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3.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3.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03 08:18:43

文档简介

3.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
题组一 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1.(多选)下列哪些现象是由声音的反射形成的(  )
A.夏天下雨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B.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的回音现象
C.同样的声音在房间里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些
D.声音经过话筒后变得响亮
2.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如果用射线表示波的传播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线与反射线一定在同一平面内,法线与这一平面垂直
B.入射线与反射线可能在法线同侧
C.“回声”是声波的反射现象
D.“回声”是声波的折射现象
3.一列声波由空气传到水中(  )
A.频率不变,波长变小 B.频率不变,波长变大
C.频率变小,波长变长 D.频率变大,波长变大
4.当一个探险者进入一个山谷后,为了估测出山谷的宽度,他吼一声后,经过0.5 s听到右边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又经过1.5 s后听到左边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若声速为340 m/s,则这个山谷的宽度约为(  )
A.170 m B.340 m
C.425 m D.680 m
题组二 波的衍射现象
5.(多选)关于波的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作波的衍射
B.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C.波长一定的机械波通过宽度不同的狭缝时,狭缝宽度越小衍射越明显
D.波长不同的机械波通过宽度一定的狭缝时波长越小衍射越明显
6.(2023·湖南长沙市高二期中)如图,蟾蜍在池塘边平静的水面上鸣叫,形成了水波。已知水波的传播速度与水的深度成正相关,蟾蜍的鸣叫频率f=1 451 H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波从浅水区传入深水区,频率变大
B.池塘水面上的落叶做的是受迫振动
C.在浅水区,水波更容易发生衍射现象
D.若水波两个相邻波峰间距离为0.5 cm,则此处水波的波速约为73 m/s
7.如图所示,在水槽中放两块挡板,挡板中间留一个狭缝,观察水波经过狭缝后的传播情况。已知水波的波长不变,但狭缝的宽度不同,甲图狭缝较宽,乙图狭缝较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械波经过狭缝后均沿直线传播
B.甲图狭缝宽度比波长大得较多,衍射现象比较明显
C.乙图狭缝宽度跟波长相差不大,衍射现象比较明显
D.甲、乙两图中波的衍射现象均不明显
8.(2023·江苏南京市高二月考)如图,P为桥墩,A为靠近桥墩浮在水面的叶片,波源S连续振动,形成水波,此时叶片A静止不动。为使水波能带动叶片振动,可用的方法是(   )
A.降低波源频率
B.增大波源振幅
C.减小波源距桥墩的距离
D.增大波源距桥墩的距离
9.海浪从远海传向海岸,已知海浪的传播速度与海水的深度有关,海水越深,速度越大。一艘大船停泊在离岸较远处,振动的周期为8 s,则(  )
A.海浪拍打海岸的周期大于8 s
B.海浪从远海传向海岸,相邻波峰之间的距离变大
C.悬挂在船上摆长为1 m的单摆的振动周期为8 s
D.让船停泊在离海岸更近处,海浪通过船体的衍射现象更明显
10.有一辆汽车以15 m/s的速度匀速行驶,在其正前方有一陡峭山崖,汽车鸣笛2 s后司机听到回声(v声=340 m/s),此时汽车距山崖的距离为(  )
A.160 m B.300 m
C.325 m D.650 m
11.“B超”可用于探测人体内脏的病变状况。如图是超声波从肝脏表面入射,经折射与反射,最后从肝脏表面射出的示意图。超声波在进入肝脏发生折射时遵循的规律为=(式中θ1是入射角,θ2是折射角,v1、v2分别是超声波在肝外和肝内的传播速度),超声波在肿瘤表面发生反射时遵循的规律与光的反射规律相同。已知v2=0.9v1,入射点与出射点之间的距离是d,入射角是i,肿瘤的反射面恰好与肝脏表面平行。求:肿瘤离肝脏表面的深度h为多少?
