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4.1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
布局的影响
课前导入
义乌是个县级市,隶属于浙江省金华市。1991年4月义乌民航机场通航,成为 我国第二个县级航空港。1993年、 2006年和2012年三次扩建。2007 年开通至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临时航线。2014年8月,成 为对外开放口岸,是我国第一一个县级对外开放航空口岸。义乌北距杭州萧山机场只有约120千米,为什么还要在义乌建设民航机场 为什么金华没有民航机场,而其管辖的义乌却有民航机场 是什么原因促使义乌机场不断扩建,并成为对外开放航空口岸
1、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2、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需求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3、结合实例,说明资金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公路运输
水路运输
管道运输
名称 特点 优点 缺点
铁路 速度快;运量大;连续性好,受季节影响小 修建铁路造价高,占地多;要有铁路线
航空 运距远;速度快,多用于运贵重、急需而数量不大的货物 价格高;运量较小;能耗大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水运 运距远;运费低;运不易腐烂变质、对时间要求不严的货物 速度慢;要有河海通航条件;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公路 从门口到门口,快速;运距短,多用于运活物、鲜货;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成本高,能耗大,载重量小
管道 专管专用,运量大,昼夜不停地运输;不易散落及挥发 灵活性差,建设费用高
主要交通方式比较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对比
比较项目 排列顺序
运量 由大到小,海运、铁路、河运、公路、航空
运费 由高到低,航空、公路、铁路、河运、海运
速度 由快到慢,航空、铁路、公路、海运、河运
灵活性 由好到差,公路、航空、铁路、河运、海运
连续性 由好到差,铁路、公路、航空、海运、河运
稳定性 由好到差,铁路、公路、河运、航空、海运
一、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1.任务:一个区域交通线网、场站如何组织,客流、货流如何分配和引导
2.目的:实现区域运输的合理化,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交通运输网: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一种或多种运输方式的交通运输线路和交通运输点,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组成的运输网络。
4.交通运输线:是运输网的基干(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种线路)
5.交通运输点(含港、站):指港口、车站、航空港等,是客货流的集散地,是完成交通运输的重要节点。是线路与线路的结合部,是使各种运输线路联结成网的节点。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立足于现有的经济水平和技术、装备等条件
3.注意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4.考虑当前的交通运输实际
5.要预测客流、货流未来的发展趋势
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自然因素
经济因素方面:要求合理布局交通线,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铁路和国道基本上以直达为主,适当的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时要从城市边缘通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要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方面: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技术因素方面: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的范围,克服线路建设的自然障碍和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在地形方面:如果是平原地区,交通线路要尽量避免占用耕地。如果是在山地,交通线路要尽量沿着等高线修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或者直接开凿隧道。
在水文方面:修建交通线路要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
在地质方面:修建交通线路要避开断层和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地区,开凿隧道要从山地背斜部位穿过。
在气候方面:工程设计要特别注意沿线暴雨、大风等天气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厚度等。比如桥梁孔径、路基的高度都要根据当地暴雨的强度设计。
1.港口:
2.汽车站:
3.航空港:
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
港阔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陆地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有避风、避浪、水深的海湾且交通便利的地方。
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联系的地方。
地势开阔平坦,坡度适当,天气较好,地势较高,距城市较远但交通便利的地方。
区域交通运输布局一般需要综合权衡多条原则:
1.依据运输的需求
运输方式和交通线、站的选择、标准,以及交通运输网的密度等,都应依据运输需求而定。
