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安康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2 17:2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陕西省安康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①______,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②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韩愈《晚春》)
③刘禹锡《陋室铭》中,“______,______”两句化静为动,生动传神,给人如在眼前之感,渲染出居室外围环境的幽静。
④杜牧《泊秦淮》中借古讽今,表达对统治者沉溺享乐、不顾国事的忧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⑤小明要随父亲去其他城市读书,临别时他把《己亥杂诗(其五)》中的一句“______,______”题写在精美的日记本上送给老师,表达他对老师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2.【探 科技之美】云端逐梦,深海探微,这里超“前沿”。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科技浪潮奔涌向前,人类探索永不止步。从尉蓝苍穹到广阔深海,大国重器不断刷新极限。“神舟二十号”航天员沉着冷静、精准操作,以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揭开宇宙神秘面纱。“蛟龙”号无畏万丈深渊,在幽暗海底一丝不荀地探测采样。中国正以科技创新为笔,在时代的画卷上描绘出属于人类的壮丽宏图。
(1) 请确认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
①奔涌______(A.bēn B.bèn)
②蛟龙______(A.jiǎo B.jiāo)
(2) 校对语段时发现其中的错别字,请改正。
①尉蓝______
②一丝不荀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3.【寻 非遗之美】千春赓续,万家同庆,这里尽“传承”。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春节历史悠久,是辞旧迎新、团圆吉祥的重要节日。②从腊月底扫尘除旧以迎新春,到贴上春联、阖家团圆共享年夜饭(  )从守岁时对新岁的殷切期盼,到走亲访友的拜年之礼。③这些年俗活动,因为饱含着中国人对家庭、对亲情深深的眷恋与热爱,所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情感密码。④春节申遗成功,是对春节深厚文化底蕴与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高度认可。
(1) 从短语结构类型看,第①句中“辞旧迎新”是______短语;从词性上看,第④句中的“对”是______词。
(2) 请在第②句括号内填写恰当的标点符号。
(3) 第③句中的关联词语使用有误,请将正确的关联词语写在下面。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44分。
4.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木垒书院的杏花
刘亮程
①今年春天杏花开得繁,花朵把枝条都压弯了。去年杏花开时下了一场大雪,杏花全打落,一颗杏子都没结。我们从杏树下来回走过,抬头朝树上看,树或许知道我们在看啥。没结杏子这年,树叶长得特别密,它的劲都用在长叶子上,层层叠叠的叶子像在故意遮掩什么,让我们总以为叶子后面藏着杏子。
②书院有 47棵老杏树,是来书院耕读的一个女大学生说的,她赶上杏子熟,挨个将每棵树的杏子尝了一遍。她告诉我每棵树的杏子味道都不一样,还指给我一棵树的杏子最甜,让我自己吃,别说给别人。
③她走后我认真数了一遍杏树,从东北角那片高大的老杏树林,数到西边山坡的杏园,只有 45棵。不知道她多数的那两棵杏树长在哪里。或许她把一棵杏树和它的影子数成了两棵。或许在这个长着榆树、白杨树、沙枣树、桃树的园子里,真有两棵我从没看见的杏树,隐在其它树木的影子里,我未看见它开花,也没尝过它结的果。
④每棵杏树的花都不一样,有粉红色花、红花、雪片一样的白花,花瓣颜色不同,散发的香味便不同,结的果实自然也不同。可我真的没有尝遍每棵树的杏子。每年杏子都落一地。无风的夜晚,我躺在床上,听见杏子熟落的声音。有时一两颗,有时一大片,寂寞地落。有风的夜晚杏子落得更多,杏子落地的声音掩埋在风声里,我听不见。
⑤一年有朋友来书院熬杏酱,蹲树下一会儿,拣一篮杏子。一锅一锅熬。熬成的金黄杏酱装满好多瓶子,给书院留一些,剩下的自己带走。第二年杏熟时邀她再来熬杏酱,说不来了,去年熬的够吃几年。我们刚到书院那年,见遍地熟落的杏子,便拣来晒杏干。我妈、我夫人、厨师,全上阵,拣来的杏子掰两瓣,放筛子上晾晒,晒干了装几大纸箱,送人带自己吃,几年过去了库房里还有半箱子杏干,生了虫。之后我们便对落地的杏子视而不见了。任鸟和老鼠去吃。杏子熟的时候,地里种的甜瓜、西瓜、西红柿都熟了,连苹果都泛红可以吃了。可能有一年我都忘了吃一颗杏子,更别说尝遍满园杏子。
