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3.3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03 06:21:53

文档简介

2.3.3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1.点P(1,-1)到直线x=-2的距离是(  )
A.1 B.2
C.3 D.4
2.若第二象限内的点M(m,1)到直线x+y+1=0的距离为,则m=(  )
A.0 B.-4
C.-4或0 D.0或4
3.(2024·周口质检)若点P(2,1)到直线l:ax+by=0的距离为2,则直线l的方程为(  )
A.x=0
B.3x+4y=0
C.x=0或3x+4y=0
D.x=0或3x-4y=0
4.已知点M(1,2),点P(x,y)在直线2x+y-1=0上,则|MP|的最小值是(  )
A. B.
C. D.3
5.(多选)已知直线l经过点(3,4),且点A(-2,2),B(4,-2)到直线l的距离相等,则直线l的方程可能为(  )
A.2x+3y-18=0 B.2x-y-2=0
C.x+2y+2=0 D.2x-3y+6=0
6.(多选)(2024·焦作月考)已知在△ABC中,A(3,2),B(-1,5),点C在直线3x-y+3=0上.若△ABC的面积为10,则点C的坐标可以为(  )
A.(-1,0) B.(,8)
C.(1,6) D.(-,-2)
7.点P(0,-1)到直线+=1的距离为    .
8.(2024·南阳月考)过点P(1,2)且与原点距离最大的直线方程为    .
9.已知点(x,5)关于点(1,y)的对称点为(-2,-3),则点P(x,y)到直线y=x+1的距离为    .
10.已知△ABC三边所在直线的方程分别为lAB:3x-2y+6=0,lAC:2x+3y-22=0,lBC:3x+4y-m=0(m∈R,m≠30).
(1)判断△ABC的形状;
(2)当BC边上的高为1时,求实数m的值.
11.直线l经过两直线7x+5y-24=0和x-y=0的交点,且点(5,1)到直线l的距离为,则直线l的方程是(  )
A.3x+y+4=0    B.3x-y+4=0
C.3x-y-4=0 D.x-3y-4=0
12.已知实数x,y满足2x+y+5=0,那么的最小值为(  )
A.   B.  
C.   D.
13.(多选)(2024·中山质检)已知平面上一点M(5,0),若直线上存在点P使得|PM|=4,则称该直线为“切割型直线”,下列直线中是“切割型直线”的是(  )
A.y=x+1 B.y=2
C.y=x D.y=2x+1
14.已知直线m:(a-1)x+(2a+3)y-a+6=0,n:x-2y+3=0.
(1)当a=0时,直线l过m与n的交点,且它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反,求直线l的方程;
(2)若坐标原点O到直线m的距离为,判断m与n的位置关系.
15.(2024·宁德月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P是曲线y=x+(x>0)上的一个动点,则点P到直线x+y=0的距离的最小值是    .
16.已知△ABC的顶点坐标为A(1,1),B(m,),C(4,2),1<m<4.当m为何值时,△ABC的面积S最大?
2.3.3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1.C 因为直线x=-2平行于y轴,所以所求距离d=|-2-1|=3.
2.B 由=,得m=-4或m=0,又∵m<0,∴m=-4.
3.C 由=2,化简得4ab-3b2=0,所以b=0或4a=3b,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x=0或3x+4y=0.
4.B 点M到直线2x+y-1=0的距离,即为|MP|的最小值,所以|MP|的最小值为=.
5.AB 当直线l的斜率不存在时,显然不满足题意;当直线l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l的方程为y-4=k(x-3),即kx-y+4-3k=0,由点A(-2,2),B(4,-2)到直线l的距离相等,得=,解得k=2或k=-,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2x-y-2=0或2x+3y-18=0.故选A、B.
6.AB 设C(m,n),由|AB|=5,△ABC的面积为10,得点C到边AB所在直线的距离为4.又线段AB所在直线的方程为y-5=-(x+1),即3x+4y-17=0.所以解得或故点C坐标为(-1,0)或(,8).
7.5 解析:+=1化为一般式为12x+5y-60=0,所以点P到直线+=1的距离为=5.
8.x+2y-5=0 解析:由题意知,过点P且与OP垂直的直线到原点O的距离最大,∵kOP=2,∴所求直线方程为y-2=-(x-1),即x+2y-5=0.
9.2 解析:∵点(x,5)关于点(1,y)的对称点为(-2,-3),∴解得即P(4,1),直线y=x+1的一般式方程为x-y+1=0.∴所求距离为d==2.
