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汉魏六朝诗三首[汉]迢迢牵牛星
[魏]白马篇 曹植
[晋]归园田居 陶渊明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整体把握诗中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浪漫气息。?
2.感受理解诗中叠音词的使用效果。?
3.把握陶渊明淳朴、自然的田园诗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疏通文意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初步了解。?
2.学生能借助工具书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作借牛郎织女星描写想像画面的奇神和美丽。?
2.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
?3.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全面把握诗中游侠儿勇武、爱国的英雄形象。重点:
诵读、感悟。力争能背诵.?
难点:
在总体感受诗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对诗文所传达给读者的内涵作深入的思考。 古诗十九首
1.五言之冠冕
——漫谈《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大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五言抒情诗。它们大多抒写游子、思妇主题,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但是,它们没有题目,也不知作者是谁,因此就被后人笼统地称为“古诗”,意思指它们是魏、晋以前的古人所作的诗。西晋诗人陆机曾经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十四首,总题目就叫《拟古诗》。东晋诗人陶渊明,宋代诗人鲍照,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梁代,刘勰在文论专著《文心雕龙》里,锺(zhōng)嵘在诗论专著《诗品》里,都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这批“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的作品。也是在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作品总集《文选》,从这批“古诗”中选取了十九首。按照《文选》的诗歌分类原则,凡没有题目的诗歌作品,统归“杂诗”一类,这些“古诗”便入了“杂诗”类。而又不知它们的作者,所以就沿用“古诗”的名称,给这十九首诗拟了个总题目,即《古诗十九首》。这就是“古诗”的名称和《古诗十九首》的由来。
可见在梁代,“古诗”已经形成一个具有特指涵义、与两汉乐府并称的专类名称。由于两晋南北朝许多“拟古诗”的出现,它又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名称。在《文选》问世以后,由于萧统选择精当,《古诗十九首》也同《文选》一起流传深广,成为公认的“古诗”代表作,这个标题也成为一个专题的名称。其实,这十九首诗既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这样的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古诗十九首》从思想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两类:游子诗和思妇诗。
游子诗有着共同的主题思想,都是抒发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这类诗普遍写到人生寄世如同行客,寿命短促。 思妇诗以及个别游子乡思诗,都抒写离别相思。这类诗的共同主题思想是向往爱情忠贞,希望夫妻团聚,怨恨虚度青春。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
《迢迢牵牛星》抒写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想见团聚的相思之情。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四大传说之首
中国的四大传说是
“牛郎织女”、“嫦娥奔月”、
“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歌颂男女真诚的爱 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天刚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谁料有一天,奇迹发生了!牛郎干完活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见屋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还摆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牛郎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心想:这是怎么回事?神仙下凡了吗?不管了,先吃饭吧。 此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这天,牛郎象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了门,其实,他走了几步就转身回来了,没进家门,而是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偷偷地观察着。果然,没过多久,来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进门就忙着收拾屋子、做饭,甭提多勤劳了!牛郎实在忍不住了,站了出来道:“姑娘,请问你为什么要来帮我做家务呢?”那姑娘吃了一惊,脸红了,小声说道:“我叫织女,看你日子过得辛苦,就来帮帮你。”牛郎听得心花怒放,赶忙接着说:“那你就留下来吧,我们同甘共苦,一起用双手建设幸福的生活!”织女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就此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活得很美满。
过了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开心极了。一天,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织女不见了,两个孩子哭个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着急时,乌云又突然全散了,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织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脸上却满是愁云。只见她轻轻地拉住牛郎,又把两个孩子揽入怀中,说道:“其实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现在,天宫来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们自己多多保重!”说罢,泪如雨下,腾云而去。 牛郎搂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欲哭无泪,呆呆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让妻子就这样离我而去,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织女找回来!这时,那头老牛突然开口了:“别难过!你把我杀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编两个箩筐装着两个孩子,就可以上天宫去找织女了。”牛郎说什么也不愿意这样对待这个陪伴了自己数十年的伙伴,但拗不过它,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忍着痛、含着泪照它的话去做了。 到了天宫,王母娘娘不愿认牛郎这个人间的外孙女婿,不让织女出来见他,而是找来七个蒙着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样的女子,对牛郎说:“你认吧,认对了就让你们见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怀中两个孩子却欢蹦乱跳地奔向自己的妈妈,原来,母子之间的血亲是什么也无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没办法了,但她还是不甘心织女再回到人间,于是就下令把织女带走。牛郎急了,牵着两个孩子赶紧追上去。他们跑着跑着,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来,眼看着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他们中间划出了一道宽宽的银河。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站在银河的两端,遥遥相望。而到了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会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长长的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家再次团聚。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皎皎,灿烂。河汉,银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擢,举起、伸出。素,白。
