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01 21:5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 本 信 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教科版
年级 四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1单元《声音》
单元主题 声学探秘局——解锁声音的密码
课时安排 9课时
一、单元主题
“声学探秘局——解锁声音的密码”
围绕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与应用,引导学生经历"现象观察→原理探究→工程创造"的科学实践过程,培养核心素养。
二、单元大情景
“声学特工队”科技挑战赛
学生化身"声学特工",完成三项核心任务:
1.任务一:破解声音密码(第1-4课)——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与接收机制;
2.任务二:声波操控师(第5-7课)——研究声音的强弱、高低与乐器调音;
3.任务三:创意乐器工坊(第8课)——设计制作环保乐器,举办“校园声科展”。
三、课程标准分析
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 3.3 声音与光的传播(3~4年级)
学段目标 (3-4年级) ①描述声音产生与传播条件; ②设计实验验证音调、响度与振动的关系; ③制作简易乐器。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听听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的强与弱》、《声音的高与低》、《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和《制作我的小乐器》共8课内容。
第1课《听听声音》核心内容为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声音(自然声、乐器声、机械声),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悦耳与刺耳。并能够听音辨源、描述声音特征,建立对声音的初步认知。
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核心内容为通过钢尺振动、鼓面跳动等实验,探究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观察发声物体的振动现象,归纳“振动发声”的科学结论。
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核心内容为验证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如“土电话”传声、水下敲击实验),理解声音传播需介质。对比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效果,解释真空不能传声。
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核心内容为认识耳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分析听觉形成路径(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模拟鼓膜振动实验,探究保护听力的方法。
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核心内容为探究音量与振动幅度的关系(用力敲鼓→振幅大→声音强)。尝试用分贝仪测量声音强度,分析噪声危害。
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核心内容为发现音高与振动频率的关系(钢尺伸出短→振动快→声音高)。对比不同长度、松紧的物体发声差异,理解频率概念。
第7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核心内容为应用“音高与频率关系”调节弦乐器(吉他、古筝)的音调,通过改变弦长、松紧控制音高。并尝试弹拨不同弦长/松紧的橡皮筋,记录音高变化。
第8课《制作我的小乐器》核心内容为综合运用声学知识(振动、音高、音量),设计并制作简易乐器(水瓶琴、皮筋琴)。并尝试测试乐器发声效果,优化结构与材料。
本单元以“现象→原理→应用”为线索,形成三层递进式结构:
1.感知层(第1课):建立对声音的直观认识,激发探究兴趣。
2.原理层(第2-6课):
(1)声音的产生(振动)→ 传播(介质)→ 接收(耳朵)→ 属性(音量/音高)。
(2)从物理本质到听觉机制,逐层深入。
3.应用层(第7-8课):
将声学原理转化为工程实践(乐器制作),实现“知识迁移→创意物化”。
并通过螺旋上升式结构,引导学生:
1.从感性认知(听声音)走向理性分析(振动、传播原理);
2.将抽象概念(频率、振幅)转化为可操作变量(弦长、松紧);
3.最终通过乐器制作实现跨学科融合(科学+工程+艺术),培养“像工程师一样思考”的创新能力。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解释声音由振动产生,声波需介质传播; 说明耳的结构与听觉形成原理。
科学思维 通过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如弦长与音高关系); 用模型解释鼓膜振动原理。
探究实践 制作土电话验证固体传声; 用分贝仪测量噪音; 调试自制乐器音准。
态度责任 设计《校园降噪方案》,宣传保护听力; 感受中国编钟文化中的声学智慧。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四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对"振动""频率"等抽象概念理解困难,需通过可视化实验(如撒盐观察鼓面跳动)辅助认知。
