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名篇名句默写
1.默写填空。
(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认为《离骚》之作“盖自怨生也”,是因为屈原“ , ”。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3) ,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李凭箜篌引》)
(4)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二、语言文字运用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重新排序,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就实践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有其局限性,不能无条件地完全证实或完全驳倒一切思想和理论这一点来讲,它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②就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这一点讲,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③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
④但是,今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就这点来讲,它又是绝对的
⑤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A.⑤③②①④ B.⑤①②④③ C.②①⑤④③ D.②①⑤③④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多边会谈中,尽管欧盟代表团首当其冲地提出了碳关税实施方案,但发展中国家代表认为该政策未充分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B.尽管这部荣获茅盾文学奖提名的长篇小说在叙事结构上颇具匠心,但其情节发展差强人意,加之人物形象扁平化处理,导致专业书评人普遍认为该作品未能突破作者既往创作模式的桎梏。
C.在涉及核心技术转让的跨国并购谈判中,尽管我方首席谈判代表巧舌如簧地援引《国际技术贸易协定》相关条款,却因未能准确把握对方企业文化的深层逻辑,致使本轮磋商再度陷入僵局。
D.在年度国际量子计算学术峰会的主题报告中,这位年轻学者以文不加点的即兴演讲方式,全面阐释了拓扑量子比特在低温环境下的退相干机制,其前沿观点引发与会诺奖得主的激烈辩论。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小题。
①如果把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比喻为一条高速公路,那么中国一家之前没啥名气的小型初创企业DeepSeek(深度求索)的爆火,就如同一辆小车突然从一条大家都没想到的小道上,冲到了与前面快车“并行”的行列之中。DeepSeek开发的人工智能模型,其功能可以与领先的某发达国家公司推出的顶尖聊天机器人相媲美。有外媒评述,“能做到这点,已经是一个里程碑”。
②这场科技领域的“奇袭”行动,没有按传统人工智能研发的常规路径行进,而是通过出其不意的技术创新和独特的算法架构,在众多竞争者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另辟蹊径,迅速抢占了先机。这一成绩的历史性意义在于:它是在硬件特别是高端芯片受限的情况下,通过创新算法和高效的工程设计实现的,充分体现了中国创新在外部压力下的适应能力。
③以芯片出口限制为例,某发达国家认为YWD等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高端芯片是训练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的关键。有人不断加强管控,以遏制中国获取这些芯片,以此来减缓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然而,DeepSeek不仅通过优化算法设计和资源分配,在性能受限的芯片上开发出了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还显著降低了成本。它的训练成本甚至不到某发达国家最先进GPT-4o训练成本的1/20,但是性能却可与之同处第一梯队。
④为什么是中国?为什么中国的“小车”能够追上甚或超过某发达国家的“大车”“豪车”?DeepSeek告诉世界,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并不完全依赖于有没有高端硬件,可以通过多种路径实现,例如算法优化、提升计算效率以及利用开源技术。技术创新,既需要高端芯片一类的硬件支持,同时也需要更广泛的应用能力。
⑤事实上,某发达国家过去很多的技术成功,也是通过多样化的路径选择实现的。但是,在对中国实施遏制战略时,他们忘记了这一点。他们对华战略遏制从根本上忽视了经济全球化的复杂现实,以及中国发展的特点与积累的能量。试图通过限制硬件来遏制技术发展,就像试图堵住一条大河,却忽略了无数小溪。这些小溪最终会汇聚成一条条新的河流,形成“千河竞流”的壮丽景象。
