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生物一轮基础复习训练49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一、单选题
1.(2025·安徽蚌埠模拟)我国宣布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吸收量相等)的目标,体现了全球“碳共同体”中的中国担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全球“碳共同体”的基础原理是物质循环的全球性
B. 用天然气取代煤和石油能有效阻止全球变暖和臭氧减少
C. 碳在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
D. 碳中和时生产者固定的CO2量等于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
2.(2025·江西南昌模拟)腐烂的水果周围经常能看到许多果蝇,其求偶过程如下:雄果蝇看到雌果蝇并闻到其释放的性外激素后,会靠近雌果蝇并用前足轻敲其腹部,还会展翅并振动以产生特定的“求偶曲”,有接受意愿的雌果蝇就会允许雄果蝇进行交配。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 该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有利于果蝇种群的繁衍
B. 人工释放性外激素诱杀雄果蝇属于化学防治
C.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只存在于同种生物之间
D. 该过程涉及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3.(2025·江西南昌模拟)某地一湖泊曾经发生了严重的水体污染,经过政府大力整治,现在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生物种类丰富,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湖泊此前水体污染严重,说明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B. 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其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个部分
C. 该湖泊发生了次生演替,人类活动改变了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 持续、适量地投入物质和能量可提高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2024·重庆高考)为了解动物共存方式,科学家调查M1等西南3个山系肉食动物的捕食偏好如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棕熊从低营养级中获得能量少,对其所在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弱
B. M2的豹猫和雪豹均为三级消费者,处于第四营养级
C. 3个山系中,M3的肉食动物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均最高
D. 大型捕食者偏好捕食小型猎物,大、小型肉食动物通过生态位分离实现共存
5.(2024·安徽卷)磷循环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磷经岩石风化、溶解、生物吸收利用、微生物分解,进入环境后少量返回生物群落,大部分沉积并进一步形成岩石。岩石风化后磷再次参与循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磷元素年周转量比碳元素少
B. 人类施用磷肥等农业生产活动不会改变磷循环速率
C. 磷参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D. 磷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6.(2024·广东卷)松树受到松叶蜂幼虫攻击时,会释放植物信息素,吸引寄生蜂将卵产入松叶蜂幼虫体内,寄生蜂卵孵化后以松叶蜂幼虫为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过程中松树释放的信息素应是化学信息
B. 3种生物凭借该信息相互联系形成食物链
C. 松树和寄生蜂的种间关系属于原始合作
D. 该信息有利于维持松林群落的平衡与稳定
7.(2025·贵州黔东南州开学考)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之间,以及种群内部都有信息的产生与交换。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及其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个体或群体
B. 动物的眼、耳、鼻和皮肤,植物的叶、芽及细胞中的特殊物质都可以是信息的受体
C. 发现天敌的鸟类通过鸣叫警示同伴,这传递的是物理信息
D. 雄蚊通过感知雌蚊扇动翅膀的声波来辨别雌蚊的方位,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
8.(2025·山东潍坊开学考)稳态转换是指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大规模、突然和持久性的变化,导致生态系统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快速重组进入另一个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稳态转换后,部分物种的生态位会发生变化
B. 稳态转换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 稳态转换后,生态系统达到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均衡
D. 生态系统遭到超过自我调节能力的外部冲击时,可能会触发稳态转换
9.(2023·辽宁卷)磷(P)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湖水中P会随生物遗体残骸、排泄物等沉入底泥。当遇到风浪扰动时,浅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会进入上层水体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底泥中的P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若仅考虑P循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中P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B. 定期清除底泥对减缓两种类型湖泊富营养化具有同等效果
C. 减少外源P的输入是控制深水型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措施
D. 相同条件下,浅水型湖泊比深水型湖泊更易发生富营养化
10.(2024·甘肃卷)土壤镉污染影响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种植富集镉的植物可以修复镉污染的土壤。为了筛选这些植物,某科研小组研究了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镉后植物A和B的生长情况,以不添加镉为对照(镉含量为0.82 mg·kg )。一段时间后,测量植物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植物体镉含量,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和B都发生了镉的富集
B. 与植物A相比,植物B更适合作为土壤镉污染修复植物
C. 在被镉污染的土壤中,镉对植物B生长的影响更大
D. 若以两种植物作动物饲料,植物A的安全风险更大
11.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大量增加,形成了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加快,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如图所示为碳循环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②可分别表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碳均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交换
B. 甲、丁分别表示生产者、分解者,该生态系统中含有5条食物链
C. 碳循环指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部的循环
D. 碳元素通过图示过程在某种生态系统内部独立完成循环过程
12.二化螟以水稻茎秆纤维为食,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二者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害虫,在水稻上寄生后导致水稻产生的防御性挥发物发生变化,“气味”有所不同。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得到了稻螟赤眼蜂被吸引至A、B两侧不同“气味”的水稻的百分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种间竞争并不激烈