⑥我外出两天回来杏花全落了,院子里像下了一场雪,那些白色粉红色的花瓣铺满地,不忍去踩。苹果花盛开起来。从文学馆到孔子像,到菜地边,一路花团拥簇。杏树先开花,花败了,幼果结住再生叶。苹果树先生叶再开花,一前一后隔了10天。正是昨夜吹落杏花的风雨,吹开了苹果花。
⑦说到风,去年留在菜地听风的一片玉米秆,上午被我割倒。该犁地种菜了。去年秋后我们把菜地的豆角秧、茄子辣椒秆都割了,剩一片玉米秆。我喜欢风刮过玉米秆的声音。当风刮过苹果园旁那排高高的榆树,落到玉米地时,风声被扁长的玉米叶子撕碎成一片哗啦声,每片玉米叶都在留住风。杏花花谢的那个夜晚,千万朵花瓣落地的声音它都能听到。我回来时,一堆一堆的花香被风吹散。翻过山梁的微风里,是东边另一个村庄的苹果花香。我们院子的苹果花也一堆一堆地香起来。
(摘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阅读选文第⑤段,概括人们对杏子的处理方式或态度。
(2) 品析第①段使用加点词语“层层叠叠”的妙处。
(3)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 选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启示我们要用心体会生活的美或生命的痕迹。请从文中列举两例加以佐证。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戏曲传神写意、韵味悠长,体现着中国化的审美趣味、文化格调。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戏曲的唱念做打中包含了歌唱、表演、舞蹈乃至武术等多种艺术元素,其魅力是全方位、多元化的。日益发达的媒体渠道,尤其是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等,为年轻人接触、亲近戏曲提供了契机,为培养潜在观众、吸引观众走进剧场打下基础。近年来,原创优秀戏曲作品不断涌现,戏曲与沉浸式演艺、演艺新空间等新的表演模式、演出场域携手,展现出非凡的包容性与生命力,加速推动年轻人欣赏戏曲的脚步从线上走向线下。许多戏曲观众表示,在现场看了一场戏曲演出,从此就“入坑”了,正契合了那首歌的歌名:“一眼千年”。
(选自《中国文化报》2025年3月7日,有删改)
材料二
传统戏曲日益“圈粉”年轻人,得益于它持续守正创新,找到了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采用现代化表现手法表达。近年来,多个剧种在戏曲现代化之路上作出创新探索。其中,既有探索京剧现代化表达的经典之作《曹操与杨修》、昆曲现象级作品青春版《牡丹亭》、沉浸式新国风越剧《新龙门客栈》,也有大胆跨界、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娱乐形态相结合的作品。例如,新编昆曲《浮生六记》将舞台设置在沧浪亭里,让观众循着沧浪亭的复廊、花窗,沉浸式感受缱绻江南,领略戏曲虚实相生、写意传神的优美意境……这些作品力求贴近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对传统戏曲舞台进行重构,以新的形式对接新一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除了表现手法,在题材选择方面,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打开了戏曲创作的思路,让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成为可能。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推出的原创越剧《我的大观园》,将古典名著《红楼梦》进行了现代化改编,不仅保留了越剧婉约细腻的风格,还在剧本结构、音乐编排及舞台设计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巧妙地融入了现代人对爱情、友情的理解,让观众透过舞台见众生、见自己……符合时代发展和审美的创作,让戏曲和年轻人越走越近。
(选自《光明日报》2025年2月6日,有删改)
要实现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需要做好“人”的文章。这既需专业团队及从业者秉持匠心打造艺术精品,还需广大戏曲爱好者及全社会对戏曲传承与传播的助力。
近日,随着《声声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播出,观众看戏更“入戏”节目中。参与者来自各行各业,有地铁司机、环卫工人、高校学子……他们或组建票友社团,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或将普法宣传、反诈知识融入京剧,赢得众人欢迎;或乘云入网开展直播,不断“圈粉”年轻人……京剧与票友充分互动,传统艺术之美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让我们看到戏曲事业的无限生机。
