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下册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及背景
(1)《六国论》的作者是北宋散文家____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与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文章借古讽今,针对北宋朝廷对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妥协政策,警告统治者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2. 字词梳理
(1)拼音
① 赂( ) ② 暴( ) ③ 厥( )
(2)通假字
① “暴霜露”中“暴”通“___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暴秦之欲无厌”中“厌”通“___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
③ “当与秦相较”中“当”通“___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
④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中“无”通“___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
(3)字词翻译
①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互丧:______________;率:______________)
②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以:______________;邑:______________)
③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视:______________;举:______________)
(4)古今异义
① 其实(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
② 祖父(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
③ 再(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
④ 始速(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
⑤ 智力(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
⑥ 故事(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
(5)一词多义
① 兵:非兵不利( );而秦兵又至矣( )
② 得:此言得之( );较秦之所得( )
③ 为: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6)翻译段落
翻译文中第二段:“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二、文本探究
1. 文章的结构
(1)文章采用了__________结构,开篇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然后从“”和“__________”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2)下列对文章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总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B. 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 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D. 结论:借古讽今,批评北宋妥协政策
2. 文章的主旨
本文通过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点,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以免重蹈六国覆辙。
三、课内阅读
阅读第一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①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 作者如何回应“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质疑?
阅读第三段: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① 齐、燕、赵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② 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析三国灭亡?
阅读第五段: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① 作者写此段的目的是什么?
② 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的理解。
答案
一、文学常识
1. (1)苏洵,明允,老泉,苏轼,苏辙。
(2)辽,西夏。
2. (1)① lù ② pù ③ jué
(2)① 曝,冒着;② 餍,满足;③ 倘,如果;④ 毋,不要。
(3)① 交替灭亡,全都;② 凭借,小城镇;③ 看待,拿。
(4)① 它的实际数量/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② 祖辈和父辈/父亲的父亲;③ 两次/又一次;④ 招致/速度快;⑤ 智谋和力量/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⑥ 旧事、成例/真实或虚构的有人物情节的事情。
(5)① 兵器/军队;② 适宜、得当/获得;③ 成为/治理。
(6)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诸侯最担心的,原本就不在于战争。
二、文本探究
1. (1)总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
(2)B。
2. 弊在赂秦,以赂求和。
三、课内阅读(答案示例)
1. 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回应: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即不赂秦的国家因失去强援而灭亡。
2. 共同原因:失去强援,孤立无援。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3. 目的: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勿重蹈覆辙。理解:强调大国若妥协退让,结局将更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