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自然选择的证明》 课件(共5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1《自然选择的证明》 课件(共5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2 20:3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自然选择的证明》
-----科普文阅读
课文典例
《自然选择的证明》----科普文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1831年,年轻的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贝格尔”号军舰为期五年的环球旅行。期间,他搜集了世界各地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1859年,达尔文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出版。课文是这本书最后一章的节选部分。
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达尔文从小热爱自然科学,22岁剑桥大学毕业后,他跟随海军勘探舰进行为期五年的环球旅行,积累了大量的动植物和地质材料。
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他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这本科学巨著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作者介绍
“深文浅读”是针对有一定难度作品的阅读策略。
这里的 “深文”是指专业性、逻辑性较强的论著,包括科学与文化类论著和学术类论著等;
这里的“浅读”,是指能把握论著的基本观点,初步了解其论述的方法或特色。
“深文浅读”就是通过把握论著中所列举的事实及结论,抓住核心概念和关键句,从而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
深文浅读
《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全名《论依据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物种起源》,1859年11月24日在伦敦出版。在书中,达尔文根据20多年积累的对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形态学、胚胎学和分类学等许多领域的大量研究资料,以自然选择为中心,从变异性、遗传性、人工选择、生存竞争和适应等方面论证物种起源和生命自然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不仅开创了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使进化论思想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引起了整个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题目解说
《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遗传变异”等影响巨大的观点,并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是自然界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
《自然选择的证明》节选自《物种起源》第15章《综述和结论》,作者用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对生物界在地史演变、地理变迁、胚胎发育中的各种现象进行令人信服的解释,使这理论获得进一步支撑。
基本概念
自然选择:《物种起源》的核心概念,指生物在自然条件下不断地发生变异,有利于生存的变异逐代地累积加强,不利于生存的变异逐渐被淘汰,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亚种:生物分类学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指同一种内由于地域、生态或季节上的隔离而形成的个体群。
基本概念
变种:指种内的个体变异,与种内其他变种有共同的分布区,其分布范围比亚种小。
地理种:同一种生物因地区不同所产生的形态差异,称之为地理种。
三、相关常识
科 普 文
科普文的特点:科学性,思想性,通俗性,艺术性,知识性。科普文就是把已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精神,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之成为读者能理解的文章。
1.科学性:科学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科普作品也不例外。科学必须能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从而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南。而科普作品则担负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启蒙思想的职责,更应保证科学性。失去科学性的科普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对于科普作品的创作者而言,应尽力发掘自己的专业所长,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开始,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把成熟的、切实可行的知识介绍给广大读者。
2.思想性:科普文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在向读者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宣传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因此,科普作品要通过普及介绍科学知识的方式,让人们深刻地理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就是科普作品思想性的体现。当然,科普文的思想性,是内在的、从作品中自然表现出来的,不是通过贴上一些政治标签或外加一些政治术语而表现出来的。
3.通俗性:通俗性就是要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科技知识,使之生动、易懂。“整个科普创作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专业知识通俗化的过程。”(章道义等编《科普创作概论》)这句话点明了科普创作的实质。不通俗地把科学知识表达出来,读者理解不了,就起不到科普创作的作用,科普创作也就失去了意义。科普创作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使科普作品通俗化。如用文艺形式创作,使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但这不是唯一的方法,科普作品,只要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写清楚,同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就能达到通俗化。切忌简单化、庸俗
化,或只在抽象的概念中兜圈子;或堆砌资料,照搬照抄;或把通俗化变成庸俗化,迎合低级趣味。这些问题都应在科普创作中杜绝。
4.艺术性:是由通俗性派生的一个特点,科普作品的通俗性常常要求运用文艺形式来介绍科技知识,创作过程中,不仅使用逻辑思维来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同时还采用形象思维,使之以情动人。
研讨文脉
