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春 同步练习B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春 同步练习B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2 21:0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春 同步练习B卷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积累
1. 下列对《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的赏析,正确的是( )
A. “钻”字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顽强。
B. 运用拟人,表现小草的胆怯。
C. 从视觉角度描写小草的嫩绿。
D. 突出春天的寒冷。
2. 下列句子中,体现春天“新”的特点的是( )
A.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B.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C.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D. 一年之计在于春。
3. 下列对“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句中“闹”字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表现蜜蜂的声音嘈杂。
B. 侧面烘托春花的香甜。
C. 运用拟人,赋予蜜蜂人的情态。
D. 体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4. 下列句子中,与“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运用相同描写角度的是( )
A.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B.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D.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5. 下列对“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一句的赏析,错误的是( )
A. 运用环境描写,营造宁静的氛围。
B. “黄晕”突出灯光的明亮。
C. 与下文的“静默”相呼应。
D. 表现春雨夜的温馨。
6. 下列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B. 赞美春天的活力,激励人们珍惜时光。
C. 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
D. 以上都是。
二、文学常识填空题
1. 作者及背景
(1)朱自清,原名________,字佩弦,代表作有散文集《________》、诗集《踪迹》等。
(2)《春》创作于1933年,当时作者刚与陈竹隐结婚并喜得贵子,作品流露出________的情绪。
2. 字词梳理
(1)拼音:
抖擞( )
应和( )
黄晕( )
(2)词语解释:
酝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朗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呼朋引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本探究-文章结构
(1)课文中“盼春”部分通过________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2)“绘春”部分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感官描写,使画面生动。
(3)“赞春”部分的三个比喻句分别突出春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三、课内阅读
阅读《春》选段,完成题目: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1. 这段文字描绘了________图,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角度进行描写。
2.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突出春风的________特点。
3. “酝酿”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4. “卖弄”一词是否含有贬义?请结合语境分析。
四、课外阅读
阅读沈从文《春》选段,完成题目:
天气已经将近四月了,一堆接连而来的晴天,中间隔着几次小雨,把园中各样树木皆重新装扮过了。各样花草都仿佛正努力从地下拔起,在温暖日头下,守着本分,静静的立着,尽那只谁也看不见的手来铺排,按照秩序发叶开花。开过了花还有责任的,皆各在叶底花蒂处,缀着小小的一粒果子。这时傍到那一列长长的围墙,成排栽植的碧桃花,正同火那么热闹的开放。还有连翅,黄得同金子一样,木笔皆把花尖向上矗着。沿了一片草地,两行枝干儿瘦瘦的海棠,银色的枝子上,缀满了小小的花苞,娇怯怯的好象在那里等候着天的吩咐,颜色似乎是从无数女孩子的脸上嘴上割下的颜色。
天空的白云,在微风中缓缓的移动,推着,挤着,搬出的空处,显得深蓝如海,却从无一种海会那么深又那么平。把云挪移的小风,同时还轻轻的摇动到一切较高较柔弱的树枝。这风吹到人身上时,便使人感到一种清快,一份微倦,一点惆怅,仿佛是一只祖母的手,或母亲的手,温柔的摩着脸庞,抚着头发,拉着衣角。还温柔的送来各样花朵的香味,草木叶子的香味,以及新鲜泥土的香味。
1.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哪些春天的景物?请列举三个。
2. “各样花草都仿佛正努力从地下拔起”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 文中“这风吹到人身上时,便使人感到一种清快,一份微倦,一点惆怅”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 本文与朱自清的《春》在语言风格上有何异同?
5. 结合全文,分析“春天”在作者笔下的象征意义。
五、写作
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散文。要求: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表达对春天的独特感受。
B卷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
1. A 2. B 3. A 4. C 5. B 6. D
二、文学常识填空
1. (1)自华 背影 (2)乐观向上
2. (1)dǒu sǒu yìng hè huáng yùn
(2)比喻事情逐渐成熟的准备过程;明亮滋润;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 (1)反复 (2)视觉 听觉 嗅觉 (3)新 美 力
三、课内阅读
1. 春风图 触觉 嗅觉 听觉
2. 比喻 柔和
3. 指各种气息在空气中混合、发酵,营造出浓郁的春天气息。
4. 不含贬义,突出鸟儿欢快的心情。
四、课外阅读
1. 碧桃花、连翘、海棠等。
2. 拟人,突出花草生长的活力。
3. 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与眷恋。
4. 同:语言优美;异:沈文更质朴,朱文更细腻。
5. 象征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五、写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