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人教物理九上15.1 两种电荷(PDF,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练】人教物理九上15.1 两种电荷(PDF,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01 11:05:43

文档简介

第 15 章 电流和电路
第 1 节两种电荷
1:东汉时期的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乱龙篇》中记录了“顿牟掇芥”。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经过摩
擦的玳瑁的甲壳(顿牟)能吸引(掇)芥菜籽、干草等轻小的物体(芥)。这一记述说明( )
A. 异种电荷间存在引力
B. 自然界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C. 摩擦后的玳瑁甲壳与芥菜籽、干草等带上了同种电荷
D. 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如图,将塑料签字笔的笔尾在头发上摩擦后用细线挂起来,静止后,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
近笔尾,观察到笔尾远离橡胶棒,则摩擦后的签字笔( )
A. 带正电 B. 带负电 C. 与头发带同种电荷 D. 不带电
3:用绝缘轻细线悬挂着的通草小球的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那么( )
A. A 球可能不带电
B. C 球一定带正电
C. A 和 B 球一定带同种电荷
D. A 和 D 球一定带异种电荷
39/112
第 15 章 电流和电路
4: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的结构后,以氧气为例进
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 a、b、c 对应的是( )
A. 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 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 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 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5: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箔张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电荷从丝绸转移到玻璃棒
B. 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得到了电子
C. 摩擦起电是创造了电荷
D. 验电器金属箔张开,是由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6:“金陵金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箔轻薄柔软,不能用手直接拿取。如图所示,工
匠手持羽毛扫过纸垫,再将羽毛靠近工作台上的金箔,即可吸起金箔,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发生了______(填“转移”或“转化”)。
40/112
第 15 章 电流和电路
7:壁画所处的环境相对封闭、幽暗、潮湿,易滋生微生物,导致壁画受损。为此,中国航天
科技集团研制出一款机器人,机器人高速喷射带负电的粒子消灭微生物,从而保护壁画。该粒
子可能是( )
A. 电子 B. 原子核 C. 质子 D. 中子
8:静电植绒是绒布生产的常见技术:植绒机产生数万伏的高压静电,静电容器中的绒毛带上
负电荷,然后在被植绒布面喷涂上胶粘剂,移动喷头靠近被植绒布,绒毛在高压静电作用下从
喷头中飞升并呈垂直蓬松状植在涂有胶粘剂的布面。下列描述合理的是( )
A. 静电容器壁内侧一定带正电荷
B. 喷头中的绒毛带上负电荷,是由于绒毛失去了电子
C. 被植绒布面一定带正电荷
D. 绒毛呈垂直状植入,是因为绒毛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9:火药雕刻技术对精度的要求极高,又因为固体燃料极其敏感,静电、不合理的摩擦,甚至
刀具触碰到金属壳等都能导致其燃爆。以徐立平为代表的“大国工匠”以精湛的火药雕刻技术让
一件件大国重器华丽绽放。结合以上材料,下列措施中能有效防止静电的是( )
①刀具触碰到金属壳 ②佩戴防静电腕带 ③触摸导静电棒释放静电 ④必须穿防静电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1/112
第 15 章 电流和电路
10:家里的风扇使用一段时间后,塑料扇叶上会粘有灰尘。小明猜想,是因为扇叶和空气摩擦
后带了电;为验证这一猜想,小明用刚停止转动的风扇叶实验,出现了以下四种现象,能证实
他的猜想,并能确定扇叶带哪种电荷的是( )
A. 扇叶吸引带负电的轻质小球
B. 扇叶排斥带正电的轻质小球
C. 扇叶吸引不带电的轻质小球
D. 扇叶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张开
11:如图是判断通草球带电情况的流程。
(1)请将流程图补充完整:①____;②____;③______。
(2)若将 A、B 步骤的顺序互换,则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结论。
(3)通过该题你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2/112
第 15 章 电流和电路
12:如图,将甲、乙两个带电小球放在光滑的绝缘水平面上,其中甲球带正电荷,乙球带负电
荷。在甲、乙两球的球心连线上的某一位置放上一个带电小球丙。则下列情况可能发生的是
( )
A. 丙带正电荷,放在甲的左侧,甲静止
B. 丙带负电荷,放在甲与乙之间,丙静止
C. 丙带负电荷,放在乙的右侧,乙静止
D. 丙带正电荷,放在乙的右侧,乙静止
43/112第 15 章 电流和电路
第 1 节两种电荷
1:东汉时期的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乱龙篇》中记录了“顿牟掇芥”。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经过摩
擦的玳瑁的甲壳(顿牟)能吸引(掇)芥菜籽、干草等轻小的物体(芥)。这一记述说明( )
A. 异种电荷间存在引力
B. 自然界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C. 摩擦后的玳瑁甲壳与芥菜籽、干草等带上了同种电荷
D. 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答案:D
解析:“顿牟掇芥”现象仅说明摩擦后的玳瑁甲壳能吸引轻小物体,无法证明电荷种类或电荷
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轻小物体本身不带电,是带电体的基本性质使其被吸引,故 D 正确。
2:如图,将塑料签字笔的笔尾在头发上摩擦后用细线挂起来,静止后,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
近笔尾,观察到笔尾远离橡胶棒,则摩擦后的签字笔( )
A. 带正电 B. 带负电 C. 与头发带同种电荷 D. 不带电
答案:B
解析: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橡胶棒带负电,
与签字笔笔尾相互排斥,说明签字笔与橡胶棒带同种电荷,即签字笔带负电(B 正确)。摩擦
56/170
第 15 章 电流和电路
后头发会带正电(与签字笔异种电荷),故 C 错误。
3:用绝缘轻细线悬挂着的通草小球的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那么( )
A. A 球可能不带电
B. C 球一定带正电
C. A 和 B 球一定带同种电荷
D. A 和 D 球一定带异种电荷