10.解:(1)直线AB的斜率为kAB=.直线AC的斜率为kAC=-,所以kAB·kAC=-1,所以直线AB与AC互相垂直,因此△ABC为直角三角形.
(2)由得即A点坐标为(2,6).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点A到BC边的距离即BC边上的高为==1,
即|30-m|=5,解得m=25或m=35.
11.C 易解得直线7x+5y-24=0和x-y=0的交点坐标为(2,2),设直线l的方程为y-2=k(x-2),即kx-y-2k+2=0,因为点(5,1)到直线l的距离为,则d===,解得k=3,∴直线l的方程为y-2=3(x-2),即3x-y-4=0,故选C.
12.D 表示直线2x+y+5=0上的动点到点(0,-3)的距离,过点(0,-3)向直线2x+y+5=0作垂线,由垂线段最短知的最小值为点(0,-3)到直线2x+y+5=0的距离,即=,故选D.
13.BC 点M(5,0)到直线y=x+1的距离d==3>4,故A不符合题意;点M(5,0)到直线y=2的距离d=2<4,故B符合题意;点M(5,0)到直线y=x的距离d==4,故C符合题意;点M(5,0)到直线y=2x+1的距离d==>4,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C.
14.解:(1)联立解得
即m与n的交点为(-21,-9).
当直线l过原点时,直线l的方程为3x-7y=0;
当直线l不过原点时,设l的方程为+=1,
将(-21,-9)代入得b=-12,
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x-y+12=0,
故满足条件的直线l的方程为3x-7y=0或x-y+12=0.
(2)设原点O到直线m的距离为d,
则d==,
解得a=-或a=-,
当a=-时,直线m的方程为x-2y-5=0,此时m∥n;
当a=-时,直线m的方程为2x+y-5=0,此时m⊥n.
15.4 解析:设P(x,x+),x>0,则点P到直线x+y=0的距离d==≥=4,当且仅当2x=,即x=时取等号,故点P到直线x+y=0的距离的最小值是4.
16.解:|AC|==,直线AC的方程为=,即x-3y+2=0.
∵点B(m,)到直线AC的距离d=,
∴△ABC的面积S=|AC|·d=|m-3+2|=(-)2-.
∵1<m<4,∴1<<2,
∴0<≤,0<S≤.
∴当=,即m=时,△ABC的面积S最大.
1 / 22.3.3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新课程标准解读 核心素养
1.经历用坐标法、向量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运算过程 逻辑推理、数学运算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并能灵活应用 数学运算、直观想象
在铁路的附近,有一大型仓库.现要修建一条公路与之连接起来,易知沿仓库垂直于铁路方向所修的公路最短.将铁路看作一条直线l,仓库看作点P.
【问题】 怎样求得仓库到铁路的最短距离呢?
                      
                      
                      
                      
知识点 点到直线的距离
1.定义:点P到直线l的距离,就是从点P到直线l的垂线段PQ的长度,其中Q是    .
2.图示:
3.公式:点P(x0,y0)到直线l:Ax+By+C=0(A,B不同时为0)的距离d=      .
【想一想】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对于A=0或B=0时的直线是否仍然适用?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当点P(x0,y0)在直线l:Ax+By+C=0上时,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就不适用了.(  )
(2)点P(x0,y0)到直线y=kx+b的距离为.(  )
(3)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一点的距离的最小值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
2.点(1,-1)到直线x-y+1=0的距离d=(  )
A. B.
C. D.
3.点P(3,-2)到直线x=4的距离为    .
题型一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例1】 (2024·梅州质检)已知点P(3,-2),则:
(1)点P到直线y=x+的距离为   ;
(2)点P到直线y=6的距离为    .
通性通法
点到直线距离的求法
(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时,只需把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方程,直接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解即可;
(2)对于与坐标轴平行(或重合)的直线x=a或y=b,求点到它们的距离时,既可以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也可以直接写成d=|x0-a|或d=|y0-b|.
【跟踪训练】
1.原点到直线y=-x+的距离为(  )
A.1          B.
C.2 D.3
2.(2024·苏州月考)点P在x轴上,且到直线3x-4y+6=0的距离为6,则点P的坐标为    .
