思》对比阅读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1 10:5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秋思》对比阅读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客路”“归雁”“昏鸦”等关键词,掌握诗词对比阅读的语言分析逻辑。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行舟思乡”与“孤旅断肠”的意象对比,培养辩证思维与归纳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唐诗(《次北固山下》)的开阔意境与元曲(《天净沙 秋思》)的凝练悲秋,体会不同文体的表达张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传统文人“思乡”主题的多元表达(积极期盼 vs 凄苦愁绝),理解家国情怀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比情感基调差异:《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的淡淡乡愁与《天净沙 秋思》“断肠人在天涯”的极致悲苦。
分析意象组合效果:“潮平两岸阔”的开阔意象 vs “枯藤老树昏鸦”的萧瑟意象群。
难点
理解不同文体的表达特点:唐诗的“情景交融”(如“海日生残夜”的哲理)与元曲的“以景喻情”(意象叠加直抒胸臆)。
掌握“主题—意象—情感”的对比阅读路径,形成结构化分析思路。
【课前任务】
思考:为什么要将这两首诗放到一起对比阅读?
主题共性:均以 “羁旅漂泊” 为核心主题,借景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任务一:诵读知内容
活动一:大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活动二:结合体裁特点划分节奏,对比朗读。
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次北固山下》节奏规整,如 “潮平 / 两岸 / 阔,风正 / 一帆 / 悬”;
散曲小令句式自由灵活。
活动三: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句。
思考:两首作品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羁旅场景?
(《次》:江南早春行舟图;《秋思》:深秋古道漂泊图)
过渡:通过诵读和翻译,我们初步了解两幅截然不同的羁旅图景。在这不同画面的背后,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们同样的情感——思乡。
任务二:析读比诗情
活动一:古人常说 “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何漂泊在外的游子总容易被乡愁牵动呢?
交通不便:“行船”“古道” 等意象可见旅途漫长,归乡不易;
通讯匮乏:“乡书何处达”“归雁传书” 体现对家书的依赖与期盼;
文化心理:“安土重迁” 的传统观念,对 “家” 的归属感与眷恋;
境遇漂泊:游子远离故土,孤独感与陌生感触发乡愁。
活动二:这两首诗中的思乡体现在何处?
重点探究《次北固山下》
题目——次,停宿。
首联——“客路”即驿道,旅人前行的路;“青山”北固山。诗人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了,暗含旅途奔波。
颈联——写景并点明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残夜未去而东方海日已升,或许不是一个这样的日夜;而且诗人也在江上迎来了新旧年交替的时日,令人感慨: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居他乡。
尾联——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含蓄地点明浓浓的思乡情。
《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 勾勒出游子在荒凉古道上独行的画面,“瘦马” 既写马疲,也暗示人倦;“小桥流水人家” 以他人的 “家” 反衬自己的 “无家可归”,形成强烈对比;尾句 “断肠人在天涯” 以 “断肠” 二字将思乡的痛苦推向极致,直白呐喊出漂泊的绝望。
活动三:《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哪一首诗的愁绪更浓,哪一首诗的愁绪更淡呢?请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
《天净沙·秋思》更浓,《次北固山下》更淡
内容重点讲解:
①首联:“青山、绿水”写出江上的初春山青水绿,春意生机,色彩明丽的特点。江南早春,在故乡在北方的诗人来说是明媚动人的。难免生出一种轻松愉悦之情。
②颔联:写诗人在船上所见的恢宏阔大江景,视野开阔。自然生出一种对前路充满期待,乐观昂扬的情感。
③颈联:“生、入”将海日、江春拟人化,海日出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表现江水蓬勃的生命力,孕育着无穷无尽的生命和力量;也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时序交替、新旧更替的自然理趣,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
思考:作者看到“归雁”的时候,在想些什么?
示例:作者想借助于飞向洛阳的归雁,用乡书将自己的好心情带回去。
色彩角度:《天净沙·秋思》色调偏暗的黄色;《次北固山下》蓝色、绿色。
总结:王湾诗中表达的乡愁是淡淡的,是离家旅客的突然念家,是随意洒脱的,而马致远曲中的乡愁是深沉的,是漂泊游子的思乡,是凄凉苦闷的。 如果说王湾诗中表达的是羁旅之思, 那么马致远曲中表达的更多是漂泊之苦。
活动三: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王湾与马致远是如何表达他们的乡愁呢?
写法
《次北固山下》 对偶、拟人、设问、用典
《天净沙·秋思》 意象叠加、白描、直抒胸臆
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
过渡:是什么造成这两位诗人笔下乡愁的迥异呢?
任务三:比读辨诗情
活动一:请结合链接材料思考,为何两个人的情感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链接材料1:王湾大约生活在唐开元年间,开元元年(712年)中进士,曾任荥阳主薄,洛阳慰等官,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积极入仕为官,生活安稳富足。 唐朝初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学繁荣,思想开容并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开元盛世)。
链接材料2:马致远生活在元朝初年,经历了朝代更迭,见证了汉人政权的易帜,思想中有着深深的故国眷念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然而在元朝统治者实行的严酷的民族压迫政策下,汉人的境遇十分不堪。 马致远在中年时也曾短暂出仕做官,担任过几年省务官,但很快就退出官场,过着漂泊隐居生活。 马致远是大都人,但是在他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远离,离开政治统治的中心,因此大部分时间是漂泊天涯的游子,有家不能归。
时代背景,个人遭遇与心境
情感
《次北固山下》 积极乐观、淡淡乡愁
《天净沙·秋思》 羁旅之苦、思乡之痛、前途未卜之愁
活动二:诗人的这种心境是如何体现在诗中的?
示例:意象选择《次》开阔明丽、充满生机与希望
《秋思》衰败、荒凉、孤寂、沉重
总结:同是思乡,王湾用律诗的典雅与开阔意象,藏起了乡愁的锋芒;马致远用散曲的直白与萧瑟意象,放大了漂泊的痛苦。从 “乡书何处达” 的含蓄,到 “断肠人在天涯” 的呐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首作品的差异,更是两个时代、两种人生的悲欢。读懂它们,便读懂了中国文人“乡愁” 里的千滋百味,也读懂了文学与时代、人生的深刻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