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二首之红烛》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下册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及背景
(1)《红烛》作者________,原名闻家骅,是中国现代诗人、学者,________(流派)代表人物,第一部诗集为《________》。
(2)本诗写于________年,诗人在回顾理想探索历程时创作,以红烛象征________精神,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自我奉献的追求。
2. 字词梳理
(1)拼音
① 蜡炬( ) ② 捣破( ) ③ 脂膏( )
(2)词语解释
① 蜡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灰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耕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脂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残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本探究
1. 文章的结构
全诗共九节,情感脉络呈“圈形结构”:
(1)第1节:以“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开篇,赞美红烛的________,奠定________基调。
(2)第2-3节:追问红烛“为何烧蜡成灰”,引发________与________的矛盾,最终以“烧出光来”解答困惑。
(3)第4-7节:聚焦红烛“流泪”的意象,揭示其因________(象征反动势力)阻挠而痛苦,同时肯定其“培出慰藉的花儿”的奉献。
(4)第8-9节: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将个体情感升华为对________的哲学思考,呼应开篇的理性精神。
2. 文章的主旨
本诗通过红烛的________,表达诗人对________的坚定信念,以及甘愿为理想________、________的崇高精神,同时隐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与对光明的渴望。
三、课内阅读
选段一(第1节)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1. 此处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红烛”的“红”象征________,与诗人的“心”形成________,突出诗人的赤诚。
选段二(第5-6节)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1. “残风”象征________,红烛“流泪”的深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两节诗的情感变化是:从________转为________,体现诗人对红烛的理解与共情。
选段三(第9节)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 结尾引用诗句的作用是________,表达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2. 结合全诗,分析“收获”与“耕耘”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文学常识
1. (1)闻一多;新月派;红烛
(2)1923;自我牺牲
2. (1)① là jù ② dǎo pò ③ zhī gāo
(2)① 蜡烛;② 因失败而意志消沉;③ 比喻辛勤劳动;④ 脂肪,比喻奉献的心血;⑤ 比喻反动势力;⑥ 强调过程重于结果,体现奉献精神。
二、文本探究
1. (1)赤诚;热烈
(2)理想;现实
(3)残风
(4)奉献精神
2. 象征;自我牺牲;燃烧自我;不计得失
三、课内阅读
选段一:
1. 呼告;比喻;直接抒情,强化红烛与诗人心灵的共鸣
2. 赤诚;对比
选段二:
1. 反动势力;因理想受阻而痛苦
2. 困惑;理解
选段三:
1. 卒章显志;不计个人得失,专注奉献
2. “收获”是结果,“耕耘”是过程,诗人强调过程的价值高于功利性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