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经注>序(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一《<水经注>序(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高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1 22:3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经注》序(节选)》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下册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及背景
(1)《水经注》序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善长,时期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曾任北魏御史中尉等职,后因政治斗争遇害。
(2)本文是郦道元为《水经》所作的序言。《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古代地理书,作者不详,郦道元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水经注》,全书共__________卷。
(3)《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学巨著,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__________”,对后世山水游记散文影响深远。
2. 字词梳理
(1)拼音
① 蹒跚( ) ② 褴褛( ) ③ 羁绊( )
④ 瘗骨( ) ⑤ 畏馁( ) ⑥ 可憎( )
(2)通假字
① 阙旁通:通,意为__________。
② 川流戕改:通,意为__________。
③ 裁不宣意:通,意为__________。
④ 阶通“偕”:通,意为__________。
(3)翻译
① 周而不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简而不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条贯系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洄湍决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躔络枝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寻省之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段落
原文:“《易》称天以一生水,故气微于北方,而为物之先也。《玄中记》曰: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高下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本探究
1. 文章结构(填空式梳理)
(1)全文以__________为线索,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展开论述。
(2)第一部分(第1段):引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强调水的重要性,引出作注的背景。
(3)第二部分(第2-3段):批评前人地理著作的不足,如《大禹记》、《地理志》、《水经》,从而凸显自己作注的必要性。
(4)第三部分(第4-5段):阐述作注的方法和原则,如“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严谨的治学态度。
2. 文章主旨
(1)作者通过对《水经》的注解,不仅__________,更表达了对__________的热爱和对__________的责任感。
(2)核心思想:地理研究需__________与__________结合,既要继承前人成果,又要通过实地考察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本一(第1段)
《易》称天以一生水,故气微于北方,而为物之先也。《玄中记》曰: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高下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及其壮也,则滂沱沛泽,浸润千里,川谷为之改容,丘陵以之变迁。故圣王制国,必因天地之宜,究山川之理,以成其政。水之为用,其大矣哉!神莫与并矣。
1. 作者引用《周易》和《玄中记》的目的是( )
A. 说明水的起源 B. 强调水的重要性 C. 论证地理研究的必要性 D. 引出作注的方法
2. “浮天载地,高下无所不至”一句运用了__________修辞手法,突出水的__________。
3. 分析“神莫与并矣”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文本二(第2段)
昔《大禹记》著山海,周而不备;《地理志》述川流,简而不周;《尚书》《本纪》与《职方》俱略,都赋所述,裁不宣意;《水经》虽粗缀津绪,又阙旁通。所谓各言其志,而罕能备其宣导者也。今寻图访赜,极目川流,考之典记,验之水地,《大禹记》所云,亦有遗阙;《地理志》所叙,又多乖谬。至于川流戕改,殊名异目,世乃不同,难以取证。纵仿佛前闻,不能不犹深屏营也。
1. 作者列举《大禹记》《地理志》等著作的缺点,目的是( )
A. 贬低前人成就 B. 凸显《水经》的价值 C. 说明作注的必要性 D. 强调地理研究的困难
2. “寡能达其津照”中“津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纵仿佛前闻,不能不犹深屏营也”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的担忧。
阅读文本三(第4段)
窃以多暇,空倾岁月,辄述《水经》,布广前文。《大传》曰:“大川相间,小川相属,东归于海。”脉其枝流之吐纳,诊其沿路之所躔,访渎搜渠,缉而缀之。经有谬误者,考以附正;文有阙略者,详以补之。言山水者,祖述《禹贡》,宪章《职方》,逮于《越绝》《吴越》《乘》《梼杌》之篇,皆略言地理,罕能备其纤悉。今则不然,具录水名,穷原究委,兼述城邑,指明处所。庶备忘误之嫌,求其放心云尔。然绵古芒昧,华戎代袭,川流戕改,殊名异目,世乃不同,是以旁通互证,曲尽厥趣。
1. 作者作注的方法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体现了__________的精神。
2. “绵古芒昧,华戎代袭”一句说明地理研究面临__________的挑战。
3. 分析“川流戕改,殊名异目”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与解析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及背景
(1)郦道元;北魏 (2)补充注释;四十 (3)山水散文的先导
2. 字词梳理
(1)拼音:① pán shān ② lán lǚ ③ jī bàn ④ yì gǔ ⑤ wèi něi ⑥ kě zēng
(2)通假字:① 阙;缺;缺少 ② 改;丐;改变 ③ 裁;才;仅仅 ④ 阶;偕;共同
(3)翻译:① 全面但不够详尽 ② 简略但不够周全 ③ 条理繁多 ④ 漩涡急流 ⑤ 支流复杂 ⑥ 便于查阅
(4)译文:《周易》说“天以‘一’生水”,所以水气最早在北方萌发,成为万物之始。《玄中记》记载:天下最多的就是水,上托苍天下载大地,高到山巅低到深渊,没有它到不了的地方,万物都靠它滋养。
二、文本探究
1. 文章结构
(1)作注缘由;水的重要性;前人著作不足;作注方法 (2)《周易》;《玄中记》
(3)周而不备;简而不周;阙旁通 (4)访渎搜渠;缉而缀之
2. 文章主旨
(1)补充地理知识;祖国山川;文化传承 (2)文献研究;实地考察;修正谬误
三、课内阅读(示例答案)
文本一
1. B 2. 夸张;覆盖范围广 3. 强调水的神妙不可替代,为下文作注铺垫。
文本二
1. C 2. 水道的真实情况 3. 地理研究的准确性
文本三
1. 访渎搜渠;缉而缀之;求真务实 2. 历史变迁 3. 河流改道、名称变化,增加研究难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