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乡土中国》内容梳理
整本书阅读·内容梳理
1.找出各章的重要概念,结合内容理解内涵。
3.画出各章的思维导图。
4.运用书中所阐释的原理解释社会现象。
阅读要求
2.归纳各章中作者的观点,梳理论证逻辑。
1.回顾《乡土中国》全书内容框架及内在逻辑。
2.梳理展示各章内容及论述逻辑,把握作者观点。
3.理解各章回应的现实问题。
4.梳理整本书的论述逻辑。
《乡土中国》全书框架回顾
《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血缘和地缘》 《从欲望到需要》
乡土本色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名实的分离》
文化基础
伦常格局
家庭伦理
社会规范
权力结构
社会变革
涉及社会各个层面
思维导图梳理展示:
乡土本色
黏着在土地上、不流动、习惯于熟人社会。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村落聚居
村落内部是熟人社会
不流动——孤立、隔膜
“土”地神圣化
生存离不开土地
最小的社区
——家庭
小农经营
水利需要
安全需要
土地平等继承
人与人之间构成礼俗社会
人的认识偏于个别的而非抽象
农业耕作无需社会分工
规矩
信任
第一章
无法应付陌生人组成的现代社会
乡下人为什么被认为“土”?
文字下乡
乡村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乡下人愚吗?
2.文字表达难尽合当时当地的圜局
文字的局限
乡下人无识字环境
面对面的社群人们之间很熟悉
1.文字是间接接触,有时词不达意
乡下人没有城市知识,不识字,但不是愚
亲密社群有很多特殊语言
文字在乡土社会的用处
3.文字传情达意还需要注意文法,不够随意便捷
语言在面对面社群有什么特点
有时,不用语言就可传情达意
第二章
文字下乡是很必要的吗?
再论文字下乡
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从时间角度看可以不需要文字。
文字之于人类跨越时空的意义
如何跨越个人今昔阻隔
“词”可以帮助人的认识从过去到当前到今后
生于斯,死于斯
“词”可以帮助人的认识从个别到普遍
1.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乡土社会怎样跨越时间阻隔
个别经验等于世代经验
文字需要下乡吗?
经验无需积累,只需保存
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
如何跨越社会代际之隔
第三章
2.如乡土性基层发展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作者支持文字下乡吗?
差序格局
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 的差序格局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不同的社会结构格局形成不同的群己关系
团体格局 差序格局
形式
起源
道德 基础
道德 体系
普遍 标准
像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
像一圈圈荡开的波纹
西洋社会的结构模式
乡土社会的结构模式
以团体利益为核心,同时主张个人主义
一切价值以“己”作为中心,推己及人
人人平等,一视同仁
团体、群己界限分明
有差等的次序,群己界限具有伸缩性
依靠“法”维持这一格局
依靠“礼”维持这一格局
第四章
乡土社会观念中更看重自己还是集体?
不同于耶稣、墨子的一放不可收义
不同于杨朱的自我主义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最大特点——“私”
团体格局中的道德观念
差序格局中的道德观念
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
受宗教影响,团体中派生出平等和公道的观念
出发点是克己复礼
缺乏笼罩性的道德观念
缺乏个人对团体的道德要素
缺乏团体道德,经常发生公私冲突
缺乏固定的价值标准
个人之间关系平等,
团体分子与团体之间关系平等
团体意志的代理者的权力须由受治者的同意
代理者须保障受治者的权利,产生了宪法
“孝、悌、忠、信、仁”是由己外推而产生的私人道德
“忠”字本质上还是君私关系
道德和法律因私人关系远近而具有伸缩性
团体格局的道德观念,类似墨家的“爱无差等”,和儒家的人伦差序差别很大
第五章
乡土社会的人更自私吗?
社会格局差别引起不同道德观念
家 族
乡土社会中家族单系(只包括父系这方面)的结构原则及其区别于西方社会家庭的功能。
事业社群
父子为主轴,夫妇是配轴
排斥普通感情
具有生育功能之外的政治、经济、宗教功能
“小家族”
结构比西方家庭复杂且沿父系差序扩大
团体社群
“氏族”
西方家庭
夫妇主轴
子女是配角
生育功能
大小具有可伸缩性
人类学上的“家庭”
生育社群
形态
形态
性质
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和的力量
性质
第六章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家,有什么特点?
乡土社会的“家庭”
现实状况
反向证明
社会结果
感情定向
不同文化模式下的感情定向
乡土社会相互了解,秩序既定
浮士德式强调两性关系在创造中求统一
乡土社会中同性原则高于异性原则
乡土社会缺乏两性求同,有现世色彩
男女有别有助于寻求稳定的社会关系
乡土社会的男女有别是为了稳定秩序的维持
浮士德式恋爱关系会破坏生育的社会事业
真正阻碍了解的是两性差别
古典:阿波罗式
感情会破坏稳定的社会关系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是了解,不是感情
男女有别
乡土社会中保持“男女有别”的原因和意义。
现代:浮士德式
宇宙有完善的秩序,人类需维持它
前途是无尽的创造
概念界定
第七章
乡土社会为什么比较排斥男女感情?
在现实社会中,性别鸿沟是基本障碍
礼治秩序
“礼”是传统的维系,乡土社会是区别于法治社会的礼治社会。
是“礼治”
不是“人治”,而是有秩序
“法治”是人依法而治
“人治”需要以法律为依据
不是无治而治
什么是礼治
靠什么来礼治
为何能礼治
“礼治”的条件
不是文明与野蛮
是合式的规范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社会很少变化,前人的经验可以指导当下生活
以传统的有效性为前提
区别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老子的小国寡民
现代“无政府”
人们对传统有敬畏之感,能主动服从
存在于变迁较慢的社会
第八章
乡土社会靠什么维持基本秩序?