12.如图所示,某列波以60°的入射角由甲介质射到乙介质的界面上,同时产生反射和折射,若反射波的波线与折射波的波线夹角为90°,此波在乙介质中的波速为1.2×105 km/s。
(1)该波的折射角为多少。
(2)该波在甲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为多少。
(3)该波在两种介质中的波长比为多少。
3.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
1.BC 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由于光比声音传播得快,不是声音的反射,故A错误;声音经过话筒后被放大,不是反射,D错误;声音可以同光一样,具有反射现象,选项B、C中描述的都是声音的反射现象,故B、C正确。
2.C 波的反射遵守波的反射定律,即反射线在入射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反射线与入射线分居法线两侧,故A、B错误;声波遇到障碍物时可发生反射,形成回声,因此“回声”是声波的反射现象,故C正确,D错误。
3.B 声波由空气进入水中,波速变大,频率不变,由波速公式v=λf,知声波的波长变大,故B正确。
4.C 由d=v·+v·,可得山谷的宽度约为d=425 m,故选项C正确。
5.ABC 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作波的衍射,故A正确;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故B正确;波长一定的机械波通过宽度不同的狭缝时,狭缝宽度越小衍射越明显,故C正确;波长不同的机械波通过宽度一定的狭缝时波长越长衍射越明显,故D错误。
6.B 蟾蜍声带的振动产生了在空气中传播的声波和在池塘中传播的水波,无论是声波还是水波,它们都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所以其频率都应该等于声带的振动频率,故A错误;池塘水面上的落叶随着水波而振动,做的是受迫振动,故B正确;由已知水波的传播速度与水的深度成正相关,可知水波的波长与水深有关,深水区的波长大,所以更容易发生衍射现象,故C错误;蟾蜍的鸣叫频率f=1 451 Hz,且水波波长λ=0.5 cm=0.005 m,则波速v=λf=0.005×1 451 m/s≈7.3 m/s,故D错误。
7.C 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狭缝后都会发生衍射现象,当发生衍射时,机械波就会传播到本该是“阴影”的区域,不再沿直线传播,A项错误;观察两幅图可以发现,题图乙中机械波的波长跟狭缝的宽度相差不大,此时衍射现象明显,C项正确,B、D项错误。
8.A 水波波速不变,降低波源频率,根据v=λf可知,波长增大,衍射现象更明显,使水波能传播到叶片所在位置,从而使水波带动叶片振动,而与波源距桥墩的距离、波源振幅无关,故B、C、D错误,A正确。
9.C 海浪的机械振动频率不变,而海浪拍打海岸的周期与振动周期相同,均为8 s,所以选项A错误;根据 v=得,海浪的波长λ=vT,因海水越深,海浪传播速度越大,所以离海岸越近,波长越小,即相邻波峰之间的距离变小,所以选项B错误;悬挂在船上的单摆振动属于受迫振动,其振动频率取决于驱动力频率,与固有频率无关,所以选项C正确;机械波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差不多,离海岸更近时,海浪波长变小,故衍射现象不如较远处明显,所以选项D错误。
10.C 
汽车匀速行驶,速度为v车=15 m/s,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变。汽车从发出笛声到接收到笛声,汽车与笛声运动时间相同。如图所示。
设汽车在A点发出笛声,A点到山崖B的距离为x1,汽车运动到C点接收到笛声,设A、C距离为x2,C、B距离为x,因二者运动时间相同,则有x1=x2+x ①
x1+x=v声·t=340 m/s·t ②
x2=v车·t=15 m/s·t ③
联立①②③得x=325 m,故选C。
11.
解析:超声波沿如图所示的路线传播,根据=,又因为v2=0.9v1,所以sin θ=0.9sin i。又因为在直角三角形中,sin θ=,所以h=。
12.(1)30° (2)2.08×105 km/s (3)26∶15
解析:(1)由反射定律可得反射角为60°,由题图的几何关系可得折射角为r=30°。
(2)由波的折射规律=,
所以v甲= v乙=v乙=×1.2×105 km/s≈2.08×105 km/s。
(3)因波长λ=,又因为波在两种介质中的频率相同,则===26∶15。
1 / 33.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1.知道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通过实验,了解波的衍射现象 1.知道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物理观念) 2.了解波的反射现象及规律和波的折射现象及规律;知道波的衍射现象和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知道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科学思维) 3.利用水波探究波的反射、衍射现象及特点。(科学探究)
知识点一 波的反射和折射
1.波的反射
(1)定义:波遇到介质界面会返回来继续传播的现象。
(2)波的反射规律:反射线、法线与入射线在同一    内,反射线与入射线分居    两侧,反射角    入射角,如图所示。
  
2.波的折射
(1)定义: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波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一切波都会发生    现象。
知识点二 波的衍射
1.定义:波绕过    继续传播的现象。
2.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    ,或者      。
3.    都能发生衍射。衍射是波    的现象。
【情景思辨】
 观察下列四幅图片的情景,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我们对着山谷大喊时会听到“连绵不断”的回声是波的折射现象。(  )
(2)对着家中的鱼缸大喊时会看见鱼缸中的鱼儿受到“惊吓”是波的反射现象。(  )
(3)人们常说的“隔墙有耳”是波的衍射现象。(  )
(4)夏天雷雨天气时听到“隆隆不断”的雷声是声波的反射现象。(  )
要点一 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探究】
观察如下两幅示意图。
请思考:
(1)波的反射遵循什么样的规律?
(2)波的折射遵循什么样的规律?