整体感知
课文节选自《物种起源·综述和结论》,对全书的观点进行综述,并得出结论。
课文共14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是总说,概述生物变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选择”;
第二部分(3-14段)是分说,分别从物种变种、生物本能、杂交后代、地质记录、地理分布等事实现象来阐述物种变异与自然选择的内在关系。
整体感知
课文通过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运用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式,严谨辩证地论述了自然选择在物种变异中的作用,有力地批判了神创论的错误观点。
1.如何迅速把握这篇科学论著选文的基本思路
参考提示:可通过寻找段落关键句等途径,尝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段意,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进而提炼文章的观点,是阅读科学论著的主要目标。
全文可分两大部分:
第1—2段,是总说、概说,提出“物种是可以变异的,变异主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个观点。
第3-14段是分说,从不同的角度论证这个观点。
文本探究
其中第3-6段,围绕物种变异的特点展开论述,阐述大自然物种的变异是微小的、不间断的,而自然选择使物种间的变异增大,性状分异更明显,变异的后代更能适应新的环境;
第7一9段,阐述自然界中的美及动物的本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这种美和本能并不完美;
第10段,阐述物种杂交的后代同样遵循着自然选择的复杂法则;
第11—14段,阐述地质记录提供的事实和地理分布出现的遗传变异方式都遵循自然选择的法则。
文本探究
论证过程
2.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异的主要原因”这个观点在当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结合本文,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手段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
参考提示:
作为科学论著,提出的结论要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结合本文,可以从论述思路、论证方法、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概括。
本文思路清晰,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语气坚定,观点不容辩驳。
具体表现在:
文本探究
①运用总分结构,层次分明,步步为营逻辑性极强;
②采用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式,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
③语言准确,表达严谨,擅长运用结构复杂的长句表达缜密的思想;
④本文以理性见长,乜融入作者的情感,如第2段中连续运用三个反问句,语气强烈,不容置疑。
文本探究
3.本文运用了大量结构复杂的长句,以表达出准确、严密的思想,请品析下列句子。
(1)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
(1)这句话是一个典型的结构复杂的长句,我们只要把握“所以”一词就可抓住本句的基本观点,即自然选择的结果作者为了说明这种看法,非常细致地进行阐述,并且运用关联词“而且”来提示前后成分之间的关系。此外,表意的严密性还在于运用“都”“各个”“更”等副词来修饰动词,表现了作者思维的严谨性和对于自己所持观点的坚定性。
参考提示:科学论著常常采用复杂的长勺来表达缜密的思想,阅读这样的句子,要把握句子的修饰语、基本成分和结构层次,进而把握句子表达的意思。
(2)如果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杂交的后代,在某些性质和程度上,如在连续杂交之后,彼此可以融合等方面,酷似其父母,并且都如公认的变种的杂交后代一样,遵循着同样复杂的法则。
参考提示:科学论著常常采用复杂的长勺来表达缜密的思想,阅读这样的句子,要把握句子的修饰语、基本成分和结构层次,进而把握句子表达的意思。
(2)这句话也是一个表意严密的长句。在这里,作者通过假设,提出“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这一基本观点,需要注意的是“只是”一词,起强调突出的作用,也提示读者去关注作者的观点。此外,作者的思维非常缜密,他连续用了两个状语(“在某些性质和程度上”“在连续杂交之后,彼此可以融合等方面”)来修饰“并且”之后的语句,这两个状语起到了限定的作用,也使作者的观点更为准确。
4、达尔文是怎样解释“为什么在自然系统下所有的生物都可以划归大小不等的类群这一重大事实”的?
明确: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这样,在长期连续的变异过程中,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间细微的特征差异趋于增大,并成为同一属内不同物种间较大的特征差异。
新的改良变种必将替代旧的、少有改良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这样,物种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确定的、界限分明的自然群体了。每一纲中凡是属于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它更能产生新的优势类型,其结果必然是每一个大的种群在规模上更趋于增大,同时性状分异也就更大。由于地球上的生存空间有限,不可能允许所有的种群都扩大规模,其结果就是优势类型在竟争中打败了较不占优势的类型。这使大类群在规模上不断扩大,性状分异更趋明显,并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物种的绝灭。
5、结合课文第12段内容,理解“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着明显的平行现象”的具体含义。
同一块大陆上,在炎热和寒冷、高山和低地、沙漠与沼泽等极为不同的条件下,每一大纲中的大多数生物有明显联系;在最遥远的山区,在南北温带中会有少数植物是相同的,其他许多植物也很相似;虽然有整个热带海洋的间隔,南北温带海洋生物中仍有些也极为相似。
6、为什么说“自然界中没有飞跃”这一格言也是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课文第5段)
自然界中可以用几乎无穷多样的方式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其原因就在于每一种特性一经获得,便可永久遗传下去,通过不同方式变异了的构造必须适应一个同样的目的。由于自然选择仅通过对微小、连续且有益变异的逐步积累而产生作用,因而它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而只能按照短小而缓慢的步骤进行。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所以,已为新知识所不断证实的“自然界中没有飞跃”这一格言也是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
7、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
