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生物一轮基础复习训练44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高考生物一轮基础复习训练44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02 15:0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6届高考生物一轮基础复习训练44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单选题
1.(2025·安徽合肥模拟)在调查种群密度时,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常采用估算法。下列有关估算的方法,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 分析大熊猫的粪便来自多少个体可获得种群的数量信息
C. 分辨长臂猿的啼叫声音可以实现低干扰的种群数量监测
D. 调查东北豹等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往往采用标记重捕法
2.(2025·广西柳州联考)我国科学家通过红外触发相机技术监测到广西崇左白头叶猴的种群数量由原来的300多只恢复到了现在的1400多只。通过多年的努力,其数量明显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跟踪研究白头叶猴的数量特征及变化规律,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
B. 调查白头叶猴的方法有多种,如无人机航拍法、足迹法等
C. 天敌总生物量、植被因素、人为干扰、地理因素等均会影响白头叶猴的种群密度
D. 直接决定白头叶猴种群数量的因素只有出生率、死亡率
3.(2024·广东惠州调研)下列关于种群的研究方法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调查培养液中大草履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B.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C. 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法常常适用于双子叶植物而不适用于跳蝻等小昆虫
D. 调查一些特殊种群的种群密度,也可用遇见率、鸣声等作为调查标准
4.(2025·山东泰安模拟)科研人员采用去除取样法对封闭状态下的某哺乳动物种群进行数量调查,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所对应的数据为实际调查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部分个体的迁入或迁出不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
B. 调查要求每次捕捉时每只动物被捕捉的概率相同
C.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动物种群的数量约为115只
D. 图中内容表示描述一个系统的数学形式,称为数学模型
5.(2025·湖南长沙模拟)人工樟子松林中往往存在严重的鼠害(有田鼠、绒鼠、沙鼠等),鼠害猖獗严重影响着樟子松的生长质量,利用化学药剂防治鼠害见效较快,是当前林区常见的防治措施。此外,在林中引入可以抑制鼠类繁衍和生长的蛇、猫头鹰等生物,也能起到较好的防鼠效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工樟子松林中的全部鼠个体构成了一个种群
B. 一个鼠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C. 化学药剂的使用使不同鼠群产生更多的抗药性变异
D. 引入鼠天敌的防治效果持续时间要比化学防治长
6.(2025·河北衡水模拟)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于趋暗、趋湿、避高温的动物,可以用黑光灯诱捕法来估算其种群密度
B. 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水体中某单细胞生物的种群密度
C. 若只计数样方内部及相邻两边上的个体,则种群密度估算值将偏小
D. 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都是比较精准的现实反映
7.(2024·江苏南通一模)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 (1 hm =10000 m ),统计所捕获的田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
项目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50 50 28 22
重捕 50 10 32 18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正确的是(  )
A. 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 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
C.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 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
8.(2025·河南郑州模拟)当恒温动物靠近红外触发相机时,相机可自动拍摄视频和照片,据此可进行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利用红外触发相机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可基于标记重捕法的原理进行,也可基于遇见概率(动物被红外触发相机拍摄到的概率)进行调查,遇见概率与动物的种群密度呈正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基于标记重捕法原理和遇见概率进行密度调查都需随机布设相机
B. 活动能力强、范围大的动物适合基于标记重捕法原理进行密度调查
C. 毛皮花纹无特异性的动物可利用红外相机基于标记重捕法原理调查其密度
D. 动物被相机拍摄到的概率还与动物移动速度和相机拍摄范围有关
9.(2025·重庆荣昌区模拟)科研人员以鹿子嶂和杨梅坝的两个大苞山茶种群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探讨大苞山茶种群的生存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调查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采用样方法调查两个大苞山茶的种群密度
B. 两个大苞山茶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
C. 气候、火灾对两种群密度的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强
D. 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两种群的数量变化
10.(2025·安徽蚌埠模拟)鳜鱼是鄱阳湖中的一种肉食性鱼类,成年个体体长在190~300 mm,是当地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但野生鳜鱼非常有限,目前已有人工养殖。如图是某时期对鄱阳湖鳜鱼资源的调查情况,已知鱼的体长与年龄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纵坐标代表相应体长的个体数占调查总数的百分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鳜鱼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B. 鳜鱼种群幼龄化趋势会增大,有一定的增长潜力
C. 鳜鱼是一种珍稀资源,应全面禁止捕捞
D. 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鳜鱼的种群密度