⑥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和技术强国,并且深度地融入全球经济、技术的发展网络之中,不仅使这个网络的连接更紧密、更坚韧,也不断地通过合作从中获取自身发展的动力。中国是全球制造中心,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数据创造者和消费者,拥有世界上最活跃的数字经济市场。从生产到应用,中国的技术发展始终与国内外市场紧密互动。
⑦在一个深度互联的国际技术生态系统中,中国与许多国家形成了深厚的经济、技术和人才的联通与互动,多年来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DeepSeek的主创人员不仅年轻,而且其中有些人完全是在中国的教育与技术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⑧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数据生产国,也是最大的互联网市场,而数据是人工智能训练的“燃料”。中国企业可以利用丰富的应用场景,获取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和工业应用等领域积累的关键数据。市场与技术的这种内生循环,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创新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动力。
⑨在互联网时代,技术扩散的速度与范围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更快、更广。从开源框架的广泛使用到开源AI模型的全球流通,技术创新的路径早就已经“民主化”。即使某些高端硬件和软件受到外界限制,中国仍然可以通过开源社区和自身的工程能力实现技术发展。而当企业面临资源限制时,往往会激发更多的技术创新,这一点从DeepSeek团队的强大适应能力和创造力中得到了体现。
⑩中国在制造业、技术、应用以及市场领域的发展,经过长期的积蓄和厚植,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一茬茬科技成果、创新会不断地涌现而出。
(环球时报记者丁刚《DeepSeek的“科技奇袭”说明了什么?》)
4.根据文章内容,DeepSeek的开源策略对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最直接影响是( )
A.解除中国AI技术的出口受到限制的状况。
B.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众应用。
C.将无形中抬高全球对AI技术的研发成本。
D.将强化某发达国家在AI领域的主导地位。
5.结合以下文字,评析上文新闻记者的文学修养。
新闻向文学借鉴的一个总原则是借艺术性,借形式美。因为就内容的真实、实用而言,新闻并不亚于文学,倒是形式的枯燥、单调是它天生的弱点。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有一个主要特点:使用典型手法。这也是它能吸引人的魅力所在。本着力避呆板平淡,增强可读性的原则,新闻向文学借鉴修辞方法以求文章生动活泼。于是新闻与文学便有了相似点,有了可联系、可沟通之处。新闻记者的文学修养主要应向这方面修炼。
(梁衡《新闻与文学的同与异》,有删改)
6.DeepSeek的“科技奇袭”说明了什么?小明打算根据本文写一篇读书报告回答这个问题。请你帮他拟写一份提纲。
四、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文,完成各小题。
幸福
①夕阳抖抖地跑进窗户缝,老科学家的白发被染成好看的金色。他看看身旁仍旧在埋头苦干的小天,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②“小天啊,八年了,该走的也都走了,这是个没有答案的研究,我们拿着这些资料一起离开这座岛吧。”老科学家看着眼前全神贯注的年轻人。
③“先生,您想想看,如果我们成功提取这种幽兰花来强化神经系统功能,就有可能把人的意识上传到计算机系统,幸福就是可编辑的,这将会多美妙。”
④“只是……”
⑤“行了先生,您总不能嘲笑理想吧。”小天头也不抬地打断了老科学家。
⑥老科学叹了口气,望向窗台。窗外,日渐西沉的落日里,几只海鸥安享着夕阳的抚摸,缓缓栖落在近处的浅滩。
⑦老科学家收拾好了行李,回头看看小天,缓缓走出了门,乘上船离开了。
⑧岛上只留下了小天一人。
⑨一年过后,老科学家突然接到了小李的来电:“先生您好,之前小天跟我说他在岛上的实验出成果了,但后来一直没有消息。您知道些具体情况吗?”小李的语气中透着焦急。
⑩老科学家和小李飞速奔向岛上的实验室。推开门,一股恶臭扑面而来。实验室一如往常,只是一角出现了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舱体,周围的系统还亮着屏,有节律地发出响声,看起来正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一旁的幽兰花,离开泥土,悬浮半空,热烈盛放;幽蓝色的光,将实验室的寂静,烫出细密的裂痕。
恶臭的源头正是舱体内部,透过舱体上的玻璃罩,他们看到了一具已经腐烂的躯体静静地躺在里面,上面连接着各种奇怪的导管,全身都扭曲成了恐怖的样子。老科学家和小李费了很大的劲才相信:竟然是小天!周围的空气似乎凝固了。
