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同步单元双基双测期中考试(A卷,教师版+学生版)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同步单元双基双测期中考试(A卷,教师版+学生版) 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0 17:4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总分:120分 时间:120分)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31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本学期语文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诉说着普通人的情怀。不必说喜欢切切察察的长妈妈讲的震sǒng( )骇人的长毛故事;不必说“父亲”那令人唏嘘的买橘背影,那潸然泪下的颓( )唐晚景;单是挑着一副生死重担终日为乡邻长途bá shè( )的信客就足以感动我们。
【答案】悚 tuí 跋涉
【解析】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军阀 峭壁 峰火 苛捐杂税 B.焦灼 沉吟 踉跄 拒理力争
C.蹊跷 萧洒 诬蔑 壁垒森严 D.抽噎 眷恋 圣诞 围追堵截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用反选排除法,有错就排除,A“峰”为“烽”,B“拒”为“据”,C“萧”为“潇”,故选D。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小强的动人事迹经过老师的大肆渲染,成了校园里的热门话题。?
B.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自己,既不能自高自大,也不能自暴自弃。
C.他们俩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
D.小陆真是别有用心,制作的飞机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A.C.D句中的成语都是贬义词,不符合语境,答案为B。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面文字中划线的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4分)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①一个真正的读者就要通过读书来最大限度地享用这些成果的过程。②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句子①修改意见:
句子②修改意见:
【答案】①删去“的过程”。②在“养成”前添加“能否”
【解析】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雪,南国的松软美丽的雪啊!它纷纷扬扬,比春天一树树的梨花还要美。这时,北风变得柔和了,吹着它,上下翻飞,轻轻地降落,使人能看清那六角的菱形,看到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
①有时候,真愿意伸出舌头,希望能接到一片雪花,那淘气的愉快里绽开了多少天真的梦。②不知它是想依恋天空,还是想委身大地。③忽然,它落进了我的颈脖,像个小绒毛,却又摸不到它,产生了甜甜的微痒。④它忽上忽下,是那样的轻盈而自由啊!⑤我伸出手来,它会安静地落到我的掌心,在我的钟情的眼睛里,慢慢地消失了它的身影。
A.③②④⑤① B.①②④③⑤ C.⑤②④③① D.②④③⑤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本题要按照所写景物的空间位置来判断,②句提到观察点在空中,④承接前句具体写雪在空中的姿态,③句由上到下,写雪落在“颈脖,⑤写雪落在手上,①最后是写作者对雪的感受或幻想。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下列文学常识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泊秦淮》---- 杜甫 ----- 唐 B.《过零丁洋》---- 文天祥 ---- 宋
C.《小石潭记》---- 柳宗元 ---- 唐 D.《最后一课》---- 都德 ---- 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名著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A错,《泊秦淮》的作者是杜牧。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7.名句默写(8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
(2)《武陵春》一词中最为人称道的写“愁”颇有新意的句子是:
, 。
(3)范仲淹在《渔家傲? 秋思》中,表示自己和征夫们想家却不甘无功而返的心
理矛盾的句子是 , 。
(4)《陈涉世家》中陈胜号召戍卒、表现对封建等级制度强烈不满的句子是:

(5)《沁园春?雪》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 。
【答案】赢得生前身后名 只恐双溪舴艋,,载不动、许多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解析】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芦花荡》是孙犁的一篇小说,以散文化的结构,诗话的语言著称,与它风格相似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
B.《阿长与〈山海经〉》选自现代作家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了一个不识文断字、有些愚昧迷信的却给“我”带来无限美好回忆的普通保姆。
C.李森祥的散文《台阶》刻画了一位一心想要通过自己努力造一栋有高台阶新屋的父亲形象。
D.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自己的清高脱俗和安贫乐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对课内文章的理解能力的。C项中《台阶》的体裁是小说,不是散文。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9.名著阅读(5分)
(1)《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买车经历了三起三落。第一次他从茶饭里省,攒了三年,终于买了一辆车,但不到半年,祥子连人带车被 ;第二次车还没买上,积攒的钱就被敲诈一空;第三次祥子用虎妞的钱买了车,结果 。