答案:A
解析:
关键规律:相互排斥的物体一定带同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物体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一个带
电、一个不带电。
B、C 相互排斥→B、C 带同种电荷(但无法确定正负,B 错误);
A、B 相互吸引→A 可能带电(与 B 异种)或不带电(A 正确,C 错误);
C、D 相互排斥→D 与 C 带同种电荷,但 A 的带电情况不确定,故 A、D 可能带异种电荷或一
个带电一个不带电(D 错误)。
4: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的结构后,以氧气为例进
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 a、b、c 对应的是( )
A. 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 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 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 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57/170
第 15 章 电流和电路
答案:A
解析:物质结构层次为“分子→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图中质子
和中子构成 b(原子核),原子核与 c(核外电子)构成 a(原子),原子构成分子,故 A 正确。
5: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箔张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电荷从丝绸转移到玻璃棒
B. 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得到了电子
C. 摩擦起电是创造了电荷
D. 验电器金属箔张开,是由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答案:D
解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转移:玻璃棒与丝绸摩擦时,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得
到电子带负电(A、B 错误);
摩擦起电只是电荷转移,并未创造电荷(C 错误);
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金属箔因带同种电荷而张开(D 正确)。
6:“金陵金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箔轻薄柔软,不能用手直接拿取。如图所示,工
匠手持羽毛扫过纸垫,再将羽毛靠近工作台上的金箔,即可吸起金箔,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发生了______(填“转移”或“转化”)。
58/170
第 15 章 电流和电路
答案: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转移
7:壁画所处的环境相对封闭、幽暗、潮湿,易滋生微生物,导致壁画受损。为此,中国航天
科技集团研制出一款机器人,机器人高速喷射带负电的粒子消灭微生物,从而保护壁画。该粒
子可能是( )
A. 电子 B. 原子核 C. 质子 D. 中子
答案:A
解析: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含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带负电的粒子只能是电子(A
正确)。
8:静电植绒是绒布生产的常见技术:植绒机产生数万伏的高压静电,静电容器中的绒毛带上
负电荷,然后在被植绒布面喷涂上胶粘剂,移动喷头靠近被植绒布,绒毛在高压静电作用下从
喷头中飞升并呈垂直蓬松状植在涂有胶粘剂的布面。下列描述合理的是( )
A. 静电容器壁内侧一定带正电荷
B. 喷头中的绒毛带上负电荷,是由于绒毛失去了电子
C. 被植绒布面一定带正电荷
D. 绒毛呈垂直状植入,是因为绒毛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答案:D
解析:绒毛带负电可能是得到电子(B 错误),容器壁电荷无法判断(A 错误);
59/170
第 15 章 电流和电路
绒毛飞向布面可能是布面带电吸引,也可能是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C 错误);
绒毛带同种负电荷,因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呈垂直蓬松状(D 正确)。
9:火药雕刻技术对精度的要求极高,又因为固体燃料极其敏感,静电、不合理的摩擦,甚至
刀具触碰到金属壳等都能导致其燃爆。以徐立平为代表的“大国工匠”以精湛的火药雕刻技术让
一件件大国重器华丽绽放。结合以上材料,下列措施中能有效防止静电的是( )
①刀具触碰到金属壳 ②佩戴防静电腕带 ③触摸导静电棒释放静电 ④必须穿防静电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防止静电的核心是中和或释放电荷。②③④均为释放人体静电的措施;①刀具触碰
金属壳与防静电无关,故选 B。
10:家里的风扇使用一段时间后,塑料扇叶上会粘有灰尘。小明猜想,是因为扇叶和空气摩擦
后带了电;为验证这一猜想,小明用刚停止转动的风扇叶实验,出现了以下四种现象,能证实
他的猜想,并能确定扇叶带哪种电荷的是( )
A. 扇叶吸引带负电的轻质小球
B. 扇叶排斥带正电的轻质小球
C. 扇叶吸引不带电的轻质小球
D. 扇叶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张开
答案:B
60/170
第 15 章 电流和电路
解析:带电体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C、D 只能证明带电,无法确定电荷种类);
电荷间作用:排斥可确定同种电荷(扇叶排斥带正电小球→扇叶带正电,B 正确);吸引可能
是异种电荷或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A 无法确定)。
11:如图是判断通草球带电情况的流程。
(1)请将流程图补充完整:①____;②____;③______。
(2)若将 A、B 步骤的顺序互换,则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结论。
(3)通过该题你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负;正;不带
(2)能
(3)①利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②两个物体相互排斥,二者一定带同
种电荷,但相互吸引时,不一定带异种电荷,也可能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12:如图,将甲、乙两个带电小球放在光滑的绝缘水平面上,其中甲球带正电荷,乙球带负电
荷。在甲、乙两球的球心连线上的某一位置放上一个带电小球丙。则下列情况可能发生的是
( )
61/170
第 15 章 电流和电路
A. 丙带正电荷,放在甲的左侧,甲静止
B. 丙带负电荷,放在甲与乙之间,丙静止
C. 丙带负电荷,放在乙的右侧,乙静止
D. 丙带正电荷,放在乙的右侧,乙静止
答案:D
解析:物体静止的条件是合力为零(受力平衡)。
甲(+)、乙(-),丙的位置和电荷需使目标球受力平衡:
D 选项:丙带正电放在乙右侧。乙受到甲的向左吸引力和丙的向右排斥力(因乙带负电,丙带
正电,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乙受丙向右的吸引力),若两力大小相等,则乙静止(D 正确);
其他选项中,目标球均受力不平衡(如 A 中甲受向右合力,B 中丙受向左合力,C 中乙受向左
合力),无法静止。
62/17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