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导入新课
术士练丹
拉瓦锡纪念馆
中国古代的炼丹设备
17世纪化学实验室
化学实验室变迁史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新课学习
1.观察蜡烛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步 骤 现 象 结 论
制作材料
点 燃 前 ①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气味
②用小刀切下一块放入水中
棉线 石蜡
白色不透明的圆柱状固体,有轻微气味
易切,浮于水面,不溶解
质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石蜡和棉芯组成
新课学习
2.观察燃烧的蜡烛
(1) 声音?形状?
安静地燃烧,不发出响声音,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2)蜡烛的火焰
外焰
内焰
焰心
火焰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3)形状、温度、质地
在靠近火焰的地方,湿热的,很软,可以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新课学习
(4)检测火焰温度区域
外焰
内焰
焰心
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
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心的温度是最低的。
新课学习
(5)生成物
提出问题:
蜡烛燃烧后,生成物是什么?
进行猜想:
蜡烛燃烧时可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
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看到现象后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荡,观察现象,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哪些物质?
实验结论
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蜡烛+氧气 二氧化碳+水
点燃
新课学习
3.熄灭后,点白烟
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猜测白烟的成分
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新课学习
知识归纳
化学学习的特点
⑴关注物质的性质
⑵关注物质的变化
⑶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1.(1)点燃蜡烛,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现象如右图A,这证明焰心______________。
(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根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右上图B),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度最低
可燃性
课堂练习
气体
导入新课
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
呼出的二氧化碳,吸入的是空气
二、对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新课学习
收集呼出的气体
准备收集气体
排水法收集气体
收集的呼出气体
新课学习
(1)检验二氧化碳含量
呼出的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呼出的气体含量较多
合作探究
呼出气体
澄清的石灰水
空气
澄清的石灰水
合作探究
(2)检验氧气含量
空气中木条继续燃烧,呼出的气体中木条熄灭
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很少
呼出气体
燃着的小木条
空气
燃着的小木条
新课学习
检验水的含量
呼气后玻璃片上有一层薄薄的水雾,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有。
空气中水分含量较少,呼出的气体含量较多
实验小结
现象 结论
呼出的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使燃着的小木条熄灭、可使玻璃片上凝结有水
吸入空气
呼出气体
二氧化碳
氧气
水
含量较多
含量较少
含量较多
含量较少
含量较少
含量较多
实验的现象与结论
拓展总结
Company Logo
科学分析
记录现象
结果数据
学习化学的途径——实验
科学分析
记录现象
结果数据
观察现象
实验探究
做出结论
课堂练习
2.下列气体中,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______。
A.空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氧气
3.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_______。
A.水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和水 D.大量灰烬
4.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________。
A.水 B.食盐水 C.澄清石灰水 D.糖水
D
C
C
课堂小结
通过探究我们都学到了什么?
探究的一般过程
化学学习的特点
作业布置
1.完成P16练习与应用。
2.在家中找到一些物质,尝试进行探究活动。
3.整理探究记录,参考书中格式,写出探究报告。
板书设计
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相比
二氧化碳的含量少一些
氧气的含量多一些水蒸气的含量少一些
熄灭后
发黄光、发热、冒黑烟、火焰分三层等
点燃前
燃着时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冒白烟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一单元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2.过程与方法
(1)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结感受化学学习中关注物质性质、变化以及变化过程和现象的特点。
(3)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从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入手,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实验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学重点】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有序全面地观察物质,描述现象。
(2)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课前准备】
试管、烧杯、蜡烛、玻璃导管、澄清的石灰水、玻璃片、水槽、火柴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术士炼丹,从而体会化学的发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新课学习
化学实验室变迁史
同学们读书了解化学实验室的变迁
从中国古代的炼丹设备到17世纪化学实验室再到今天的实验室我们看了哪些变化?
(设备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略到精密等。)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
我们先来看视频,了解此探究的大体过程。
学生进行实验研究
1. 观察蜡烛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指导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等。
步 骤 现 象 结 论
制作材料
点 燃 前 ①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气味
②用小刀切下一块放入水中
答案:
步 骤 现 象 结 论
制作材料 棉线 石蜡 石蜡和棉芯组成
点 燃 前 ①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气味 白色不透明的圆柱状固体,有轻微气味
②用小刀切下一块放入水中 易切,浮于水面,不溶解 质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2.观察燃烧的蜡烛
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1)【合作探究】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
[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2)【合作探究】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
[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3)【合作探究】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
[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4)【合作探究】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5)【合作探究】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
提出问题:蜡烛燃烧后,生成物是什么?
进行猜想:蜡烛燃烧时可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想一下,如果蜡烛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又如何检验这两种物质呢?
【合作探究】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看到现象后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荡,观察现象,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哪些物质?
[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你能用文字表示出这个反应吗?
[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
3.熄灭后,点白烟
【合作探究】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用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
[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你能猜测出白烟的成分是什么吗?
[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能得出化学学习的特点吗?