(2)《朝花夕拾》共收入十篇作品,其中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 》;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等。
【答案】(1)连车带人被当兵的抓走; 孙侦探; 卖了车给虎妞办丧事。(每个1分)(2)《狗·猫·鼠》、《二十四孝图》
【解析】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语文综合活动(8分)
今年正值祖国六十华诞,初二(13)班将要举行一次爱国主义专题的班会,以下是班会的开场白和结束语,请你围绕此次班会的主题完成后面的题目:
开场白:
祖国是什么?是庄严肃穆的天安门,是雄伟险峻的长城……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不乏心系家国,忧国忧民之士。外交家不卑不亢,维护国家尊严;科学家报效祖国,矢志不渝;游子身居异乡,心怀故土……①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拥有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才能历经劫难而从未不衰。千百年来,多少支美好的歌,多少首激昂的诗,多少个动人的故事,都和“中国”这两个字紧紧地连在一起。
结束语:
今天,②我们聚集在红旗下,眼前浮现出当年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依然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今天,当我们沐浴在春风中,回眸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辉历程,我们不由感慨万千,激情高昂!在这清风送爽、丹桂飘香的金秋里,在品味祖国累累硕果的日子里,我们用歌声、心声缅怀了祖国的过去,描绘了祖国的现在,展望了祖国的未来。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21世纪的希望,让我们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把我们的母亲装扮得更加美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10.请依次修改文中画横线的两个病句(2分)
【答案】(2分)①句 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拥有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才能历经劫难而不衰。②句 今天,当我们聚集在红旗下,眼前浮现出毛主席当年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的历史画面。
【解析】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1.根据已给出的一个班会环节的提示,设计其他两个环节。(2分)
①忆过去,赞祖国 ②□□□,□□□ ③□□□,□□□
【答案】(2分)②看今朝,颂祖国 ③展未来,报祖国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活动主题,设计适合学生表达的方式,依照例句结构上由两个动宾短语组成对偶的特点,内容上要突出“爱国”的内容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12.“忆过去,赞祖国”中设有两个环节,请你为从A环节到B环节的过渡设计几句串场词。(2分)
A.刘小松同学朗诵文天祥的爱国诗歌《过零丁洋》 B.邓慧同学讲爱国将领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
【答案】(2分)串场词: 听完刘小松同学慷慨激昂的朗诵,我们仿佛看到了文天祥不屈的背影,感受到了那回荡在寰宇间的浩然正气和爱国热情。还有一位爱国将领,他曾经怒发冲冠、仰天长啸,谱写了精忠报国的动人篇章,接下来,请邓慧同学为我们讲岳飞精忠报国的气壮山河的故事。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忆过去,赞祖国”提示,概括历史上的名人爱国事迹,提示下面活动的内容,即请同学表达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13.仿照开场白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两句。(2分)
【答案】(2分)祖国是什么?是庄严肃穆的天安门,是雄伟险峻的长城, 是奔腾不息的长江,是琉璃瓦黄的故宫,是碧波荡漾的日月潭,是雄壮威武的兵马俑。
【解析】
试题分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本题是设问句,要仿写是后两个判断句句,选用有代表中国的事物仿写句子。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完成文后问题。(10分)
①(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②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________(A.攻破 B.突破 C.冲破 D.打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30万人。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4.文中的第①段是这篇消息的__________部分,括号内的字是新闻的电头,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精确到“时”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导语 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3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文中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说明消息既快又准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新闻是报道的是战况,事件变化快,而新闻又要求真实性,所以新闻中出现此类文字。同时也照应了“电头”。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要求“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适当地穿插一点议论。选文即从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两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2分)