他们看清了旁边的电子屏,似乎正在轮换播放一段绚烂的数字动画,一群年轻人在太空自由狂欢。
“这上面播的是什么东西?”小李的眼神里闪过惊异。
老科学家长叹一口气,看着这位已经离他们而去的年轻人,说:“看样子他真的成功了,这是他的意识正在这台机器里享受着他的生活呢。”
“等等,您的意思是……他还活着?”小李惊讶又有些恐惧地说。
“不,这不在死和活的范畴里。”他沉默片刻,目光在这台机器上寻找着什么。最终,他看向了机器的鲜红的电源键,缓缓伸出手去。
“算了吧,先生!”小李一把抓住老科学家的手臂,“他看起来……挺幸福的。”小李的声音哽咽了。
老科学家看着他,摇了摇头,“如果要用失去生命真实来换取幸福,那么,我们的选择应该在别处。”
晚风夹杂着海水咸咸的温润,裹着美丽的夕阳,钻进实验室——此刻的美丽是真的,苦涩也是真的,一如我们的现实人生。
他缓缓伸出另一只手去——实验室顿时一片死寂。
7.分析文中几处加点字“缓缓”的含义。
8.赏析第 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9.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老科学家,也有人认为是小天,还有人认为该小说使用的是“双重主人公”结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③觅宠光。
【注释】①糗粮:干粮。②政:通“正”。③陶翁:陶渊明。
10.对诗歌尾联“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批评陶渊明偏爱人造园林中的菊花,丧失自然真趣。
B.借野菊之口讽刺趋附文人审美的菊花失去独立品格。
C.通过对比突出野菊比家菊颜色更艳丽、香气更浓郁。
D.表达对陶渊明归隐后孤芳自赏生活态度的不以为然。
11.根据诗中“野菊”的形象特点,分析诗人的精神追求。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种树郭橐驼传》,完成各题。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1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
(2)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
13.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旦视而暮抚 B.已去而复顾 C.击木而召之 D.根拳而土易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15.“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治政主张?
阅读下文,完成各小题。
李斯论
姚鼐(清)
①苏子瞻《荀卿论》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其学事秦。
②当秦之中叶,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①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③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
④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②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或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
⑤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注释】①游宦:游说求官。②嚬蹙(pín cù),皱眉蹙顿,表示厌恶。嚬,同“颦”。
16.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 B.因 C.而 D.以
17.在作者看来,李斯为何“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用原文回答)
18.给第④段画线句子断句。
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19.本文开篇即否定苏子瞻的观点,在论证上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层层推进。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七、作文
20.按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不断反思会让人变得脆弱,也有人不以为然。
请写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谤”“抱”“妪”“暖”。
2.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⑤句“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直接点明实践的动态属性,为后文讨论其“绝对性”与“相对性”奠定基础。此句以陈述句引出核心概念,符合首句引出话题的特征,应在第一空。
③句“因此”表明其为前文结论。结合⑤句“实践不断发展”,可推导出:因实践处于动态发展中,故其作为检验标准兼具绝对与相对的特性,⑤③应紧密相连。
