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1.5 透镜和视觉(第4课时)分层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1.5 透镜和视觉(第4课时)分层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02 17:25:34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核心素养】浙教版(2024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分层练习
1.5 透镜和视觉(第4课时)
科学观念: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科学思维:用模型解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并能进行比较。
探究实践:尝试应用己知的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科学知识来来验证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
态度责任:初步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增强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爱眼、护眼习惯。
1.下列四种光学仪器中,与人的眼球形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
A.照相机 B.投影仪 C.放大镜 D.显微镜
【答案】A
【分析】人的眼睛像像一架照相机,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人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A、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所以照相机与人眼球的成像原理是一样的。故A符合题意;
B、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显微镜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把标本放在物镜的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这样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一个幻灯机;目镜与物镜所成像之间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眼睛及其视物原理,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关键是记熟成像规律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2.人眼的“白眼球”和“黑眼球”实际上是指(  )
A.虹膜和角膜 B.角膜和巩膜
C.角膜和虹膜 D.巩膜和虹膜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眼球的结构,眼球的结构包括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和内膜(视网膜)。
【解答】解:眼睛的颜色实际上就是虹膜的颜色。虹膜中有色素,色素量最多的,就是黑眼睛;色素量较多的,就是褐眼睛;色素量最少的,就是蓝眼睛,所以说人眼的“黑眼球”实际上指的是虹膜。巩膜的特点是白色、坚韧,有保护作用。人眼的“白眼球”指的是巩膜。
故选:D。
【点评】眼球的结构是考查的重点,可结合着眼球的结构示意图掌握。
3.人眼是一个高度精密的光学系统,下列围绕人眼的讨论,错误的是(  )
A.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B.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的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C.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D.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倒立的
【答案】B
【分析】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所以像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
【解答】解: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微型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无论是近处还是远处的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都是大于2倍焦距,像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综上所述,只有选项B是错误的。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眼睛的视物原理,与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相结合,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4.如图所示为近视眼、远视眼成像情况及矫正透镜的示意图,其中近视眼成像情况及其矫正透镜的示意图分别为(  )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答案】B
【分析】(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根据图示可知,图甲中的光线在视网膜前会聚,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这是近视眼,近视眼应该配戴凹透镜(丁)矫正;图乙中的光线在视网膜后方会聚,表示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因此表示的是远视眼,远视眼应该配戴凸透镜(丙)进行矫正;
综上所述,选项B的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图示来源于课本,分别表示了远视眼和近视眼的成因的光路图。明确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5.如图为眼球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1能调节瞳孔大小
B.结构2在看远处物体时会变凸
C.结构3是物像形成的部位
D.结构4是视觉形成的部位
【答案】C
【分析】图示中各序号代表的结构名称是:1是角膜,2是晶状体,3是视网膜,4是视神经;人的眼睛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
A、结构1是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利于光线的透入,如果角膜病变或受损,会影响光线进入眼球内部,使物像模糊不清,甚至失明,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来使病人得到恢复。虹膜中央有瞳孔,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控制瞳孔扩大和缩小的是虹膜内的平滑肌,故A错误;
