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生物一轮基础复习训练50
人与环境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共13小题)
1.(2024·广东汕头调研)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反馈调节的是( )
A. 害虫数量增加会引起食虫鸟类数量增多,进而抑制害虫种群的增长
B. 池塘污染后,水蚤死亡进一步加剧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C. 血液中CO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CO2大量排出,以维持CO2含量正常
D. 寒冷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2.(2023·湖北卷)胁迫是指一种显著偏离于生物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水杨酸可以减轻胁迫对植物的不利影响。在镉的胁迫下,添加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可激活苦草体内抗氧化酶系统,降低丙二醛和H2O2含量,有效缓解镉对苦草的氧化胁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杨酸能缓解H2O2对苦草的氧化作用
B. 在胁迫环境下,苦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C. 通过生物富集作用,镉能沿食物链传递到更高营养级
D. 在镉的胁迫下,苦草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
3.(2024·浙江6月选考)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城市动物园饲养濒危动物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
B. 在培育转基因生物时需考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C. 酸雨、全球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会威胁生物多样性
D. 通过立法、宣传教育,让人们树立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4.(2024·黑吉辽高考)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
B. 在近海中网箱养鱼不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C. 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
D. 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
5.(2024·甘肃高考)沙漠化防治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为了固定流沙、保障包兰铁路的运行,我国人民探索出将麦草插入沙丘防止沙流动的“草方格”固沙技术。流沙固定后,“草方格”内原有沙生植物种子萌发、生长,群落逐渐形成,沙漠化得到治理。在“草方格”内种植沙生植物,可加速治沙进程。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等地利用该技术,成功阻挡了沙漠的侵袭,生态效益显著,成为沙漠化治理的典范。关于“草方格”技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植被恢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B. 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 在未经人工种植的“草方格”内,植物定植、群落形成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 实施“草方格”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
6.(2025·河北邯郸开学考)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有重要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寿带鸟最近被加入该名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寿带鸟的食物和天敌都属于影响该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B. 野生动物的经济、科学研究价值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C. 对该鸟栖息地、天敌、增长曲线、年龄结构的研究都属于种群范畴
D. 根据寿带鸟的声音对种群数量进行监测,可做到非损伤、低干扰
7.(2025·河南开封模拟)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体化保护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去除负反馈调节
B. 污染治理就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重建,降低生态生产力
C. 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增大生态足迹、减小生物圈承载力
D. 运用自生、整体、协调、循环等原理有利于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8.(2024·湖北高考)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武夷山国家公园时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以上精神,结合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B. 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能够更好地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
C. 规范人类活动、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
D. 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
9.(2024·河北高考·改编)通过系统性生态治理,如清淤补水、种植水生植物和投放有益微生物等措施,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清除淀区淤泥减少了系统中氮和磷的含量,可使水华发生概率降低
B. 对白洋淀补水后,可大力引入外来物种以提高生物多样性
C. 种植水生植物使淀区食物网复杂化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D. 水中投放能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有益微生物可促进物质循环
10.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B. 动物栖息地的碎片化有利于维持和发展生物多样性
C.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D. 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11.长江白鲟体长2~3米、体重200~300公斤,主要生活于宜宾以下的长江干支流中,性凶猛、健游,主食鱼类,也食虾、蟹等,是长江里食物链的顶层物种,有“水中老虎”之称。下列叙述与长江白鲟灭绝不相符的是( )
A. 人为地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造成了长江白鲟食物来源减少
B. 栖息地丧失、水域污染、航运干扰是导致长江白鲟灭绝的主要原因
C. 水利工程建设、挖沙疏浚河道,有助于拓展长江白鲟的生存空间
D.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2.(2025·四川眉山模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国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序号①~⑤和⑦表示CO2的排出量或吸收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碳循环的实质是CO2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B. 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所涉及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C. 若用图中的数字构建碳中和数学模型,则该数学模型是④=①+②+③+⑤+⑦
