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口耳目手足》

文档属性

名称 3《口耳目手足》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1 11:44:03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有趣的汉字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
小瓶盖儿





任务一
借助字谜,形象识字

红门楼,白院墙,里面坐个胖儿郎。
猜一猜

圆圆脑袋一座山,兄弟两人住两边。各种声音能听见,从小到老不见面
猜一猜

上有毛,下有毛,中间有颗黑葡萄
猜一猜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任务二
联系生活识字
联系生活
吃饭
说话
喝水

联系生活

听歌
听课
听故事
联系生活

看书
看表演
看电视
联系生活

写字
打球
打扫
联系生活

踢球
走路
跑步
字源识字
古代人写“目”就画一只眼睛,后来字形逐渐演变,就变成现在的“目”字。
连一连
口 耳 目 手 足
任务三
拓展应用识字
手指
手腕
手心
手掌
手背
手套
手链
手表
看图理解
目录就像一本书的眼睛,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整本书的大概内容。
看图理解
你知道它为什么叫“足球”吗?
任务四
提笔即是练字时
复习田字格
竖中线
横中线
左上格
右上格
左下格
右下格
学习新笔画
横折
轻下笔,斜向右上,折时先往右下轻按成点,再往下运笔。
书写指导
上大下小,写在格子中间;
书写指导
上下同宽,中间的两横与上下横之间间距匀称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
小瓶盖儿





任务一
听曲明礼仪
仔细听,并说一说自己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京剧演员双脚踏地,两腿直立,占据了一块空间,这就是“站”。

中国古人对坐姿很讲究,比如古代有一种极重礼仪的坐姿叫“安坐”,即以膝居地,小腿平放在地上,臀部贴紧脚后跟。
中国是礼仪之邦
“姿势”是一门大学问,每一个动作都颇有讲究,今天我们就跟着儿歌一起来学习。
任务二
诵读儿歌懂礼仪
诵读儿歌
站如松,
坐如钟。
行如风,
卧如弓
站如松
好像
联系生活
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人“站如松”?
互动课堂
黑脸包公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铁面无私的判官。
任务三
学以致用行礼仪
头正
肩平
腰直
足安
手放好
判断对错
判断对错
行如风
判断对错
卧如弓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便有了站姿、坐姿、走姿、睡姿的具体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时常督促自己,做一个懂礼仪的小学生!
任务四
提笔即是练字时
书写指导
四横的长短各不相同,第一横平且稳,中间两横不碰边,最后一横向上斜。
学习新笔画