②句从“真理检验的必然性”角度切入,强调实践作为终极标准的不可替代性,对应③句中的“绝对的意义”,所以②应在③之后。
①句“它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对应③句中的“相对的意义”,所以①应该在②后。
④句通过“但是”转折,针对①句的“阶段性局限”提出补充:实践因“不断发展”而具备最终检验真理的必然性,再次强化③句中的“绝对意义”。此句以“动态发展”消解“静态局限”,形成论证闭环,故应放在最后。
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⑤③②①④。
故选A。
3.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蒙受灾难。语境强调欧盟代表团首先提出了碳关税实施方案,成语使用错误,属于望文生义。
B.差强人意:指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形容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含褒义。语境强调荣获茅盾文学奖提名的长篇小说其情节发展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此成语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巧舌如簧:意思是舌头灵巧,像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语境强调我方首席谈判代表巧妙地援引《国际技术贸易协定》相关条款,在表扬和肯定我方代表,此成语是一个贬义词,故使用错误,属于感彩错误。
D.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语境指年轻学者以连贯的即兴演讲方式阐释了拓扑量子比特在低温环境下的退相干机制,使用对象错误。
故选B。
4.B 5.示例:我认为本文新闻记者文学修养极高。因为文章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例如将AI发展比喻为高速公路,将中国比作小车,领先国家比作快车,体现出小车超快车的奇袭,喻体更贴近生活,易于理解。且通过“为什么是中国”的设问,引发读者的思考,互动性增强,从而摆脱单调枯燥。 6.DeepSeek的“科技奇袭”说明了:
①DeepSeek能通过算法创新打破技术垄断实现技术超越;
②在硬件限制的困境中,开源策略具有破局意义,消解了硬件封锁的效力;
③中国创新生态的底层逻辑在于应用场景反哺技术迭代的“内生循环”机制,人才与制度的协同进化。
【导语】中国初创企业DeepSeek通过算法创新突破硬件限制,在AI赛道实现“科技奇袭”。文章以高速公路喻体展开论述,揭示中国在技术遏制下的创新韧性,展现数据优势与开源生态如何催生“千河竞流”的技术突破格局。
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A.由“有人不断加强管控,以遏制中国获取这些芯片,以此来减缓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等信息可知,“解除”一词太过绝对。
B.由“技术创新,既需要高端芯片一类的硬件支持,同时也需要更广泛的应用能力”“通过创新算法和高效的工程设计实现的,充分体现了中国创新在外部压力下的适应能力”等信息可知,此项正确。
C.由“它的训练成本甚至不到某发达国家最先进GPT-4o训练成本的1/20,但是性能却可与之同处第一梯队”可知,应该是“将无形中降低全球对AI技术的研发成本”。
D.由“即使某些高端硬件和软件受到外界限制,中国仍然可以通过开源社区和自身的工程能力实现技术发展。而当企业面临资源限制时,往往会激发更多的技术创新”等信息可知,应该是“将弱化某发达国家在AI领域的主导地位”。
7.第一处表现真实生活的安详美好。
第二处表现老科学家对小天研究的忧虑和担心但又没法阻止的无奈。
后面两次“缓缓”写出了老科学家在按下机器时心疼而坚定的态度。 8.①运用通感修辞,将视觉转换成触觉,以动衬静,写出了实验室的寂静氛围。
②虚幻空间的动态与物理空间的腐朽形成强烈的反差,暗示脱离自然母体的科技生命与真实人生的根本悖论。
③“烫”字,生动写出了科技伦理对现实生活的伤害和破坏。 9.答案一:认为老科学家是主人公。老科学家象征人性的守望与审慎的精神,他是观察者和引导者,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老科学家还是“数字幸福”的质疑者,其“不在死活范畴”的论断直接指向存在的核心意义,坚持“生命真实”的立场。老科学家最后的反思和决定深化了主题。
答案二:认为小说采用“双重主人公”结构。老科学家与小天分别象征人类面对技术诱惑时的两种价值选择。前者代表理性审慎的守夜人,后者是理想主义的献祭者,二者共同完成了对“幸福”本质的哲学追问。
【导语】这篇小说以科幻外壳叩问生命本真。小天用腐烂的躯体换取数字狂欢,其“幸福可编辑”的执念与老科学家“生命真实”的坚守形成尖锐悖论。幽兰花“离开泥土悬浮盛放”的意象,暗喻科技对自然法则的僭越,而“缓缓”按下的电源键,是对虚幻幸福的终结,更是对“真实苦涩胜过虚假绚烂”的存在主义应答。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第一处“缓缓”形容海鸥在夕阳下栖息的动作,与“安享”“抚摸”等词呼应,直接展现自然生命的安详与美好,与实验室中脱离现实的科技研究形成对比,暗示真实生活的质朴与珍贵。
