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学习更有效 新课备课备考 | 物理学科
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单元考点培优苏科版(2024)
第四章 物态变化 五、水循环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事例中的“小水珠”,形成过程属于吸热现象的是( )
A.青草上的露珠 B.烧开水时的锅盖上的水珠
C.寒冬学生哈出的“白气” D.冰块上滴落的水珠
2.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的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冬天,窗户的玻璃表面上会起“雾”,“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B.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释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C.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D.北方的冬天,为了保存蔬菜,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放热
3.关于如图所示的水循环环节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升华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液化形成小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
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
4.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温度在0℃的室内( )
A.冰、水、水蒸气可以同时存在
B.水、水蒸气不存在,全部变成冰
C.只能有冰和水,水蒸气不存在
D.冰全部熔化成水或水全部凝固成冰
5.一个带盖的水箱里盛有一些0℃的水和冰,把它搬到大气压强为1标准大气压,温度为0℃的教室里,一段时间后,水箱里( )
A.都变成冰了,连水蒸气也没有 B.都变成水了,同时有水蒸气
C.只有水和冰 D.冰、水和水蒸气都存在
6.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⑴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⑵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⑶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⑷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A.(1)(2) B.(1)(3) C.(2)(4) D.(3)(4)
7.一瓶矿泉水放入冰箱结冰后,下列物理量不发生改变的是( )
A.体积 B.质量 C.密度 D.温度
8.“地面的水 后,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会 成小水滴或 为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层空气中,这就形成了 。”对于引号中这段文字空缺的内容,下列填充正确的是( )
A.汽化 液化 凝固 云 B.蒸发 液化 凝华 雨
C.蒸发 液化 凝华 云 D.蒸发 凝华 液化 雨
9.某研究人员为了探究冰和水的体积与温度的关系,在一定环境下将1 g的冰加热,分别记录其温度和体积,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
A.水凝固成冰时体积会变小
B.水和冰都遵从热胀冷缩的规律
C.温度高于4 ℃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密度越来越大
D.水有反常膨胀的现象,即在某温度附近升温时水的体积减小
10.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没有水,所有的生物都将面临死亡的威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不足总水量的0.03%,淡水的循环则显得非常重要,下列有关水循环的一些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循环的场所主要是在海陆空三个领域内
B.陆地上的水不一定是通过降雨的形式而来的
C.大气中的水蒸气是靠陆地和海洋中的水蒸发和沸腾上去的
D.水循环的主要物态变化有蒸发、液化、升华、凝华等
二、填空题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地面、海洋、湖面、植物表面、土壤里的水分每时每刻都在挥发,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层.含有水蒸汽的湿空气,由于某种原因向上升起.在上升过程中,由于周围空气越来越稀薄,气压越来越低,上升空气体积就要膨胀.膨胀的时候要消耗自身的热量,因此,上升空气的温度要降低.温度降低了,容纳水汽的本领越来越小,上升空气里的水汽很快达到饱和状态,温度再降低,多余的水蒸气就附在空气里悬浮的凝结核上,成为小水滴.如果温度比0℃低,多余的水蒸气就变成为冰晶.它们集中在一起,受上升气流的支托,飘浮在空中,成为我们能见到的云.
全国各地多次采用人工降雨的方法解决旱情.
人工降雨的方法多种多样,有高射炮、火箭、气球播撤催化剂法、有飞机播撒催化剂法.其中飞机播撒催化剂法就是用飞机在厚度比较大的云雾中播散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和催化剂(碘化银),从而达到降雨目的.干冰的作用是当干冰变成气体时,使周围的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就附在空气里悬浮的凝结核(碘化银)上,成为小水滴,或者有些水蒸气就变成成为冰晶.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就会下落,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变成水,跟原来的水混在一起,便产生了降雨.
请指出题目中相关语句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和个别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
(1)水分,每时每刻都在挥发,变成水蒸气; ;
(2)水蒸气就附在空气里悬浮的凝结核上,成为小水滴: ,这个过程要 热.
(3)如果温度比0℃低,多余的水蒸气就变成为冰晶: ;
(4)干冰的作用是当干冰变成气体: ,这个过程要 吸 .