题型二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应用
角度1 直线方程的确定
【例2】 已知直线l过原点O,且点A(1,0),B(3,2)到直线l的距离相等,则直线l的方程为(  )
A.x-y=0
B.x-2y=0
C.x+y=0或x+2y=0
D.x-y=0或x-2y=0
通性通法
  解这类题目常用的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即根据题意设出方程,然后由题意列方程求参数,求解时需注意分类讨论,同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角度2 点到直线距离的最值问题
【例3】 (1)已知点P(-2,3),若点Q是直线l:3x+4y+3=0上的动点,则|PQ|的最小值为(  )
A.2   B. C.   D.
(2)当点P(3,2)到直线mx-y+1-2m=0的距离最大时,实数m=    .
通性通法
  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理解式子表示的几何意义,将“数”转化为“形”,从而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加以解决.
【跟踪训练】
1.已知△ABC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1,3),B(-3,0),C(1,2),则△ABC的面积S=    .
2.(2024·韶关月考)动点P(x,y)在直线x+y-4=0上,O为原点,则|OP|最小时点P的坐标为    .
1.点P(1,-1)到直线l:3y=2的距离是(  )
A.3    B.   
C.1    D.
2.已知点(a,1)到直线x-y+1=0的距离为1,则a的值为(  )
A.1 B.-1
C. D.±
3.(2024·河源月考)求过点P(1,2)且与点A(2,3),B(4,-5)的距离相等的直线l的方程.
2.3.3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基础知识·重落实】
知识点
1.垂足 3.
想一想
 提示:仍然适用,但一般不用公式求解,而常用数形结合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自我诊断
1.(1)× (2)× (3)√
2.A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得d==.
3.1 解析:因为直线x=4平行于y轴,所以所求距离d=|4-3|=1.
【典型例题·精研析】
【例1】 (1) (2)8 解析:(1)把方程y=x+化为3x-4y+1=0,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点P(3,-2)到直线y=x+的距离d==.
(2)法一 把方程y=6化为0·x+y-6=0,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所求距离d==8.
法二 因为直线y=6平行于x轴,所以所求距离d=|6-(-2)|=8.
跟踪训练
1.B 直线y=-x+,即x+2y-5=0,故原点到直线y=-x+的距离为=.
2.(8,0)或(-12,0) 解析:设点P的坐标为(x,0),则=6,解得x=8或x=-12.∴点P的坐标为(8,0)或(-12,0).
【例2】 D 由题知直线l的斜率存在.∵直线l过原点O,∴可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即kx-y=0,∵A(1,0),B(3,2)两点到直线l的距离相等,∴=,解得k=1或k=,故直线l的方程为x-y=0或x-2y=0.故选D.
【例3】 (1)B (2)-1 解析:(1)由点P(-2,3),点Q是直线l:3x+4y+3=0上的动点,则|PQ|的最小值为点P到直线l的距离,∴|PQ|的最小值为d==.故选B.
(2)直线mx-y+1-2m=0可化为y-1=m(x-2).由直线点斜式方程可知直线恒过定点Q(2,1)且斜率为m,结合图象(图略)可知当PQ与直线mx-y+1-2m=0垂直时,点到直线距离最大,此时m·=-1,解得m=-1.
跟踪训练
1.4 解析: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BC|==2,BC所在直线的方程为=,即x-2y+3=0.点A到直线BC的距离d==,所以△ABC的面积S=|BC|·d=×2×=4.
2.(2,2) 解析:直线上的点到原点距离的最小值即为原点到直线的距离,此时OP垂直于已知直线,则kOP=1,∴OP所在的直线方程为y=x.由解得∴点P的坐标为(2,2).
随堂检测
1.B 点P(1,-1)到直线l的距离d==,故选B.
2.D 由题意知=1,即|a|=,∴a=±.
3.解:显然所求直线的斜率存在,
设直线方程为y=kx+b,
根据条件得,
化简得或
所以或
所以所求直线l的方程为:y=-4x+6或y=-x+.
2 / 3(共55张PPT)
2.3.3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新课程标准解读 核心素养
1.经历用坐标法、向量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
运算过程 逻辑推理、
数学运算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并能灵活应用 数学运算、
直观想象
目录
基础知识·重落实
01
典型例题·精研析
02
知能演练·扣课标
03
基础知识·重落实
01
课前预习 必备知识梳理
在铁路的附近,有一大型仓库.现要修建一条公路与之连接起来,易
知沿仓库垂直于铁路方向所修的公路最短.将铁路看作一条直线 l ,仓
库看作点 P .