D. 为了实现碳中和,主要应增加④过程,减少⑦过程
13.(2025·福建龙岩联考)我国农业农村部启动了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其中要求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下列对秸秆处理及分析不恰当的是( )
A. 过腹还田;可充分利用秸秆中的能量,同时增加土壤肥力
B. 青贮、氨化处理;使饲料消化性好,可提高牲畜的同化量
C. 田间焚烧,留灰做底肥;可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 利用作物秸秆培养蚯蚓;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二、非选择题
14.(2023·海南卷)海洋牧场是一种海洋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在特定海域投放人工鱼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以实现海洋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持续高效产出,是海洋低碳经济的典型代表。回答下列问题。
(1)海洋牧场改善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可使某些经济鱼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海洋牧场实现了渔业资源持续高效产出,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
的 价值。
(2)人工鱼礁投放海底一段时间后,礁体表面会附着大量的藻类等生物。藻类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 ,能有效降低大气CO2含量,其主要原因是 。
(3)在同一片海域中,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和未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出现环境差异,从而引起海洋生物呈现镶嵌分布,这体现出海洋生物群落的 结构。
(4)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是海南省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该牧场某年度重要经济鱼类(A鱼和B鱼)资源量的三次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分析,12月没有调查到A鱼的原因可能与其 的生活习性有关,4月、8月和12月B鱼的平均资源量密度呈 趋势。
(5)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与邻近海域主要消费者的群落结构指标见下表。与邻近海域相比,该牧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较高,据表分析其原因是 。
不同区域 群落结构指标
营养级长度(NR) 摄食来源多样性水平(CR) 平均营养级多样性(CD)
三亚蜈支洲岛 7.60 6.36 1.92
南海中西部 4.91 3.49 1.20
陵水湾 4.66 4.45 1.49
南沙群岛西南部 4.30 3.40 1.00
15.(2024·黑龙江哈尔滨三模)分布在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带水乡的桑基鱼塘,是一种典型的水陆物质和能量交换型生态工程。如图为某地桑基鱼塘的能量流动简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桑、浮游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生物成分中的 ,可从蚕粪中获得能量和营养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生物成分中的 。蚕和鱼等消费者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2)图中A和B表示 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鱼摄食的蚕粪中的能量属于 同化量的一部分。由图中数据可知,鱼和浮游植物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3)饵料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质,工作人员为了增加鱼的产量,大量增加了饵料的投入。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该做法 (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 。
(4)图示生态系统遵循的生态工程的主要原理是 。该生态系统的建立,减少水体污染的同时,产出的农副产品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和 价值。
16.某湿地内有维管植物263种、浮游植物300余种,大量鱼虾在此繁殖,吸引了200余种鸟类来此栖息。
(1)为进一步增加生物多样性,优化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对原有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进行保护,在尽量保持原始地貌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采用移植本土和环境友好型植物、在部分区域开展驳岸砌护、清淤除污和淤泥堆肥以及海岸生态过渡带植被恢复等措施,进一步增强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上述措施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生态环境的优化有助于提高单位面积内CO2等的吸收效率,相当于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小”)生态足迹,缓解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2)湿地公园中设置了多个投食区,投食区中各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能量单位为(m2a)。图中植食性动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m2a)。由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3)为保护湿地公园中的某物种,有效增加该物种的种群数量,保护区将300公顷土地加上围栏作为该物种的驯化区。若该围栏内所能容纳的该物种的种群数量最多为426只,则围栏内该物种的种群数量最好维持在____________只左右,超出该数量的则需进行易地保护,维持此数量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湿地公园中的200余种鸟类可通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形成差异,避免生态位过度重叠。湿地公园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答案
1. D
2. D
3. A
4. B
5. C
6. D
7. D
8. B
9. B
10. B
11. C
12. A
13. C
二、非选择题答案
14. (1) 增大;直接
(2)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
(3) 空间
(4) 季节性迁徙;下降
(5) 营养结构更复杂(营养级长度、摄食来源多样性、平均营养级多样性更高)
15. (1) 生产者;分解者;加快物质循环,帮助传粉、种子传播
(2) 未利用;10.5%
(3) 不合理;过量饵料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破坏物质循环平衡
(4) 循环、协调、整体;直接;间接
16. (1) 自生、协调、整体;减小
(2) 62;15.6%
(3) 213;种群数量维持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
(4) 栖息地、食物、活动时间;利于资源充分利用,维持群落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