第二处老科学家的“缓缓”动作,折射出他内心的矛盾与无奈。他明知小天的研究“没有答案”,却无法说服执着的年轻人,“回头看看”的细节更凸显其对小天的担忧与不舍,“缓缓”是对理想主义偏执的忧虑,也是对现实无力改变的叹息。
第三处老科学家面对小天腐烂的躯体与屏幕中“绚烂的数字动画”,内心经历了剧烈的挣扎。“缓缓”既体现他对小天牺牲的痛惜,如他“看向鲜红的电源键”的迟疑,又暗含他对“用失去生命真实换取幸福”的坚决否定,动作的迟缓与眼神的坚定形成反差,展现其守护生命本真的决心;第四处在小李劝阻后,老科学家仍“缓缓”按下开关,“另一只手”的动作承接前文,进一步强调其选择的必然性。“实验室顿时一片死寂”与前文系统“有节律地发出响声”形成对比,“缓缓”是对科技虚幻幸福的终结,更是对“生命真实”立场的最终坚守,动作中透着沉重却坚定的使命感。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运用通感修辞,将视觉转换成触觉,“幽蓝色的光”本为视觉形象,却用“烫出细密的裂痕”将光的强度转化为触觉感受,“热烈盛放”“悬浮半空”的幽兰花与“实验室的寂静”形成动态与静态的强烈对比,用花的“热烈”反衬环境的死寂,凸显科技实验背后的荒诞与悲凉。
②幽兰花“离开泥土”象征小天的研究脱离自然法则,“悬浮”状态暗示其追求的“意识上传”如同空中楼阁,而“幽蓝色的光”既指花的色泽,也象征虚幻科技营造的“幸福”假象,与后文舱内腐烂的躯体形成残酷反差,以“烫”的灼热感打破“寂静”的冰冷感,暗示科技(幽兰花)脱离自然母体(泥土)后,对现实秩序的冲击与破坏。
③“烫”字极具冲击力,既实写光的视觉刺激,又虚写科技对现实伦理的“灼伤”——小天以生命为代价换取的“数字幸福”,本质上是对“生”与“死”范畴的僭越,“烫出裂痕”正是对这种科技悖论的具象化批判,写出了科技伦理对现实生活的伤害和破坏。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答案一:认为老科学家是主人公。
老科学家从始至终对小天的研究持审慎态度,如第①段“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第⑥段望着海鸥“安享夕阳”的细节,以自然景象的安详反衬对科技僭越生命的忧虑,其“叹气”贯穿全文,成为理性守望的符号;
面对小天“意识上传”的“成功”,他指出“这不在死和活的范畴里”,否定技术对生命本质的篡改,更以“失去生命真实来换取幸福,选择应在别处”的论断,直接点明小说对“真实存在”的价值坚守,其话语是主题的核心载体;
结尾处他按下电源键让实验室“一片死寂”,这一动作并非否定科技本身,而是以物理层面的“终结”,隐喻对“虚假幸福”的哲学拒斥。其行为将“幸福需以真实生命为基底”的主题推向高潮,使老科学家成为理性精神的具象化象征。
答案二:认为小说采用“双重主人公”结构。
小天代表理想主义的献祭者:他坚信“幸福就是可编辑的”,八年执着于“提取幽兰花强化神经系统功能”的研究,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实现“意识上传”。其台词“您总不能嘲笑理想吧”与最终“扭曲成恐怖样子”的躯体形成悲剧性对照,象征人类在科技诱惑下对“绝对幸福”的盲目追逐,以及为此付出的真实生命代价。
老科学家代表理性审慎的守夜人:他多次劝阻小天“这是个没有答案的研究”,最终以“如果要用失去生命真实来换取幸福,那么,我们的选择应该在别处”的论断,否定了小天的道路。其“缓缓”关掉电源的动作,体现对生命本质的坚守,象征人类在科技浪潮中对“真实存在”的清醒认知。
小天坚信“意识上传”能创造幸福,而老科学家则指出“这不在死和活的范畴里”,二者的冲突直指“幸福是否可以脱离生命实体存在”的根本问题。若仅以老科学家为主人公,会削弱科技理想主义的悲剧力量;若仅以小天为主人公,则无法体现对科技伦理的反思深度,唯有双重主人公结构,才能完整呈现人类在科技时代面临的价值困境。
10.B 11.诗中“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肯为无人减妙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况随流俗作重阳”)。诗人以野菊自况,表达自己特立独行,高洁脱俗的精神追求。
【导语】诗的首联写野菊在世默默无闻,既未被文人采用以登上文坛,更未受世俗钟爱;颔联既写形态又写精神,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作了生动的描绘;颈联说旅途之中见野菊的丰姿与妙香,逗得诗人折取一枝来加以观赏;尾联以写野菊花的自豪感来进一步表达对它的赞美。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批评陶渊明”错误。诗中并未直接批评陶渊明,而是讽刺趋附文人的菊花。
C.“颜色更艳丽、香气更浓郁”错误。偏离主旨,诗的重点是品格而非外在美。
D.“表达对陶渊明……不以为然”错误。诗人并未否定陶渊明,而是借东篱菊的依附性反衬野菊的高洁。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以及思想内容的能力。
杨万里在《野菊》一诗中,通过对野菊形象的刻画,寄寓了自己高洁独立、不随流俗的精神追求。
野菊“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在野”与“幽色”——象征诗人的孤高与超脱, “在野”表明野菊生长于山野,远离尘嚣,不依附于人工栽培的环境,暗喻诗人身处官场之外(或保持精神独立),不愿趋附权贵。“幽色”指野菊淡雅自然的色泽,不同于人工培育的艳丽花朵,象征诗人内敛深沉、不事张扬的品格。“肯为无人减妙香”以反问强调:即使无人欣赏,野菊依然保持自身的芬芳,体现诗人坚守本心、不因外界评价而改变的高洁志趣。
