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1 15:3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瞻远瞩谏思危,理性声音需倾听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语法现象。
2.反复朗读,倾听理性声音,学习作者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培养论证说理的严密逻辑与思维能力。
3.学习魏征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体会魏征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培养论证说理的严密逻辑与思维能力。
2.学习魏征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体会魏征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朗读法
3.点拨法
4.提问法
5.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初步疏通文意。
2.分三组合作,每组整理一段重点文言知识。
3.结合本课所出现的实词,补充前几个单元所制作的文言实词卡片,并制作本课新的实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巧设例题,情境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劝说朋友或者父母改正不好习惯的经历?你们都是怎么劝说的呢?
(请学生代表谈谈自己的经历)
如果你穿越到唐朝,成为一名谏臣,在面对如下情况时,你会如何劝谏唐太宗。
贞观初年,唐太宗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大臣们对此极为忧虑,他们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开始纷纷上书劝谏。
(请学生代表谈谈自己的思考)
接下来,请同学们去看看另一名大臣——魏征,是如何劝谏的。
二、走进文本,初步感知
每组派代表展示课前整理的每段重点文言知识、本课实词卡片。
三、理清论述思路,倾听理性声音
1.集体朗读全文,思考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思”
2.理性的声音,“思”什么?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德义
3.理性的思考——为什么“思”?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纵情傲物,德衰囯危
4.理性的表现——具体怎么“思”?(朗读第三段前半部分内容)
①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要知足常乐,不要贪得无厌。
②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要休养生息,不要劳民伤财。
③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要有领导者风范,谦虚进取。
④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要察纳雅言,不要骄傲自满。
⑤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就算游猎,也要适可有度。
⑥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要有始有终,不要半途而废。
⑦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要广开言路,不要被蒙蔽。
⑧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要端正自身,不要让奸邪之人有机可乘。
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喜需谨慎,奖赏有度、公平。
⑩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怒要冷静,惩罚得当、公正。
总结:
“十思”,是奏书“理性声音”的具体内容,也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德义”的具体表现,这样写便于国君身体力行,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5.理性的结果——“诚能十思”的结果如何?(朗读第三段后半部分内容)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垂拱而治
四、赏析劝谏艺术,研读理性声音
[合作探究]敢于担当还要有能力担当,规劝者的劝谏艺术也直接关系到规劝的成败。那么,魏征的劝谏有哪些艺术魅力?(学生学过《谏逐客书》,能找到一些思考的方向,而教师要适时点拨)
1.赏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明确]历代所有的国君都是承受上天的伟大使命来治理天下的,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的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是相当显著的,但是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败。开头做得很好的国君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就非常少了。那么唐太宗也不例外,他登基之后同样滋长了骄傲情绪,他开始追求享乐,改变了原来的勤俭的作风。他不断的搜求奇珍异宝,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园林。所以作为大臣的魏征,纵观历史长河,从客观事实的角度,审慎历代王朝兴盛衰亡的教训,从而对大唐的国运深表忧虑。
劝谏艺术一:以史为鉴
2.“疏”,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魏征为什么要将分条陈述的最重要的“十思”置于篇末,而不置于篇首?即为什么要写前两段?
[明确]木长固本
欲流浚源
不深望远
不固求长
第一段,从树木、流水这些生活常见的现象入手设喻说理,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它不仅表明了作者上书的宗旨,更重要的是显得亲切、生动,容易引起唐太宗的兴趣,唤醒他的重视。接下去仍沿用这两个比喻,说明“德义”对于“国安”的重要作用。不积德义,国就不能安。国不能安,正是君主最担心的,所以这就抓住了唐太宗的心理。
创业——殷忧,竭诚待下——吴越为一体
守业——得志,纵情傲物——骨肉为行路
水和舟——民和君——载舟覆舟
第二段,面对唐太宗的居安而不思危,不以俭来戒奢的现实。魏征引用了历史教训加以劝诫,“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概括了自古以来君主兴亡的教训。“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用正反对比,写出待人前后态度迥异,进一步揭示了傲物的危害之大。“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无疑更是给唐太宗敲了警钟——不可纵情傲物,应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劝谏艺术二:手法丰富
通过这两段论证了“积德义”的重要性与“不积德义”的危害性,写到这,自然地引出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能“积德义”?这时,顺理成章地引“十思”作为具体实施内容,语重心长地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全文思路严谨,一气呵成,论证有力,令人信服。
劝谏艺术三:构思得理
3.咬文嚼字,思考以下句子中的词语能否替换?
①“臣闻”能否改成“臣以为”?
[明确]不可以。“臣闻”是奏议中的敬辞,口气不卑不亢,而“臣以为”有自以为是之嫌。
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其中“诚能见可欲”能否改成“是故见可欲”?
[明确]不能,“诚能”译为“如果真能”,表示一种假设,带有希望和商量的口吻。同时,也就是委婉地表达出唐太宗实际上他并没有完全做到。而“是故”是论述的口气,较为生硬。
③“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与“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句话能否改为“怨不在大,可畏惟民”和“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民”?
[明确]不能,唐太宗姓李名世民。封建君王或者说是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在说话当中避免直呼其名,而以别的字来代替。所以当时人们写文章遇到“民”这个字就改写成人字,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语言运用上的一种非常特殊的规则。魏征的写法也是这种体现。
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下愚”,而称唐太宗为“明哲”?
[明确]魏徵始终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君臣、主仆关系,因此谦称自己为“下愚”,而尊称唐太宗为“明哲”。
劝谏艺术四:用语得体
五、小结
“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
——比干
这句话诠释了古代士人的忠诚与勇气,责任与担当。然而自古以来,讽谏帝王,是冒险之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因为讽谏最终遭到挖心,屈原因为讽谏最终被放逐,这些都是千古名证与教训。然而,魏征在这些残酷的教训面前,依然选择放言切谏。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所幸没有招来杀身之祸,反而却得到了君王的称赞。唐太宗看了《谏太宗十思疏》后,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之后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魏征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我们感叹唐太宗的贤明,更感叹劝谏者的勇气与智慧,敬佩他为君为民的责任与担当。
六、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思”什么 以史为鉴
为什么“思” 手法丰富
怎么“思” 构思得理
“思”的结果 语言得体
七、作业布置
1.请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和“善始—克终”这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围绕选择的的话题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分四组合作,要求每组撰写不少于三条的发言提纲。
2.完成单元学习任务三中的断句、翻译。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