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1 16:3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长征的背景。
2.学习场面描写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3.赏析本文的语言,分析句子的含义,把握语句的作用。
4.探讨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文中的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探究本文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
2.体会本文运用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来表达感受的写法,感受真实的历史氛围,感悟崇高美。
教学过程
导入:
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
活动一:我忆长征故事
1.作者简介
杨成武(1914年10月27日—2004年2月14日),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中共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杨成武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主要作品有《杨成武回忆录》《杨成武军事文选》等。
2、背景资料:红军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3、文体知识
回忆录,散文的一种,用叙述或描写的方式追记自己或自己所熟悉的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回忆录的篇幅有长有短,具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它的分类:亲笔回忆录、口述回忆录;
它的特点:真实、广泛、突出。
活动二:我寻红色足迹
任务一: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重点记述了哪几件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任务二:1、红军到达吴起镇时心情是怎样的?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作者感情?
红军到达吴起镇时是激动、兴奋的。
2、作者运用了哪些不同手法,来表现红军到达吴起镇后无比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一)正面描写
1.场面描写: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描写了欢乐热烈的场面。
2.动作描写: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3.心理描写:如“我们都很高兴”,“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直接写出了战士们的情感和心情。
4.细节描写:如“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一下”,“他扳着手指说……”等,写出了在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每一个细节都不想错过的高度集中。
5.语言描写:如与邓小平同志的对话,以及毛主席的宣讲。
(二)侧面描写
如“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灿烂的阳光”侧面烘托出指战员喜悦的心情。
任务三:探究伟大形象,绘制红军英雄图
吴起镇革命纪念馆为《长征胜利万岁》这一作品征集配图和解说词。
小组合作:选取本文中的一个事件,为之设计一幅图画,并结合相关语句,给每一幅图画拟名,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红军形象。
活动三:我思长征意义
在参观吴起镇革命纪念馆时,解说员需要向大家讲解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请你从文中选出最能体现长征意义的句子,并进行解读。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活动四:我走“新”长征
通读课文,重点勾画出体现长征精神的语句,并概括长征精神,把你感悟到的精神书写在这块“长征精神展板”上。
长征精神的内涵。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课堂小结
回首长征,我们会深刻地知道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不屈的意志。让我们铭记长征精神,勿忘伟大征程。长征永远在路上,新的征程中,我们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