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提供的图片和文字材料,能够说出城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理解经济发展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城镇化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
2.结合“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相关材料,总结他们的城镇化特点,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关注和思考家乡发展,树立人地协调观。
新课导入:
奥米国家极地轨道伙伴卫星(Suomi NPP)是美国最新一代气象卫星。其搭载的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传感器,能够过滤掉极光、森林火光等非城市灯光,捕获到城镇中居民点、车流、路灯等发出的低强度灯光。教材图2-32是科研人员通过收集该卫星2016年多个月份的数据,合成得到的卫星影像。读图思考:
1.对照世界地图,看一看世界城市分布与夜间灯光分布是否一致。
2.世界上有的区域夜间灯光闪耀,有的区域夜间则一片漆黑。夜间灯光分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答案:基本上一致
答案:世界城市和人口分布不均匀,一般而言,城市的夜间灯光明亮,农村的夜间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灯光明亮,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地区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
城镇化
01
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表现
1
2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3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4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5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发生显著变化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进城务工人员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成为城镇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
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社会的进步。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答案:
不同点:珠江三角洲,侨乡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毗邻港澳,与港澳经济互动,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长江三角洲, 长三角城市间的协调合作,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相同点:都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探究一
(1)结合地图资料,判读图中代表杭州
城区的影像色调,并勾画出图中杭州
城区的大致范围。
(2)查阅杭州市1984年、1991年、2008年、2016年的市区的人口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制作人口、经济总量等变化曲线,简要说明人口、经济增长与杭州城区空间扩张的关系。
【材 料】
图为不同年份杭州市主城区及附近地区的遥感影像,其中红色表示植被,分辨率为30米。读图完成相任务。
【思考题】
1984年
2008年
1991年
2016年
2016年
(2)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工业化扩大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出现了一大批工矿业城市;工业化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人口增加;工业化促进了城镇本身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了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工业化是近代城镇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城镇化通常指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城镇化。
(3)动力机制
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训练:我国的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也处于由低质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转型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人地和谐、高效低碳、生态环保、节约创新、智慧平安。下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四阶段规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
A.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推进
B.工业化初期城镇化水平低、质量高
C.发展中国家已到达城镇化终期阶段
D.后工业化时期城镇化速度最快
A
2.目前,我国各城市在规划时需要划定城镇建设开发边界,其目的是( )
C
①避免城市无序扩张 ②限制城市产业发展
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④促进空间结构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2·海南高考)下图示意撒哈拉沙漠南缘某国1965—2005年间的城镇化发展状况。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国1965—2005年间城镇化
发展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高
B.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低
C.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速快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
(2)该国该时期( )
A.工业基础雄厚
B.服务业水平高
C.就业机会充足
D.农业生产落后
解析 该国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城镇化率低,从事非农业人口比重低,说明第二、三产业落后,就业机会少;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很高,说明农业生产落后,D项正确。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02
试归纳不同阶段城镇化的特征、问题、发展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世界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较 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镇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中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镇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趋势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发达国家
城镇化的区域差异
世界大都市带的分布: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北美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我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归纳总结自己小组所代表的国家类型在起步时间、目前的发展速度、城镇化水平、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发达国家组
发展中国家组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早 晚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慢 快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后期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城镇化水平 高低 高 低且发展不平衡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存在问题 问题 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2024·河北邢台联考)伦敦的城市发展极其典型,下图示意1961—2020年大伦敦市的城市人口数量变化情况(以1961年为基数100)。据此完成(1)~(3)题。
(1)20世纪60年代,伦敦处于( )
A.城镇化初期
B.城镇化中期
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
解析 由图可知,20世纪60年代,伦敦城市人口开始减少,说明人口由城市迁入乡村和小城镇,因此伦敦处于逆城市化阶段,C项正确。
(2)伦敦目前所处的城镇化阶段为( )
A.城镇化中期
B.郊区城市化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
解析 据图可知,1961—1981年,伦敦城市人口数量持续减少,反映逆城市化过程,是由于城市过度扩张,中心区居住环境恶化;周围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城市居民向外迁移。1981年之后,伦敦城市人口数量持续增加,人口重新向城区回流,为再城市化阶段,D项正确。
(3)促进现阶段伦敦城镇化的拉力有( )
①农村劳动力过剩 ②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 ③农村环境污染加重 ④市区环境质量改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以及市区环境质量改善是促进伦敦进入再城市化的拉力,吸引人口回流到中心城区,②④正确;再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农村环境污染关系不大,①③错误。故选C项。
知识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