【答案】①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②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空后的提示“两个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一是角度,二是表达方式,三是内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给文中横线上选填一个恰当的词语___________。(1分)
【答案】B
【解析】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阅读《老王》(15分)
(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2)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3)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4)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5)他只说:“我不吃。”
(6)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7)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8)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9)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0)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11)“早埋了。”
(12)“呀,他什么时候……”
(13)“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14)他还讲了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15)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7.选段对老王生活和品质两方面的表现,可以用( )和( ) 两个字概括。(2分)
【答案】苦 善
【解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选段描写老王主要运用了 描写和 描写。第一自然段“镶嵌”一词原意是什么?此处有何表达效果?(3分)
【答案】(3分)外貌(肖像) 语言(对话) 动作 神态(任填两项,各0.5分,共1分),“镶嵌”本意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1分),此处充分(夸张)地表现出老王瘦弱无力、僵硬的毫无生气的病态。(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描写人物有四种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概括文字判断即可。先解释“镶嵌”的本文,再根据语境从表现人物“老王”身体的状态方面分析概括此词的表达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老王身体虚弱正需要营养补充,但他自己不吃鸡蛋,却送给“我”一家,这是为什么?这一举动表现老王的什么性格?(2分)
【答案】(2分)老王受了“我”一家的帮助,总觉得欠了人情,于是拖着病体硬撑着拿了鸡蛋、香油上门感谢,表现了老王淳厚善良、知恩图报。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要从文中人物的言行描写和作者情感的倾向(观察有无评价语)来分析概括其身份、性格、思想品质的特点。结合所学《老王》全文内容,了解老王与“我”的交往,即可理解老王善良、知恩图报的性格特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数不完。”有限的鸡蛋却数不完,你能说出其中的含义吗?(2分)
【答案】(2分)这些鸡蛋凝聚了老王对“我”一家的真诚谢意,所以作者觉得鸡蛋多得数不完。
【解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文末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请问:“我”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我”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面对老王为什么还感到“愧怍”?(3分)
【答案】(2分)①虽然“我”一家当时受到冲击,处境不好,但比之身患残疾、生活贫困的老王,自感还是幸运的。这体现了“我”对不幸者、卑微者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精神。(1分)②“我”感觉到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老王》一文的内容可知,作者生活上比老王好一些,作者生活到今天,而老王已经不在了,这个方面理解作者的说的“幸运”,再从作者对自己的审视来考虑,作者觉得对老王关心不够,所以说“愧怍”,以此说明作者,体会作者同情弱者关爱下层贫苦人的善良的心地。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在现实生活中,你若遇到如同“老王”这样境遇的人,应该如何对待?请简要谈谈。(3分)
【答案】(2分)关键词:尊重、理解、关心、爱心、树立平等观念、人道主义精神等。(表述可以不同,合题意,有道理即可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根据作品的内容、主题即作者表达的情感思想结合现实生活来考虑。本题从尊重、关怀、帮助贫苦的人之方面谈感想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文学作品阅读(16分)
蔷薇几度花
丁立梅
① 喜欢那丛蔷薇。
② 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 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 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11)“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12)“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13)“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14)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22.第⑤段属于记叙顺序中的哪一种?这一段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答案】插叙(1分)交代了贫穷年代货郎卖灶糖,孩子们买、吃灶糖的情形;为下文写有人买的是“记忆”做铺垫;更加突出老人给人们带来幸福与快乐的形象。(答对一点就给分)(1分)