【归纳】
1.波的反射的理解
(1)波遇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总会发生反射。
(2)机械波的反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遵循反射规律。
2.波的折射的理解
(1)入射线和折射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并且在同一个平面内。
(2)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发生折射,是因为波在不同介质中的波速不同。
3.波的反射和折射过程中有关物理量的特点
波的反射 波的折射
传播方向 改变,θ反=θ入 改变,θ折≠θ入
频率f 不变 不变
波速v 不变 改变
波长λ 不变 改变
角度1 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理解
【典例1】 图中1、2、3分别代表入射波、反射波、折射波的波线,则(  )
A.2与1的波长、频率相等,波速不等
B.2与1的波速、频率相等,波长不等
C.3与1的波速、频率、波长均相等
D.3与1的频率相等,波速、波长均不等
尝试解答                                                
角度2 回声测距问题
【典例2】 某物体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波长为1 m,波速为340 m/s,在海水中的波长为4.5 m。
(1)该波的频率是多大?在海水中的波速是多少?
(2)若物体在海面上发出的声音经0.5 s听到回声,则海水深度为多少?
(3)若物体在海面上发出声音的同时以5 m/s的速度由海面向海底运动,则经过多长时间听到回声?
规律总结
回声测距的三种情况(声源从发出声音至接收到回声经过时间为t)
(1)当声源不动、障碍物静止时: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为x=v声。
(2)当声源以速度v向静止的障碍物运动或障碍物以速度v向静止的声源运动时:声源发声时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为x=。
(3)当声源以速度v远离静止的障碍物或障碍物以速度v远离静止的声源时:声源发声时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为x=。
1.(多选)以下关于波的应用,正确的是(  )
A.潜艇利用声呐探测周围物体的分布情况,利用的是波的反射原理
B.隐形飞机怪异的外形及表面涂特殊隐形物质,是为了减少波的反射,从而达到隐形的目的
C.超声雷达的工作原理是波的折射
D.水波从深水区传到浅水区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是波的折射现象
2.甲、乙两人站在一堵墙前面,两人相距2a,到墙的距离均为a。当甲开了一枪后,乙在t时间后听到第一声枪响,则乙在什么时候能听到第二声枪响(  )
A.听不到
B.甲开枪后3t时间
C.甲开枪后2t时间
D.甲开枪后t时间
要点二 波的衍射现象
【探究】
如图甲所示的是声波能绕过障碍物到达障碍物后面的情景;如图乙所示,当障碍物较小时发现波绕过障碍物继续前进,如同障碍物不存在一样;如图丙所示,当小孔很小时发现波通过小孔继续传播,如同小孔不存在一样。请思考:
(1)上述现象属于什么现象?
(2)要使上述现象较明显,需要什么条件?
【归纳】
1.波的衍射现象的本质
波传到小孔(或障碍物)时,小孔(或障碍物)仿佛是一个新的波源,由它发出与原来同频率的波(称为子波),在孔(或障碍物)后传播,于是就出现了偏离直线传播的衍射现象。波的直线传播是衍射不明显时的近似情形。
2.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障碍物或孔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小。
特别提醒
(1)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可以发生衍射现象。
(2)衍射现象只有“明显”与“不明显”之分。
【典例3】 (多选)如图所示是观察水面波衍射的实验装置,AC和BD是两块挡板,AB是一个小孔,O是波源,图中已画出波源所在区域的传播情况,每两条相邻的波纹(图中曲线)之间的距离表示一个波长,则对于波经过孔之后的传播情况,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此时能明显观察到波的衍射现象
B.如果将孔AB扩大,有可能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C.挡板前后波纹之间距离相等
D.如果孔的大小不变,使波源频率增大,一定能明显观察到衍射现象
尝试解答                                                
                                                
规律总结
(1)波的衍射是不需要条件的,但要发生明显的衍射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2)波长比小孔(或障碍物)尺寸大得越多,衍射现象越明显。
1.如图所示是水波遇到小孔或障碍物后的图形,图中每两条实线间的距离表示一个波长,其中正确的图形是(  )
2.(2023·福建厦门市高二月考)如图所示是利用水波槽观察到的水波衍射图样,从图样可知(  )
A.B侧波是衍射波
B.A侧波速与B侧波速相等
C.增大水波波源的频率,衍射现象将更明显
D.增大挡板之间的距离,衍射现象将更明显
1.(多选)(2023·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月考)沙尘暴是由于土地的沙化引起的一种恶劣的气象现象,发生沙尘暴时能见度只有几十米,天空变黄发暗,这是由于在这种情况下(  )
A.只有波长较短的一部分光才能到达地面
B.只有波长较长的一部分光才能到达地面