无 讼
推行下乡的新的法律制度对礼治的乡土社会产生了副作用。
现代社会趋向法治社会
乡土社会却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怎样变为法治社会
讼师、律师地位不同
乡土社会秩序依靠道德教化
法律是和行业都需要的专门知识
法律不是人人都懂
现代司法在乡土社会中有隔膜
打官司是可耻的事
乡村里的调节过程就是教育过程
孔子的“无讼”
礼的规则人人熟悉
律师的必要性
传统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现代司法制度的推行要和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的改革相结合
第九章
司法制度适用于乡土社会么?
无为政治
乡土社会的基层权力组织,实际上是“无为”的。
不同社会状态下
两种不同权力类型
乡土社会的
权力选择
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名义上是“专制、独裁”,实际上是“无为”政治
社会冲突时
“横暴权力”
社会合作时
“同意权力”
权力的诱人之处主要在于经济方面
农业社会中,横暴权力受到生产力的限制,无法获取巨大利益
以契约为基础的同意权力在乡土社会小到关门
横暴权力导致皇权受损
为维持皇权采取无为养民政策
第十章
乡土社会的基层政治权力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力量微弱
长老统治
在横暴权力、同意权力之外,乡土社会主要的教化权力(长老权力)。
教化性权力
长老权力
人们需要接受教化
长幼有序
教化权力逐渐弱化
习惯变成适应的阻碍
教化也是社会性的强制
乡土社会有稳定的文化传统,适合教化权力
年长者对年幼者握有教化权力
发生于社会继替过程
继替过程需要学习规则
中国乡土社会的权力是教化性权力
文化稳定的社会更少政治而多教化
文化不再稳定
教化遭遇挑战
第十一章
乡土社会里谁说了算?
血缘和地缘
血缘社会(传统乡土社会)与地缘社会(现代商业化社会) 异,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
乡土社会是血缘社会
地缘是血缘的投影
从血缘关系到地缘关系
商业应运而生,社会走向契约社会
社会变化速率决定血缘作用的强弱
血缘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
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血缘与地缘合一
血缘社群在不断扩大与分裂
地缘的分离不能割断血缘的联系
血缘关系无法清算,排斥商业
血缘性社区中的边缘人成为了商业媒介
维持亲密关系要避免太多重叠的人情
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
“当场清算”可以平衡人和人的关系
第十二章
乡土社会为什么更看重人情?
名实的分离
乡土社会的第四种变动方式——时势权力。
两种变动方式相互消长
社会继替时发生效能的是长老权力
初民社会、现代社会出现时势权力
安定的社会中时势权力不发达
孝维持社会安定
社会变迁被吸收在社会继替中
长老权力不容反对
当旧思想不能解决社会变迁带来的新问题时,名实分离。
社会结构本身变动
人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流动
社会变迁较快时出现时势权力
第十三章
长老权力会一直在乡土社会发生效用吗?
从欲望到需要
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 指导行为的方式会发生从欲望到需要的变化。
乡土社会依欲望行事
现代社会依需要行事
欲望符合生存条件、社会发展
欲望不符合生存条件、社会发展
原因1:文化决定欲望
原因2:欲望影响文化
社会变化速率慢,从容试错
社会变化速率快,试错引发混乱
符合生存条件、社会发展的文化留存,不符合的淘汰
先有人类的行为,再有文化
长老权力
时势权力
关注功能,制定计划
知识即权力
社会变迁
权力更替
第十四章
乡土社会会发生怎样的变迁?
有学者认为,《乡土中国》中每篇文章都有各自核心的问题,甚至每篇文章都是在回应当时社会上对某个问题的误读。请根据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篇目 核心问题 回应误读
《乡土本色》 何为乡土社会 土里土气
《文字下乡》 何为文字、语言?何为面对面的社群? 乡下人“愚”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乡土社会的结构和整体格局 私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道德 《家族》 何为“小家族”? 家
《男女有别》 乡土社会的感情定向为何趋向同性 情
篇目 核心问题 回应误读
《礼治秩序》 何为礼治 礼
《无讼》 法律如何下乡?法治秩序如何取代礼治秩序? 法
《无为政治》 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 权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我是谁
变
《名实的分离》 乡土社会如何演变? 《从欲望到需要》 有学者认为,《乡土中国》中每篇文章都有各自核心的问题,甚至每篇文章都是在回应当时社会上对某个问题的误读。请根据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乡土本色
人和人的社会关系分析
维护社会关系的原理
礼治秩序
社会变革本质分析
以个人为中心的差序格局
以家族为单位的事业组织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社会信息传递分析
文字下乡
男女有别
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结合
无讼:对传统规则的服膺
无为:横暴与同意均无法施展
长老:尊崇教化
从血缘到地缘转变
长老权力名实分离
从欲望向理性的需要转化
《乡土中国》各章之间的内在逻辑是怎样的呢?请你在精读理解整本书的基础进行梳理:
再论文字下乡
村落
作者在论述乡土中国的特征时,使用了许多相对概念进行对比论述,请你填表归纳相对概念。
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 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
礼俗社会
借助文字的社会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庭
男女有别
法治秩序
司法诉讼体系
有为政治
血缘社会
法理社会
面对面的社群(文盲的社会)
团体格局
团体道德
小家族
两性恋爱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地缘社会
《乡土中国》中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中家族关系与权力结构,我们在文学作品中也学习到了很多相关内容,如朱自清的《背影》、曹禺的《雷雨》、鲁迅《祝福》等,联系《乡土中国》,你觉得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父子关系是否印证或反驳了《乡土中国》中的观点?今天的家庭权力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运用《乡土中国》相关内容分析艺术作品【提示】结合《家族》《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男女有别》等章内容进行分析。核心为中国乡土社会的血缘关系。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