国潮澎湃的今天,戏曲在年轻人中日益流行起来。年轻人以饱满的文化自信,做美学研读、搞创作跨界、上网络直播,戏曲音乐传递“满满中国风”,戏曲身法展示“中华美学”,戏曲境界传递“中国式浪漫”……传统戏曲与年轻人双向奔赴,多元的创意、新颖的想法、蓬勃的活力,赋予古老艺术以时代气息。当更多人接触并喜爱戏曲、喝彩叫好,当更多观众加入传承活动、走上舞台,戏曲便可有更广阔的天地和薪火相传的未来。(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1月13日,有删改)
(1)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传统戏曲“圈粉”年轻人的原因。
(2) 如何更好地推动戏曲发展?请根据材料二、材料三简要回答。
(3)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戏曲是一门包含歌唱、表演等艺术元素,体现着中国化的审美趣味和文化格调的综合性艺术。
B. 多个剧种在戏曲现代化之路上积极探索,既有经典剧目的创新改编,也有跨界融合的新尝试。
C. 新编昆曲《浮生六记》守正创新,将舞台设置在沧浪亭里,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戏曲的优美意境。
D. 戏曲在当下面临诸多挑战,只要做好“人”的文章,就能实现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余性有濂溪①之癖,尝植莲于东园小池,后数日,悉浮水面成朽质矣。明年春,则命爬掘淤泥,植根生土。先是池中畜鱼,正是荷苗出水,辄为啮②断。又明年,则命筑土成堤,东西断流,由是鱼不得复入。荷苗无恙,始见青钱③贴水,继而翠盖擎珠,终则红妆烂然,清香袭人,可彻肌骨。或曰:“子种莲三年无成,而卒享其成,何也?”余曰:“天下之事,阻于难而废于久,无志故也。不阻不废,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岂直莲哉?”
(节选自《祐山杂说》)
【注释】①濂溪:周敦颐。②啮:咬。③青钱:荷叶。
(1) 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陶后鲜有闻 成语联想法:鲜为人知 A ______
尝植莲于东园小池 关联教材法:尝射于家圃 B ______
悉浮水面成朽质矣 查阅词典法:①详尽;②尽;③全,都。 C ______
由是鱼不得复入 语境分析法:联系上文“辄为啮断”。 D 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与“余性有濂溪之癖”中的“之”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 何陋之有 B. 水陆草木之花 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 康肃笑而遣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子种莲三年无成,而卒享其成,何也?
(4) 甲、乙两文借写莲和种莲,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操或感悟?请简要概括。
六、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同州①端午
(唐)殷尧藩
鹤发②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万是故乡。
【汪释】①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②鹤发:白发。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长期背井离乡,而今返回故乡的情形。
B. 诗歌三四句描绘端午时节与儿童对话的场景,展现了深切的情感。
C. 诗人白发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长,所以才使得小孩子们感到害怕与惊讶。
D. 诗中未写故乡的具体景象,却通过儿童的追问,引发读者自行想象。
(2) 诗中“鹤发”与“儿童”前后对应,耐人寻味。结合全诗,从这个角度揣摩诗人的情感。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暑假的一天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纳凉。妈妈提议:“咱们开个家庭故事会吧。”爷爷讲述他年轻时照顾生病的太奶奶,体现“孝”的传承;爸爸编一个“深山寻药”的故事,主角用科学知识化解危机;你决定讲一个“未来科学家穿越回古代”的奇幻故事,或者描述火星探险时发现的文明遗迹……
请以“一个_____的故事”为题目,任选一个故事记述下来,不少于 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
写作要求:
使用环境描写烘托氛围(如满天的星光、夏夜的虫鸣);故事需包含细节描写(如爷爷粗糙的手、爸爸模仿野兽叫声的神态)。
  陕西省安康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题答案
  1.①可怜夜半虚前席
  ②惟解漫天作雪飞
  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⑤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1) ①A;②B
  (2) ①蔚;②苟
  3.(1) 并列;介