【问题】 怎样求得仓库到铁路的最短距离呢?
                                              
                                             
 
知识点 点到直线的距离
1. 定义: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就是从点 P 到直线 l 的垂线段 PQ 的长
度,其中 Q 是 .
2. 图示:
垂足 

【想一想】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对于 A =0或 B =0时的直线是否仍然适用?
提示:仍然适用,但一般不用公式求解,而常用数形结合求点到直
线的距离.
 
1.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当点 P ( x0, y0)在直线 l : Ax + By + C =0上时,点到直线
的距离公式就不适用了. ( × )
(2)点 P ( x0, y0)到直线 y = kx + b 的距离为 .
( × )
(3)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一点的距离的最小值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 √ )
×
×

2. 点(1,-1)到直线 x - y +1=0的距离 d =(  )
解析: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得 d = = .
3. 点 P (3,-2)到直线 x =4的距离为 .
解析:因为直线 x =4平行于 y 轴,所以所求距离 d =|4-3|=1.
1 
典型例题·精研析
02
课堂互动 关键能力提升
题型一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例1】 (2024·梅州质检)已知点 P (3,-2),则:
(1)点 P 到直线 y = x + 的距离为    ;
解析: 把方程 y = x + 化为3 x -4 y +1=0,由点到直线
的距离公式得点 P (3,-2)到直线 y = x + 的距离 d =
= .
 
(2)点 P 到直线 y =6的距离为 .
解析: 法一 把方程 y =6化为0· x + y -6=0,由点到直
线的距离公式得所求距离 d = =8.
8 
法二 因为直线 y =6平行于 x 轴,所以所求距离 d =|6-(-2)|=8.
通性通法
点到直线距离的求法
(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时,只需把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方程,直接
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解即可;
(2)对于与坐标轴平行(或重合)的直线 x = a 或 y = b ,求点到它
们的距离时,既可以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也可以直接写成 d
=| x0- a |或 d =| y0- b |.
【跟踪训练】
1. 原点到直线 y =- x + 的距离为(  )
A. 1
C. 2 D. 3
解析:  直线 y =- x + ,即 x +2 y -5=0,故原点到直线 y =
- x + = .
2. (2024·苏州月考)点 P 在 x 轴上,且到直线3 x -4 y +6=0的距离为
6,则点 P 的坐标为 .
解析:设点 P 的坐标为( x ,0),则 =6,解得 x =8
或 x =-12.∴点 P 的坐标为(8,0)或(-12,0).
(8,0)或(-12,0) 
题型二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应用
角度1 直线方程的确定
【例2】 已知直线 l 过原点 O ,且点 A (1,0), B (3,2)到直线 l
的距离相等,则直线 l 的方程为(  )
A. x - y =0
B. x -2 y =0
C. x + y =0或 x +2 y =0
D. x - y =0或 x -2 y =0
解析:  由题知直线 l 的斜率存在.∵直线 l 过原点 O ,∴可设直线 l
的方程为 y = kx ,即 kx - y =0,∵ A (1,0), B (3,2)两点到直
线 l 的距离相等,∴ = ,解得 k =1或 k = ,故直线 l
的方程为 x - y =0或 x -2 y =0.故选D.
通性通法
  解这类题目常用的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即根据题意设出方程,然
后由题意列方程求参数,求解时需注意分类讨论,同时利用数形结合
的思想.
角度2 点到直线距离的最值问题
【例3】 (1)已知点 P (-2,3),若点 Q 是直线 l :3 x +4 y +3=
0上的动点,则| PQ |的最小值为( B )
A. 2
解析: 由点 P (-2,3),点 Q 是直线 l :3 x +4 y +3=0上的动点,
则| PQ |的最小值为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 PQ |的最小值为 d
= = .故选B.
B
(2)当点 P (3,2)到直线 mx - y +1-2 m =0的距离最大时,实数
m = .
解析:直线 mx - y +1-2 m =0可化为 y -1= m ( x -2).由直
线点斜式方程可知直线恒过定点 Q (2,1)且斜率为 m ,结合
图象(图略)可知当 PQ 与直线 mx - y +1-2 m =0垂直时,点
到直线距离最大,此时 m · =-1,解得 m =-1.
-1 
通性通法
  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理解式子表示的几何意义,将“数”转化
为“形”,从而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加以解决.
【跟踪训练】
1. 已知△ ABC 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 A (-1,3), B (-3,0),
C (1,2),则△ ABC 的面积 S = .
