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春 同步练习A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春 同步练习A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2 21:0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春 同步练习A卷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积累
1. 下列对《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是( )
A. 比喻、排比
B. 拟人、排比
C. 比喻、拟人
D. 夸张、排比
2. 下列句子中,体现作者对春天急切盼望之情的是( )
A.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B.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
D.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3. 下列对“‘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的赏析,错误的是( )
A. 引用诗句,增强文学性。
B. 运用比喻,突出春风的柔和。
C. 从触觉角度描写春风。
D. 表现春风的寒冷。
4. 下列句子中,与“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是( )
A.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B.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像眼睛,像星星。
C.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D.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5. 下列对“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
B.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应珍惜时光。
C. 春天的天气变化无常。
D. 春天的景色令人陶醉。
6. 下列对课文结构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全文分为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
B. 绘春部分依次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C. 赞春部分用三个比喻句突出春天的活力。
D. 课文以“春”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
二、文学常识
1. 作者及背景
(1)《春》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2)《春》创作于1933年,此时作者刚结束欧洲漫游,出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作品体现了他对________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2. 字词梳理
(1)拼音:
朗润( )
酝酿( )
抖擞( )
(2)词语解释:
朗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枝招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呼朋引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本探究-文章结构
(1)课文中“盼春”部分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急切期待。
(2)“绘春”部分按照________顺序,从草、花、风、雨、人五个角度描绘春天。
(3)“赞春”部分用三个比喻句分别将春天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其新、美、力的特点。
三、课内阅读
阅读《春》选段,完成题目: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 这段文字描绘了________图,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角度进行描写。
2.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中“薄烟”指什么?有何表达效果?
4. “静默”一词用得妙,请赏析。
四、课外阅读
阅读季羡林《春满燕园》选段,完成题目:
燕园花事渐衰。桃花,杏花早已开谢。一度繁花满枝的榆叶梅现在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叶子。连几天前还开得像一团锦绣一样的西府海棠也已落英缤纷,残红满地了。丁香虽然还在盛开,灿烂满园,香飘十里,便已显出疲惫的样子。北京的春天本来就是短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看来春天就要归去了。但是人们心头的春天却在繁荣滋长。这个春天,同在大自然里一样,也是万紫千红、风光旖旎的。但它却比大自然里的春天更美、更可爱、更真实、更持久。郑板桥有两句诗:“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我们不栽兰,不种竹:我们就把春天栽在心中,它不但能过今年的四时,而且能过明年、后年不知道多少年的四时,它要常驻我们心中,成为永恒的春天了。
昨天晚上,我走过校园。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远处的蛙鸣划破深夜的沉寂,黑暗仿佛凝结了起来,能摸得着,捉得住。我走着走着,蓦地看到远处有了灯光,是从一些宿舍的窗子里流出来的。我心里一愣,我的眼睛仿佛有了佛经上叫做天眼通的那种神力,透过墙壁,就看了进去。我看到一位年老的教师在那里伏案苦读。他仿佛正在写文章,想把几十年的研究心得写了下来,丰富我们文化知识的宝库。他又仿佛是在备课,想把第二天要讲的东西整理得更深刻、更生动,让青年学生获得更多的滋养。他也可能是在看青年教师的论文,想给他们提些意见,共同切磋琢磨。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微笑。对他说来,这时候,除了他自己和眼前的工作以外,宇宙万物都似乎不存在,他完完全全陶醉于自己的工作中了。
今天早晨,我又走过校园。这时候,晨光初露,晓风未起。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大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行并列,相映成趣。未名湖绿水满盈,不见一条皱纹,宛如一面明镜。还看不到多少人走路,但从绿草湖畔,丁香丛中,杨柳树下,土山高头却传来一阵阵朗诵外语的声音。倾耳细听,俄语、英语、梵语、阿拉伯语等等,依稀可辨。在很多地方,我只是闻声而不见人。但是仅仅从声音里也可以听出那种如饥如渴迫切吸收知识、学习技巧的炽热心情。这一群男女大孩子仿佛想把知识像清晨的空气和芬芳的花香那样一口气吸了下去。我走进大图书馆,又看到一群男女青年挤坐在里面,低头做数学或物理化学的习题。也都是全神贯注,鸦雀无声。我很自然地就把昨天夜里的情景同眼前的情景联系了起来。年老的一代是那样,年轻的一代又是这样。还能有比这更动人的情景吗?我心里陡然充满了说不出的喜悦。我仿佛看到春天又回到园中:繁花满枝,一片锦绣。不但已经开过花的桃树和杏树又开出了粉红色的花朵,连根本不开花的榆树和杨柳也满树红花。未名湖中长出了车轮般的莲花。正在开花的藤萝颜色显得格外鲜艳。丁香也是精神抖擞,一点也不显得疲惫。总之是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这难道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幻象吗?不是的,这是我心中那个春天的反映。我相信,住在这个园子里的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同学心中都有这样一个春天,眼前也都看到这样一个春天。这个春天是不怕时间的。即使到了金风送爽、霜林染醉的时候,到了大雪漫天、一片琼瑶的时候,它
也会永留心中,永留园内,它是一个永恒的春天。
1.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燕园春天的哪些景象?请简要概括。
2. “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大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行并列,相映成趣”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 文中“心中的春天”指什么?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4. 作者为什么说“这个春天比大自然里的春天更美、更可爱、更真实、更持久”?
5. 本文与朱自清的《春》在描写春天的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写作
以“春天的色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融入自己的情感。
A卷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
1. A 2. B 3. D 4. B 5. B 6. D
二、文学常识填空
1. (1)朱自清 佩弦 (2)春天生命力
2. (1)lǎng rùn yùn niàng dǒu sǒu
(2)明亮滋润;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 (1)反复 拟人 (2)空间 (3)娃娃 小姑娘 青年
三、课内阅读
1. 春雨图 视觉 听觉 触觉
2. 比喻 排比 多 细 密
3. 指雨雾,生动形象地写出春雨的朦胧美。
4. “静默”赋予草屋人的情态,烘托出宁静的氛围。
四、课外阅读
1. 燕园的花草树木、师生学习的场景。
2. 排比,突出春天色彩的丰富。
3. 指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4. 因为它融入了人们的努力和希望,超越了自然季节的局限。
5. 同:都运用多感官描写;异:季文更侧重人文场景,朱文更侧重自然景物。
五、写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