B、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眼。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若2晶状体过度变凸,则不易看清远处的物体,故B错误;
C、3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结构3是物像形成的部位,故C正确;
D、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刺激,将物像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因此结构4是视觉形成的部位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近视眼的成因和视觉特点。
6.不论是较近还是较远的物体,正常人都能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这是因为(  )
A.视网膜可前后调节移动
B.眼球前后径可随时调节
C.瞳孔可缩小或扩大
D.睫状肌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答案】D
【分析】睫状体内有平滑肌,晶状体依靠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眼睛通过睫状体内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解答】解: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其中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晶状体与睫状体相连,眼睛通过睫状体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明确眼球的晶状体具有一定的弹性,它的曲度可以调节,从而使人能够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
7.司机对信号灯的关注是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下列有关视觉形成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如果信号灯过暗,司机眼睛的瞳孔将变大
B.信号灯光线进入眼球的顺序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C.要看清远处的交通标志需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D.最终视觉的形成部位是在视网膜上
【答案】D
【分析】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视觉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解答】解:A、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光线强,瞳孔变小;光线弱,瞳孔变大。因此信号灯过暗,司机的瞳孔由小变大。故A正确。
B、由分析视觉的形成过程可知,信号灯光线进入眼球的顺序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故B正确。
C、当我们刚看了近处的物体再看远处物体时,为了使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上,则眼睛的晶状体变薄,并对光线的折射能力变弱,如果晶状体的调节后还看不清远处物体时,此时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需要通过晶状体来调节。因此要看清远处的交通标志,晶状体的曲度变小。C正确。
D、由分析视觉的形成过程可知,形成信号图象和视觉的部位分别是视网膜和视觉中枢,D错误。
故选:D。
【点评】此题综合性较强,涉及视觉形成过程以及眼睛及其视物原理等知识点较多,是一道学科综合题。
8.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如图是有关眼睛及其矫正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和乙图分别是远视眼及矫正
B.丁图和乙图分别是近视眼及矫正
C.甲图和丙图分别是近视眼及矫正
D.丁图和丙图分别是远视眼及矫正
【答案】C
【分析】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是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配戴凸透镜矫正。
【解答】解:甲图象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故是近视眼;
乙图配戴凸透镜是用来矫正远视眼的;
丙图配戴凹透镜是用来矫正近视眼的;
丁图象呈在视网膜的后方,故是远视眼;
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中考的热点。
9.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她常常这样做(  )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答案】A
【分析】放大镜的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内时,凸透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并且物体离焦点近时,成的像较大。
【解答】解: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在一倍焦距内时,凸透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物体离焦点越近时,物距越大,像越大,故应保持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特点和规律。
10.现代医学对近视的矫正有一种新的技术,就是用激光对近视患者的角膜进行适当的切削来矫正视力,这种对角膜进行切削的目的是(  )
A.增长眼球前后方向的距离
B.缩短眼球的焦距
C.减少进入眼球的光
D.改变晶状体太厚的状态,减弱它的折光能力
【答案】D
【分析】近视眼的晶状体较厚,会聚能力较强,需戴凹透镜矫正。或采用激光对角膜进行处理,使晶状体和角膜对光的会聚能力变弱。
【解答】解:近视眼的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采用激光对角膜进行处理,就是使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得弱一些。即用激光对近视患者的角膜进行适当的切削来矫正视力,这种对角膜进行切削的目的是改变晶状体太厚的状态,减弱它的折光能力。故选项A、B、C错误,选项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的掌握。
11.小明做“研究远视眼的矫正”实验中,他把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做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眼睛观察的物体。小明拿一个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而拿走远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
A.将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