解析: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 BC |=
=2 , BC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 = ,即 x -2 y +3=0.点 A 到
直线 BC 的距离 d = = ,所以△ ABC 的面积 S = |
BC |· d = ×2 × =4.
4 
2. (2024·韶关月考)动点 P ( x , y )在直线 x + y -4=0上, O 为原
点,则| OP |最小时点 P 的坐标为 .
解析:直线上的点到原点距离的最小值即为原点到直线的距离,此
时 OP 垂直于已知直线,则 kOP =1,∴ OP 所在的直线方程为 y = x .
由∴点 P 的坐标为(2,2).
(2,2) 
1. 点 P (1,-1)到直线 l :3 y =2的距离是(  )
A. 3
C. 1
解析:  点 P (1,-1)到直线 l 的距离 d = = ,故
选B.
2. 已知点( a ,1)到直线 x - y +1=0的距离为1,则 a 的值为
(  )
A. 1 B. -1
解析:  由题意知 =1,即| a |= ,∴ a =± .
3. (2024·河源月考)求过点 P (1,2)且与点 A (2,3), B (4,
-5)的距离相等的直线 l 的方程.
解:显然所求直线的斜率存在,设直线方程为 y = kx + b ,
根据条件得,化简得
所以
所以所求直线 l 的方程为: y =-4 x +6或 y =- x + .
知能演练·扣课标
03
课后巩固 核心素养落地
1. 点 P (1,-1)到直线 x =-2的距离是(  )
A. 1 B. 2
C. 3 D. 4
解析:  因为直线 x =-2平行于 y 轴,所以所求距离 d =|-2-
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 若第二象限内的点 M ( m ,1)到直线 x + y +1=0的距离为 ,
则 m =(  )
A. 0 B. -4
C. -4或0 D. 0或4
解析:  由 = ,得 m =-4或 m =0,又∵ m <0,
∴ m =-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 (2024·周口质检)若点 P (2,1)到直线 l : ax + by =0的距离为
2,则直线 l 的方程为(  )
A. x =0
B. 3 x +4 y =0
C. x =0或3 x +4 y =0
D. x =0或3 x -4 y =0
解析:  由 =2,化简得4 ab -3 b2=0,所以 b =0或4 a
=3 b ,所以直线 l 的方程为 x =0或3 x +4 y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 已知点 M (1,2),点 P ( x , y )在直线2 x + y -1=0上,则|
MP |的最小值是(  )
解析:  点 M 到直线2 x + y -1=0的距离,即为| MP |的最小
值,所以| MP |的最小值为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5. (多选)已知直线 l 经过点(3,4),且点 A (-2,2), B (4,
-2)到直线 l 的距离相等,则直线 l 的方程可能为(  )
A. 2 x +3 y -18=0 B. 2 x - y -2=0
C. x +2 y +2=0 D. 2 x -3 y +6=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当直线 l 的斜率不存在时,显然不满足题意;当直线 l
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 l 的方程为 y -4= k ( x -3),即 kx - y +4
-3 k =0,由点 A (-2,2), B (4,-2)到直线 l 的距离相等,
得 = ,解得 k =2或 k =- ,所以直线
l 的方程为2 x - y -2=0或2 x +3 y -18=0.故选A、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6. (多选)(2024·焦作月考)已知在△ ABC 中, A (3,2), B (-
1,5),点 C 在直线3 x - y +3=0上.若△ ABC 的面积为10,则点 C
的坐标可以为(  )
A. (-1,0)
C.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设 C ( m , n ),由| AB |=5,△ ABC 的面积为10,
得点 C 到边 AB 所在直线的距离为4.又线段 AB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 y
-5=- ( x +1),即3 x +4 y -17=0.所以
故点 C 坐标为(-1,0)或( ,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7. 点 P (0,-1)到直线 + =1的距离为 .
解析: + =1化为一般式为12 x +5 y -60=0,所以点 P 到直线
+ =1的距离为 =5.
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8. (2024·南阳月考)过点 P (1,2)且与原点距离最大的直线方程
为 .
解析:由题意知,过点 P 且与 OP 垂直的直线到原点 O 的距离最
大,∵ kOP =2,∴所求直线方程为 y -2=- ( x -1),即 x +2 y
-5=0.
x +2 y -5=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点( x ,5)关于点(1, y )的对称点为(-2,-3),
∴即 P (4,1),直线 y = x +1的一般
式方程为 x - y +1=0.∴所求距离为 d = =2 .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0. 已知△ ABC 三边所在直线的方程分别为 lAB :3 x -2 y +6=0,
lAC :2 x +3 y -22=0, lBC :3 x +4 y - m =0( m ∈R, m ≠30).