2.认知基础:已知声音"有大小、高低",但未建立与振动属性的关联;对耳朵结构有生活经验,缺乏科学认知。
3.学习难点:理解真空不能传声;区分音高(频率)与响度(振幅)的本质差异。
七、活动设置
(一)活动1:声音的发现者(对应第1课《听听声音》)
1.活动主题: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2.活动目标:
(1)识别自然界、动物和人类活动中的声音来源。
(2)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声音特征。
3.达成方式:
(1)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记录校园环境中的声音并分类(如鸟鸣、喇叭声)。
(2)跨学科融合:
①语文:撰写《声音日记》,用比喻手法描述声音
②音乐:听辨《闪烁的小星》音符高低顺序,绘制音符高低图谱。
(二)活动2:振动探秘(对应第2课《声音的产生》)
1.活动主题:解密声音的诞生
2.活动目标:
(1)验证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通过实验归纳振动与发声的关系。
3.达成方式:
探究实验:
①弹拨皮筋观察振动,敲击音叉溅起水花。
②吹竖笛感受空气振动。
(三)活动3:声波追踪战(对应第3课《声音的传播》)
1.活动主题:声音的“旅行”路径
2.活动目标:
(1)验证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方向。
(2)理解真空不能传声的原理。
3.达成方式:
对比实验:棉线电话传声(固体)、水下敲石块听声(液体)、抽玻璃罩空气(气体→真空)。
(四)活动4:听觉工程师(对应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活动主题:耳朵里的科学
2.活动目标:
(1)认识耳部结构(外耳、中耳、内耳)的功能。
(2)理解声波传递至大脑的路径。
3.达成方式:
模型制作: 用纸喇叭模拟耳郭聚声,气球皮模拟鼓膜振动。
(五)活动5:声音魔法师(对应第5-6课《声音的强与弱》《声音的高与低》)
1.活动主题:操控声音的奥秘
2.活动目标:
(1)探究振幅与响度、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2)设计实验验证振动幅度/频率对声音的影响。
3.达成方式:
(1)变量控制实验:
改变钢尺伸出长度(频率→音调)、击鼓力度(振幅→响度)。
(2)跨学科融合:
①数学:记录振动次数/分贝值,绘制“频率-音调”“振幅-响度”柱状图。
②艺术:演奏“水杯琴”,创作简单旋律感受音调变化。
(六)活动6:静音守护者(对应第7-8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制作我的小乐器》)
1.活动主题:从探究到创造
2.活动目标:
(1)应用声学原理设计乐器(如弦长、松紧影响音调)。
(2)提出噪声防治方案并制作模型。
3.达成方式:
工程实践:
①制作尤克里里(弦乐器)或水瓶琴(空气柱乐器),调试音高。
②用纸箱、海绵制作消音装置,测试降噪效果。
八、教学方法
1.情境驱动法
发布"声学特工任务卡":如"用3种方法让橡皮筋发出不同音高"(第7课)。
2.实验探究法
对比实验:真空钟罩 vs 空气传声(第3课),突出介质重要性。
3.项目式学习(PBL)
乐器制作迭代:设计→测试→优化→展示(第8课)。
九、学习方法
1.观察记录法
使用《声学探秘手册》记录实验数据(如振幅测量值)。
2.类比推理
将声波传递类比水波扩散(第3课),理解能量传播。
3.合作学习
小组分工:记录员(数据)、操作员(实验)、汇报员(结论)、材料员(器材管理)。
十、评价策略
(一)单元总体评价策略
过程性评价(60%) 实验记录单(30%)、小组协作(20%)、课堂问答(10%)
成果性评价(40%) 乐器功能评分(25%)、声科展答辩表现(15%)
(二)分活动评价表
活动1:声音侦察兵(对应第1课《听听声音》)
观察记录能力 记录3种声音来源 分类记录声音特征 绘制"校园声音地图"并标注特征区域
科学描述能力 用简单词汇描述声音 用对比句式描述差异 撰写科学短文分析声音三要素
跨学科应用 收集1首包含自然声效的音乐 分析乐曲中声音元素的情感表达 创作"声音诗歌"(每行一种声音意象)
活动2:振动实验室(对应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操作规范 完成鼓面撒盐实验,观察振动现象 设计对比实验 创新实验验证"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科学推理能力 复述"声音由振动产生"结论 用实验现象反驳"声音无需振动"的错误观点 解释"吹竖笛时空气振动发声"的原理
模型建构 用橡皮筋模拟声带振动 制作"跳动的心脏"振动模型 设计动态展板展示振动发声原理
活动3:传声特攻队(对应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验证能力 验证固体传声(桌面听挠桌声) 对比三种介质传声效果(固/液/气) 设计"真空传声"模拟实验
数据分析能力 记录"土电话"棉线传声现象 测试不同材质传声效率(棉线/铜丝/尼龙) 绘制"材质-传声清晰度"柱状图并分析规律
军事科技关联 列举1个声呐应用场景 解释声呐工作原理(回声定位) 设计"仿生声呐装置"草图(模仿蝙蝠)
活动4:听觉解密组(对应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模型理解能力 标注耳结构图(外耳/中耳/内耳) 用气球模拟鼓膜振动实验 制作可拆卸耳模型展示传声路径
健康防护意识 列举2种伤耳行为(如戴耳机超时) 设计"护耳日"宣传标语(如"60-60原则") 制定《班级听力保护公约》并组织签名活动
科学写作能力 写50字短文《如果没有耳朵》 用流程图描述听觉形成过程 撰写科普文《人工智能助听器的原理》