  (2) 分号
  (3) 不仅…… 还……
  4.(1) ①朋友来书院时,拣杏子熬杏酱。②“我们” 刚到书院那年,拣杏子晒杏干。③之后 “我们” 对落地杏子视而不见,任鸟和老鼠吃。
  (2)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一年杏树树叶长得茂密、层层堆积的样子,表现出树木生长的繁茂状态,也为后文写人们对藏在树叶后的杏子的期待等内容作铺垫。
  (3)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杏花飘落数量之多、颜色之白,表现出杏花飘落时的美丽景象,也表达了作者对杏花的喜爱与怜惜之情。
  (4) 示例一:将无风夜晚杏子熟落 “有时一两颗,有时一大片” 与有风夜晚杏子落得更多进行对比,突出风对杏子掉落数量的影响,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环境对生命现象的作用,启示我们关注自然变化中的生命痕迹。
  示例二:把刚到书院时人们积极拣杏子晒杏干、熬杏酱与之后对落地杏子视而不见进行对比,反映出人们对杏子态度的变化,启示我们生活中的热情可能会随时间改变,要珍惜当下对生活的热爱。
  5.(1) 戏曲本身具有全方位、多元化的魅力,体现着中国化的审美趣味、文化格调。日益发达的媒体渠道为年轻人接触、亲近戏曲提供了契机。原创优秀戏曲作品不断涌现,新的表演模式、演出场域加速推动年轻人欣赏戏曲从线上走向线下。
  (2) 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现代化表现手法,力求贴近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对传统戏曲舞台进行重构。在题材选择方面,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进行符合时代发展和审美的创作。做好 “人” 的文章,专业团队及从业者秉持匠心打造艺术精品,广大戏曲爱好者及全社会助力戏曲传承与传播。
  (3) D
  6.(1) A. 少;B. 曾经;C. 全,都;D. 再
  (2) B
  (3) ①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②你种植莲花三年没有成功,(现在)终于能享受种莲的成功,为什么?
  (4) 甲文作者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乙文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种莲历经波折最终成功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做事要有坚定的志向和不懈的努力,只要不被困难阻碍,不半途而废,天下就没有做不成的事的思想感情。
  7.(1) C
  (2) 诗人通过 “鹤发” 与 “儿童” 的对比,表达了长年漂泊的乡愁以及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
  8.一个发生在风语镇的故事
  “在风语镇上,每个孩子出生前,父母都会定制一个与他相像的机器人,陪他一同长大。但到十八岁时,机器人便会被收回,因为孩子们已经长大,他们要独自面临各种挑战。” 她一本正经地将妈妈告诉她的转述给我,我听得入了迷,虽然我生活在风语镇,却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
  去年,我已是十八岁了,但我与他们是不同的,我没有过自己的机器人,那种孩童心中微动的渴望与被孤立感萌生,我乘着悬浮机回家想知道答案,妈妈一笑置之,爸爸则从杂乱的机器零件中探出头,一本正经地说:“你还记得去年你感染了外侵病毒么?唔… 肯定是不记得了,你丧失了此之前与小木,就是你的机器人的有关记忆,可能是那个病毒比较特殊。咦?那个机动旋钮呢?真是的……” 我从他的自言自语式的回答中,总算还是得到了一些信息,我不再追究,那些记忆真的离我很是遥远。
  每天我最爱的事情,是坐在绿榕树下听他们讲自己的机器人,他们也乐于分享那段美好的时期,在他们中间,我是个头最矮小的,连绿榕树最低的枝桠也都不到,虽然作为这里唯一的树,没有人敢去挑战他。
  十月十日,父母会步行出去一整天,这是智能时代少有的事情。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偷偷跟出去,在这一天的尽头,掩藏着最忧伤的秘密。
  我看到了父母停在一块墓碑前,周围草木萋萋,鸟鸣啾啾,荒凉凄落,这显然是未开发的区域,我清晰地看到墓碑上的遗照是我,那个每天出现在反光屏上的人。脑中突然一阵刺痛,犹如陨石与大气层摩擦而出现闪耀的光芒,我承受不住这么多的信息涌出,昏了过去。
  我再次醒来,得知了一切,我只是个十五岁小女孩而已,一年前,中央区突降陨石层,这是侦测星都未发现的事,小木为了救我而变成一堆零件,而父母为了怕我伤心,而将与小木有关记忆都抹去,并改变了我的年龄,我平静得连自己都很惊讶。
  人与机器人的相处已不是问题,作为人类的衍生品,通性不会改变。
  文明作为一场五千年的狂奔,飞速的进步推动着更快的进步,无数的奇迹催生着更大的奇迹,但最终的力量掌握在时间手中,留下记忆比创造世界更为艰难,我相信爱才是世间之永恒,才是人与机器人和谐相处的最终答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