2.适度超前
设计标准要满足今后一定时期的运输需求,但标准过高会造成浪费。
北京大兴机场,2019年建成的为新机场一期,满足年吞吐量4500万人次的需求,完成后二期同步开建,于2025年达到7200万人次的吞吐量。虽然在短期内该机场无法超越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但是远期吞吐量将超越首都机场。
3.因地制宜
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站的选址以及设计标准等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
案例:山区修建公路,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修筑成“之”字形。(例如:川藏线72拐)
4.尽量少占土地
京沪高铁途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以桥代路可以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
交通线、站布局应尽量少占土地,尤其是耕地。
青藏铁路以桥代路可以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
5.发挥综合运输优势
利用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做好转运和衔接,形成立体、系统的交通运输网。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
建设川藏铁路,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中国国家统一、巩固边疆稳定的需要,是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治藏方略的重大举措。
永兴岛位于我国南海西沙群岛东部,是西沙群岛面积最大的岛屿,岛上有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地级市三沙市。岛上基础设施完善,建有港口、机场等交通设施,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具有重要意义。
6.其他
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等
区域交通运输布局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包括新的交通线、站建设,原有交通线、站的改建、扩建或废弃,不同运输方式衔接以及适应运输专业化、快速化而建设的专用线、站等的改善。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使区域交通运输布局逐渐趋向完善、优化。
二、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线标准、场站规模的关系
交通运输需求 交通线标准 场站规模
较小 较低 较小
较大 较高 较大
区域内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区域内的交通运输需求差异较大,交通运输布局需重点关注交通运输需求大的点和线。
2.区域内的交通运输需求差异的影响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也是区域客货集散中心,交通运输需求大。因此城市成为区域交通运输网的节点,区域主要交通运输线应尽可能连接沿线主要城市。
在相邻重要城市之间,往往需要布局多条平行的交通线,才能满足两城市间庞大的交通运输需求。
北京市
BEIJING
天津市
TIANJIN
京津多重交通线
Beijing Tianjin multiple transportation line
京津城际铁路
京津塘高速公路
京沪高速铁路
区域内发展不平衡
区域内交通运输需求差异较大
交通运输布局重点关注交通运输需求大的点和线
城市
城市多沿交通线
多条平行交通线
城市
3.交通运输方式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交通运输需求有运距、运时、运量、运价、运向等差异,因此,区域交通运输布局要充分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客、货运输任务的完成往往需要经过不同运输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仅关注单种运输方式的运速,更关注从起点到终点的运输时效。因此交通运输布局还要注意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转换效率,综合性交通枢纽便应运而生。
读图思考:
1.京沪高速铁路沿线的高铁站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如果高铁站布局过密或过疏,会产生哪些问题
2.高铁站基本上都设立在城区的边缘。为什么
京沪高铁连接了沿线主要城市,站点分布比较均匀。
高铁站过密:①会导致停车频繁,影响运行速度;②占用土地面积大,增加交通建设成本;
站点距离过疏:①站点之间距离远,不方便居民出行,不能满足沿线交通运输需求;②使高铁铁路客源减少,不利于高速铁路运营。
①促进高铁站所在郊区的经济发展;②不干扰城市内部交通;
③城区边缘地价较低,高铁建设成本较低;④距城区较近,方便居民乘坐高铁。
4.区域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
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特点。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分布的特点也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小商品生产和销售中心,对航空运输的需求快速增长,促使义乌航空港的开通和逐步扩建。
案例 非洲的铁路布局
非洲绝大多数国家曾长期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西方国家为掠夺这些国家的农矿资源多建设从内陆或矿山通往沿海港口的铁路线,方便农矿产品出口,并倾销工业制成品。这些国家实现民族独立以来,虽然在铁路建设方面也有发展,但总体上铁路布局仍保留了殖民时期的特点:多布局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很少;多从沿海港口向内陆延伸,未形成相对完善的铁路网。铁路线的这种布局反映了非洲多数国家仍然没有摆脱以农矿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模式,以及由此决定的运输需求。