【解析】
考点:分析记叙的顺序。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2分)
【答案】记忆:①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②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答对一个给1分)稀奇:①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②逐渐消失的传统的美好东西。(答对一个给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上下文的情节内容,从文章所叙述的故事中人们的行为活动和情感来概括两个词语所表述的内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4.“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中的“甜”是什么词性?“甜”在句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
【答案】动词。(1分)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语法知识的积累点明词性。根据情节内容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人们带来的感受这方面理解“甜”的含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5.从不同角度品析以下两个句子。(4分)
(1)(孩子们)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
(2)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从修辞角度品析)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此类句子,要从写作方法(修辞方法、人物描写的方法)、人物形象特点和人物情感和等方面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答案】①这是动作描写(1分)形象地描绘出孩子们对灶糖的珍惜,以及他们的幸福和快乐感。(1分)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卖灶糖老人给生活在平淡中的朴素的人们带来欢乐和幸福感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卖灶糖老人的赞美之情。(1分)
26.“蔷薇”在文中多处出现,有什么作用和含义?(3分)
【答案】①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象征老人的品格;④比喻人生的最好状态;⑤烘托老人的美好形象。(答对1点给1分,最多给3分。)。
【解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7.作者认为,人生最好的状态是“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而有人认为“努力,拼搏,追求”才是人生的最好状态,请结合本文的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学生所答可能有三种情况:①赞成第一种看法;②赞成第二种看法;③认为两种看法都有道理。(①能联系原文,并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给1分;②结合所选观点谈自己的理解,给1分;③表述准确,语言流畅,给1分。)
【解析】
试题分析:可从“生活”与“学习”两个方面来谈这两种人生态度的正确性。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四、写作(40分)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学会了感谢,他便成熟了。”的确,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太多的人,太多的事,都给我们以启迪、教益和帮助。
28.请以“感谢 ”为题,自选角度,完成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字迹工整,卷面书写清晰。
【答案】例文:
感谢你
感谢有你感谢你在我的童年里撒下欢声和笑语,每时每刻都在为我着想。感谢你们为我所做的一切,让我健康快乐的成长。
记得小的时候我的身体很不好,感冒就像家常便饭,出入诊所更是平常。妈妈总是陪着我一起去打吊针,每一次妈妈总是把我送到诊所后,再回家做饭然后再把饭给我送到那,每一次总是一口一口的喂我吃,看着妈妈一口一口地吹着勺子里的饭的样子,看,这妈妈头上的汗像断了线的珠子似得不停的往下掉的时候,我得眼泪像泉涌一样夺眶而出。妈妈看到后神情紧张地问我是不是哪里痛,我摇着头扑向妈妈的怀抱,而妈妈嘴里说着傻孩子手却紧紧地抱着我,当时感觉好像时间就静止在那一刻,属于我和妈妈的一刻,美妙的一刻。
还记得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次早上我觉得浑身发热。自己不在意。在我准备上学的时候,妈妈看到我那红彤彤的脸时,用手摸了摸我那滚烫的额头。冲着我慌忙地说,“走,我带你去看病。”我连忙拉着妈妈说;“妈妈,现在太早了,诊所还没开门呢,况且我还要上学呢。”还没等妈妈回应,我就冲下楼去了,等到妈妈跑到大门口的时候,我已经坐车上学去了。到了学校感觉好难受。头又热又重脸上火辣辣的,浑身没力气,感觉好像快瘫到那了。在我迷迷糊糊的时候,我看到远处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急忙得从校门口跑来,一眨眼的功夫,那个人出现在我得眼前。妈妈,是妈妈。妈妈一边向老师解释,一边用急切的眼光看着我。一会妈妈走了过来,手里拿着药和一杯热腾腾的白开水。和小时候一样看着妈妈给我倒水的样子,看着妈妈头上的汗像断了线的珠子似得不停的往下掉,我同样的含着泪水扑向了妈妈的怀抱。那时候我多么想对妈妈说一句:“妈妈,谢谢你,我爱你”但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我就像是一条干涸的小溪,是你不停的给我灌溉,把水一滴一滴积累起来,而汇成了一条真正的小溪。 你就像天上的月亮,而我则是一颗不起眼的星星,在你的照耀下,我要经过磨炼和努力,才能成为无数颗星星中最闪亮的一颗。 你的爱是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而我就是小河里的一条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的小鱼。
无数感激的言语,在你面前似乎都显得苍白无力.太多太多的感谢, 说也说不完,你永远都是我的导引者,永远在我的身边是关心、爱护我。
天下有许多父母都是如此,他们一直对子女都是默默贡献,让作为子女的我们齐声说:“感谢你们一直的照顾,你们永远都是我们的根源与支柱!” 爱我们的父母吧!因为父母给了我们无私的爱;感谢我们的父母吧!因为我们想要一片树叶,父母却给了我们整个蓝天!
