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运动的世界章末复习(一)
核心要点突破
一、动与静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 称为机械运动。
2.马路上站岗的交通警察相对于岗亭是 的,相对于行驶的汽车是 的。在描述机械运动时,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 而言的。
3.同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与静止的 。
二、速度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一是取相同的时间比较 ;
二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 。
5.速度:在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 与通过这段 所用 之比称为速度。速度是用来表示 的物理量。速度的计算公式是 。
6.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它表示物体在 内通过的 ;日常生活中速度的单位还常用千米每时(km/h)。1m/s= km/h。
7.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 保持不变的 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8.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 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我们用 粗略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等于通过的路程除以 。
三、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9.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符号是 ,长度的常用单位还有
等。
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 。
10.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符号是 ,时间的常用单位还有 等。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有 。
11.正确使用刻度尺,要掌握“五字”要领。(1)认:使用刻度尺前认清刻度尺的 、 以及零刻度线。(2)放:刻度尺要沿着物体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 被测物体。(3)看:读数时,视线 应与 垂直。(4)读:读数时,要估读到 的下一位。(5)记: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 组成,数字部分由 和 组成。
12. 和 之间的偏差叫误差。通过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 等方法可以减小测量误差。
四、速度的测量
13.为了测量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运动速度,我们需要测量出物体运动所通过的 和所用的 ,然后用公式 就可以计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实验室中常用 和 分别测量路程和时间。
教材知识纵横
一、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区别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特点 运动的路线是直线,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都不变 运动的路线是直线,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区别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 用 求速度,但不能认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 跟 路 程 成正比,跟时间成反比,而只能认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即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是一个定值,与 路 程、时间 均无关 用 求路程s或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时,必须明确研究的运动过程,用这段过程的总路程和运动的总时间计算,在平均速度公式 中,s一定是时间t 内通过的路程,t一定是通过路程s 所用的时间,平均速度与时间、路程的选取有关
二、误差与错误
区别 误差 错误
产生原因 ①跟测量工具的精确程度有关; ②跟测量者读取的估读值有关 ①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 ②读取、记录结果时粗心
能否避免 不可避免,只能减小 采用正确的测量 方 法 就 可 以避免
教材图片解读
命题点1 参照物及其选择
如图1-F-1所示,妈妈和小东乘自动扶梯下楼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小东是 ,以妈妈为参照物,小东是 ,所以运动和静止是 。
命题点2 刻度尺的使用
如图1-F-2所示,用刻度尺测长度,读数时视线要 。
命题点3 刻度尺的读数
用刻度尺测长度,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图 1-F-3所示,该物体的长度为 。
重点实验再现
实验 测量平均速度
1.提出问题
回忆自己玩“激流勇进”这一游乐项目的体验,思考:物体从斜面顶端滑下的过程中,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船体在下滑过程中,运动得越来越快,我们可以在实验室中模拟“激流勇进”的过程:用小车沿斜面下滑进行模拟,测量小车通过上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比较两个阶段的平均速度。
2.猜想与假设
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3. 实验原理: 。
4.实验器材:金属片挡板、长木板、木块、小车、刻度尺、秒表。
5.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按照如图1-F-4所示装置组装器材。
实验:氮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3)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挡板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到挡板的距离 s ,填入表格中。
(4)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自由滑下到撞击挡板所用的时间t ,填入表格中。
(5)根据测得的 s 和 t ,利用公式 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 ,填入表格中。
(6)将金属片挡板移至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挡板的距离s ,填入表格中。
(7)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自由滑下到斜面中部所用的时间t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的平均速度 v ,填入表格中。
6.记录表格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7.实验结论:小车在斜面上做 (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8.交流与评估
(1)本实验中金属片挡板的作用是
(2)实验时,斜面坡度应 (选填“较小”或“较大”),目的是 (选填“延长”或“缩短”)小车的运动时间,减小测量误差。
(3)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秒表,如果小车到达金属片挡板位置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时间偏 (选填“小”或“大”)。
(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斜面中部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斜面底端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章末复习(一)
【核心要点突破】
1.位置的改变
2.静止 运动 参照物 参照物
3.相对性 4.通过的路程 所用的时间
5.路程 路程 时间 物体运动快慢
6. 米/秒(m/s)单位时间 路程 3.6
7.速度 直线
8.速度变化 平均速度
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9. 米 m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刻度尺
10. 秒 s 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钟表、秒表
11. (1)量程 分度值 (2)紧贴 (3)尺面(4)分度值 (5)单位 精确值 估读值
12.测量值 真实值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13.路程 时间 刻度尺 秒表
【教材图片解读】
命题点1 运动的 静止的 相对的
命题点2 与尺面垂直
命题点 3 10.41 cm
【重点实验再现】
实验 7.变速直线 大于
8.(1)使小车及时停下,便于测量时间
(2)较小 延长 (3)大
(4)不正确 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所用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