活动5:音量控制师(对应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
实验探究能力 完成鼓面振动幅度对比实验(轻敲/重敲) 用分贝仪测量5种环境噪音值 分析振幅-响度数学关系(如振幅×2=响度+6dB)
环保责任意识 识别1种校园噪音源(如课间喧哗) 设计"安静教室"方案(如铺设吸音地垫) 撰写《社区降噪提案》提交居委会
技术创新能力 制作简易消音耳塞(海绵+塑料杯) 设计"噪音警示器"(超分贝亮红灯) 开发手机APP模拟分贝检测功能
活动6:音高调谐师(对应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
变量控制能力 改变钢尺伸出长度测试音高(3组数据) 同时控制长度/厚度双变量测音高 设计三因素实验(长度/厚度/材质)
科学解释能力 说出"短尺振动快→声音高"现象 用"频率"概念解释音高本质 建立数学模型(音高∝1/振动体长度)
艺术融合能力 用玻璃杯制作3音阶"水琴" 演奏简单旋律(如《小星星》片段) 创作"科学音阶谱"(标注频率值对应音符)
活动7:弦乐工程师(对应第7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技术应用能力 调节橡皮筋松紧改变音高 在吉他上找到C大调音阶位置 用调音器校准自制乐器音准(误差≤5音分)
传统文化关联 了解古筝的弦数与音域 对比中西弦乐器(古筝vs小提琴)差异 研究编钟"一钟双音"原理并制作模型
工程优化能力 发现弦乐器1个设计缺陷(如跑音) 提出2项改进方案(如加装微调旋钮) 设计"自动调音琴桥"装置草图
活动8:创意乐器工坊(对应第8课《制作我的小乐器》)
工程制作能力 完成简易乐器制作(如吸管排箫) 乐器能演奏8度音阶(如C4-C5) 设计可拆卸/可调音的多功能乐器
科学原理应用 说明乐器发声原理(如排箫=空气柱振动) 分析材料选择与音色关系(如金属vs塑料) 用声谱仪对比自制乐器与商业乐器音质差异
展览策划能力 参与小组展位布置 设计乐器介绍海报(含发声原理图) 组织"校园声科展"并担任解说员
十一、作业设计
第1课《听听声音》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录制5种校园声音并分类(自然/人工) ★:录制3种
★★:分类正确+特征描述
★★★:分析频率与听感关系
提升作业 制作“声音地图”(标注操场/教室声源点) ★:标注3处
★★:标注5处+分贝值
★★★:提出降噪方案
拓展作业 创作《如果世界静音24小时》科幻画 ★:画出场景
★★:添加科学注释
★★★:设计“声音复苏”装置
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用气球皮+纸屑模拟鼓膜振动实验 ★:完成实验
★★:记录纸屑跳动高度
★★★:用慢镜头分析振幅规律
提升作业 对比声带/音叉/吉他弦振动差异 ★:描述1种现象
★★:列表对比3种振动特征
★★★:建立“振动-发声”模型图
拓展作业 设计“振动可视化”装置(如激光反射仪) ★:草图设计
★★:制作原型
★★★:捕捉声波轨迹视频
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测试棉线/铜丝“土电话”传声效果 ★:完成1种材料测试
★★:对比2种材料清晰度
★★★:分析材质密度与传声关系
提升作业 探究水下敲击石块的声音传播 ★:描述水下听声体验
★★:对比空气/水传声差异
★★★:用声速公式解释差异
拓展作业 制作《潜艇声呐工作原理》科普卡片 ★:简述原理
★★:配声波路径图
★★★:添加军事应用案例
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绘制耳结构图并标注传声路径 ★:标出3个部位
★★:标注完整传声路径
★★★:添加保护耳蜗警示标语
提升作业 设计“护耳小卫士”行动计划 ★:列出2条措施
★★:制作护耳宣传单
★★★:组织班级听力检测活动
拓展作业 研究助听器技术发展史时间轴 ★:列出3个里程碑
★★:配图说明技术突破
★★★:对比数字/模拟助听器优劣
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测量教室/食堂噪音分贝值 ★:记录2组数据
★★:绘制分贝对比柱状图
★★★:提出校园静音区方案
提升作业 实验验证“振幅决定响度” ★:完成鼓面撒盐实验
★★:测量不同力度下盐粒跳动高度
★★★:建立振幅-分贝数学模型
拓展作业 设计“智能降噪耳罩”原型 ★:画出结构图
★★:标注吸音材料位置
★★★:3D打印模型并测试
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制作8音阶水瓶琴(水量递变) ★:完成3音阶
★★:完成8音阶+标注水位
★★★:演奏《小星星》片段
提升作业 探究琴弦长度/松紧对音高影响 ★:记录1组数据
★★:绘制“长度-音高”曲线图
★★★:推导弦振动频率公式
拓展作业 编写《动物发声频率探秘》报告 ★:列举2种动物
★★:分析蝙蝠/海豚超声应用
★★★:设计仿生声波探测器
第7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用橡皮筋制作简易吉他 ★:绷紧皮筋发声
★★:调节出3个不同音高
★★★:标注音名(C/D/E)
提升作业 对比不同材质弦的音色 ★:测试棉线/金属线
★★:录制音色对比音频
★★★:频谱分析音色差异
拓展作业 复原古琴“一弦多音”原理 ★:说明按弦变音原理
★★:制作微调弦轴模型
★★★:演奏泛音片段
第8课《制作我的小乐器》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用吸管制作排箫(长度递变) ★:完成5管排箫
★★:音准误差≤半音
★★★:装饰民族纹样
提升作业 设计可调音高的打击乐器 ★:草图设计
★★:原型实现音高调节
★★★:添加阻尼降噪设计
拓展作业 举办“校园声科展”并路演 ★:展出乐器
★★:现场演示+原理讲解
★★★:观众互动问答记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