B. 褐飞虱的存在增加了二化螟虫卵被稻螟赤眼蜂寄生的风险
C. 该实验说明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D. 稻螟赤眼蜂与二化螟之间是寄生关系,对彼此而言互为密度制约因素
13.捕蝇草每片叶子的顶端长有一个形似贝壳的小夹子。夹子里储存有香甜的蜜汁,吸引飞虫、蚂蚁等前来吸食。当昆虫在叶片上来回走动摄取蜜汁时会碰到触发毛,“小夹子”就能“感知”到猎物从而快速关闭将其夹住。当触发毛在短时间内被连续触碰5次以上时,捕蝇草的叶片腺体便会开始分泌消化液。下列关于捕蝇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捕蝇草在生态系统中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B. 捕蝇草香甜的蜜汁向飞虫、蚂蚁传递化学信息
C. 捕蝇草的消化液含有多种水解酶,由内分泌腺分泌
D. 触发毛在短时间内被连续触碰5次以上才合拢叶片,可防止误触,节约能量
二、非选择题
14.(2025·四川绵阳模拟)椴叶鼠尾草与朱唇是外来植物,常见于公园、绿化带中,在新生境中常常会受到当地广食性昆虫的取食。
(1)外来物种入侵后会导致原有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研究某区域椴叶鼠尾草或朱唇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该区域中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佳防御理论认为,植物可利用的养分是有限的,因此分配给防御和生长发育之间的资源存在权衡。受到昆虫取食时,有些植物采取忍耐型策略,通过降低自身防御物质含量,对繁殖进行超补偿;而有些植物采取忍耐和抵抗相结合的防御策略,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为研究椴叶鼠尾草或朱唇对昆虫取食的防御策略,科研人员对这两种植物进行剪叶并喷施茉莉酸甲酯溶液来模拟昆虫取食,检测其花数及抗虫防御物质黄酮的含量,实验结果如图。
① 朱唇采取的防御策略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相对于朱唇,椴叶鼠尾草更__________(填“难”或“易”)形成入侵,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025·山东济南模拟)氮沉降指大气中的氮元素降落到陆地和水体的过程。科研人员开展实验探究氮沉降背景下刈割(割除草本植物的地上部分)对草地生态系统储碳功能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生态系统的生产力(CO2固定量)/(μmol·m-2·s-1)
不添加 硝酸铵 高多样性 11.86
低多样性 8.37
低多样性+刈割 9.77
添加 硝酸铵 高多样性 10.50
低多样性 7.85
低多样性+刈割 12.91
(1)草地生态系统中,碳输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碳进入生物群落后,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__________________传递。
(2)科研人员在同一人工草地生态系统中选取生物多样性不同的样地开展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
①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氮沉降会使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________。
② 低多样性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低于高多样性草地,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刈割__________(填“能” “不能”或“不一定能”)提高高多样性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3)微生物残体碳是生态系统土壤碳库中有机碳的重要组成成分,真菌残体碳比细菌残体碳更难降解。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了氮沉降背景下,刈割对草原群落植物丰富度和土壤真菌残体碳总量的影响,结果如图。该研究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024·河北邯郸三模)2024年的新政策明确规定,全国范围内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无论是在农田还是其他露天场所,都不允许随意焚烧秸秆。如图1是某地根据政策因地制宜设计的某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均表示能量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和食用菌属于分解者,其在本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禽、家畜的同化量是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家禽、家畜与其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3)玉米秸秆在当季难以被腐解,有利于玉米螟的越冬,会加重来年的虫害。焚烧是传统农业中的秸秆处理方式之一,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但是大面积集中焚烧秸秆会使空气中的灰尘和__________(填气体)增多,导致空气质量恶化,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同时也增加了火灾发生的风险。
(4)氮元素能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但在该生态农业中,农民还要适当给农作物施加氮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研究秸秆还田和施氮肥对籽棉产量(单位:×10 kg)的影响,科研人员开展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2:
注:根的生长量单位为cm;有机物含量比值表示的是生殖器官和根中有机物含量的比值。
由实验结果可知,秸秆还田提高棉花产量的效果比施氮肥的效果更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25·贵州贵阳模拟)生态浮床技术是一个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方法的水环境生态修复过程,它利用水生植物及根系微生物吸收N、P等元素,同时可降解有机物和重金属,并以收获植物体形式将其搬离水体,保护水体的生态环境。如图为某受生活污水污染的湖泊应用生态浮床技术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生态浮床的应用加快了湖泊中物质循环的速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 ,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2)流入该立体生态浮床的总能量是水生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 。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部分包括残枝落叶中的能量和 。
(3)在繁殖季节,夏季湖泊中“听取蛙声一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 的作用。
(4)生态浮床能抑制藻类繁殖的原因有 。(答出两点)
一、单选题答案
1. A
2. B
3. A
4. C
5. B
6. B
7. D
8. B
9. D
10. B
11. A
12. B
13. C
二、非选择题答案
14. (1) 下降;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2) 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3) ①忍耐和抵抗相结合;②易;椴叶鼠尾草受虫害时降低防御物质含量,将资源更多用于繁殖,利于入侵扩张
15. (1) 光合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
(2)
①降低
②低多样性群落结构简单,资源利用效率低;不一定能
(3) 刈割能提高植物丰富度和土壤真菌残体碳总量
16. (1) 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或促进物质循环)
(2) b+d;(g/(b+d))×100%
(3) 杀灭害虫卵/减少虫害;灰分补充无机盐;CO
(4) 农产品输出导致氮元素不能完全归还土壤
(5) 秸秆还田减少根系生长,增加生殖器官有机物分配比例
17. (1)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2) 污水中有机物所含能量;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3) 物理信息;利于种群繁衍
(4) 吸收N/P减少藻类营养;遮蔽光线抑制藻类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