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包含三首经典古诗:
白居易《暮江吟》:描绘了夕阳西沉、晚霞映江和新月初升、露珠晶莹的绚丽秋夜图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苏轼《题西林壁》: 通过描写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揭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说明观察事物需跳出局部、多角度全面的道理。
卢钺《雪梅》:以雪和梅争春为引,借梅雪“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对比,说明事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蕴含了取长补短、和谐共生的道理。
三首诗画面感强,语言精炼优美,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暮江吟》侧重对美的感悟,《题西林壁》《雪梅》侧重对事理的思考),适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感悟哲理。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如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
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画面(如《暮江吟》的晚霞露珠、《雪梅》的雪梅争春)有浓厚兴趣,但对蕴含其中的哲理(尤其《题西林壁》)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学生想象力丰富,乐于表达,但需教师引导进行更细致、更深入的想象和感悟。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理解“瑟瑟”“缘”“逊”等关键词,掌握写景、哲理、咏物诗的语言特点。
思维能力:通过对比三首诗(写景/哲理/咏物)的表达角度,培养初步的辩证思维与归纳能力。
审美鉴赏:感受《暮江吟》的画面美、《题西林壁》的哲理美、《雪梅》的对比美,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文化自信:体会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感悟,积累传统文化意象(如“月”“梅”“雪”)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优美画面(《暮江吟》《雪梅》)或独特景象(《题西林壁》)。
难点:
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尤其《题西林壁》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雪梅》的“各有所长”)。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带领同学们欣赏两幅图,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诗人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绝美的画卷,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检查字词:
出示生字卡片,多形式认读。
重点指导:“暮”(mù) 与“幕”区分、“瑟”(sè)、“吟”(yín)、“缘”(yuán) 的读音和书写。
理解“瑟瑟”、“可怜”、“缘”等词义(结合注释)。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议(是否读准字音、读通顺)。
4. 教师范读: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基调。
(三) 学习《暮江吟》,想象画面
1. 聚焦诗题:
“暮江吟”是什么意思?(傍晚时分在江边吟诵。)
2.了解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 理解诗意:
小组合作:学生结合注释和插图,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交流,明确: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借助图片理解“残阳”、“铺”、“瑟瑟”指青绿色,想象夕阳余晖斜照江面,江水一半碧绿一半通红的壮丽景象。)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理解“可怜”是可爱的意思,“真珠”即珍珠。想象九月初三这个可爱的夜晚,露珠像珍珠一样圆润晶莹,新月像弯弓一样悬挂天际的宁静优美画面。)
4. 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引导想象:
“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哪些词句让你觉得特别美?”
(引导学生抓住“铺”、“瑟瑟红”、“真珠”、“弓”等词展开想象,描述画面。)
体会情感: “面对如此美丽的江边晚景和初月新露,诗人会是什么心情?” (喜爱、赞美、陶醉、愉悦。)
指导有感情朗读(前两句壮阔稍慢,后两句宁静优美舒缓)。
4. 配乐朗读/背诵:
学生配乐朗读,尝试背诵。
(四) 学习《题西林壁》
1. 解题识人:
“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简介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有《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传世。
2. 理解诗意:
自由读诗: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
交流诗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看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呈现的姿态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认不清庐山的真实全貌,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3. 聚焦现象,引发思考:
“为什么看庐山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现象?” (观察的角度不同、位置不同。)
活动体验:教师出示一个物体(如茶杯),请不同位置的学生描述看到的形状,感受视角不同带来的差异。
4. 领悟哲理:
诗人最后得出什么结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比如评价自己或同学时,有时看不清优缺点;看待一个问题时,站在不同立场会有不同看法等。)
明确哲理:
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事物、想问题,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局限于局部,往往看不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要全面认识事物,就需要跳出局部,多角度观察,听取不同意见。
(板书:多角度观察 全面认识)
5. 指导朗读:前两句读出变化和惊奇,后两句读出思考和领悟。尝试背诵。
(五) 课堂小结
1. 回顾两首诗描绘的不同景象(江边晚景的绚丽宁静 vs 庐山的千姿百态)。
2. 点明《暮江吟》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题西林壁》则蕴含了观察事物的深刻道理。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检查背诵《暮江吟》《题西林壁》。
2. 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听听冬天里雪和梅的一场有趣的争论。
(二) 学习《雪梅》,理解对比
1. 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雪梅》,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理解“降”、“阁笔”、“评章”、“逊”、“输”等词义(结合注释)。
了解作者
卢梅坡,别名卢钺,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与刘过是朋友,存世诗作不多,以两首《雪梅》流芳百世。
2. 理解诗意:
同桌合作,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交流,明确: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花和雪花都认为自己是报春使者,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服输。诗人放下笔,难以评判谁更胜一筹。)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在晶莹洁白上比雪花逊色三分,雪花却在芬芳清香上输给梅花一段。)
3. 想象画面,体会情趣:
诗中把雪和梅当作什么来写? (当作两个争强好胜的人来写,拟人手法。)
想象一下,“梅雪争春”会是怎样的情景?诗人‘阁笔费评章’时是什么样子?” (引导学生想象雪梅互不相让的热闹场面和诗人左右为难的有趣神态。)
4. 探究哲理:
“诗人最后是怎么评判的?” (梅雪各有长处:雪更白,梅更香。)
“从这场争论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理解:事物各有优点和缺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客观看待,取长补短,和谐共存。)
5.联系生活:
你能举出生活中类似“梅雪争春”的例子吗?(如铅笔和钢笔各有用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等。)
模仿《雪梅》的对比手法,写一两句比较两种事物特点的话(如:桃红不如霞灿烂,霞却无桃果香甜)。
6. 指导朗读,尝试背诵。
(三) 比较三诗,总结提升
1. 对比异同:
内容:《暮江吟》写景抒情(赞美自然);《题西林壁》《雪梅》写景说理(蕴含哲理)。
手法:《暮江吟》色彩对比(瑟瑟红);《题西林壁》角度对比(横侧远近高低);《雪梅》拟人、对比(雪白梅香)。
哲理:《题西林壁》——观察事物需多角度;《雪梅》——事物各有所长。
2. 总结学法:
再次强调学习古诗的方法: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感悟哲理→诵读积累。
3. 拓展延伸 :
补充阅读其他蕴含哲理的古诗名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选择一首诗,为它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9 古诗三首
《暮江吟》 (白居易)
画面:绚丽宁静
情感:热爱赞美
《题西林壁》 (苏轼)
现象:姿态万千
哲理:多角度观察 ,全面认识
《雪梅》 (卢钺)
情景:情趣盎然
道理:各有所长 ,取长补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