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远瞩谏思危,理性声音需倾听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
一、情境导入:以“劝谏”为引,激活思维
师:(微笑)同学们,生活中你们有过劝说别人改正缺点的经历吗?比如劝父母少玩手机,或者劝朋友改掉拖延症?谁来分享一下?
生A:(举手)我劝过爸爸戒烟,我给他看吸烟危害的视频,还给他买口香糖代替。
师:用数据和替代方案劝说,很理性!如果你穿越到唐朝,成为一名谏臣,在面对如下情况时,你会如何劝谏唐太宗:
贞观初年,唐太宗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大臣们对此极为忧虑,他们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开始纷纷上书劝谏。
生B:(思考)我会先夸他的功绩,再委婉指出问题,比如“陛下开创盛世令人敬佩,但若劳民伤财,恐失民心……”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有策略。今天我们一起看看魏征是如何劝谏的,他的智慧或许能给我们启发。
二、走进文本:文言知识梳理
师:课前已分组整理文言知识,请各组代表展示成果。
第一组代表:(投影PPT)第一段重点词:“固根本”的“固”是动词“巩固”;“浚其泉源”的“浚”意为“疏通”……
第二组代表: 第二段“凡百元首”中“元首”指帝王;“克终者盖寡”的“克”是“能够”……
师:补充易错点:“载舟覆舟”的“载”读zài,意为“承载”;“景命”的“景”是“大”的意思。现在交换实词卡片互评,补充缺漏。
(学生交换卡片,讨论修正)
三、理清思路:聚焦“思”字,层层剖析
师:齐读全文,思考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全体学生:(齐答)“思”
师:为何“思”?文中哪些句子揭示了“思”的必要性?
生C:(朗读)“不念居安思危……塞源而欲流长者也。”用比喻说明不积德义会亡国。
生D:(补充)“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指出帝王难以善终,警示太宗。
师:分析精准!魏征如何具体提出“十思”?
第一组:
①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要知足常乐,不要贪得无厌。
②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要休养生息,不要劳民伤财。
第二组:
③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要有领导者风范,谦虚进取。
④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要察纳雅言,不要骄傲自满。
第三组:
⑤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就算游猎,也要适可有度。
⑥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要有始有终,不要半途而废。
第四组:
⑦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要广开言路,不要被蒙蔽。
⑧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要端正自身,不要让奸邪之人有机可乘。
第五组:
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喜需谨慎,奖赏有度、公平。
⑩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怒要冷静,惩罚得当、公正。
师总结:“十思”,是奏书“理性声音”的具体内容,也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德义”的具体表现,这样写便于国君身体力行,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师:“诚能十思”的结果如何?
全体学生:“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垂拱而治
师:联系生活,若你是班长,如何用“十思”管理班级?
生E:(笑)“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奖励同学要公平,不能偏心!
四、赏析艺术:合作探究劝谏智慧
师:敢于担当还要有能力担当,规劝者的劝谏艺术也直接关系到规劝的成败。那么,魏征的劝谏有哪些艺术魅力?
师点拨:赏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生F:以史为鉴
师点拨:“疏”,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魏征为什么要将分条陈述的最重要的“十思”置于篇末,而不置于篇首?即为什么要写前两段?
生G:像说教,可能触怒皇帝。而魏征先讲道理,再给方法,层层递进。
师点拨:咬文嚼字,思考以下句子中的词语能否替换?
①“臣闻”能否改成“臣以为”?
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其中“诚能见可欲”能否改成“是故见可欲”?
③“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与“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句话能否改为“怨不在大,可畏惟民”和“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民”?
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下愚”,而称唐太宗为“明哲”?
生H:不可以。“臣闻”是奏议中的敬辞,口气不卑不亢,而“臣以为”有自以为是之嫌。
生I:不能,“诚能”译为“如果真能”,表示一种假设,带有希望和商量的口吻。同时,也就是委婉地表达出唐太宗实际上他并没有完全做到。而“是故”是论述的口气,较为生硬。
生J:不能,唐太宗姓李名世民。封建君王或者说是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在说话当中避免直呼其名,而以别的字来代替。所以当时人们写文章遇到“民”这个字就改写成人字,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语言运用上的一种非常特殊的规则。魏征的写法也是这种体现。
生K:魏徵始终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君臣、主仆关系,因此谦称自己为“下愚”,而尊称唐太宗为“明哲”。
师点拨:从这些推敲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到魏征劝谏的语言艺术是什么?、
生集体:语言得体
师总结:总的来说,魏征劝谏的艺术主要有:以史为鉴、比喻说理、用语得体、逻辑严谨!(板书)
五、升华主题:感悟责任与担当
师:(播放《贞观之治》片段)魏征冒死进谏,太宗为何没杀他?
生G:因为魏征的忠心和大唐需要直臣,太宗也明白“以人为镜”的道理。
师:(深情)比干挖心、屈原投江,魏征却得善终,这是明君与良臣的双向奔赴。今天的我们,虽不用“死谏”,但理性表达、勇于担当仍是宝贵品质。
六、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思什么:居安思危 → 以史为鉴
为何思:载舟覆舟 → 手法丰富
如何思:十思力行 → 构思得理
思之果:垂拱而治 → 用语得体
七、作业与结语
师:课后作业1.请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和“善始—克终”这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围绕选择的的话题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分四组合作,要求每组撰写不少于三条的发言提纲。
课后作业2.完成单元学习任务三中的断句、翻译。
(铃声响起)
师:(总结)魏征的理性之声穿越千年,仍振聋发聩。愿同学们在生活中既有“直谏”的勇气,也有“善谏”的智慧!下课!
全体学生: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