12.阳光照射下,海洋、陆地上的水会不断地 成水蒸气;在很冷的冬天,晾在室外的衣服会结冰,这是 现象,在此环境下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这是 现象;冬天,夜晚气温若迅速降到0℃以下,你家窗户的玻璃上会形成一层冰花,这是 现象(均填物态变化名称),这层冰花在你家窗户玻璃的 选填“内侧”或“外侧”).
13.从高山上流下来的是 态的水,空气中的水蒸气是 态的水;冰和雪是 态的水.随着温度的变化,物体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 ,叫做 .
14.如图所示,小李同学用此装置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
(1)他将观察到的温度计示数变化情况记录在表中.
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t/℃ ﹣4 ﹣3 ﹣2 ﹣1 0 0 0 0.5 1 1.5
(2)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冰是 (晶体/非晶体),它的熔点是 ℃,其熔化过程经历了 min.
(3)为减小误差,实验过程中宜选用较大的冰块还是较小的冰块?
(4)某同学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发现冰熔化太快,没有找到冰的熔点.若要延长冰熔化的时间,请你写出一条可行的办法. .
(5)在该实验中不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是将装有冰块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进行利用水对试管进行加热,这种加热方法称为 法,其好处是
15.夏天洗好的衣服晒干了,是 现象,冰冻的衣服也可以晾干,这是 现象;深秋的早晨,卧室窗户 玻璃的内表面有一层“水汽”,这是 现象,严冬的早晨,窗户玻璃的内表面结有一层冰花,这是 (选填“室内”或“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形成的.
16.如右图甲,在玻璃试管中放入少许干冰,干冰吸热 (填物态变化名称),产生的气体使气球体积变大;如图乙,试管外壁会结霜,是由于空气中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冰晶;如图丙,把少许干冰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水中大量气泡是由 形成的,气泡的主要成分是 (填“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水面上大量白雾是由 形成的,白雾是 (填“水蒸气/小水滴”)。
17.雨、雾、露、冰、雪、霜都是水的化身,其中一般是固态的有 ,是液态的有 。
18.容器中的水结成了冰,其质量 ,体积 ,密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9.问题:自然界中水是怎样形成循环的?
答:空中水蒸气随气流运动到各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 成小水滴,有的 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云中的小水滴长大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地面,这就是 ;云中的小水滴也会 成小冰晶,云中的冰晶长大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高山、地面,这就是 。冰山上的积雪有的直接 变成水蒸气,又升入天空,有的 后变成水,汇入江河.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 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空中水蒸气遇冷 变成的小水滴,附着在空中尘埃上就是 ,附着在地面和花草树木上就形成 。水蒸气直接 形成地上霜.河面上冰 。水在江河湖海、天空、陆地之间循环运动着.
20.黄山景色闻名天下,严冬经常会出现“雨淞”现象,这种现象一般是由在朔风里飘扬的雨滴附于树枝、草等物体上形成的冰晶,如图(甲)所示;而松花江畔,严冬却经常出现“雾淞”现象,它是由水蒸气遇冷凝结并附在树枝叶上形成的冰晶,如图(乙)所示.“雨淞”、“雾淞”的形成的物态变化是 的(填:“相同”或“不同”)。
三、实验探究题
21.对冰加热,冰熔化成水直至沸腾,根据测量数据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1所示,从图象中分析可知:
(1)要完成整个实验,需要的测量仪器是 和 .
(2)整个过程,物质的温度变化是 (选填“均匀的”、“不均匀的”).
(3)冰熔化时,温度 (填变化情况),第3分钟它处于 状态.
(4)根据图像,推算出第9分钟时物质的温度是 ℃
(5)当水沸腾时,我们会观察到上图中的 图的情形;关于此时图中“气泡”里的物质成分,说法正确的是: (填代号).
A.是空气
B.是很小的小水珠和小水滴
C.是真空
D.是水蒸气
(6)为节省本次实验时间,举出至少一种合理措施.答: .