C.只有频率较高的一部分光才能到达地面
D.只有频率较低的一部分光才能到达地面
2.根据波的反射和折射原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声波从空气传到平静的湖面上,声波只在水面处发生反射
B.声波从空气传到平静的湖面上,声波只在水面处发生折射
C.声波从空气传到平静的湖面上时既发生反射又发生折射
D.声波从空气传到平静的湖面上时既不发生反射又不发生折射
3.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 m/s,人能听到的声波频率在20 Hz到20 000 Hz之间,对于波长为34 m的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水中它比波长为20 m的声波传播得更快一些
B.不能产生衍射现象
C.它不能被人听到
D.不能产生反射现象
4.如图分别表示一列水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小孔(图①、②)或障碍物(图③、④),其中能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有(  )
A.只有①④ B.只有①②④
C.只有②③ D.只有①③
3.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1.(2)平面 法线 等于 2.(2)折射
知识点二
1.障碍物 2.相差不多 比波长更小 3.一切波 特有
情景思辨
(1)× (2)× (3)√ (4)√
【核心要点·快突破】
要点一
知识精研
【探究】 提示:(1)波的反射遵循反射规律:反射线、法线与入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线与入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波的折射遵循折射规律:入射线和折射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并且在同一个平面内;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只有频率不变,波速和波长均发生变化。
【典例1】 D 波1、2都在介质a中传播,故1、2的频率、波速、波长均相等,A、B错误;波1、3是在两种不同介质中传播,波速不同,但波源没变,因而频率相等,由λ=得波长不同,故C错误,D正确。
【典例2】 (1)340 1 530 (2)382.5 m (3)0.498 s
解析:(1)由f=得f= Hz=340 Hz。
因波的频率不变,则在海水中的波速为
v海=λf=4.5×340 m/s=1 530 m/s。
(2)入射声波和反射声波用时相同,则海水深度为
x=v海=1 530× m=382.5 m。
(3)物体与声音运动的过程示意图如图所示。
设听到回声的时间为t,则v物t+v海t=2x。
代入数据解得t=0.498 s。
素养训练
1.ABD 声呐探测水中的暗礁、潜艇等,利用了波的反射原理,A正确;隐形飞机隐形的原理是通过降低飞机的声、光、电等可探测特征量,使雷达等防空探测器无法早期发现,可在隐形飞机机身表面涂吸收雷达电磁波的材料,这样在雷达屏幕上显示的反射信息很小、很弱,隐形飞机很难被发现,B正确;超声雷达发射超声波,然后根据被障碍物反射回的波判断状况,即利用波的反射,C错误;水波从深水区传到浅水区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是波的折射现象,D正确。
2.C 乙听到的第一声枪响必然是甲开枪的声音直接传到乙的耳朵中,故t=。甲、乙二人及墙的位置如图所示,乙听到的第二声枪响必然是经墙反射传来的枪声,由反射定律可知,波线如图中AC和CB,由几何关系可得==2a,故第二声枪响传到乙耳中的时间为t'===2t。故C正确。
要点二
知识精研
【探究】 提示:(1)上述现象属于波的衍射现象。
(2)要使上述现象较明显,需要障碍物或者小孔的尺寸与波长相差不多或更小。
【典例3】 ABC 由图可看出孔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所以能明显观察到波的衍射现象,A正确;如将孔扩大到跟波长相差很多,则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B正确;衍射不改变波的频率,在同种介质中波的传播速度不变,由v=fλ知,波长不变,C正确;若增大波源频率,则波长减小,有可能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D错误。
素养训练
1.D 根据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即当波的波长与小孔或障碍物的尺寸相当,或大于小孔和障碍物的尺寸,会发生明显的衍射;波遇到小孔发生明显的衍射时,小孔处相当于新的波源,可知A、B选项中的衍射图样都错误,故A、B错误;波遇到与波长差不多的障碍物后,能“绕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故D正确,C错误。
2.B 挡板左边是衍射波的波源,故A错误;在同一种介质中,机械波的波速相等,故B正确;波速不变,增大水波波源的频率,水波的波长将减小,而挡板间距没变,所以衍射现象将没有原来的明显,故C错误;在波长没改变的情况下,增大挡板间距,衍射现象将没有原来的明显,故D错误。
【教学效果·勤检测】
1.BD 根据光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知,波长较短的光容易被障碍物挡住,不能到达地面,波长较长的光更容易发生明显衍射而透过沙尘间的缝隙到达地面,根据λ=知,到达地面的光是频率较低的一部分光,故选项B、D正确。
2.C 根据波的反射和折射原理,声波从空气传到平静的湖面上时既发生反射又发生折射,故C正确,A、B、D错误。
3.C 波速由介质决定,在同一介质中波速相同,故A错误;声波具有波的特性,能发生波的反射、衍射和折射,故B、D错误;根据v=λf,代入数据解得f=10 Hz,该频率不在20~20 000 Hz之间,所以人不能听见,故C正确。
