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5 09:3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是指环境对人类的反馈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和不良结果。通俗的讲,环境问题就是大自然对人类不友好的态度和行为的报复
环境问题的含义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①:人类社会从环境获取能量和物质
②:人类通过消费活动,以“三废”等形式排入环境
③: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
④: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反馈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正常情况下,对于人类合理和适度的索取,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但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正常情况下,对排放的废弃物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容纳、分解和消除等作用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但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图中所示的环境污染可能有哪些?造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固体废弃物污染
大气污染
噪声污染
土壤污染
水体污染
案例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伦敦烟雾事件
多诺拉烟雾事件
日本熊本县水俣病
日本哮喘病事件
日本米糠油事件
日本富士山骨痛病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大气污染
成因:河谷地形,逆温天气且有雾,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大气污染
成因:三面环山,工业、汽车废气在紫外线作用下生成光化学烟雾
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大气污染
成因:河谷地形,逆温天气且有雾,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伦敦烟雾事件 大气污染
成因:河谷地形,逆温天气且有雾,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日本水俣病事件 水体污染
成因:汞在海水中被鱼类摄入并富集,居民食用含汞鱼而中毒
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大气污染
成因:重金属粉尘和SO2随煤尘进入肺部
日本米糠油事件 食品污染
成因:食用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
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 水体污染
成因:用工业排放的含镉废水灌溉稻米,使米中也含镉
活动
1.推测驱使人们垦荒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人口不断增长,原有耕地趋于贫瘠,粮食短缺,为了增加耕地面积,获得更多的粮食。
活动
3.耕地面积虽然扩大了,但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解决了吃饭问题,反而越垦越贫穷。请讲讲其中的道理。
过度垦荒扩大了耕地面积,却是违背了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水旱灾害多发,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最终导致作物减产、粮食不足。从而使出现的环境问题影响人类自身,越垦越贫穷。
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森林锐减
C.土地荒漠化 D.矿产资源枯竭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 B.人口激增,素质较低
C.农作侵入牧区 D.土地生产力下降
右图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各项可以用图中箭头a表示的是(  )
A.滑坡、泥石流 B.地震、海啸 C.台风、寒潮 D.森林资源、矿产资源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4.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要有箭头b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
B.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可能影响到人类
C.如果箭头a、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力度较大,都可能产生环境问题
D.由图可知,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无法使其协调
环境问题的表现
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砍伐
水资源危机
咸海(1989)
咸海(2014)
矿产资源短缺
环境问题的表现
水资源危机
矿产资源短缺
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减少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问题的表现
水资源危机
矿产资源短缺
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减少
生态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土流失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环境问题的表现
水资源危机
矿产资源短缺
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减少
生态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土流失
环境污染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大气污染
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城市
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以环境污染为主
乡村
厨余垃圾
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城市
乡村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以生态破坏为主
水土流失
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以环境污染为主
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发达国家
少量人口消耗了世界上大部分的资源,人均资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高
发展中国家
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发达国家
少量人口消耗了世界上大部分的资源,人均资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高
发展中国家
掠夺式的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速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有些环境问题,超越国界和地域界限,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
有些环境问题,也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如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污染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
活动
1.小岛国的忧虑是什么?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
森林具有稳定大气成分、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作用,当森林被大量砍伐后,化石能源消费量增加会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急剧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强,气温不断升高。两极的冰川在温度升高后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的低地。
2.找出下列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试着绘出联系框图,并说明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淹没岛屿和沿海低地
全球
变暖
两极冰川融化
海平面
上升
砍伐森林
燃烧化
石燃料
大气中二
氧化碳含
量增加
活动
3.根据所绘框图,找出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就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1)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
(2)减少使用化石能源,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氢能等;
(3)保护森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
(4)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读漫画,完成1~2题。
1.该漫画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  )
A.环境污染 B.生态破坏
C.自然资源枯竭 D.气候变化
环境问题的表现
2.下列地区图示环境问题最突出的是(  )
A.东北平原 B.塔里木盆地
C.亚马孙平原 D.黄土高原
2020年2月以来,南极地区出现大规模“红雪”现象——白茫茫冰川之中夹杂了不少类似于“血”一样的物质。此现象是冰川中的一种藻类,因冰川融化,红色物质不断积累而形成的。据此完成3~4题。
3.引起南极地区出现“红雪”现象的环境问题是(  )
A.臭氧空洞 B.环境污染 C.全球变暖 D.植被破坏
环境问题的表现
4.下列为缓解该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禁用化石燃料 B.开发使用清洁能源
C.提高植被覆盖率 D.加强全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