B.将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
C.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
D.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答案】D
【分析】首先明确远视眼镜片是凸透镜,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即可确定它是怎样来矫正视力的。
【解答】解: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拿一个远视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蜡烛烛焰的像实际上在光屏后;
拿走远视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原因是烛焰清晰的像在光屏的后面,可以用增大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或增大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使得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的目的。
故选:D。
【点评】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弱或眼球的前后方向太短造成的,因此要让光线在进入眼睛以前提前会聚一下,所以要带凸透镜来矫正。
12.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如图甲),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入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此时该人的视力缺陷和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是(  )
A.近视眼,镜片Ⅰ B.近视眼,镜片Ⅱ
C.远视眼,镜片Ⅰ D.远视眼,镜片Ⅱ
【答案】A
【分析】近视眼是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配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是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应配戴凸透镜矫正。
【解答】解:由图乙可知,某人看远处物体时,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所以是近视眼,需要配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矫正,由图可知,镜片Ⅰ是凹透镜,镜片Ⅱ是凸透镜,故应佩戴Ⅰ。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
13.小明的爷爷近日发现自己的眼睛在看报纸时字变得模糊不清,而看远处的物体与以前一样清楚。小明对爷爷的眼睛所产生的现象作出如图所示的示意图。
(1)A结构的名称为 晶状体  ,B结构的名称为 视网膜  。
(2)小明的爷爷已患 远视  (填“远视”或“近视”)。
(3)若要使小明的爷爷能在正常情况下看书写字,应购买由 丁  (填编号)玻璃片制成的眼镜。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人类和某些动物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体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实像。
(2)(3)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1)由图可知,A结构的名称为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B结构的名称为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2)远视眼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后方,由图可知,由图可知,是远视眼模型,说明小明的爷爷已患远视眼;
(3)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提前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前移,所以应佩戴会聚透镜即凸透镜,应佩戴一个合适的凸透镜,甲为平面镜,乙、丙为凹透镜,丁为凸透镜。
故答案为:(1)晶状体;视网膜;(2)远视;(3)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的掌握。
14.图甲为眼球的结构模式图。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或过度使用眼睛使睫状肌持续收缩,处于痊孪状态,造成晶状体过厚,焦距过 小(选填“大”或“小”),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 前(选填“前”或“后”),称为假性近视。长此以往,眼球前后径变大,即使睫状肌完全放松,远处物体的所成像的像距仍然 小于(选填“大于”或“小于”)眼球前后径,此时就发展为真性近视。矫正近视需配戴的镜片是 丙(选填“乙”或“丙”)。
【答案】小;前;小于;丙
【解答】解: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图甲为眼球的结构模式图。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或过度使用眼睛使睫状肌持续收缩,处于痊孪状态,造成晶状体过厚,焦距过小,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前,称为假性近视。长此以往,眼球前后径变大,即使睫状肌完全放松,远处物体的所成像的像距仍然小于眼球前后径,此时就发展为真性近视,矫正近视需配戴如图丙所示的凹透镜进行矫正。
故答案为:小;前;小于;丙
15.科学家对人眼球进行解剖后,绘出眼球的构造图(图甲);并根据眼球的结构特点,进行了模拟成像实验(图乙)。谤根据图示分析完成下列问题。0
(1)眼球的光学结构很像照相机,但是人的视觉是在  大脑皮层  形成的。
(2)模拟实验中,调节并固定蜡烛、光屏、透镜的位置后,此时可在光屏上看见一清晰蜡烛像,可以说明: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性质是  倒立、缩小的实像  。
(3)推算出模拟成像实验中透镜的焦距为  B  (填字母)。
A.f<15cm
B.15cm<f<20cm
C.f>30cm
【答案】(1)大脑皮层;(2)倒立、缩小的实像;(3)B
【分析】(1)物体通过眼睛所成的像成在视网膜上;
(2)(3)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分析。
【解答】解:(1)眼球的光学结构很像照相机,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但人的视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
(2)由图乙可知,此时的物距大于像距,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3)此时的物距u=40.0cm>2f,像距f<v=30.0cm<2f,解得15.0cm<f<20.0cm,故B正确。
故答案为:(1)大脑皮层;(2)倒立、缩小的实像;(3)B。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眼的视物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难度不大。