4.B 一列水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小孔(图①、②),都符合小孔的尺寸比水波的波长要小得多或相差不大,所以都能发生明显的衍射,故①②正确;一列水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障碍物(图③、④),相比而言图④的障碍物的尺寸与水波的波长相差不大,而图③障碍物的尺寸与水波的波长相差较大,所以图④能发生明显的衍射。故B正确,A、C、D错误。
5 / 6(共67张PPT)
3.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1.知道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通过实验,了解波的衍射现象 1.知道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物理观念)
2.了解波的反射现象及规律和波的折射现象及规律;知道波的衍射现象和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知道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科学思维)
3.利用水波探究波的反射、衍射现象及特点。
(科学探究)
目 录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课时训练·提素能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自主学习
01
知识点一 波的反射和折射
1. 波的反射
(1)定义:波遇到介质界面会返回来继续传播的现象。
(2)波的反射规律:反射线、法线与入射线在同一 内,
反射线与入射线分居 两侧,反射角 入射
角,如图所示。
平面 
法线 
等于 
2. 波的折射
(1)定义: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波的传播方向发生
改变的现象。
(2)一切波都会发生 现象。
折射 
知识点二 波的衍射
1. 定义:波绕过 继续传播的现象。
2. 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
,或者 。
3. 都能发生衍射。衍射是波 的现象。
障碍物 
相差
不多 
比波长更小 
一切波 
特有 
【情景思辨】
 观察下列四幅图片的情景,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我们对着山谷大喊时会听到
“连绵不断”的回声是波的折
射现象。( × )
×
(2)对着家中的鱼缸大喊时会看见
鱼缸中的鱼儿受到“惊吓”是
波的反射现象。( × )
×
(3)人们常说的“隔墙有耳”是波的衍射现象。 ( √ )
(4)夏天雷雨天气时听到“隆隆不断”的雷声是声波的反射现象。
( √ )


核心要点·快突破
互动探究 深化认知
02
要点一 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探究】
观察如下两幅示意图。
(1)波的反射遵循什么样的规律?
提示: 波的反射遵循反射规律:反射线、法线与入射
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线与入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
于入射角。
(2)波的折射遵循什么样的规律?
提示: 波的折射遵循折射规律:入射线和折射线分居在法
线两侧并且在同一个平面内;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
只有频率不变,波速和波长均发生变化。
请思考:
【归纳】
1. 波的反射的理解
(1)波遇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总会发生反射。
(2)机械波的反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遵循反射规律。
2. 波的折射的理解
(1)入射线和折射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并且在同一个平面内。
(2)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发生折射,是因为波在不同介
质中的波速不同。
3. 波的反射和折射过程中有关物理量的特点
波的反射 波的折射
传播方向 改变,θ反=θ入 改变,θ折≠θ入
频率f 不变 不变
波速v 不变 改变
波长λ 不变 改变
角度1 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理解
【典例1】 图中1、2、3分别代表入射波、反射波、折射波的波线,
则(  )
A. 2与1的波长、频率相等,波速不等
B. 2与1的波速、频率相等,波长不等
C. 3与1的波速、频率、波长均相等
D. 3与1的频率相等,波速、波长均不等
解析:波1、2都在介质a中传播,故1、2的频率、波速、波长均相
等,A、B错误;波1、3是在两种不同介质中传播,波速不同,但波
源没变,因而频率相等,由λ=得波长不同,故C错误,D正确。
角度2 回声测距问题
【典例2】 某物体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波长为1 m,波速为340
m/s,在海水中的波长为4.5 m。
(1)该波的频率是多大?在海水中的波速是多少?
答案: 340 1 530 
解析:由f=得f= Hz=340 Hz。
因波的频率不变,则在海水中的波速为
v海=λf=4.5×340 m/s=1 530 m/s。
(2)若物体在海面上发出的声音经0.5 s听到回声,则海水深度为
多少?
答案:382.5 m 
解析: 入射声波和反射声波用时相同,则海水深度为
x=v海=1 530× m=382.5 m。
(3)若物体在海面上发出声音的同时以5 m/s的速度由海面向海底运
动,则经过多长时间听到回声?
