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北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河北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2 20:0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高一年级6月质量检测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请先填写试卷密封线内(或答题卡)考生信息。
3.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公元前6世纪,佛教在印度产生,它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由此可知,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
A. 实现了印度思想统一 B. 冲击了种姓制度 C. 得到了婆罗门的支持 D. 消除了阶级矛盾
2. 下图反映的是欧洲中世纪的一项重要制度。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各阶层间构成严格的等级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联系
C. 反映相对安定的社会现状 D. 基督教会处于极其特殊地位
3. 8世纪下半叶,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将翻译希腊典籍列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文化工程。到第七任哈里发马蒙(813—833年在位)时期,阿拉伯翻译运动达到顶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基本被翻译成阿拉伯文。据此可知,阿拉伯翻译运动()
A. 凸显了阿拉伯文化的领先地位 B. 旨在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
C. 极大地推动了政府的科技创新 D. 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
4. 地理大发现后,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等国先后提出“发现论”“无主地论”“无主领土论”和“优先权论”,这些理论由完全否定到部分承认土著对土地事实上和法律上的占有,但都宣告殖民地终归“文明国家”所有。这些理论( )
A. 维护了土著土地所有权 B. 服务于欧洲的殖民扩张
C. 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 扩大了国际法适用范围
5. 16世纪正值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地方病大普及时代,而这些疾病都是古代医学家所不能领教过得。由于没有现成的理论,当时的医学家不得不自己去观察和发展,结果他们很多都成了极富自由精神的学问家。这一现象( )
A. 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B. 瓦解了天主教神学思想
C. 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D. 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出现
6. 大化改新后中日人民长期友好往来,明治维新运动却使日本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给周边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穷的苦难。造成这种不同主要是由于( )
A. 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B. 天皇对待改革的态度 C. 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加强 D. 武士阶层地位的提高
7.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法国政府不仅持续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积极创办各类新式学校,还不断完善教育制度,制定统一且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大力培养专业教师队伍。同时,政府还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教育事业,广泛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活动。这一系列举措反映了( )
A. 工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B. 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
C. 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D. 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8. 1871年3月27日,巴黎公社公布了第一次公社领导人“普选”结果,“选举是完全自由的,全巴黎没有一个人对这次选举提出什么抗议”。公社还在政权管理的诸多方面开展“普选”。这反映出( )
A. 马克思主义指导了巴黎公社 B. 资产阶级代议制遭到全面否定
C. 无产阶级政权崇尚人民主权 D. 巴黎公社完善了法国城市自治
9. 如表所示为19世纪末法国、葡萄牙、英国的殖民计划。这反映出当时( )
计划名称 主要内容
法国“2S”计划 以西非的塞内加尔作为起点,东非的法属索马里作为终点,将两点之间的地区作为其开辟殖民地的主要目标。
葡萄牙“2O”计划 将南部非洲的莫桑比克与西南部非洲的安哥拉相连,将大西洋与印度洋沿岸的殖民地连成一片。
英国“2C”计划 建立一个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纵贯非洲大陆的庞大殖民地。
A. 列强在非洲殖民争夺激烈 B. 非洲的领土被瓜分完毕
C. 欧洲与非洲关系得以缓和 D. 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0. 1907年,英国外交部的备忘录中写道:"德国是故意奉行在本质上反对英国的重大利益的政策,而且除非英国牺牲这些利益,使它自己失去作为一个大国的地位,或者英国变得十分强大,使德国无法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否则一个武装的冲突是终久不可避免的。"这一结论( )
A. 为德国发动战争提供了借口 B. 表明英国开始放弃绥靖政策
C. 是英德国家实力变动的反映 D. 加速德意奥三国同盟的建立
11. 下表为不同时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
时间 拖拉机数量(万台)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A. 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B. 突出农业技术的重要地位
C. 以农业发展作为建设的重点 D.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并举
12. 1945年2月4日—11日,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在雅尔塔举行秘密会议。丘吉尔在巴尔干半岛问题同意与苏联平分影响力,以交换希腊的利益;罗斯福则在联合国代表席位上让步,同意苏联及其联盟国家拥有席位。这反映出雅尔塔会议( )
A. 凸显了大国主导地位 B. 体现了大国妥协的特点
C. 体现了集体一致原则 D. 确定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13. 1946年 3月,虽然美国部分科学家提交的关于国际社会管控原子能的方案得到美国舆论和社会各界的赞成,但美国政府无意放弃核垄断,继续坚持核武器研究。美国政府此举旨在( )
A. 建立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B. 提升军事科技研究水平
C. 强化对西欧的政治控制 D. 完善原子能的管控方案
14. 1989年3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宣布党的目标是建设符合匈牙利民族特点的民主社会主义,实行自由选举,建立多党制,向市场经济过渡,实行所有制改革。由此可知,匈牙利改革( )
A. 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 B. 开始了东欧剧变的历史进程
C. 解决了国内社会矛盾 D. 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新路径
15.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技术贸易急剧增长。1965年全球技术贸易总额仅为 27 亿美元,1975年增至100亿美元,20世纪末已高达数千亿美元。仅信息技术一项,1997年全球贸易额就有5000 多亿美元。这反映了( )
A. 新科技革命普遍发生 B. 全球经济发展差距缩小
C.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D. 各国间的贸易壁垒消除
16. 如图是1500年至2015年“大国间发生战争”年数比。这显示了( )
A. 经济集团化消解了各国矛盾
B. 21世纪世界各国稳定发展
C. 和平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
D. 世界大战越来越不可能发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20年,不种植棉花的英国进口原棉仅196.8万磅,1780年增加到687.7万磅,1800年则突增到5601.1万磅。从1801年到1805年,英国平均每年进口5,650万磅的棉花包;从1807年到1812年,英国又购买7,970万磅的棉花包。到1819年,原棉进口已达1.497亿磅。棉纺织已发展为英国的核心产业,带动着19世纪整个英国工业体系的变革。