22.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1)小明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 (选填“A”或“B”);
(2)安装好实验器材后,小明在烧杯中倒入温水后再加热,在某一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
(3)在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下表中,直到水沸腾,如此持续3min后停止读数;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在第7min小明忘记记录数据,此时的水温度应为 ℃;
(4)小明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的 图(选填“C”或“D”);
(5)水持续沸腾时,水面上方温度较高,水蒸气较多,所以看到的“白气”并不明显,停止加热后,水面上方的温度降低,大量水蒸气遇冷 成小水珠;
(6)实验中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种原因即可)
四、综合题
23.如图所示,在潮汐发电与海水淡化模拟系统内,A为模拟海洋,B为人工水库,D和C分别为储水池,B中的海水经虹吸管利用虹吸现象吸到FE后流入C池.
(1)阳光照射到由吸热储水材料构成的EF上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温度较低的透明板GH凝聚成水滴经水管流到D中.则 池中是淡水;在此过程中发生了 、 物态变化.
(2)在B、C和D中不同类型水的密度分别是ρ1、ρ2、ρ3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
(3)若B中共有质量为m的海水被虹吸管吸走,除经虹吸管吸进C中质量为m1的水以外,其余的水全部被阳光蒸发,经水管流入D中的水质量为m2,则蒸发的水转化为D水池中的转化率是多少?
(4)B是半径为r的圆柱体,早晚海水涨潮时最高水面距进、出水口的高度差是h,若水轮发电机把海水所做的功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为η,每天发电量是多少?
五、简答题
24.水的三种状态分别是水、冰和水蒸气.给图中填字,说明它们三者之间的转化过程名称以及吸热、放热的关系.
参考答案及试题解析
1.D
【解答】解:A、青草上的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A不合题意;
B、烧开水时的锅盖上的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B不合题意;
C、寒冬学生哈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C不合题意;
D、冰块上滴落的水珠,是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有关热的现象,物体状态发生变化时,会伴随着吸热和放热,其中液化、凝固、凝华放热,熔化、汽化和升华吸热,结合选项分析求解即可。
2.B
【解答】 A、“雾”是室内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液化为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窗的内表面,故A正确。
B、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释放“白气”,“白气”是干冰在升华过程中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错误。
C、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C正确。
D、北方的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水凝固放热,这样可以防止蔬菜被冻坏,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 (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3.B
【解答】A: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汽化形成水蒸气,A错误;
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液化形成小水滴,B正确;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固形成小冰珠,C错误;
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华成小冰晶,D错误。
故选B。
【分析】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固态→液态(吸热)。凝固:液态→固态(放热)。汽化:(分沸腾和蒸发):液态→气态(吸热)。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气态→液态(放热)。升华:固态→气态(吸热)。凝华:气态→固态(放热)
4.A
【解答】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就是0℃,即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而0℃的冰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0℃的水凝固时放热温度不变,所以温度为0℃时,可以有水也可以有冰.故B、D错误.
温度为0℃时,有水有冰,冰可以升华变成水蒸气,水也可以蒸发变成水蒸气.所以在0℃冰、水、水蒸气可以同时存在.故C错误.A正确.
故选A.
【分析】本题是判断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为0℃时,水的三种状态是否存在,可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入手进行分析,关于水蒸气可从汽化和升华考虑.
5.D
【解答】解:
水箱里原来盛有0℃的水和冰,把它搬到大气压强为1标准大气压,温度为0℃的教室里,由于没有温度差,所以不会发生热传递,水不会结冰,冰也不会熔化,但水可以蒸发,所以一段时间后,冰、水、水蒸气都存在.
故选D.
【分析】①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
②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如果没有温度差就没有热传递.
6.B
【解答】(1)冰雪融化汇成溪流是熔化,熔化要吸热;(2)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饮料罐液化形成的,液化要放热;(3)雾的消失,是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4)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凝华要放热。吸收热量是①和④,
故答案为:B。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有关热的现象,物体状态发生变化时,会伴随着吸热和放热,其中液化、凝固、凝华放热,熔化、汽化和升华吸热,结合选项分析求解即可。
7.B
【解答】ACD、矿泉水放入冰箱结冰后,其密度会变小,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所以ACD不正确。
B、一瓶矿泉水放入冰箱结冰后,其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变,所以质量不变,故B正确。
故选B。
【分析】一瓶矿泉水放入冰箱结冰后,密度变小,体积变大,温度降低,只有质量是不变的。
8.C
【解答】地面的水汽化后,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会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层空气中,这就形成了云.故选C.