11.(2025·江西南昌模拟)种群密度效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种群密度效应包括两个重要的法则:一是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物种个体平均质量与密度的乘积是个常数,最后总是基本一致,即产量恒定法则;二是随着密度增加,种内竞争加剧,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减少,即自疏现象。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产中可依据种群密度效应确定农作物的种植密度
B. “自疏”通过直接影响种群的死亡率来调节种群密度
C. 出现产量恒定法则的原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D. 自疏现象是一种正反馈调节的结果,一般来说,种群密度越大,自疏现象越明显
12.(2024·山东青岛模拟)不同动物的粪便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分析粪便可获得种群的数量信息,鼠兔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鼠种之一,为研究鼠兔越冬种群大小与来自艾虎的捕食风险的关系,研究人员选取若干区域以洞口计数法(以洞口数量多少作为鼠兔种群大小的指标)调查了鼠兔种群,以粪便分析法统计了鼠兔洞口留有的艾虎粪便,结果显示艾虎在大的鼠兔种群周围更容易留下粪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艾虎种群密度,若再次捕获导致艾虎死亡不影响调查结果
B. 调查鼠兔洞口数目时应注意样方大小及随机取样
C. 连续调查鼠兔、艾虎的种群数量,艾虎种群呈现先增先减的趋势
D.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鼠兔越冬种群数量越大,来自艾虎的捕食风险越大
13.(2025·云南昆明联考)生境破碎指因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生物的生存环境被隔断成碎片。隔断后的碎片称为生境碎片。为研究生境破碎对濒危植物景东翅子树(乔木,高可达12米)种群数量的影响,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类型生境碎片进行了相关调查,设置的多块调查样地面积之和均为1.5公顷,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生境碎片类型 幼树/株 小树/株 成树/株 合计/株
5公顷碎片 21 9 3 33
15公顷碎片 57 8 17 82
连续森林 39 22 26 87
A. 用样方法调查景东翅子树的种群密度时,样方大小以1 m 的正方形为宜
B. 不同树龄植株的数量比例反映了景东翅子树的垂直结构
C. 调查结果表明生境破碎有利于景东翅子树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D. 生境破碎造成的阻隔或长期的生境破碎化可能会促使新的物种产生
14.(2024·湖南师大附中模拟)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其中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横坐标表示杀虫灯的间距)。下列相关推论不正确的是(  )
A. 若标记总量为,回收率为,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
B. 随着诱捕距离加大,标记个体占释放个体总数的比例下降
C. 一定范围内适当升高杀虫灯的位置可影响杀虫效果
D. 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斜纹夜蛾种群年龄结构
15.(2025·河南洛阳联考)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日喀则市,是西藏黑颈鹤数量最多的越冬地。据统计,来此越冬的黑颈鹤数量已经超过6400只。这些鹤群是由许多小家庭集群组成,它们早上9时~10时飞离栖息地到农田与沼泽地觅食,19时~20时再返回栖息地。近年来,日喀则高标准的农田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黑颈鹤来此越冬。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日喀则市黑颈鹤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B. 调查黑颈鹤数量时,可在天亮之前到黑颈鹤的栖息地进行逐个计数统计
C. 日喀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黑颈鹤在不同季节的环境容纳量均约为6400只
D. 日喀则高标准的农田建设改变了农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黑颈鹤的环境容纳量
二、非选择题
16.(2025·重庆渝中区质检)青藏高原东部牧区的主要植被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有一种植食性小型哺乳动物——高原鼠兔分布于此。为了监测和预报牧区内高原鼠兔对牛羊的影响,研究人员用以下方法调查了其种群密度。
(1) 研究人员采用去除取样法调查,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所对应的数据为6次实际调查结果。(去除取样法的原理:随着连续地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而花同样的捕捉力量所取得的捕获数逐渐降低,逐次捕捉的累积量逐渐增大)
① 结合图中信息,估算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为______只。
② 若每周捕获后,高原鼠兔更难被捕捉,则估算值会______(填“偏高” “基本不变”或“偏低”)。
(2) 研究人员采用堵洞盗洞法调查,将待测区域(如图的A区)内高原鼠兔的洞口全部填埋,连续3天每天记录被盗开的洞口数并计算平均值,即有效洞口数;在附近另一片较小的区域(下图的B区)内测定有效洞口数后,再捕尽该区域内的高原鼠兔。
① 若记录B区内的有效洞口数为4个,共有高原鼠兔35只,A区内的有效洞口数为12个,则A区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大约是______只。
② 每天记录好被盗开的洞口数后, (填“需要”或“不需”)重新填埋;幼年高原鼠兔尚不能掘土打洞,因此估测数量会 (填“偏高” “基本不变”或“偏低”)。
17.(2024·广西模拟)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等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 与标记重捕法相比,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调查方法的优点有______(答出两个方面)。
(2) 图1是科研人员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雪豹种群数量特征进行调查的结果。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9~13龄)、中(5~8龄)、小(1~4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雪豹最长寿命13年左右)。预测此后一段时间, 地区雪豹种群数量将增加。甲、乙、丙三个地区的群落中的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这是______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3) 图2表示某地区雪豹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变化(出生率死亡率),时间段该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是______。如果在时间,少量雪豹从其他地区迁入该地区,则该地区雪豹的值______(填“增大” “减小”或“基本不变”),原因是______。
一、单选题答案
1. B
2. D
3. C
4. A
5. D
6. B
7. D
8. C
9. C
10. C
11. C
12. C
13. D
14. A
15. C
二、非选择题答案
16. (1)
① 120只
② 偏高
(2)
① 105只
② 需要;偏低
17. (1)
优点:
减少对动物的干扰,降低调查过程中的应激反应
可长时间连续监测,获取更全面的种群动态数据
(2)
预测结果: 乙地区
生态位;不同物种
(3)
种群变化: 先增加后减少
K值变化: 基本不变
原因: 环境容纳量主要由资源和空间等环境条件决定,迁入少量个体不会显著改变K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