16.在探究近视眼视力矫正问题时用图2的装置模拟眼睛,烧瓶中的着色液体相当于玻璃体,烧瓶左侧紧靠瓶壁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右侧内壁相当于视网膜。图中的四幅图是一些同学描绘近视眼矫正的方法和光路,其中能达到近视眼矫正目的的是(  )
A. B.
C. D.
【答案】D
【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解答】解:要想正确矫正近视眼,就要使像成在视网膜上,选项中A、C像都没有成在视网膜上,故可排除A、C;
近视眼需要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D选项中是凹透镜,符合题意,而B选项中是凸透镜,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通过实验考查对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理解和掌握情况,会对比分析解答。
17.矫正近视和远视眼的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眼睛角膜表面的薄镜片,有凸片和凹片两种。有一种规格的软质隐形眼镜,中心厚度0.05mm。如图所示是某人观察远处物体时,物体在眼球内成像的示意图,则他所患眼病及应配戴的这种隐形眼镜镜片边缘的厚度分别为(  )
A.近视眼,大于0.05mm B.近视眼,小于0.05mm
C.远视眼,小于0.05mm D.远视眼,大于0.05mm
【答案】A
【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知道凹透镜的形状特点是中间薄边缘厚。
【解答】解:由题干中的图可知: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该人患的是近视眼;
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配戴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
凹透镜的特点是中间薄边缘厚,所以眼睛镜片的边缘厚度大于0.05mm;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中考的热点。
18.有一次,小明上学前取自己的眼镜时,发现自己的近视镜和爷爷的老花镜混在一起,外形完全一样,如图所示,小明要想找出自己的眼镜,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用手摸镜时,中间厚边缘薄的是近视眼镜
B.拿着镜片近距离看书本上的字,把字放大的是近视眼镜
C.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后能只呈现一个斑且为暗斑的是近视眼镜
D.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近视眼镜
【答案】C
【分析】(1)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用于矫正远视眼;同时凸透镜能使得光线会聚,能成像;
(2)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用于矫正近视眼;同时凹透镜能使得光线发散。
【解答】解:
A、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用于矫正远视眼,故A错误;
B、拿着镜片看字,把字放大的是放大镜,即是凸透镜,是远视镜,故B错误;
C、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后只能呈现一个暗斑,即能使得光线发散,会在透镜后面出现一个光线较弱的区域,所以是凹透镜,即是近视镜,故C正确;
D、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凸透镜,即是远视镜,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判断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比较中间和边缘的厚薄、阳光聚焦法、放大镜法、成实像的方法。这四种方法比较常用,一定要掌握。
19.暑假期间,小明走进电影院观看《一出好戏》,刚走进电影院时和寻找到最前1排18号座位时,眼球内瞳孔和晶状体的变化分别是(  )
A.瞳孔放大,晶状体曲度由大变小
B.瞳孔放大,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
C.瞳孔缩小,晶状体曲度由大变小
D.瞳孔缩小,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
【答案】B
【分析】瞳孔能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控制瞳孔扩大和缩小的是虹膜内的平滑肌,强光下瞳孔缩小,弱光下瞳孔扩大;眼睛通过睫状体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解答】解:小明从光线较强的室外进入光线很弱的电影院内,瞳孔为适应室内的光线会逐渐扩大,以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这样才能看清室内的物体;同时,小明在寻找到最前1排(看远处的物体)晶状体的曲度变小,找18号座位时(看近处的物体),这时,晶状体的曲度要由小逐渐变大。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瞳孔和晶状体的调节:瞳孔大小的调节是为了保证进入眼球内部的光量保持适度;晶状体曲度的调节是为了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20.某同学为了探究“视力矫正”原理,利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做了以下实验。如图所示,光屏上得到的是模糊的倒立实像,他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清晰了,他移走眼镜片,稍微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片是(  )
A.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答案】A
【分析】①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能使光线的会聚点提前会聚;
②远视眼是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需配戴凸透镜。
【解答】解: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光屏上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应大于2倍焦距,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但光屏上得到的是模糊的倒立实像,说明像距不合适,由稍微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知像距太近了,所以当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清晰,说明该透镜对光线有会会聚作用,因此是远视眼镜片。
故选:A。
【点评】正确理解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是使原来的光路变窄,会聚的光线提前会聚,平行光会聚成点,发散的光线变为平行光或发散小一些的光线。