【解析】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期中考试之基础测试卷
(总分:120分 时间:120分)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31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本学期语文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诉说着普通人的情怀。不必说喜欢切切察察的长妈妈讲的震sǒng( )骇人的长毛故事;不必说“父亲”那令人唏嘘的买橘背影,那潸然泪下的颓( )唐晚景;单是挑着一副生死重担终日为乡邻长途bá shè( )的信客就足以感动我们。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军阀 峭壁 峰火 苛捐杂税 B.焦灼 沉吟 踉跄 拒理力争
C.蹊跷 萧洒 诬蔑 壁垒森严 D.抽噎 眷恋 圣诞 围追堵截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小强的动人事迹经过老师的大肆渲染,成了校园里的热门话题。?
B.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自己,既不能自高自大,也不能自暴自弃。
C.他们俩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
D.小陆真是别有用心,制作的飞机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4.下面文字中划线的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4分)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①一个真正的读者就要通过读书来最大限度地享用这些成果的过程。②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句子①修改意见:
句子②修改意见: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雪,南国的松软美丽的雪啊!它纷纷扬扬,比春天一树树的梨花还要美。这时,北风变得柔和了,吹着它,上下翻飞,轻轻地降落,使人能看清那六角的菱形,看到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
①有时候,真愿意伸出舌头,希望能接到一片雪花,那淘气的愉快里绽开了多少天真的梦。②不知它是想依恋天空,还是想委身大地。③忽然,它落进了我的颈脖,像个小绒毛,却又摸不到它,产生了甜甜的微痒。④它忽上忽下,是那样的轻盈而自由啊!⑤我伸出手来,它会安静地落到我的掌心,在我的钟情的眼睛里,慢慢地消失了它的身影。
A.③②④⑤① B.①②④③⑤ C.⑤②④③① D.②④③⑤①
6.下列文学常识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泊秦淮》---- 杜甫 ----- 唐 B.《过零丁洋》---- 文天祥 ---- 宋
C.《小石潭记》---- 柳宗元 ---- 唐 D.《最后一课》---- 都德 ---- 法
7.名句默写(8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
(2)《武陵春》一词中最为人称道的写“愁”颇有新意的句子是:
, 。
(3)范仲淹在《渔家傲? 秋思》中,表示自己和征夫们想家却不甘无功而返的心
理矛盾的句子是 , 。
(4)《陈涉世家》中陈胜号召戍卒、表现对封建等级制度强烈不满的句子是:

(5)《沁园春?雪》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 。
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芦花荡》是孙犁的一篇小说,以散文化的结构,诗话的语言著称,与它风格相似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
B.《阿长与〈山海经〉》选自现代作家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了一个不识文断字、有些愚昧迷信的却给“我”带来无限美好回忆的普通保姆。
C.李森祥的散文《台阶》刻画了一位一心想要通过自己努力造一栋有高台阶新屋的父亲形象。
D.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自己的清高脱俗和安贫乐道。
9.名著阅读(5分)
(1)《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买车经历了三起三落。第一次他从茶饭里省,攒了三年,终于买了一辆车,但不到半年,祥子连人带车被 ;第二次车还没买上,积攒的钱就被敲诈一空;第三次祥子用虎妞的钱买了车,结果 。
(2)《朝花夕拾》共收入十篇作品,其中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 》;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等。
二、语文综合活动(8分)
今年正值祖国六十华诞,初二(13)班将要举行一次爱国主义专题的班会,以下是班会的开场白和结束语,请你围绕此次班会的主题完成后面的题目:
开场白:
祖国是什么?是庄严肃穆的天安门,是雄伟险峻的长城……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不乏心系家国,忧国忧民之士。外交家不卑不亢,维护国家尊严;科学家报效祖国,矢志不渝;游子身居异乡,心怀故土……①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拥有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才能历经劫难而从未不衰。千百年来,多少支美好的歌,多少首激昂的诗,多少个动人的故事,都和“中国”这两个字紧紧地连在一起。
结束语:
今天,②我们聚集在红旗下,眼前浮现出当年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依然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今天,当我们沐浴在春风中,回眸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辉历程,我们不由感慨万千,激情高昂!在这清风送爽、丹桂飘香的金秋里,在品味祖国累累硕果的日子里,我们用歌声、心声缅怀了祖国的过去,描绘了祖国的现在,展望了祖国的未来。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21世纪的希望,让我们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把我们的母亲装扮得更加美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10.请依次修改文中画横线的两个病句(2分)
11.根据已给出的一个班会环节的提示,设计其他两个环节。(2分)
①忆过去,赞祖国 ②□□□,□□□ ③□□□,□□□
12.“忆过去,赞祖国”中设有两个环节,请你为从A环节到B环节的过渡设计几句串场词。(2分)
