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9.古诗三首
《元日》
部编版 小学语文 三年级下册
第1课时
挑战赛:
挑战赛:
看图猜传统节日,快来吧!
春节
中秋节
重阳节
传统节日都负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素材。回忆二年级学过的课文,说说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生活的身边,处处留心,我们就会了解它,喜爱它,热爱它。
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一起徜徉在祖国传统文化之中。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古人一起了解传统节日吧!
同学们,我们来回忆以前理解古诗诗意有哪些方法
借助注释法
边读边想象画面法
借助书中插图等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
让我们去了解一下春节的由来吧!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这首古诗吧!
春节起源
作者介绍
生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学成就: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代表作品:《元日》《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伤仲永》等。
创作背景
学习生字
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习俗,常在元日饮用。
“屠”:宰杀牲畜,引申为大量残杀。
屠苏、屠刀
屠苏、姓苏
桃符:古人认为桃木是一种神木,可以避邪,所以在上面画上画,写上字,可以避邪祈福,后来逐步演化成今天的春联。
学习生字
桃符、音符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听老师范读,并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春节习俗?
《元日》这首诗描写了哪些习俗?
燃放爆竹
喝屠苏酒
开门迎日
更换桃符
让我们了解一下春节的习俗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
品诗句
诗意: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
习俗:
放爆竹
一年
除去
品诗句
春风送暖入屠苏
诗意: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点明时间
习俗:
喝屠苏酒
思考:除夕夜,全家齐聚,喝着屠苏酒,沐浴着春风,互相会说些什么呢?
爷爷奶奶:祝福我家孙女(子)天天开心,学业有成。
爸爸妈妈:愿父母健康长寿,笑口常开。
孩子:祝愿爷爷奶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祝愿爸爸妈妈工作顺利。
品诗句
千门万户曈曈日
诗意: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初升时光亮而温暖的太阳。
品诗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意: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
符
桃
习俗:换桃符
这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
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桃符
《元日》一诗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
人们放鞭炮,在鞭炮声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亲人们欢聚一堂,畅饮屠苏酒,相互说着祝福的话。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大家都忙着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
根据《元日》的诗意,想象诗人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什么情感?
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抒发了诗人革新政论的抱负,表达了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看图背古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结构梳理
元
日
点燃爆竹
开门迎新
饮屠苏酒
换新桃符
万象更新
光明美好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清明
第2课时
清
明
起
源
这里面还有个小典故,一起了解一下吧!
了解由来
了解由来
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因这个时节的天气清爽,景物明朗,所以称之清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等,是起源于秦,在唐朝盛行,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主要活动是踏青、扫墓。
那你知道有什么清明习俗吗?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诗、赋、古文都负有盛名,后人为了区别杜甫,称其为“小杜”。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主要作品:《山行》《泊秦淮》等。
作者介绍
创作背景
杜牧是晚唐诗人,文武双全,却遭到了当朝宰相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在池州做刺史的这年清明,他看到人们纷纷为祖先扫墓,别人家人团聚游玩观赏,自己却远离家乡,不能亲自为亲人扫墓,祭奠祖先,愁绪万千。孤身在外的杜牧在雨中触景伤情,写下了《清明》这首诗。
初读古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给古诗划分节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我会认
魂
hún
冤魂
鬼魂
加一加:
云+鬼=魂
酒
jiǔ
会意字。用水和粮食酿造的酒精饮品。
牧
mù
牧童
放牧
牧羊
放牛的孩子
我会写
会意字。从“欠”,表示因欠缺而产生的欲望;从“谷”,表示人的欲望如山谷难以填满。本义是欲望。
欲望、食欲
贪欲
会意字。从“鬼”,指人死后的灵魂;从“云”,表示魂是离开肉体像云气般飘在空中的精神。本义是灵魂。
灵魂 鬼魂
魂魄 惊魂
音序:Y
音序:H
我会写
借出、借用
借口、借条
亻+ 昔 = 借
钅+ 昔 = 错
忄+ 昔 = 惜
“酒”里面不能少写一横。区分:洒
米酒、酒水
酒店、白酒
音序:J
音序:M
我会写
如何、何处
为何、何必
无可奈何
音序:H
牧童、放牧
牧场、牧草
音序:M
左边的牛字最后一笔是“提”。“牧”的偏旁是“牜”,所以“牧童”就是放牛的孩子。区分:枚
再读古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读出节奏
大声朗读古诗《清明》。
1.说一说,这首诗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
2.用“ ”画出此时的天气。
3.用“ ”标出最能体现当时人心情的词。
4.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品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天气:细雨不停地下
心情:形容人的内心伤感,好像灵魂与身体分开一样。
习俗:清明节
人物: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
地点
品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你能猜猜诗中的“行人”要去干什么吗?