----摘编自杨松《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产业的空间布局及历史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位于五大湖地带的底特律就已经集中了美国汽车厂的绝大部分,成为世界上汽车产业最集中的地区。1913年,福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自动流水装配线,通过大批量生产使得汽车的生产时间和费用大大降低。福特还大幅度提高工人工资,实行“5美元工资制度”,即最低日工资从2.3美元提高到5美元,每天工作时间却从10小时减少到8小时。随着底特律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地位的确立,围绕三大企业集团形成了联系紧密的多个生产体系,也吸引了从零件制造、金融服务到汽车维修公司等为汽车产业提供专业服务。以底特律为中心的汽车产业集群成为美国甚至世界的汽车产业的集聚中心,并以其强大的竞争优势,长期保持美国汽车产业在国际汽车产业中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艳艳《底特律汽车产业转型失败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底特律汽车产业发展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我国发展工业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发展。在东亚,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要求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924年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在北伐战争中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在东南亚,1920年印尼共产党成立。1926~1927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工人和农民纷纷响应,起义扩展到全国多个地区。越南也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在西亚,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在南亚,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给人类文明的积淀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西方学者瓦德奈伊曾经说过:“大战降低了英国和西欧各国的影响,并且削弱了他们统治世界的能力。因此,这就为日益成长壮大的非殖民主义运动铺平了道路,在某些地区,则刺激了民族解放斗争和革命的发展。”二战中由各殖民地人民组成的参战军队有300多万人,他们的参战对自己民族的力量有了坚定的信心。在战争期间,西方国家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追求高额利润,扩大了在亚非拉一些国家的投资,从而导致这些地区工人和资产阶级壮大,他们要求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工商业。
——摘编自《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后东西方冷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的产物。战后和平政治取代战争政治,联结美苏同盟的纽带不复存在,从而使两国之间的斗争重新表面化和尖锐化。战后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为两国插手地区冲突提供了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战后初期两国的激烈对抗,是当时国际环境下的产物。同时,美苏两国领导人对于对方的认识有主观、不符合事实的成分,从而导致相互不信任和猜疑。
材料二从1945-1985年,全世界共发生了300多起局部冲突和战争。1989年,苏联军费开支为77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12.1%。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平均年度军费达3000多亿美元,占国民收入10%左右。到90年代初,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由战后初期的60%下降到23%,1981-1985年间,苏联国民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1%,3.1%、2.2%,1.8%。……双方不信任竞发展到1983年苏联把韩国一架偏离航道的民航客机当作从事间谍活动而击落;许多文艺作品以对方为假想敌,把对方描绘成间课、特务,杀人犯。
——摘编自白建才《试论冷战的后果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冷战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冷战的主要后果,并由此谈谈冷战对世人的启示。
20阅读材料
2023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赢得与会各国政党领导人高度赞同,获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全球文明倡议的主要内容为“四个共同倡导”:一、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二、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三、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四、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回答问题:
请你从“四个共同倡导”任选一个,谈谈你对世界文明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2024—2025学年度河北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1. B
  2. A
  3. D
  4. B
  5. C
  6. A
  7. A
  8. C
  9. A
  10. C
  11. D
  12. B
  13. A
  14. A
  15. C
  16. C
  17. (1)背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外殖民扩张,殖民地原料丰富和市场广阔。
  影响:促进纺织业的发展;丰富人们服饰文化;推动城镇(市)化建设;促进经济进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改变世界产业分工、国际生产和贸易格局;密切世界经济联系等。
  (2)特点:产业集中;技术先进;工人待遇改善;竞争优势明显;世界领先。
  启示:新型工业化建设于一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加强科技创新与进步(或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与积极性;重视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等。
  18. (1)特点:地域广泛,遍及亚洲;领导主体多样,既有资产阶级政党,也有无产阶级政党;斗争方式多样,既有武装斗争,又有和平运动;目标多元,出现了社会主义奋斗目标。
  (2)原因:二战后殖民主义宗主国国力衰弱;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的增强;殖民地经济的发展;殖民地人民参战,对自己民族的力量有了坚定的信心;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的支持。
  19. (1)原因:国家利益的冲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国际环境的变化;美苏两国领导人之间的误判与猜疑。
  (2)主要后果:冷战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引发了局部冲突和战争;造成了军备竞赛;两极对峙,严重危险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认识:和平与发展符合全世界各国的利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构建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外交关系。
  20. 选择 “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观点: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互鉴而发展。
  论证: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都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冶铁技术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8 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建立,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唐朝时,日本派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的经学、佛学、医学、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建筑、手工业技术以及政治法律制度等,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从而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社会的全面发展,646 年日本大化改新,利用儒学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并以中国的政治机构为蓝本建立官僚制度,确立了以儒学为基调的律令政治。
  总之,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频繁展开,这其中不乏冲突、矛盾,但更多是学习、融合和创新,透过历史不难发现,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永葆生机活力,人类文明才能多姿多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