先朝右下轻按成点,再由点朝左下方快速行笔,笔尖顺势离开纸面。
指导书写
第一撇较平缓,中间一横短,下面一横长且在横中线,弯钩写在竖中线上。
下课啦/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3、口耳目手足
教学目标
1.看图对照,认识“口、耳”等7个生字。
2.会写“口、耳”等4个字和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
3.正确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了解坐、立、行的规范姿势。
教学重点
1.借助图画,识记生字。
2.会写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
3.联系生活了解“坐、立、行”的规范姿势。
教学准备
PPT,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看图对照人体器官,重点认识“口、耳、目、手、足”5个生字。
2.会写“口、目”2个字和笔画横折。
3.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图片,进一步理解“口、耳、目、手、足”的作用。
教学过程
任务一:借助字谜,形象识字
1.出示“口、耳、目”的谜语,让学生猜一猜谜底分别指身体的哪个部位。
红门楼,白院墙,里面坐个胖儿郎。(口)
圆圆脑袋一座山,兄弟两人住两边。各种声音能听见,从小到老不见面。(耳)
上有毛,下有毛,中间有颗黑葡萄。(目)
预设:如学生说到嘴巴、眼睛,可引导:嘴巴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口”;眼睛也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目”。
2.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3.出示课文插图,图文对照认识生字。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1)引导:校园里的花都开了,有红的、黄的,美丽极了。(出示生字:足)小美和小丽站在花前看花,(出示生字:手)小美伸出手指,(出示生字:口)嘴里开心地数着:“一朵,两朵,三朵…”这时,(出示生字:耳)小东听到了,也跑了过来。(出示生字:目)他的眼睛盯着每一朵花,高兴地说:“我们学校的花太美了!”
(2)提问:上面这5个字,你认识哪一个?请你自由读一读。
指名学生当小老师带读,学生跟读,教师正音。
任务二:联系生活识字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口、耳、目、手、足”各自的作用。
口:吃饭、说话、唱歌、喝水…
耳:听课、听歌、听故事…
目:看书、看表演、看电视…
手:写字、打球、打扫…
足:踢球、走路、跑步…
2.字源识字法
(1)出示眼睛的图片及“目”字的甲骨文,提问:仔细观察“目”字和图中画的这只眼睛,你有什么发现?
(2)讲解:古代人写“目”就画一只眼睛,后来字形逐渐演变,就变成现在的“目”字。
3.你能连一连,让它们手拉手,并说说你的发现吗?
任务三:拓展应用识字
1.形义结合,巩固汉字“口、耳、手”。
出示手的图片,点拨:请小朋友们四人一组合作,用上刚才给“耳”找朋友的方法,先四人一起认识“手”的各个部位,再找一找并说一说与“手”有关的物品。
(4)相机出示词语:手心、手背、手掌、手指、手腕、手臂;手套、手链、手表、手帕。
2.看图理解,巩固汉字“目、足”。
(1)出示“目”字,引导:“目”字单独使用比较少,我们边看
图片,边给它找找朋友。
①出示目录的图片,点拨:目录就像一本书的眼睛,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整本书的大概内容。
③提问:你还能帮“目”字找找其他朋友吗?
(2)出示“足”字,提问:你知道哪些和“足”有关的词语?
出示足球的图片,指名学生当小老师带读,全班跟读。
提问:你知道它为什么叫“足球”吗?
引导学生同桌间讨论,思考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足”字。
任务四:提笔即是练字时
1.复习田字格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的名称。
2.学习新笔画一横折。
(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口、目”中都有一个新笔画一横折。
(2)范写横折。提示:横折一笔写成。
3.指导书写生字“口、目”。
(1)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提示:“口”字上大下小,写在格子中间;“目”字上下同宽。中间的两横与上下横之间间距匀称,
中间两横收笔都不碰到竖。(2)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提醒写字姿势。
(3)星级评价:★写字姿势正确;★笔顺正确;★关键笔画位置正确。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看图对照,认识“站、坐”2个生字。
2.会写“耳、手”2个字和撇、弯钩2个笔画。
3.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4.知道坐立的基本姿势,在活动中感受、体验,了解坐、立、行的规范姿势。
教学过程
任务一:听曲明礼仪
1.播放歌曲: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引导学生仔细听,并说一说自己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结合课文插图,学习生字“站”和“坐”。
(1)出示课文及插图,教师范读儿歌,引导学生听到“站”和“坐”时用圆圈圈出来。提问:图中哪位京剧演员的姿势是站?哪位是坐?
(2)圈出站姿图及生字“站”,提问:仔细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提示:京剧演员双脚踏地,两腿直立,占据了一块空间,这就是“站”。
(3)圈出生字“坐”,提示:中国古人对坐姿很讲究,比如古代有一种极重礼仪的坐姿叫“安坐”,即以膝居地,小腿平放在地上,臀部贴紧脚后跟。
3.小结:中国是礼仪之邦,“姿势”是一门大学问,每一个动作都颇有讲究,今天我们就跟着儿歌一起来学习。
任务二:诵读儿歌懂礼仪
1.教师带读儿歌,学生跟读。
(1)重点正音:“钟”,读时舌头要翘起来;“松”,读时舌头要放平。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男女赛读;师生合作读。
2.出示课文站姿图和松树的图片,提问:仔细观察两张图片,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如”就是好像的意思。
(1)讲解:京剧演员就像松树一样笔直地站立着,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精神。我们也要和他们一样,站要有站相。
(2)联系生活,回忆生活中哪些人做到了“站如松”。根据反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如站岗的哨兵、升旗仪式上的同学、十字路口的交警…
3.出示课文坐姿图和古代包公图,提问:你知道他是谁吗?
引导:黑脸包公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铁面无私的判官。
(1)提问:你们看,包公坐着断案时是什么姿势呢?
(2)点拨:身子正、腰板直、腿放平的包公看上去一身正气,是不是给大家一种庄重正直的感觉呀?所以我们要学学他的坐姿,坐着就像钟一样端正。
4.引导学生四人一组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你们觉得正确的走姿和睡姿又该是什么样的?
(1)出示各种走姿、睡姿照片,引导学生判断姿势的正误。
(2)小结:走路时脚步应该像风一样轻、快且有力;卧床睡觉时应该像弓一样弯曲。
任务三:学以致用行礼仪
判断对错
小结: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便有了站姿、坐姿、走姿、睡姿的具体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时常督促自己,做一个懂礼仪的小学生!
任务四:提笔即是练字时
1.指导书写“耳”字。
(1)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提示:“耳”的四横的长短各不相同,第一横平且稳,中间两横不碰边,最后一横向上斜。
(2)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提醒写字姿势。
(3)星级评价:★写字姿势正确;★笔顺正确;★笔画位置正确。
2.指导书写新笔画—撇、弯钩。
(1)学习新笔画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横与撇的不同。
点拨:撇的起笔由按到提,笔画从右到左,由重到轻,从粗到细。
(2)学习新笔画弯钩。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弯钩起笔轻,比写竖的时候略微弯一些,最后加一个小小的钩。
3.指导书写“手”字。
(1)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提示:“手”的第一撇较平缓,中间一横短,下面一横长且在横中线,弯钩写在竖中线上。
(2)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提醒写字姿势。
(3)星级评价:★写字姿势正确;★笔顺写正确;★关键笔画位置正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