答案:0.498 s
解析: 物体与声音运动的过程示意图如图所示。
设听到回声的时间为t,则
v物t+v海t=2x。
代入数据解得t=0.498 s。
规律总结
回声测距的三种情况(声源从发出声音至接收到回声经过时间为t)
(1)当声源不动、障碍物静止时: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为x=v声。
(2)当声源以速度v向静止的障碍物运动或障碍物以速度v向静止的
声源运动时:声源发声时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为x=

1. (多选)以下关于波的应用,正确的是(  )
A. 潜艇利用声呐探测周围物体的分布情况,利用的是波的反射原理
B. 隐形飞机怪异的外形及表面涂特殊隐形物质,是为了减少波的反
射,从而达到隐形的目的
C. 超声雷达的工作原理是波的折射
D. 水波从深水区传到浅水区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是波的折射现象
解析:  声呐探测水中的暗礁、潜艇等,利用了波的反射原
理,A正确;隐形飞机隐形的原理是通过降低飞机的声、光、电等
可探测特征量,使雷达等防空探测器无法早期发现,可在隐形飞机
机身表面涂吸收雷达电磁波的材料,这样在雷达屏幕上显示的反射
信息很小、很弱,隐形飞机很难被发现,B正确;超声雷达发射超
声波,然后根据被障碍物反射回的波判断状况,即利用波的反射,
C错误;水波从深水区传到浅水区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是波的折
射现象,D正确。
2. 甲、乙两人站在一堵墙前面,两人相距2a,到墙的距离均为a。
当甲开了一枪后,乙在t时间后听到第一声枪响,则乙在什么时候能
听到第二声枪响(  )
A. 听不到
B. 甲开枪后3t时间
C. 甲开枪后2t时间
解析: 乙听到的第一声枪响必然是甲开枪的声
音直接传到乙的耳朵中,故t=。甲、乙二人及
墙的位置如图所示,乙听到的第二声枪响必然是经
墙反射传来的枪声,由反射定律可知,波线如图中
AC和CB,由几何关系可得==2a,故第二
声枪响传到乙耳中的时间为t'===2t。
故C正确。
要点二 波的衍射现象
【探究】
如图甲所示的是声波能绕过障碍物到达障碍物后面的情景;如图乙所
示,当障碍物较小时发现波绕过障碍物继续前进,如同障碍物不存在
一样;如图丙所示,当小孔很小时发现波通过小孔继续传播,如同小
孔不存在一样。请思考:
(1)上述现象属于什么现象?
提示: 上述现象属于波的衍射现象。
(2)要使上述现象较明显,需要什么条件?
提示: 要使上述现象较明显,需要障碍物或者小孔的尺寸
与波长相差不多或更小。
【归纳】
1. 波的衍射现象的本质
波传到小孔(或障碍物)时,小孔(或障碍物)仿佛是一个新的波
源,由它发出与原来同频率的波(称为子波),在孔(或障碍物)
后传播,于是就出现了偏离直线传播的衍射现象。波的直线传播是
衍射不明显时的近似情形。
2. 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障碍物或孔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小。
特别提醒
(1)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可以发生衍射现象。
(2)衍射现象只有“明显”与“不明显”之分。
【典例3】 (多选)如图所示是观察水面波衍射的实验装置,AC和BD是两块挡板,AB是一个小孔,O是波源,图中已画出波源所在区域的传播情况,每两条相邻的波纹(图中曲线)之间的距离表示一个波长,则对于波经过孔之后的传播情况,下列
描述正确的是(  )
A. 此时能明显观察到波的衍射现象
B. 如果将孔AB扩大,有可能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C. 挡板前后波纹之间距离相等
D. 如果孔的大小不变,使波源频率增大,一定能明显观察到衍射现象
解析:由图可看出孔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所以能明显观察
到波的衍射现象,A正确;如将孔扩大到跟波长相差很多,则观
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B正确;衍射不改变波的频率,在同种
介质中波的传播速度不变,由v=fλ知,波长不变,C正确;若
增大波源频率,则波长减小,有可能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
象,D错误。
规律总结
(1)波的衍射是不需要条件的,但要发生明显的衍射必须满足一定
的条件。
(2)波长比小孔(或障碍物)尺寸大得越多,衍射现象越明显。
1. 如图所示是水波遇到小孔或障碍物后的图形,图中每两条实线间的
距离表示一个波长,其中正确的图形是(  )
解析: 根据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即当波的波长与小孔或障碍
物的尺寸相当,或大于小孔和障碍物的尺寸,会发生明显的衍射;
波遇到小孔发生明显的衍射时,小孔处相当于新的波源,可知A、
B选项中的衍射图样都错误,故A、B错误;波遇到与波长差不多的
障碍物后,能“绕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故D正确,C错误。
2. (2023·福建厦门市高二月考)如图所示是利用水波槽观察到的水
波衍射图样,从图样可知(  )
A. B侧波是衍射波
B. A侧波速与B侧波速相等
C. 增大水波波源的频率,衍射现象将更明显
D. 增大挡板之间的距离,衍射现象将更明显
解析: 挡板左边是衍射波的波源,故A错误;在同一种介质
中,机械波的波速相等,故B正确;波速不变,增大水波波源的频
率,水波的波长将减小,而挡板间距没变,所以衍射现象将没有原
来的明显,故C错误;在波长没改变的情况下,增大挡板间距,衍
射现象将没有原来的明显,故D错误。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技能 查缺补漏
03
  
1. (多选)(2023·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月考)沙尘暴是由于土地的
沙化引起的一种恶劣的气象现象,发生沙尘暴时能见度只有几十
米,天空变黄发暗,这是由于在这种情况下(  )
A. 只有波长较短的一部分光才能到达地面
B. 只有波长较长的一部分光才能到达地面
C. 只有频率较高的一部分光才能到达地面
D. 只有频率较低的一部分光才能到达地面
解析:  根据光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知,波长较短的光容
易被障碍物挡住,不能到达地面,波长较长的光更容易发生明显衍