野菊的“不随流俗”——象征诗人的独立精神,“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暗指诗人不愿迎合世俗文风或政治需求,更不会像世俗之花那样,在重阳节被人为摆放观赏。这里批判了趋炎附势的风气,反衬野菊(及诗人)的独立不羁。 诗人借野菊之口,表达对趋附权势、丧失本真之人的不屑,同时彰显自己如野菊般“不求人赏,自足其性”特立独行,高洁脱俗的精神追求。
12. 达到,实现 养育 13.D 14.(人们)虽然说是爱护树木,实际上是害了它;虽然说是为它担忧,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不如我啊。 15.养树要“顺木之天”,养人则应“顺民之性”,作者通过养树与养人类比,表达了“顺应自然,尊重规律,减轻百姓负担”的治政主张。
【导语】《种树郭橐驼传》以寓言手法,通过郭橐驼种树之道讽喻为政之理。文章以“顺木之天”为核心,揭示过度干预反害其性的深刻哲理。种树者“其莳若子,其置若弃”的智慧,与官吏“烦令扰民”形成鲜明对比。柳宗元借平凡种树术,巧妙批判了唐代官僚苛政,主张“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文末“养树得养人术”的点睛之笔,使种树之道升华为治国之道,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治理智慧。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的本性得以充分发展罢了 。
(2)句意:养育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顺承。句意:早晨看晚上摸。
B.连词,表顺承。句意:已经离开了又回头看看。
C.连词,表顺承。句意:鼓梆召集大家。
D.连词,表并列。句意:树根拳曲又换了新土。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其实”,实际上;“若”,如;“故不我若也”宾语前置句,正常的顺序为“故不若我也”。
1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相通之处:养树关键在“顺木之天”,即顺应树木自然生长规律,不过度干预 ;养人同理,应“顺民之性”,避免官吏频繁发号施令干扰百姓正常生活,二者均强调遵循事物本性发展。
治政主张:作者借养树与养人的类比,明确提出“顺应自然,尊重规律,减轻百姓负担”的治政理念,批判当时官吏政令繁多扰民的现象,呼吁统治者让百姓休养生息,实现安居乐业 。
参考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他最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高突起,弯着腰走路,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本来就很恰当。”于是他舍弃了自己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那些为了观赏游玩而种树的富豪人家,以及种树卖果营利的人,都争着迎接和雇用他。观察橐驼种的树,即使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他。
有人问他种树的方法,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是能使树木活得久、长得快,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它尽性生长罢了。大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后就不再管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种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就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来望望。更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检验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土松还是土紧,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说是喜爱它,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以吗?”郭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啊。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似的,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养育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敲梆召唤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闲,又怎能增加我们的生产,使我们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之处吧?”