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是使原来的光路变宽,会聚的光线错后会聚,平行光线变得发散,发散的光线变得更散。
21.眼睛、照相机、幻灯机这三种凸透镜成像系统在调节成像清晰度时,各采用下述方式:甲,焦距固定,物距基本固定,主要调节像距:乙,焦距固定,像距基本固定,主要调节物距:丙,物距固定,像距固定,调节焦距。可知甲、乙、丙应该是(  )
A.眼睛甲、照相机乙、幻灯机丙
B.眼睛丙、照相机甲、幻灯机乙
C.眼睛乙、照相机甲、幻灯机丙
D.眼睛甲、照相机丙、幻灯机乙
【答案】B
【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根据眼睛、投影仪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和使用方法分析各项。
【解答】解:眼睛、照相机、幻灯机调节成像清晰度的方法:
眼睛看物体时,物体和眼睛的距离不变,晶状体和视网膜的距离不变,改变晶状体的厚度,改变焦距大小,来调节像的清晰度。
照相机照相时,物距不变,伸长或缩短暗箱来调节像的清晰度。
幻灯机幻灯时,通过改变镜头和幻灯片之间的距离,来改变像的清晰度。只有B选项正确。
故选:B。
【点评】利用凸透镜成像来工作时,有些调节物距,有些调节像距,有些调节焦距,本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在掌握理论的同时,要注意与实际结合。
22.同学们用盛水的矿泉水瓶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睛、近视眼睛和远视眼睛的焦距大小。如图甲所示,他们将盛水的矿泉水瓶正对太阳,上下移动白纸,直到白纸上出现最细的亮线,估测亮线到瓶子侧壁的距离d。正常水瓶做实验时,d约为8厘米;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乙所示后测得d为13厘米;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丙所示后测得d为5厘米。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B.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C.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小
D.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答案】A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成因,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远视矫正方法,需配戴凸透镜。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乙的焦距比丙的焦距大,所以会聚能力弱,因此乙模拟的是远视眼镜,而丙模拟的是近视眼,由此排除B和C;
乙的焦距比正常大,丙的焦距比正常时小,所以A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进行分析解答,要会结合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3.眼球是个球体,所以视网膜并不是一个平面,经普通近视镜片矫正后的光线,中心部分会落在视网膜上,而周围部分会落到视网膜后方(图甲),长期这样会使眼球前后径增长从而加深近视度数。离焦镜片就是在普通近视镜片上增加了许多微透镜,使周围部分的光线也能落到视网膜上(图乙)。
(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凸度  过大  (填“过大”或“过小”)导致,普通近视镜片对光线起  发散  (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2)离焦镜片上的微透镜是  凹透镜  (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答案】(1)过大;发散;(2)凹透镜。
【分析】(1)近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应该配戴凹透镜。
(2)离焦镜片上的微透镜,用于看清远处物体,是近视眼镜。
【解答】解:(1)近视眼的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晶状体凸度过大,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所以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近视眼镜属于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离焦镜片上的微透镜,用于看清远处物体,是近视眼,离焦镜片上的微透镜相当于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故答案为:(1)过大;发散;(2)凹透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物理知识的应用,应注意合理地构建物理模型,灵活地选择物理规律解答问题。
24.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眼球成像模型”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学习眼球结构、制作眼球成像模型、用模型模拟近视原理等环节。如图为某项目化小组设计的眼球成像模型,该模型以牛奶箱作为眼球主体,由两层塑料薄膜包裹圆环而制成的水透镜,可以过注射器改变水透镜的曲度。
(1)模型中的光屏模拟眼球中的  视网膜  (填眼球结构名称)。
(2)模型中不用点光源而采用“L”光源,主要是为了便研究像与物体的  正立倒立  (选填“大小”、“正立倒立”或“实像虚像”)关系。
(3)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向水透镜注水模拟晶状体变厚,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要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源  靠近  水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答案】(1)视网膜;(2)正立倒立;(3)靠近。
【分析】(1)模型中的光屏模拟眼球中的视网膜;
(2)模型中不用点光源而采用“L”光源,可以探究像与物正立倒立的问题;
(3)向水透镜注水模拟晶状体变厚,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变强,使成像靠近晶状体,据此分析。
【解答】解:(1)眼睛成像在视网膜上,故模型中的光屏模拟眼球中的视网膜;
(2)模型中不用点光源而采用“L”光源,“L”光源上下不对称,故可以探究像与物正立倒立的问题;
(3)向水透镜注水模拟晶状体变厚,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变强,使成像靠近晶状体,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此时可以通过将光源靠近水透镜,使成像依然在视网膜上。
故答案为:(1)视网膜;(2)正立倒立;(3)靠近。
【点评】本题探究眼睛成像的原理实验,掌握正常眼睛、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像原因是解题关键。
25.小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1,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