射而透过沙尘间的缝隙到达地面,根据λ=知,到达地面的光是频
率较低的一部分光,故选项B、D正确。
2. 根据波的反射和折射原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波从空气传到平静的湖面上,声波只在水面处发生反射
B. 声波从空气传到平静的湖面上,声波只在水面处发生折射
C. 声波从空气传到平静的湖面上时既发生反射又发生折射
D. 声波从空气传到平静的湖面上时既不发生反射又不发生折射
解析: 根据波的反射和折射原理,声波从空气传到平静的湖面
上时既发生反射又发生折射,故C正确,A、B、D错误。
3.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 m/s,人能听到的声
波频率在20 Hz到20 000 Hz之间,对于波长为34 m的声波,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 在水中它比波长为20 m的声波传播得更快一些
B. 不能产生衍射现象
C. 它不能被人听到
D. 不能产生反射现象
解析: 波速由介质决定,在同一介质中波速相同,故A错误;
声波具有波的特性,能发生波的反射、衍射和折射,故B、D错
误;根据v=λf,代入数据解得f=10 Hz,该频率不在20~20 000 Hz
之间,所以人不能听见,故C正确。
4. 如图分别表示一列水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小孔(图①、②)或障
碍物(图③、④),其中能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有(  )
A. 只有①④ B. 只有①②④
C. 只有②③ D. 只有①③
解析: 一列水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小孔(图①、②),都符
合小孔的尺寸比水波的波长要小得多或相差不大,所以都能发生明
显的衍射,故①②正确;一列水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障碍物(图
③、④),相比而言图④的障碍物的尺寸与水波的波长相差不大,
而图③障碍物的尺寸与水波的波长相差较大,所以图④能发生明显
的衍射。故B正确,A、C、D错误。
04
课时训练·提素能
分层达标 素养提升
题组一 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1. (多选)下列哪些现象是由声音的反射形成的(  )
A. 夏天下雨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B. 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的回音现象
C. 同样的声音在房间里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些
D. 声音经过话筒后变得响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由于光比声音传播得快,
不是声音的反射,故A错误;声音经过话筒后被放大,不是反射,
D错误;声音可以同光一样,具有反射现象,选项B、C中描述的都
是声音的反射现象,故B、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 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如果用射线表示波
的传播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入射线与反射线一定在同一平面内,法线与这一平面垂直
B. 入射线与反射线可能在法线同侧
C. “回声”是声波的反射现象
D. “回声”是声波的折射现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波的反射遵守波的反射定律,即反射线在入射线和法线
所决定的平面内,反射线与入射线分居法线两侧,故A、B错误;
声波遇到障碍物时可发生反射,形成回声,因此“回声”是声波的
反射现象,故C正确,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一列声波由空气传到水中(  )
A. 频率不变,波长变小 B. 频率不变,波长变大
C. 频率变小,波长变长 D. 频率变大,波长变大
解析: 声波由空气进入水中,波速变大,频率不变,由波速公
式v=λf,知声波的波长变大,故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 当一个探险者进入一个山谷后,为了估测出山谷的宽度,他吼一声
后,经过0.5 s听到右边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又经过1.5 s后听到左
边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若声速为340 m/s,则这个山谷的宽度约为
(  )
A. 170 m B. 340 m C. 425 m D. 680 m
解析: 由d=v·+v·,可得山谷的宽度约为d=425 m,故
选项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题组二 波的衍射现象
5. (多选)关于波的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作波的衍射
B. 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C. 波长一定的机械波通过宽度不同的狭缝时,狭缝宽度越小衍射越
明显
D. 波长不同的机械波通过宽度一定的狭缝时波长越小衍射越明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作波的衍
射,故A正确;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故B
正确;波长一定的机械波通过宽度不同的狭缝时,狭缝宽度越小衍
射越明显,故C正确;波长不同的机械波通过宽度一定的狭缝时波
长越长衍射越明显,故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 (2023·湖南长沙市高二期中)如图,蟾蜍在池塘边平静的水面上
鸣叫,形成了水波。已知水波的传播速度与水的深度成正相关,蟾
蜍的鸣叫频率f=1 451 H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波从浅水区传入深水区,频率变大
B. 池塘水面上的落叶做的是受迫振动
C. 在浅水区,水波更容易发生衍射现象
D. 若水波两个相邻波峰间距离为0.5 cm,则此处