①事实论证。这是选文运用最多的一种论证方式。作者一开始就列举地质学研究的成果和博物学家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这一事实,为自己的观点服务;更多的是列举自己在科学考察中发现的现象和事例,如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同一大陆上的近缘类型可以长期共存在一起,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着明显的平行现象,等等,证明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②道理论证。第二段,作者论证自然选择在事理上具有合理性,以反问、质疑的语气逐步展开,推论严谨,无可辩驳,是道理论证最好的证明。第五段,作者阐述道理,引用格言,得出“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这一自然进化的普遍性规律。
③对比论证。作者多处将自然选择、进化论能解释物种演化等自然现象与特创论不能解释进行对比,批驳了特创论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巩固。
④因果论证。选文部分的因果论证,主要体现在文中运用大量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式,如第三段“因为在物种形成很活跃的地方……”“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差别……”,第四段“由于……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第八段“既然……所以某地区的物种……”,等等。
文本主旨及意义
8、从选文来看,自然选择对物种进化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
①自然选择保存了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使同物种的不同变种间细微的特征差异趋于增大;
②使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产生新的优势类型,规模更趋增大,打败较不占优势的类型,导致大量物种绝灭;
③使物种逐步缓慢变异,努力适应那些自然界中未被占据或尚未占尽的地盘;
④使物种具有千姿百态的美的形态或属性;
⑤使物种间因为竞争都得到适应与改良;
⑥使物种的本能缓慢改变,性状、组织结构要较古代类型更为高级,器官也更为特化以适应不同的功能。
9、阅读《物种起源》一书,结合《自然选择的证明》说说它们给了我们哪些重要启示。
《自然选择的证明》列举了大量事实,那些基于事实的逻辑论证,基于事实的严谨推理的过程,那些正与反的多角度的巧妙的思辨,那些朴素而谦虚却字字千斤的文字,如同一把把利刃,直指神创论“物种不变”的靶心,为我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达尔文由五年环球旅行所得到的大量事实所产生的“生物为什么既相似又相异”的疑问,到对“物种不变”的神创论的怀疑;由可见的人工选择形成新物种的具体事例,到推理漫长的不可见的自然选择形成新物种的过程;由某些看似盲目穿梭的蜂蝶,或许会有对繁杂的奇花异草中某一种的最爱,到阐明少为人知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极其微妙的力量均衡与和谐,到说明微小变异可能改变微妙的生存平衡、细节决定成败、微小变异的遗传积累对物种形成的作用;等等。达尔文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科学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10、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观点,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观点一】我赞同这个观点。世界上的生物从诞生的那刻开始,就经历着被环境选择的过程,这是谁都不可改变的。弱者,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牢牢地站稳脚跟的,才是真正的强者,它们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得以生存。正是所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观点二】我不同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自然生物的领域来说,更多的是在强调自然环境对物种繁衍与进化的影响。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人为因素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干扰到物种自然的繁衍生息,甚至对物种繁衍生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一个物种能否继续生存繁衍下去,与人类对它们生存环境的保护或破坏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已经演变为“物竞人择,适者生存”。
选点精讲
------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科技说明文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
《考试说明》对科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
科技文阅读材料的选择以自然科学小论文或科技说明文为主,有时也会选择社会科学类文章。
考纲导航:
纵观近年高考科技说明文阅读,考察目标大致分为两级:
一是对基础性知识的“理解”(B),如文中的词语(概念)、句子、重要信息等;
二是在此基础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C),如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作者在文中的基本观点等等。
重点考项有以下几点: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所谓重要词语
或指作为说明对象的概念,或指承载信息量大的词语,或在结构上有重要组织作用的词语。
对于这些词语的理解,要求把握它在文中的含义,而不是理解其词典上的意义。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对于科技说明文来说,所谓重要的句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一个观点、一个结论的句子
2、直接表述一个科技发现、假设、推测、成果的句子
3、结构复杂、内容较丰富、涵盖面较宽的句子
4、在行文结构上有起承转合意义,展示文章思路的句子。
注意:这些句子的理解主要靠联系全文,根据语境分析确认。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理解接收信息是阅读科技说明文的主要目的,也是考试命题的主要落点。
科技说明文的信息包括观点、思想、概念、知识、举措等。这些信息都是凭借语言来传递的,因此必须通过对语言因素的分析来获取信息。
解题时要对选择项所表述的信息与原文进行比较辨析,审其有无,辨其真伪,定其主次,这样在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答案。
四、概括文章内容
一篇文章信息点是很多的,其中有大小主次之分,阅读的思维过程有三步:
第一步:能统观所有信息
第二步:是会筛选提炼主要信息
第三部:就是对主要信息进行综合概括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五、根据文章的内容推断和想象
主要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般来说,每个文段命四个小题,这四个小题是
理解信息含量特别高的关键词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的含义)
归纳一个重要语段信息(概括文章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根据文章进行推断和想象
高考科技文阅读的十大雷区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