(1)小明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光屏和凸透镜的前提下,他应使蜡烛  靠近  凸透镜。如果他不戴眼镜看书,应该将书  靠近  眼睛。(填“靠近”或“远离”)
(2)如图2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A  图,其矫正做法是  C  图;正确表示远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B  图,其矫正做法是  D  图。
【答案】(1)靠近;靠近;(2)A、C、B、D
【分析】(1)在有眼镜时能成清晰的像,可看做是近视眼已矫正了,拿走后,就是近视眼的成因了,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2)根据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分析。
【解答】解:(1)拿走眼镜后,就是近视眼的成因: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要想成清晰的像,应减小物距,所以蜡烛应该靠近凸透镜;如果他不戴眼镜看书,需要减小物距,书靠近眼睛。
(2)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是A图,近视要用凹透镜来矫正,是C图。
远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是B图,远视要用凸透镜来矫正,是D图。
故答案为:(1)靠近;靠近;(2)A、C、B、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眼镜及其视物原理,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中档题。
26.近几年“OK镜”成为控制青少年近视的一种方式。近视患者夜间睡眠时佩戴OK镜后,白天取下不用戴近视眼镜就能看清远处事物。OK镜的使用过程如图所示:
(1)据图分析OK镜能矫正近视的原因是  近视眼由于角膜曲率(晶状体曲度)增大,成像在视网膜前方,角膜被塑形成凹透镜,凹透镜具有发散作用,再次成像在视网膜上  。
(2)近年来随着青少年近视率升高,OK镜佩戴人数也不断增加,下列观点中属于支持佩戴OK镜的是  BC  。(可多选)
A.OK镜直接接触并压迫角膜,可能导致角膜损伤。
B.OK镜只需晚上佩戴,白天取下后仍可保持较好的裸眼视力。
C.有研究表明OK镜能减缓眼球的变形速度,有效延缓近视。
D.佩戴OK镜改善视力是短时的,停止佩戴几天视力又会恢复到原来的近视状态。
E.OK镜价格昂贵,一般几千到一两万,1﹣2年需要更换1次。
【答案】近视眼由于角膜曲率(晶状体曲度)增大,成像在视网膜前方,角膜被塑形成凹透镜,凹透镜具有发散作用,再次成像在视网膜上;BC。
【分析】凹透镜具有发散作用;
从OK镜的好处进行分析。
【解答】解:近视眼由于角膜曲率(晶状体曲度)增大,成像在视网膜前方,夜间佩戴OK镜后,角膜被塑形成凹透镜,凹透镜具有发散作用,再次成像在视网膜上。
OK镜只需晚上佩戴,白天取下后仍可保持较好的裸眼视力。有研究表明OK镜能减缓眼球的变形速度,有效延缓近视。都是佩戴OK镜的好处,故选:BC。
故答案为:近视眼由于角膜曲率(晶状体曲度)增大,成像在视网膜前方,角膜被塑形成凹透镜,凹透镜具有发散作用,再次成像在视网膜上;BC。
【点评】考查近视眼的成因,属于基础题。
27.近视程度不同的同学需要佩戴焦距不同的眼镜。为了探究近视眼的矫正过程,组装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F”字样的光源代替可视物体,光屏模拟视网膜。选用如图乙所示的2号凸透镜模拟晶状体,打开“F”光源,调节各个元件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清晰像,正常眼睛的视物模型便组装完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模拟近视眼视物情况,选择图乙中的  3  (填序号)号透镜替代2号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
(2)用如图丙所示的水透镜模拟近视眼矫正视力。应将水透镜置于光具座上的  B  (选填“A”“B”或“C”)点,缓慢调节水透镜中的水量,当水透镜形成焦距合适的  凹  透镜时,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得到改善;
(3)更换焦距更小的凸透镜模拟近视程度更严重的眼睛晶状体,为了改善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实验时需要用注射器  抽取  (选填“抽取”或“注入”)适量水;
(4)根据上述实验,近视程度更严重的同学应选择焦距更大还是更小的透镜来矫正呢? 更小  ,请结合透镜对光的作用来分析选择的理由: 近视程度更严重的同学,其晶状体焦距更小,对光的会聚能力更强,故需用对光发散能力更强、焦距更小的凹透镜矫正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近视眼的成因:晶状体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外界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方;
(2)近视眼矫正方法:配戴凹透镜,使进入眼睛的光线发散一些后再通过晶状体,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3)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对光的会聚能力越强,需要用对光发散能力更强、焦距更小的凹透镜矫正;
(4)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选择合适的凹透镜。
【解答】解:(1)近视眼是晶状体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外界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方引起的,因此应选取凸度更大的3号透镜模拟近视眼的晶状体;
(2)图甲中C点在凸透镜(晶状体)和光屏(视网膜)之间,是眼睛的内部,因此模拟近视眼镜的水透镜应放置在模拟晶状体的凸透镜前的B点;
由于近视眼需要配戴凹透镜矫正,因此应将水透镜调节成焦距合适的凹透镜;
(3)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对光的会聚能力越强,需要用对光发散能力更强、焦距更小的凹透镜矫正,由图丙提供的信息可知,此时需要用注射器抽取适量的水;
(4)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知,近视程度更严重的同学,其晶状体焦距更小,对光的会聚能力更强,故需用对光发散能力更强、焦距更小的凹透镜矫正。
故答案为:(1)3;(2)B;凹;(3)抽取;(4)更小;近视程度更严重的同学,其晶状体焦距更小,对光的会聚能力更强,故需用对光发散能力更强、焦距更小的凹透镜矫正。
【点评】本题探究近视眼的矫正过程,考查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知道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周承秉
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核心素养】浙教版(2024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分层练习
1.5 透镜和视觉(第4课时)
