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光的世界章末复习(三) 2025-2026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光的世界章末复习(三) 2025-2026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03 08:5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光的世界章末复习(三)
核心要点突破
一、光的传播
1. 的物体称为光源。月亮 (选填“是”或“不是”)光源。
2.光在 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在物理学中,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 和 。这种引入光线描述光的方法叫模型法。
4.光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m/s,合 k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略 在真空中的速度。
二、光的反射
5.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和 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 入射角。
[说明]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6.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如平面镜的镜面或平静的水面,其反射光仍然是 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2)漫反射:大部分常见物体的表面都比较粗糙,平行光经粗糙的物体表面反射后,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 ,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使用刻度尺的作用是 ;选用两支相同蜡烛的目的是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 。
8.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像与物体的大小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即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 。平面镜有两个应用:用平面镜 ;用平面镜 。
9.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来自物体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这些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用虚线表示)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 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10.虚像和实像的区别:(1) 能呈现在光屏上; 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用眼睛直接看到。(2) 是由实际光线会聚得到的, 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相交得到的。(3)实像 都是 的,虚像都是 的。(后两空均选填“正立”或“倒立”)
四、光的折射
11.折射角是 与 之间的夹角。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 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 的两侧。折射时,光路是 的。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传播方向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时,折射角 入射角。
五、光的色散
12.光的色散实质是 现象,太阳光可以分解成 、 、 、 、 、 、 七种颜色的光,所以太阳光是 。彩虹是 现象。光的三原色是 、 、 。
13.白色物体反射 的光,黑色物体吸收 的光;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 的光的颜色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 它的光的颜色决定的。
教材知识纵横
光的反射定律与光的折射规律
项目 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折射规律
三线共面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法线居中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两角关系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教材图片解读
命题点1 光的传播
如图 3-F-1所示,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在不透明物体背后,光无法到达的地方便形成了影子,可见影子是由 形成的。
命题点2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如图3-F-2所示,站在镜面玻璃前发生的是 反射,站在毛玻璃前发生的是 反射。平行光发生漫反射后,虽然反射光线杂乱无章,但是每一条反射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命题点3 光的折射
如图3-F-3所示,插入水中的铅笔看上去好像折断了,这是光从 中斜射入 中时发生折射造成的,看到的“折断”的铅笔是铅笔的 像。
命题点4 光的色散
如图3-F-4所示,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以后,分解为 七种颜色的光。可见,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重点实验再现
实验一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提出问题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猜想与假设
我们在生活中,用小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晃动小镜子,光斑也会相应地晃动,可见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可能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相等。
3.实验器材:光源、平面镜、可折转的光屏等。
4.实验步骤
(1)按照图3-F-5装配好实验器材,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可折转的光屏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光屏的接缝 ON 垂直于镜面。
(2)让入射光线紧贴光屏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
(3)将呈现反射光线的半个光屏向后折转一个角度,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反射光。
(4)研究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5)研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5.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略。
6.实验结论
(1)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 平面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 两侧。
(3)反射角 入射角。
7.交流与评估
(1)为什么要保持光屏与平面镜垂直 光屏为何要可折转 。
(2)为什么要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多次实验

实验二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怎样的 具体来说,如何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成的像可能是虚像,像与物可能等大,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3. 实验原理: 。
4.实验器材:两支相同的蜡烛、一块玻璃板、玻璃板支架、一张纸、一个光屏、一把刻度尺及火柴。
5.实验步骤
(1)如图3-F-6(a)所示,将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蜡烛的像。
(2)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3)如图(b)(c)所示,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但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另一侧像的位置,与像重合(观察到未点燃蜡烛的烛芯上好像也有了烛焰)。比较像与蜡烛的大小、正倒等关系。
(4)在玻璃板下所铺的纸上描绘出蜡烛、玻璃板和蜡烛像的位置。
(5)画出连接蜡烛和像的直线,量出直线与玻璃板的夹角,用刻度尺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6.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略。
7.实验结论
(1)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2)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 。
(3)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
8.交流与评估
(1)实验中为什么选择两支相同的蜡烛

(2)实验中为什么用能够透光的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

(3)实验中为什么选择薄玻璃板,而不能用厚玻璃板

章末复习(三)
【核心要点突破】
1.正在发光 不是 2.同种均匀
3.路径 方向
4. 3.0×10 3.0×10 小于
5.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 等于
6.(1)平行 (2)射向各个方向
7.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测量物距和像距便于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效替代法
8.正立的虚 相同 相等 对称 成像改变光路
9. 虚
10. (1)实像 虚像 (2)实像 虚像(3)倒立 正立
11.折射光线 法线 同一平面 法线可逆 不改变 小于
12.折射 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复色光 光的色散(或折射)红绿 蓝
13.所有 所有 反射 透过
【教材图片解读】
命题点 1 光的直线传播
命题点 2 镜面 漫
命题点3 水 空气 虚
命题点 4 红、橙、黄、绿、蓝、旋、紫
【重点实验再现】
实验一 6. (1)同一 (2)法线 (3)等于
7.(1)为了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径迹能同时呈现在光屏上;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共面
(2)为了得出普遍规律,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
实验二 3.光的反射
7. (1)虚 (2)相同 (3)相等
8.(1)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2)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光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用薄玻璃板能有效地减弱“重影”对实验的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