【分析】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掌握风、云、雨、雾、霜、露几种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风:空气密度不均匀造成的.云:水蒸气的液化或凝华.雾、露是水蒸气的液化.霜是水蒸气的凝华
9.D
【解答】A.从图像可以0度的水凝固成0度的冰体积增大,故A错误
B.从图像可知,冰是热胀冷缩,水从0度到4度之间是热缩,4度以后是热胀,故B错误
C.温度高于4 ℃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体积变大,质量不变,密度越来越小,故C错误
D. 水有反常膨胀的现象,即在某温度附近升温时水的体积减小 ,故D正确
故选择D
【分析】知道水0-4度是反常膨胀,即是热缩冷涨,是水的一种特性,其他物质都是热胀冷缩
10.C
【解答】水循环在海洋、陆地和天空等不同领域以固态、液态或气态形式存在,选项A正确,不符合题意;陆地上的水一方面是降水得来,另一方面是地下径流得来,选项B正确,不符合题意;大气中的水蒸气有三个来源:海洋或地表水的蒸发,一定条件下陆地水的沸腾,冰川表面发生升华,选项C错误,符合题意;海洋和地表水会蒸发变为水蒸气到空中,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成为水;冰川表面发生升华成为水蒸气到空中,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较低的温度直接凝华成冰晶,选项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分析】物质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三种状态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一定条件下,三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转化;水循环是指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
11.汽化;液化;放;凝华;升华;热
【解答】解:(1)水分挥发,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
(2)当水蒸气附在空气里悬浮的凝结核上时,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这个过程要放热;
(3)如果温度比0℃低,多余的水蒸气就直接从气态凝华成为冰晶;
(4)固态的干冰直接变成气体,属于升华现象,这个过程要吸热.
故答案为:(1)汽化;(2)液化;放;(3)凝华;(4)升华; 吸.
【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是吸热过程;
(2)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
(3)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是放热过程;
(4)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是吸热过程.
12.汽化;凝固;升华;凝华;内侧
【解答】阳光照射下,海洋、陆地上的水会不断地汽化成水蒸气;在很冷的冬天,晾在室外的衣服会结冰,这是凝固现象,在此环境下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是固态变为气态,这是升华现象;冬天,夜晚气温如迅速降到0℃以下,窗户的玻璃上会形成一层冰花,这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这层冰花在窗户玻璃的内侧。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放热;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放热;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13.液;气;固;相互转化;物态变化
【解答】从高山上流下来的是液态的水,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气态的水;冰和雪是固态的水。随着温度的变化,物体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叫做物态变化。
【分析】根据常见物态的状态,以及物态变化的定义解答。
14.晶体;0;3;较小的冰块;增加冰的数量;水浴;受热均匀
【解答】(2)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熔化过程温度不变,从图象可知冰是一种晶体,熔点是0℃,开始记录时冰的温度是﹣4℃,熔化过程是6min﹣3min=3min。
(3)为减小实验误差,实验过程中宜选用较小的冰块,因为较小的冰块之间接触紧密,受热均匀。
(4)冰熔化太快,说明吸收的热量太快了或自身的质量太少了;故可以减慢吸热的速度,故可以撤去酒精灯;若冰太少,也会熔化的太快;故也可以增加冰块的质量。
(5)将物质放入试管中加热,再将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种加热方法称为水浴法,这样被加热的物质受热均匀。
(2)晶体;0;3;(3)较小的冰块;(4)增加冰的数量;(5)水浴;受热均匀。