水波的波速约为73 m/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蟾蜍声带的振动产生了在空气中传播的声波和在池塘中
传播的水波,无论是声波还是水波,它们都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所以其频率都应该等于声带的振动频率,故A错误;池塘水面上的
落叶随着水波而振动,做的是受迫振动,故B正确;由已知水波的
传播速度与水的深度成正相关,可知水波的波长与水深有关,深水
区的波长大,所以更容易发生衍射现象,故C错误;蟾蜍的鸣叫频
率f=1 451 Hz,且水波波长λ=0.5 cm=0.005 m,则波速v=λf=
0.005×1 451 m/s≈7.3 m/s,故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 如图所示,在水槽中放两块挡板,挡板中间留一个狭缝,观察水波
经过狭缝后的传播情况。已知水波的波长不变,但狭缝的宽度不
同,甲图狭缝较宽,乙图狭缝较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机械波经过狭缝后均沿直线传播
B. 甲图狭缝宽度比波长大得较多,
衍射现象比较明显
C. 乙图狭缝宽度跟波长相差不大,衍射现象比较明显
D. 甲、乙两图中波的衍射现象均不明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狭缝后都会发生衍射现象,
当发生衍射时,机械波就会传播到本该是“阴影”的区域,不
再沿直线传播,A项错误;观察两幅图可以发现,题图乙中机械
波的波长跟狭缝的宽度相差不大,此时衍射现象明显,C项正
确,B、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 (2023·江苏南京市高二月考)如图,P为桥墩,A为靠近桥墩浮在
水面的叶片,波源S连续振动,形成水波,此时叶片A静止不动。为
使水波能带动叶片振动,可用的方法是(  )
A. 降低波源频率
B. 增大波源振幅
C. 减小波源距桥墩的距离
D. 增大波源距桥墩的距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水波波速不变,降低波源频率,根据v=λf可知,波长增
大,衍射现象更明显,使水波能传播到叶片所在位置,从而使水波
带动叶片振动,而与波源距桥墩的距离、波源振幅无关,故B、
C、D错误,A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 海浪从远海传向海岸,已知海浪的传播速度与海水的深度有关,海
水越深,速度越大。一艘大船停泊在离岸较远处,振动的周期为8
s,则(  )
A. 海浪拍打海岸的周期大于8 s
B. 海浪从远海传向海岸,相邻波峰之间的距离变大
C. 悬挂在船上摆长为1 m的单摆的振动周期为8 s
D. 让船停泊在离海岸更近处,海浪通过船体的衍射现象更明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海浪的机械振动频率不变,而海浪拍打海岸的周期与振
动周期相同,均为8 s,所以选项A错误;根据 v=得,海浪的波长
λ=vT,因海水越深,海浪传播速度越大,所以离海岸越近,波长
越小,即相邻波峰之间的距离变小,所以选项B错误;悬挂在船上
的单摆振动属于受迫振动,其振动频率取决于驱动力频率,与固有
频率无关,所以选项C正确;机械波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
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差不多,离海岸更近时,海浪波长变小,
故衍射现象不如较远处明显,所以选项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 有一辆汽车以15 m/s的速度匀速行驶,在其正前方有一陡峭山崖,
汽车鸣笛2 s后司机听到回声(v声=340 m/s),此时汽车距山崖的
距离为(  )
A. 160 m B. 300 m C. 325 m D. 650 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汽车匀速行驶,速度为v车=15
m/s,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变。汽车从发
出笛声到接收到笛声,汽车与笛声运动时间相
同。如图所示。
设汽车在A点发出笛声,A点到山崖B的距离为x1,汽车运动到C点接收到笛声,设A、C距离为x2,C、B距离为x,因二者运动时间相同,
则有
x1=x2+x ①
x1+x=v声·t=340 m/s·t ②
x2=v车·t=15 m/s·t ③
联立①②③得x=325 m,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1. “B超”可用于探测人体内脏的病变状况。如图是超声波从肝脏表面入射,经折射与反射,最后从肝脏表面射出的示意图。超声波在进入肝脏发生折射时遵循的规律为=(式中θ1是入射角,θ2是折射角,v1、v2分别是超声波在肝外和肝内的传播速度),超声波在肿瘤表面发生反射时遵循的规律与光的反射规律相同。已知v2=0.9v1,入射点与出射点之间
的距离是d,入射角是i,肿瘤的反射面恰好
与肝脏表面平行。求:肿瘤离肝脏表面的深
度h为多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解析:超声波沿如图所示的路线传播,根据
=,又因为v2=0.9v1,所以sin θ=0.9sin
i。又因为在直角三角形中,sin θ=
,所以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如图所示,某列波以60°的入射角由甲介质射到乙介质的界面上,
同时产生反射和折射,若反射波的波线与折射波的波线夹角为
90°,此波在乙介质中的波速为1.2×105 km/s。
(1)该波的折射角为多少。
答案:30° 
解析:由反射定律可得反射角为60°,由题图的几何关系可得折射角为r=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该波在甲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为多少。
答案:2.08×105 km/s 
解析: 由波的折射规律=,
所以v甲= v乙=v乙=×1.2×105 km/s≈2.08×105km/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该波在两种介质中的波长比为多少。
答案:26∶15
解析: 因波长λ====26∶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