科学观念: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科学思维:用模型解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并能进行比较。
探究实践:尝试应用己知的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科学知识来来验证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
态度责任:初步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增强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爱眼、护眼习惯。
1.下列四种光学仪器中,与人的眼球形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
A.照相机 B.投影仪 C.放大镜 D.显微镜
2.人眼的“白眼球”和“黑眼球”实际上是指(  )
A.虹膜和角膜 B.角膜和巩膜
C.角膜和虹膜 D.巩膜和虹膜
3.人眼是一个高度精密的光学系统,下列围绕人眼的讨论,错误的是(  )
A.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B.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的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C.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D.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倒立的
4.如图所示为近视眼、远视眼成像情况及矫正透镜的示意图,其中近视眼成像情况及其矫正透镜的示意图分别为(  )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5.如图为眼球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1能调节瞳孔大小 B.结构2在看远处物体时会变凸
C.结构3是物像形成的部位 D.结构4是视觉形成的部位
6.不论是较近还是较远的物体,正常人都能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这是因为(  )
A.视网膜可前后调节移动 B.眼球前后径可随时调节
C.瞳孔可缩小或扩大 D.睫状肌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7.司机对信号灯的关注是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下列有关视觉形成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如果信号灯过暗,司机眼睛的瞳孔将变大
B.信号灯光线进入眼球的顺序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C.要看清远处的交通标志需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D.最终视觉的形成部位是在视网膜上
8.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如图是有关眼睛及其矫正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和乙图分别是远视眼及矫正 B.丁图和乙图分别是近视眼及矫正
C.甲图和丙图分别是近视眼及矫正 D.丁图和丙图分别是远视眼及矫正
9.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她常常这样做(  )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10.现代医学对近视的矫正有一种新的技术,就是用激光对近视患者的角膜进行适当的切削来矫正视力,这种对角膜进行切削的目的是(  )
A.增长眼球前后方向的距离 B.缩短眼球的焦距
C.减少进入眼球的光 D.改变晶状体太厚的状态,减弱它的折光能力
11.小明做“研究远视眼的矫正”实验中,他把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做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眼睛观察的物体。小明拿一个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而拿走远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
A.将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
B.将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
C.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
D.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12.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如图甲),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入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此时该人的视力缺陷和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是(  )
A.近视眼,镜片Ⅰ B.近视眼,镜片Ⅱ
C.远视眼,镜片Ⅰ D.远视眼,镜片Ⅱ
13.小明的爷爷近日发现自己的眼睛在看报纸时字变得模糊不清,而看远处的物体与以前一样清楚。小明对爷爷的眼睛所产生的现象作出如图所示的示意图。
(1)A结构的名称为    ,B结构的名称为    。
(2)小明的爷爷已患    (填“远视”或“近视”)。
(3)若要使小明的爷爷能在正常情况下看书写字,应购买由   (填编号)玻璃片制成的眼镜。
14.图甲为眼球的结构模式图。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或过度使用眼睛使睫状肌持续收缩,处于痊孪状态,造成晶状体过厚,焦距过 (选填“大”或“小”),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 (选填“前”或“后”),称为假性近视。长此以往,眼球前后径变大,即使睫状肌完全放松,远处物体的所成像的像距仍然 (选填“大于”或“小于”)眼球前后径,此时就发展为真性近视。矫正近视需配戴的镜片是 (选填“乙”或“丙”)。
15.科学家对人眼球进行解剖后,绘出眼球的构造图(图甲);并根据眼球的结构特点,进行了模拟成像实验(图乙)。谤根据图示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眼球的光学结构很像照相机,但是人的视觉是在     形成的。
(2)模拟实验中,调节并固定蜡烛、光屏、透镜的位置后,此时可在光屏上看见一清晰蜡烛像,可以说明: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性质是     。
(3)推算出模拟成像实验中透镜的焦距为     (填字母)。
A.f<15cm B.15cm<f<20cm C.f>30cm
16.在探究近视眼视力矫正问题时用图2的装置模拟眼睛,烧瓶中的着色液体相当于玻璃体,烧瓶左侧紧靠瓶壁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右侧内壁相当于视网膜。图中的四幅图是一些同学描绘近视眼矫正的方法和光路,其中能达到近视眼矫正目的的是(  )
A.B.C. D.