【分析】(2)熔点是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特点是温度不变、继续吸热.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
(3)较大的冰块受热不均匀,较小的冰块接触紧密,受热均匀;
(4)熔化太快,说明吸收的热量太快了或自身的质量太少了,故可以从加热装置和冰的质量方面入手分析。
(5)利用试管加热固态物质时,为使物体能够均匀受热,需要将试管放入水中加热。
15.汽化;升华;液化;室内;凝华
【解答】(1)夏天洗好的湿衣服干了,是由液态的水变为水蒸气,是汽化现象;
(2)冰冻的衣服也可以晾干,冰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
(3)深秋的早晨,卧室窗户 玻璃的内表面有一层“水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
(4)严冬的早晨,窗户玻璃的内表面结有一层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
故答案为:汽化;升华;液化;室内;凝华.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态变化的名称,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
16.升华;凝华;升华;二氧化碳;液化;小水滴
【解答】由于管内的干冰升华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所以气球会鼓起来。干冰升华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使食管壁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汽遇能直接变成小冰晶 ,附着在管外形成霜是凝华现象。干冰在温水中迅速由固态升华为气态变成二氧化碳,所以水中气泡是二氧化碳。使水面上方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成白雾,白雾其实就是小水珠而不是水蒸气。
【分析】(1)升华是由固态变成气态。
(2)凝华是由气态变成固态。
(3)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升华时就会变成气态二氧化碳。
(4)霜的形成是凝华,雾的形成是液化。
17.冰、雪、霜;雨、雾、露
【解答】冰、雪、霜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故属于固态;雨、雾、露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属于液态。
【分析】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固态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气态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18.不变;变大;变小
【解答】水结冰,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质量不变,由于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由公式ρ=可知,体积变大。
故答案为:不变;变大;变小。
【分析】物质质量不会随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密度公式可求体积变化。
19.液化;凝华;雨;凝固;雪;升华;熔化;汽化;液化;雾;露;凝华;熔化
【解答】解:①水变为水蒸气,液态变为了气态,是汽化现象;
②水蒸气变为了小水珠,气态变为了液态,是液化现象,附着在尘埃上形成雾,附着在地面和花草树木上就形成露;
③水蒸气变为了小冰晶,气态变为了固态,是凝华现象;
④小水滴变成了小冰晶,液态变为了固态,是凝固现象;
⑤积雪直接变成水蒸气,固态变为了气态,是升华现象;
⑥雪变为了水,固态变为了液态,是熔化现象.
故答案为:液化;凝华;雨;凝固;雪;升华;熔化;汽化;液化;雾;露;凝华;熔化.
【分析】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固;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
20.不同
【解答】雨淞是雨滴并附于树枝、草等物体上形成的冰晶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雾淞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并附在树枝叶上形成的冰晶,是凝华;故“雨淞”、“雾淞”的形成的物态变化是不同的。
故答案为:不同.
【分析】关于物态变化的题目,关键要分析出物质原来的状态和现在的状态,然后利用物物态变化的定义确定答案.
21.(1)温度计;秒表
(2)不均匀的
(3)不变;固液共存
(4)50
(5)甲;D
(6)冰的量不宜多,把冰碾碎,酒精灯火焰大一些、用搅拌器搅拌,烧杯加个带孔的盖子
【解答】解:(1)由于需要测量时间和温度,所以需要的测量仪器是温度计和秒表;(2)由图示可知,整个过程,物质的温度变化是不均匀的;(3)冰熔化时,温度不变, 第3分钟它处于固液共存状态;(4)根据图像,推算出第9分钟时物质的温度是50℃;(5)当水沸腾时,气泡是越来越大的,所以应是甲图的情形;“气泡”里的物质成分是是水蒸气,故应选D;(6)冰的量不宜多,把冰碾碎,酒精灯火焰大一些、用搅拌器搅拌,烧杯加个带孔的盖子等方法都可以节省实验时间.