終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章,经纬交织的布幅。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去,离。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盈盈,清清。
脉脉,含情相视而不语。一边是遥远的牛郎,一边是隔着银河的灿烂织女。举起柔美洁白的双手,一扎一扎的穿梭纺织。从早到晚也织不出布来,眼泪零落如雨。清清的银河水浅浅,相隔的距离能有多远?隔一条清清的银河,只能含情注视沉默不语。赏析要点《迢迢牵牛星》起首两句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
中间四句描写织女,以动作神态写哀怨;
最后四句直接抒发诗人的慨叹,暗示离别的根源。诗中充满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
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不但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美感,而且对写景写人起到“景情并生”的作用。 诗句赏析举例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 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句诗用了“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情景相生。 “盈盈”写水美, “脉脉”写情深,这美好的情和景与”不得语“的残酷现实形成巨大的矛盾反差,从而使诗意更加哀怨动人。《迢迢牵牛星》一诗仅仅写出了牛郎织女的愁苦吗?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了人间别离之感。联系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所表现的对现实生活的深度思考,流露出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的不能实现的喟叹,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悲凉。 鹊桥仙 年代:宋 作者: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注释】①纤云弄巧: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②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 玉露:秋露。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③忍顾:怎么忍心回顾。张燕瑾《唐宋词选析》:秦观的这首《鹊桥仙》独具丰彩,是富有创造精神的好作品。它既没有慨叹会少离多,也没有抒发脉脉的相思。 却自出机抒,歌颂坚贞不渝、诚挚不欺的爱情。
沈祖棻(fēn)《宋词赏析》:这首词上、下片的结句,都表现了词人对于爱情的不同一般的看法。他否定了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了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也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但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破落,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沉醉于读书作诗。为了生存,陶渊明也去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
归园田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陶渊明,几乎无人不知。《归园田居》写的就是诗人弃官归隐、重返自然后的生活情景。请仔细品味诗中描写的平常意象,进入“角色”,体会诗人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态。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中国 晋 宋时 期 文学 家。一名潜 ,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适:适应,迎合。 韵:气质,本性。]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羁鸟:笼中鸟。 拙:愚拙。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墟:集市]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研究、思考、讨论: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
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 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简笔的勾勒的近景,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清雅。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的动景与静景有机结合,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诗人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些诗句来表现他的心情。他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显示他对官场的厌恶,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把园田生活比作“旧林”、“故渊”,显示他本性超凡脱俗,对自然无比留恋。学习提示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间,开始不受文人重视。但五言乐府的流行推动了文人创作五言诗。两汉时期文人多写辞赋,写五言诗并不多,流传下来的就更少。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人五言诗最繁荣的时期,流传的作品也很多,曹植、陶渊明是当时的重要作家。
学习《迢迢牵牛星》要注意体会叠音词的运用和押韵情致,以及由此而表达出的景中情和情中景;学习《白马篇》要注意体会作者所运用的铺叙的手法的艺术效果和少年英雄的忠勇爱国;学习《归园田居》要注意理解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体会其田园诗的艺术 风格。
白马篇
[魏 曹植]关于作者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少聪慧,“善属文”,始深得曹操宠爱 ,其兄曹丕称帝后,植名为王侯 ,实为囚徒 ,最后移封陈郡,卒谥思,故世称陈王或陈思王。