三、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交通运输若不能满足区域发展所产生的运输需求,则会阻碍区域发展,甚至成为区域发展的“瓶颈”。从这个意义上看,人们把交通运输比喻为区域发展的“先行官”。然而,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国家,交通运输的建设往往具有滞后性。
交通线、场站的投资额大、短时间不能收回投资,政府组织建设
1、经济发展水平对交通线和站点的影响
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稀疏,且质量较低;
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密集,且质量较高。
交通线和站点建设涉及气象、水文、地质、工程、材料等技术领域以及施工水平。
交通运输的电气化、快速化、专业化,对各项技术的要求更高。
随着区域的发展,区域经济水平提升,从而有足够的资金推动交通运输建设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交通运输布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为减弱。
2、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建设技术
青藏铁路: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级难题
青藏高原日温差大。有些地方在冬春和秋冬过渡时期,土壤层反复冻融。当表层土壤冻结而下层土壤未冻结时,铁路路基不稳定,威胁列车运行安全。在这样的时候,插入地基下面的热棒可排出下层土壤多余的热量,使下层土壤保持冻结状态。
青藏铁路的热棒
我国西部山区山高谷深,在这里修建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常常是高架桥梁与隧道相连,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单位里程建设资金是平原地区的数倍。例如,沪昆铁路桥隧长度占线路总长的比例,贵州段高达81%,云南段也达70%。
沪昆高速铁路贵州段景观
随着桥隧技术的成熟,我国不仅使公路、铁路跨越河、海天堑,还让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穿越山区,改变了传统盘山迂行的布局方式,缩短了通行里程,节省了通行时间。
以桥代路的作用:
1、在平原,主要是少占农田和土地,减少对农田、城镇的分割;减少对沿线经过地区的干扰;避免与沿线原有交通线交叉(可能需要跨越的大江大河多)。
2、在山区,主要是减小线路坡度,保持列车高速稳定运行;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还能减轻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对铁路的影响,保障交通安全。
3、在青藏高原,沿线地区冻土多,防止冻土融化破坏铁路;沿线地区河谷多;给野生动物迁徙预留通道。
方法总结
交通运输的布局在设计标准和运输能力上要留有余地,以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满足一定时期内运输需求的增长。由于运输的生产过程与运输产品的消费过程同时进行,无法储存和调拨,因此要求交通运输设备保持一定的能力储备。但能力储备既要避免因标准过高造成浪费,也要防止因标准过低造成再改造的浪费因此既要超前,又不能过分贪大求全,导致资金的浪费。
1.交通运输线、站布局一般强调“适度超前”。通过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扩建的案例,说明你对“适度超前”的理解。
活动: 分析交通线、站布局与运输需求的关系
图文材料见教材P85。
理解: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且北京是我国首都;从国际看,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密切。感想: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专家的预测,在世界上是少有先例的发展奇迹。
2.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量增加的速度远超专家的预测,就此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想。
活动: 分析交通线、站布局与运输需求的关系
图文材料见教材P85。
1.低年龄组人群长线出行首选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公路运输 D.水路运输
2.影响不同年龄组人群长线出行方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个人偏好 B.时间长短 C.收入水平 D.目的地距离
A
C
下图为2023年我国两个年龄组人群长线出行选择的交通工具比例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3.川藏铁路分段建设,体现了交通建设( )
A.对各种自然障碍的克服 B.与经济和技术水平相适应
C.对建设资金的需求量大 D.先难后易分步推进的策略
4.川藏铁路在建路段桥隧比高,所体现的交通运输布局一般原则是( )
A.依据交通运输需求 B.适度超前
C.发挥综合运输优势 D.因地制宜
B
D
正在建设中的川藏铁路,东起成都,向西经雅安、康定、昌都、林芝、山南到拉萨。川藏铁路分为三段,林芝-拉萨段、成都-雅安段于2014年开工建设,现已建成通车,2020年开工建设的雅安-林芝段预计2030年建成。下图为川藏铁路分布示意。完成下面小题。
5.江西省规划修建浙赣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
A.缩短鄱阳湖出海里程 B.扩大鄱阳湖集水范围
C.调节信江丰枯流量 D.加快钱塘江河水自净
6.浙赣运河建成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可能是( )
A.运河含沙量大 B.水污染严重
C.运河水量较小 D.运河结冰期长
A
C
2022年江西省提出修建连接鄱阳湖、钱塘江水系的超级工程——浙赣运河。钱塘江和信江之间的分水岭海拔大约140m,需要凿通。下图示意浙赣运河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