故答案为:(1)温度计,秒表;(2)不均匀;(3)不变,固液共存;(4)50;(5)甲,D;(6)冰的量不宜多,把冰碾碎,酒精灯火焰大一些、用搅拌器搅拌,烧杯加个带孔的盖子。
【分析】(1)根据所测的物理量选取对应的测量工具;(2)根据图像分析,对冰加热时1分钟温度变化20℃,对水加热时1分钟温度变化10℃,所以整个过程,物质的温度变化是不均匀的;(3)冰是晶体,当加热到其熔点时是固态,继续吸热才开始熔化但温度保持不变直至全部熔化完毕;(4)从图像知:对水加热10分钟水沸腾,加热1分钟水温变化10℃,加热9分钟即对水加热5分钟时水温变化为50℃;(5)水沸腾时烧杯中水温是相同的,气泡外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气泡上升时气泡内时水蒸气,气泡变大;水沸腾前底部的水温高,上部的水温低,气泡上升时气泡内水蒸气遇冷而液化,气泡内是水蒸气和小水滴而且气泡变小;(6)从冰的质量、冰的状态、热源、散热的快慢等因素分析。
22.(1)B
(2)68
(3)99
(4)C
(5)液化
(6)水的量较多
【解答】(1):在组装实验器材时,自下而上组装,应先固定放置石棉网的铁圈 B,再固定A。
(2):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根据图乙可知,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68℃。
(3):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由表格数据可知,水在 99℃时开始沸腾,所以在第 7min 时水的温度应为 99℃。
(4):水沸腾时,底部产生的气泡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到水面处破裂,所以图丙中 C 图的情形更符合实际。
(5):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形成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白气”。
(6):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可能是水的量过多、水的初温过低或火力过小等原因。
【分析】读取温度计示数:读取温度计示数时,需要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以确保读数准确。根据图乙所示,确定温度计的刻度,从而读出此时的温度。
推测缺失数据: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根据已知的数据,水在 98℃时开始沸腾,因此可以推断在第 7 分钟时,水温仍然是 99℃。
判断气泡情形:水沸腾时,底部产生的气泡上升过程中会逐渐变大,到水面处破裂。观察图丙中 C 图和 D 图的气泡大小和位置,判断哪个更符合实际情况。
解释“白气”现象:水面上方的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形成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白气”。这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
分析时间过长原因: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如水量过多、初始水温过低、加热功率不够等。根据实验条件和可能的因素,提出一种可能的原因。
23.(1)D;汽化;液化
(2)ρ2>ρ1>ρ3
(3)蒸发的水转化为D水池中的转化率是 ×100%;
(4)每天发电量是2ρ1πr2gh2η.
【解答】解:(1)储水材料构成的EF上的水吸热汽化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温度较低的透明板GH放热液化成水滴,由于受到重力水沿倾斜的GH流下到D池中;
(2)混合物质的密度介于两种物质密度之间.B是海水,经EF一部分汽化后注入C中,减少了密度较低小的水,所以C中水密度比B中大,B中海水密度比D中纯水密度大,故三种水密度关系为) ρ2>ρ1>ρ3
(3)被蒸发的水的质量是:m气=m﹣m1,
转化成D中水的质量为m2,
所以转化率: ×100%;
(4)由题B中海水的重力:G=mg=ρ1Vg=ρ1πr2 hg,
每次涨潮或退潮海水做功为:W=G×h=ρ1πr2 h2g,
每次涨潮或退潮海水B中海水上升或下降高度为h,
每天早潮、晚潮发电量为:W总=4Wη=4×ρ1πr2h2gη=2ρ1πr2h2gη.
故答案为:
(1)D;汽化;液化;
(2) ρ2>ρ1>ρ3
(3)蒸发的水转化为D水池中的转化率是 ×100%;
(4)每天发电量是2ρ1πr2gh2η.
【分析】(1)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若将海水看成是纯水和其它物质(如氯化钠等)混合物,通过混合物体密度关系分析说明;
(3)由题D中水的质量与参与被蒸发的海水质量的百分比为蒸发转化效率,由此计算;
(4)根据W=Gh计算每次涨潮或退潮海水做功,再根据发电机的转化效率计算一天的发电量.
24.解:熔化是指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凝固是指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升华是指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凝华是指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汽化是指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液化是指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放热.故答案如下:
【分析】熔化是指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凝固是指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升华是指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凝华是指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汽化是指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液化是指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