(1)判断△ ABC 的形状;
解: 直线 AB 的斜率为 kAB = .直线 AC 的斜率为 kAC =
- ,所以 kAB · kAC =-1,所以直线 AB 与 AC 互相垂直,因
此△ ABC 为直角三角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当 BC 边上的高为1时,求实数 m 的值.
解: 由即 A 点坐标为
(2,6).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点 A 到 BC 边的距离即 BC 边上的
高为 = =1,
即|30- m |=5,解得 m =25或 m =3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1. 直线 l 经过两直线7 x +5 y -24=0和 x - y =0的交点,且点(5,
1)到直线 l 的距离为 ,则直线 l 的方程是(  )
A. 3 x + y +4=0 B. 3 x - y +4=0
C. 3 x - y -4=0 D. x -3 y -4=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易解得直线7 x +5 y -24=0和 x - y =0的交点坐标为
(2,2),设直线 l 的方程为 y -2= k ( x -2),即 kx - y -2 k +
2=0,因为点(5,1)到直线 l 的距离为 ,则 d =
= = ,解得 k =3,∴直线 l 的方程为 y
-2=3( x -2),即3 x - y -4=0,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2. 已知实数 x , y 满足2 x + y +5=0,那么 的最小
值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表示直线2 x + y +5=0上的动点到点
(0,-3)的距离,过点(0,-3)向直线2 x + y +5=0作垂
线,由垂线段最短知 的最小值为点(0,-3)
到直线2 x + y +5=0的距离,即 = ,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3. (多选)(2024·中山质检)已知平面上一点 M (5,0),若直线
上存在点 P 使得| PM |=4,则称该直线为“切割型直线”,下
列直线中是“切割型直线”的是(  )
A. y = x +1 B. y =2
D. y =2 x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点 M (5,0)到直线 y = x +1的距离 d = =3 >
4,故A不符合题意;点 M (5,0)到直线 y =2的距离 d =2<4,
故B符合题意;点 M (5,0)到直线 y = x 的距离 d =
=4,故C符合题意;点 M (5,0)到直线 y =2 x +1的距离 d =
= >4,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4. 已知直线 m :( a -1) x +(2 a +3) y - a +6=0, n : x -2 y +
3=0.
(1)当 a =0时,直线 l 过 m 与 n 的交点,且它在两坐标轴上的截
距相反,求直线 l 的方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 联立
即 m 与 n 的交点为(-21,-9).
当直线 l 过原点时,直线 l 的方程为3 x -7 y =0;
当直线 l 不过原点时,设 l 的方程为 + =1,
将(-21,-9)代入得 b =-12,
所以直线 l 的方程为 x - y +12=0,
故满足条件的直线 l 的方程为3 x -7 y =0或 x - y +1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若坐标原点 O 到直线 m 的距离为 ,判断 m 与 n 的位置
关系.
解: 设原点 O 到直线 m 的距离为 d ,
则 d = = ,
解得 a =- 或 a =- ,
当 a =- 时,直线 m 的方程为 x -2 y -5=0,此时 m ∥ n ;
当 a =- 时,直线 m 的方程为2 x + y -5=0,此时 m ⊥ n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5. (2024·宁德月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 P 是曲线 y = x +
( x >0)上的一个动点,则点 P 到直线 x + y =0的距离的最小值
是 .
解析:设 P ( x , x + ), x >0,则点 P 到直线 x + y =0的距离 d
= = ≥ =4,当且仅当2 x = ,即 x =
时取等号,故点 P 到直线 x + y =0的距离的最小值是4.
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6. 已知△ ABC 的顶点坐标为 A (1,1), B ( m , ), C (4,
2),1< m <4.当 m 为何值时,△ ABC 的面积 S 最大?
解:| AC |= = ,直线 AC 的方程
为 = ,即 x -3 y +2=0.
∵点 B ( m , )到直线 AC 的距离 d = ,
∴△ ABC 的面积 S = | AC |· d = | m -3 +2|= ( -
)2-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m <4,∴1< <2,
∴0< ≤ ,0< S ≤ .
∴当 = ,即 m = 时,△ ABC 的面积 S 最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