17.矫正近视和远视眼的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眼睛角膜表面的薄镜片,有凸片和凹片两种。有一种规格的软质隐形眼镜,中心厚度0.05mm。如图所示是某人观察远处物体时,物体在眼球内成像的示意图,则他所患眼病及应配戴的这种隐形眼镜镜片边缘的厚度分别为(  )
A.近视眼,大于0.05mm
B.近视眼,小于0.05mm
C.远视眼,小于0.05mm
D.远视眼,大于0.05mm
18.有一次,小明上学前取自己的眼镜时,发现自己的近视镜和爷爷的老花镜混在一起,外形完全一样,如图所示,小明要想找出自己的眼镜,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用手摸镜时,中间厚边缘薄的是近视眼镜
B.拿着镜片近距离看书本上的字,把字放大的是近视眼镜
C.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后能只呈现一个斑且为暗斑的是近视眼镜
D.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近视眼镜
19.暑假期间,小明走进电影院观看《一出好戏》,刚走进电影院时和寻找到最前1排18号座位时,眼球内瞳孔和晶状体的变化分别是(  )
A.瞳孔放大,晶状体曲度由大变小 B.瞳孔放大,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
C.瞳孔缩小,晶状体曲度由大变小 D.瞳孔缩小,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
20.某同学为了探究“视力矫正”原理,利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做了以下实验。如图所示,光屏上得到的是模糊的倒立实像,他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清晰了,他移走眼镜片,稍微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片是(  )
A.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1.眼睛、照相机、幻灯机这三种凸透镜成像系统在调节成像清晰度时,各采用下述方式:甲,焦距固定,物距基本固定,主要调节像距:乙,焦距固定,像距基本固定,主要调节物距:丙,物距固定,像距固定,调节焦距。可知甲、乙、丙应该是(  )
A.眼睛甲、照相机乙、幻灯机丙 B.眼睛丙、照相机甲、幻灯机乙
C.眼睛乙、照相机甲、幻灯机丙 D.眼睛甲、照相机丙、幻灯机乙
22.同学们用盛水的矿泉水瓶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睛、近视眼睛和远视眼睛的焦距大小。如图甲所示,他们将盛水的矿泉水瓶正对太阳,上下移动白纸,直到白纸上出现最细的亮线,估测亮线到瓶子侧壁的距离d。正常水瓶做实验时,d约为8厘米;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乙所示后测得d为13厘米;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丙所示后测得d为5厘米。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B.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C.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小
D.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23.眼球是个球体,所以视网膜并不是一个平面,经普通近视镜片矫正后的光线,中心部分会落在视网膜上,而周围部分会落到视网膜后方(图甲),长期这样会使眼球前后径增长从而加深近视度数。离焦镜片就是在普通近视镜片上增加了许多微透镜,使周围部分的光线也能落到视网膜上(图乙)。
(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凸度     (填“过大”或“过小”)导致,普通近视镜片对光线起     (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2)离焦镜片上的微透镜是     (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24.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眼球成像模型”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学习眼球结构、制作眼球成像模型、用模型模拟近视原理等环节。如图为某项目化小组设计的眼球成像模型,该模型以牛奶箱作为眼球主体,由两层塑料薄膜包裹圆环而制成的水透镜,可以过注射器改变水透镜的曲度。
(1)模型中的光屏模拟眼球中的     (填眼球结构名称)。
(2)模型中不用点光源而采用“L”光源,主要是为了便研究像与物体的     (选填“大小”、“正立倒立”或“实像虚像”)关系。
(3)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向水透镜注水模拟晶状体变厚,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要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源     水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25.小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1,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
(1)小明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光屏和凸透镜的前提下,他应使蜡烛 凸透镜。如果他不戴眼镜看书,应该将书    眼睛。(填“靠近”或“远离”)
(2)如图2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图,其矫正做法是  图;正确表示远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图,其矫正做法是     图。
26.近几年“OK镜”成为控制青少年近视的一种方式。近视患者夜间睡眠时佩戴OK镜后,白天取下不用戴近视眼镜就能看清远处事物。OK镜的使用过程如图所示:
(1)据图分析OK镜能矫正近视的原因是     。
(2)近年来随着青少年近视率升高,OK镜佩戴人数也不断增加,下列观点中属于支持佩戴OK镜的是     。(可多选)
A.OK镜直接接触并压迫角膜,可能导致角膜损伤。
B.OK镜只需晚上佩戴,白天取下后仍可保持较好的裸眼视力。
C.有研究表明OK镜能减缓眼球的变形速度,有效延缓近视。
D.佩戴OK镜改善视力是短时的,停止佩戴几天视力又会恢复到原来的近视状态。
E.OK镜价格昂贵,一般几千到一两万,1﹣2年需要更换1次。
27.近视程度不同的同学需要佩戴焦距不同的眼镜。为了探究近视眼的矫正过程,组装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F”字样的光源代替可视物体,光屏模拟视网膜。选用如图乙所示的2号凸透镜模拟晶状体,打开“F”光源,调节各个元件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清晰像,正常眼睛的视物模型便组装完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模拟近视眼视物情况,选择图乙中的     (填序号)号透镜替代2号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
(2)用如图丙所示的水透镜模拟近视眼矫正视力。应将水透镜置于光具座上的     (选填“A”“B”或“C”)点,缓慢调节水透镜中的水量,当水透镜形成焦距合适的     透镜时,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得到改善;
(3)更换焦距更小的凸透镜模拟近视程度更严重的眼睛晶状体,为了改善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实验时需要用注射器     (选填“抽取”或“注入”)适量水;
(4)根据上述实验,近视程度更严重的同学应选择焦距更大还是更小的透镜来矫正呢?    ,请结合透镜对光的作用来分析选择的理由: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周承秉
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