A.刘小松同学朗诵文天祥的爱国诗歌《过零丁洋》 B.邓慧同学讲爱国将领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
13.仿照开场白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两句。(2分)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完成文后问题。(10分)
①(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②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________(A.攻破 B.突破 C.冲破 D.打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30万人。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4.文中的第①段是这篇消息的__________部分,括号内的字是新闻的电头,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精确到“时”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5.文中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6.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要求“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适当地穿插一点议论。选文即从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两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2分)
17.给文中横线上选填一个恰当的词语___________。(1分)
(二)阅读《老王》(15分)
(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2)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3)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4)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5)他只说:“我不吃。”
(6)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7)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8)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9)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0)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11)“早埋了。”
(12)“呀,他什么时候……”
(13)“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14)他还讲了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15)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7.选段对老王生活和品质两方面的表现,可以用( )和( ) 两个字概括。(2分)
18.选段描写老王主要运用了 描写和 描写。第一自然段“镶嵌”一词原意是什么?此处有何表达效果?(3分)
18.老王身体虚弱正需要营养补充,但他自己不吃鸡蛋,却送给“我”一家,这是为什么?这一举动表现老王的什么性格?(2分)
27.“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数不完。”有限的鸡蛋却数不完,你能说出其中的含义吗?(2分)
20.文末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请问:“我”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我”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面对老王为什么还感到“愧怍”?(3分)
21.在现实生活中,你若遇到如同“老王”这样境遇的人,应该如何对待?请简要谈谈。(3分)
(三)文学作品阅读(16分)
蔷薇几度花
丁立梅
① 喜欢那丛蔷薇。
② 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 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 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11)“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12)“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13)“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14)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22.第⑤段属于记叙顺序中的哪一种?这一段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23.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2分)
24.“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中的“甜”是什么词性?“甜”在句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
25.从不同角度品析以下两个句子。(4分)
(1)(孩子们)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
(2)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从修辞角度品析)
26.“蔷薇”在文中多处出现,有什么作用和含义?(3分)
27.作者认为,人生最好的状态是“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而有人认为“努力,拼搏,追求”才是人生的最好状态,请结合本文的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四、写作(40分)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学会了感谢,他便成熟了。”的确,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太多的人,太多的事,都给我们以启迪、教益和帮助。
28.请以“感谢 ”为题,自选角度,完成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字迹工整,卷面书写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