行人可能去给逝去的亲人扫墓。
行人可能去踏青。
诗意: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赶路的行人个个失魂落魄。
为什么行人会有这样的表现?
因为清明是人们祭奠祖先的日子,当人们想起逝去的亲人时会非常伤心,所以才会有这样失魂落魄、伤心欲绝的表现。
品诗句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请问
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诗意:他向牧童询问哪里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村庄。
指向远方
放牛的孩子
悟诗情
说一说:《清明》一诗描绘了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清明时节因远离故乡而怀恋亲人的惆怅、凄凉的感情。
朗读指导
朗读指导
清 明
[唐]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语速要缓慢,声音低沉。
读出悲伤语气,语调低沉。
轻声读
读清晰
重读
指导背诵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结构梳理
触景伤怀
借酒消愁
趣味检测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第3课时
重阳由来
重阳节起源
这里面还有个小典故,一起了解一下吧!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你知道有什么重阳习俗吗?
初读古诗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生字,划分节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bèi
wéi
zhū y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bèi
wéi
zhū yú
我会认
兄
xiōng
兄弟 兄长
倍
bèi
倍数 加倍
形声字,部首犭。此字本义是指单独, 由单独义引申出孤单、独特、独裁、仅仅等义。
我会写
是指兄弟之间,年纪较大的一个,也叫大哥,兄长。
兄弟、兄长
父兄、师兄
独唱、独立
单独、独生
“犭”第二“丿”不出头
我会写
指有不同的、特别的意思。
本义:长相标致的人。中原之人。引申义:外貌标志。长相标准。再引申义:善。好。
要封口
讶异、奇异
诧异、异样
佳肴、佳期
佳句、佳节
两个土分开写,二横和四横长。
解诗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念
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题意:重阳节思念华山以东的兄弟。
知诗人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品诗意
诗意:我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独在异乡为异客
孤身一人
他乡、外乡;家乡以外的地方
他乡的客人
“独、异”写出了诗人一个人在他乡的孤独和寂寞。两个“异”突显了诗人在他乡的孤独之感。
此时诗人非常需要亲人的陪伴。
品诗意
思考,诗人连用两个“异”字,你感受到什么?
独在异乡为异客,
品诗意
诗意:每当遇到重阳佳节就倍加思念亲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当
遇到
美好的节日,指重阳节
加倍,更加
品诗意
诗人在“佳节”会思念哪些亲人?
诗人会思念自己的父母。
诗人会思念自己的兄弟。
品诗意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登上
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茱萸的习俗,据说可辟邪。
诗意:远远想到兄弟们都插戴着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缺少我一个人而生遗憾之情。
重阳登高
茱 萸
小资料:重阳登高的风俗始于东汉,九月初九人们为驱邪避祸,登高山祈福延寿,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悟诗情
说一说:诗中写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重阳节登高
插戴茱萸
想象一下,正在登高的兄弟想到诗人,可能会说什么?
又是重阳佳节,可惜兄弟相聚还少一人啊!
不知远在他乡的兄弟生活得怎么样?今天重阳节,他一个人在外,怎么过节呢?
悟诗情
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资料: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诗人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
重阳节时诗人独自一人在外,非常思念家人,表达了他自然而真切的思乡之情。
思念亲人
再读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bèi
wéi
zhū yú
背诵古诗
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
小资料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人们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我们还将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一起了解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中的习俗。
《元日》写的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 ,“路上行人欲断魂”描写的是
的景象。
根据古诗内容填空(填写节日)。
春节
重阳节
清明节
课下了解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习俗,并用表格记录下来。
节 日 过节时间 节日习俗
端午节
……
课后作业
农历五月初五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蒿。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吃月饼、赏月
结构梳理
倍感孤独
情景交融
思念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