曹植是建安时期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他的诗现存约80首,大部分是乐府诗。曹植一生重视从乐府民歌中汲取创作养料,所不同的是,他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和提高,因此他的诗歌呈现出文人所特有的风格与情调,具有明朗、和谐、清新等特色。曹植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五言诗,把五言诗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并使之达于成熟。他的五言诗,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格调雄浑而不卑弱,文辞华美而不雕琢,尤其是注重语言的提炼和修辞,特别留意于文句的整饬和韵律的和谐。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他被视为五言诗的一代宗匠。
须臾,曹植入见,惶恐伏拜请罪。丕曰:“吾与汝情虽兄弟,义属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礼?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夸示于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笔。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诗一首。若果能,则免一死;若不能,则从重加罪,决不宽恕!”植曰:“愿乞题目。”时殿上悬一水墨画,画着两只牛斗于土墙之下,一牛坠井而亡。扩展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故事丕指画曰:“即以此画为题。诗中不许犯着‘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字样。”植行七步,其诗已成。诗曰: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凸山下,檄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曹丕及群臣皆惊。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植曰:“愿即命题。”丕曰:“吾与汝乃兄弟也。以此为题,亦不许犯着‘兄弟’字样。”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闻之,潸然泪下。其母卞氏从殿后出曰:“兄何逼弟之甚耶?”丕慌忙离坐告曰:“国法不可废耳。”于是贬曹植为安乡侯。植拜辞上马而去。(选自《三国演义》)
白马饰金羁jī,连翩西北驰。 马笼头/轻捷的样子借问谁家子?幽并bīng游侠儿。 爱交游有侠义的人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通“陲”,边境宿昔秉良弓,楛hù矢何参差。平时/手持/箭/参差不齐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箭靶/箭靶的一种仰手接飞猱náo,俯身散马蹄。 迎上去射/一种猴子 /射散叫做“马蹄”的靶子,“散”,使动用法。狡捷过猴猿,勇剽piāo若豹螭chī。通“矫”,强健/一种龙
这一段前六句介绍游侠儿的身世和经历,后八句描写他高超的武艺。写他的射箭本领时,着重描写射箭的姿态,然后用两个比喻作评价。 1.学习第一节
(1)提问:诗歌起首两句,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色彩鲜明的词语,—白一黄,色彩鲜艳。“连翩……驰”,马又是何等的英姿,看似写马,实则写人,骏马配英雄,英雄驭骏马。
(2)提问:“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两句写出了少年的什么?
明确:少年不平凡的经历。
(3)要求学生品味“宿昔秉良弓……勇剽若豹螭”八句,讨论:这几句诗表现了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这几句诗表现少年射骑技术的高超。运用了借代、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简洁、形象,是铺陈的艺术手法。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xí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公文/快马加鞭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踏/看/压倒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怀恋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名册/通“衷”,内心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不在意这一段前六句写他的赫赫战功,“蹈”、“凌”等动词很有表现力,写出了他的英勇气概。后八句揭示英雄少年崇高的献身精神,其中两个反问句模拟这位少年的口吻,鲜明的表现了他为赴国难而不顾生命和家人的崇高精神。 学习第二节
(1)要求朗诵第二节,找出描写少年赫赫战功和思想品质的诗句。
明确:战功:“长躯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思想品质:“弃身锋刃端……视死忽如归。”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中的对偶句,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对偶句“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对偶句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表达效果。“蹈”“凌”写出了少年英雄长驱直入,排山倒海之势,尽现为国征战、蹈死不顾之勇。少年为什么能如此英勇呢?由此过渡到下文对其内心世界的揭示。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中的反问句,品味其艺术效果。
明确:反问句“弃身锋刃端……何言子与妻?”连用两个反问句。把舍身为国,不顾家庭的爱国感情表现得更强烈,显示出义无反顾的气概。疑难指津《白马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曹植在青少年时期,随其父曹操南征北战,军旅生涯陶冶了他的性格。诗中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壮士形象,歌颂了他的为国献身,誓死如归的高尚精神,寄托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曹植《自试表》云:“昔从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用兵之势,可谓神妙。而志在擒权馘亮,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可见诗中所云“捐躯赴难,视死如归”,正是曹植本人的一向志愿。此时年轻的诗人精神昂扬奋发,对自己的前途、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因而诗歌的思想感情也豪迈不凡。白马篇 [魏 曹植]这是曹植的前期作品,塑造了一个忠勇的少年英雄的形象。先描写飒爽英姿,表现他的勇;再叙述他转战边陲、为国捐躯,表现他的忠。课堂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得中顾私 B.狡捷过猿猴
C.扬声沙漠垂 D.欲辨已忘言
2.从《白马篇》看曹植诗歌艺术特色,下列评论有误的一项是( )
A.曹植注意学习乐府民歌的手法,在《白马篇》中他用“赋”铺陈,将“游侠儿”的壮美形象立体地再现于渎者眼前。
B.曹植的诗歌具有雄健的笔力,能够在使用美丽辞藻的同时,保持浑厚的气象,从《白马篇》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一点。
C.曹植的诗歌有鲜明的个性,其中之一就是借歌中的形象表达自己的理想。如《白马篇》中的幽并游侠儿身上就寄托了作者报效国家的理想。
D.曹植注意从乐府民歌中汲取营养,他又改变了汉乐府民歌的古朴的语言风格,《白马篇》就意在追求一种华美的浯言风格。D D 课堂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体,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基本要求。读者解读诗歌、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揣摩诗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鉴赏融注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临其境,领悟到诗歌的韵味、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