读书获得
⑴关注物质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以及蜡烛能否燃烧、及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等。
⑵关注物质的变化
如石蜡受热使是否熔化,燃烧时是否发光、放热并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产生。
⑶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即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一种性质或变化,而是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的出可靠的结论。
课堂练习
1.(1)点燃蜡烛,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现象如右图A,这证明焰心__温度最低__。
(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根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右上图B),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的性质是_气体_、__可燃性_。
导入新课
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
[呼出的二氧化碳,吸入的是空气。]
2.大家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吗?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呢?我们就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究竟有什么不同。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我们先来看视频,了解整个探究过程
学生收集“呼出的气体”。
步骤: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并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然后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至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另外,取出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
(1)【合作探究】检验二氧化碳含量
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别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滴入澄清石灰水后,两只瓶子中的石灰水都会变浑浊,但是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更浑浊一些;说明了在空气与人呼出气体中都含有二氧化碳,但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2)【合作探究】检验氧气含量
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插入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或者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小于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合作探究】检验水含量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书了什么?
[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列表比较实验现象和结论
现象
结论 二氧化碳 氧气 水
吸入空气
呼出气体
答案:
现象 呼出的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使燃着的小木条熄灭、可使玻璃片上凝结有水
结论 二氧化碳 氧气 水
吸入空气 含量较少 含量较多 含量较少
呼出气体 含量较多 含量较少 含量较多
拓展总结:
通过这两个探究实验,我们可以大体知道,学习化学的途径是实验,它的步骤一般是:
实验探究→观察现象→记录现象结果数据→科学分析→得出结论
我们依据此步骤可以对许多物质进行探究活动。
课堂练习:
2.下列气体中,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__D__。
A.空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氧气
3.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__C_。
A.水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和水 D.大量灰烬
4.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__C__。
A.水 B.食盐水 C.澄清石灰水 D.糖水
课堂小结:
通过探究我们都学到了什么?
[探究的一般过程、化学学习的特点]
【板书设计】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点燃前
燃着时 发黄光、发热、冒黑烟、火焰分三层等
熄灭后 冒白烟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相比
二氧化碳的含量少一些
氧气的含量多一些水蒸气的含量少一些
【作业布置】
1.完成P16练习与应用。
2.在家中找到一些物质,尝试进行探究活动。
3.整理探究记录,参考书中格式,写出探究报告。
【教学反思】
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一单元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课一练
一、选择——基础知识运用
1.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可观察到蜡烛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火焰分三层
B. 蜡烛熔化产生“烛泪”
C.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
D. 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不能被点燃
2.我们研究和发展化学学科的最基本的手段是( )
A.逻辑推理 B.大气探测 C.化学实验 D.精确运算
3.我们曾对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进行过探究,下列关于“用排水法收集人呼出的气体”的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集气瓶盛半瓶水后,用手堵住瓶口再将集气瓶倒放到水里
B.气体集满后,先将集气瓶拿出水面,再盖上玻璃片
C.将集满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D.可将集满气体的集气瓶临时放在水中,等用时再从水中取出
4.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的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只有滴入到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A.吸入的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B.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在呼出气体中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
D.氧气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低
5.通过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我们吸入的气体全部是氧气
B. 我们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C. 我们呼出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D. 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6.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如图所示的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为( )
A.左熄灭,右变旺 B.左变旺,右熄灭
C.都变旺 D.都熄灭
7.下列是某化学学习小组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有什么不同”的活动探究中提出的一些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证明呼出的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C.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
D.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氧气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木条燃烧更旺
8.小明家厨房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妈妈说可能是白醋也可能是白酒,为了确认,小明按教材上所学的闻气味的方法去确认这瓶液体,小明的做法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制定计划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二、解答——知识提高运用
9.蜡烛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的温度最高。
10.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进行比较后发现: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比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_________,但吸入空气中的_________比呼出的气体中的_________含量低。
11.下面是一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所述基本环节补充完整.
(1)“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环节;
(2)“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属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环节;
(3)“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属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环节;
(4)将呼出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环节;
(5)“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环节.
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填上述数字序号)
12.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作出猜想】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_________,证明有水生成。
(2)用涂有饱和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__________生成,
【反思与评价】同学们又用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分 钟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13.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小明提出如下假设:
①白烟是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
②白烟是 燃烧时产生的水蒸气;
③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
实验探究: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__(填序号),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_______。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一课一练 答案
一、选择——基础知识运用
1.【答案】D
【解析】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主要成分是石蜡,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能够继续燃烧。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C
【解析】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人的呼吸是 吸收氧气,呼出水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根据题意: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只有滴入到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知二氧化碳在呼出气体中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
5.【答案】D
6.【答案】B
7.【答案】D
8.【答案】C
二、解答——知识提高运用
9.【答案】外焰,内焰,焰心,外焰
10.【答案】高,二氧化碳,水蒸气
11.【答案】(1)提出问题 (2)获得结论 (3)猜想与假设 (4)收集证据 (5)反思与评价 (1)、(3)、(4)、(2)、(5)
12.【答案】(1)水珠 (2)二氧化碳 蜡烛熄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瓶内液面上升。
13.【答案】(1)A;(2)水蒸气;(3)C; AB;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具有可燃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