问的人说:“唉,这不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记录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16.D 17.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张吾之宠。 18.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19.全文首先反驳苏轼对荀子的归罪,指出秦法之恶始于商鞅,历代沿用,李斯仅顺势助秦。其次,剖析李斯行商鞅术,乃趋利逢迎,非传师学(荀子)。接着批判小人逢迎之害,警示其祸国本质。最后,紧承上文批判了阿附邀宠的政坛风气,层层推进体现“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
【导语】姚鼐《李斯论》驳苏轼之说,指出秦乱非因李斯用荀学,实乃商鞅严法之弊。李斯弃师学而趋时政,阿附君心,终成祸端。文章鞭挞小人仕途投机之态,警示人臣曲意逢迎尤为可畏。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这里语境是说李斯也未曾用自己的学问辅佐秦国,空缺之处应该填写一个介词,与“其学”构成介宾结构的短语,表示一种凭借的方式。
A.“矣”一般可用在句末,表陈述语气,属于语气词,排除A。
B.“因”一般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排除B。
C.“而”一般是表示各种关系的连词,排除C。
D.“以”一般可充当介词,后面紧跟名词或代词,构成介宾结构,译为“用”,符合语境。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李斯舍弃荀卿之学而改从商鞅之学,是为了迎合秦始皇、秦二世的喜好,以获取宠信。他并非真心推行自己的学说,而是趋炎附势,顺应时势以求富贵。
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即使有学识十分得当,看见自己的国君行事违背常理荒谬不合道义,私下在家痛心疾首、皱眉厌恶,却在朝廷上夸耀谄媚以追求声誉。
“学识甚当”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在其后断开;
“行事悖谬无义”作主语“君国”的谓语部分,意思完整,在其后断开;
“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结构一致,意思完整,又有“而”字连接,在中间“而”字之前断开。
故断为“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式的能力。
解答时,分析开篇的内容和特点,然后再根据题干中的“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这一信息分析,最后明确作者的创作目的和意图。
由原文“苏子瞻《荀卿论》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可知,全文先以苏轼观点为靶,通过“是不然”的断然否定,确立批判立场;随后以商鞅变法为历史支点,揭示秦法严苛的根源,用“甘于刻薄”“习以为善”等表述,勾勒出秦国法治传统的延续性;最后以李斯“顺势助秦”作结。
由原文“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可知,姚鼐以史实为据,剖析李斯行商鞅术,更以“趋时而已”四字,犀利点破李斯学术背叛的功利本质,展现清代考据学派严谨的辩驳艺术。
由原文“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或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可知,作者凸显小人贪恋权位的自私本性,这种“祸遗后人”的为官之道,不仅是对李斯之流的严厉批判,更是对历代奸佞之臣的有力警示,警示其祸国本质。
由原文“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可知,最后,“尤可畏哉”的反复感叹,强烈批判了臣子揣摩君意、曲意逢迎的恶劣风气。作为全文收束,既呼应前文对李斯的批判,又以递进式强调深化主题,使“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更显严谨有力。
参考译文:
①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祸乱天下,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秦国扰乱天下的法度,并不需要依靠李斯,李斯也未曾用自己的学问辅佐秦国。
②在秦国中期,秦孝公即位后,商鞅教孝公焚烧《诗经》《尚书》,明确法令,设立告发连坐的刑罚,并禁止游说求官之人。凭借秦国便利的地形,推行商鞅之法,使国家富强数代,兼并诸侯,直到秦始皇时期。秦始皇在位时,完全沿用商鞅的既定法度罢了。即使李斯协助始皇,进言这些法令的便利之处,加剧了秦国的祸乱,但若李斯不称颂其便利,秦始皇本就会自行推行且不满足。为何?因为秦国视刻薄少恩为甘美,以严刑峻法为便利已经很久了,后世君主早已习惯并视其为善政。
③李斯揣度窥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不这样不足以投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夏、商、周三代先王的仁政而一切采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经》《尚书》,严惩犯禁的儒生,毁灭三代的成法而崇尚督察责罚。李斯并不是推行他的学说,只是趋附时事罢了。
④君子为官,进取时不隐藏自己的贤能;小人为官,且不说他的学识是不对的,即使有学识十分得当,看见自己的国君行事违背常理荒谬不合道义,私下在家痛心疾首、皱眉厌恶,却在朝廷上夸耀谄媚以追求声誉。明知君主不合道义而依然勉励君主去做,认为天下人将原谅他们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自己;明知将导致国家败亡却依然为之,以为灾祸能侥幸避开自身。小人即便明知天下将乱,也绝不放弃眼前的富贵,反而以谋取富贵之私心,给天下带来祸乱。他们往往终身安享荣华,将灾祸遗留给后人,自己却置身事外。
⑤我认为臣子善于窥探君主的心思,一味采取曲意逢迎、顺从变化的手段来迎合世俗所好,这样的人尤其可怕啊!尤其可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