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节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第 1 课时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知识要点分类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 1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如图3-2-1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刻度尺、白纸、笔、火柴、光屏各一个,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 和B,此实验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好处是便于确定像的 。
(2)如果有 5 mm 厚和 2mm 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 B 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的眼睛要一直在玻璃板的 (选填“前”或“后”)侧观察,直至蜡烛B 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
(4)移去蜡烛 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5)当蜡烛 A 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 A 的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知识点 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如图3-2-2所示,小明在距平面镜1m 处照镜子,他从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像,他的像到自己的距离为 m。如果小明向平面镜靠近 0.3m,他的像将 (选填“远离”或“靠近”)平面镜,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如图3-2-3所示是画出的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
B规律方法综合练 能力达标
4.如图3-2-4所示,在中国象棋棋盘正中央竖立一块垂直于棋盘的平面镜,棋子由甲移到乙,则平面镜中棋子的移动是 ( )
A.由④到② B.由③到①
C.由②到④ D.由①到③
5.(教材素材题)如图3-2-5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应该将蜡烛 B也点燃
B.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和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没有垂直于水平桌面
C.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较薄的茶色玻璃板,且在光线较亮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D.实验中做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是为了减小误差
6.如图3-2-6甲所示,蜡烛a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 MN 中所成的像为a',现将该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至图乙所示的位置,则蜡烛a 在平面镜中 ( )
A.不成像
B.仍成像,像下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
C.仍成像,像上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
D.仍成像,像还在原来的位置
7.如图3-2-7所示是苍鹭从平静水面上起飞的瞬间,关于苍鹭在水面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苍鹭与它所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B.水越深,苍鹭所成的像离它越远
C.苍鹭在水面所成的是实像
D.苍鹭飞离水面的过程中像会变小
8.小全同学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1m 处,若他以0.5m/s的速度沿垂直于平面镜的方向远离平面镜,则他在镜中的像相对于他的速度为 m/s;若他以0.5m /s的速度沿平行于平面镜的方向移动,则他在镜中的像相对于他的速度为 m/s。
9.用图3-2-8甲中的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发现不便得到像和物左右之间的关系。为解决这一问题,应选用图乙中的 (选填“a”“b”或“c”)棋子进行实验,分析可得像与物关于镜面 。
10.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3-2-9所示,实验中选用的器材有薄玻璃板、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 和蜡烛 B 等。
(1)在实验过程中选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的原因是 。
(2)实验时,在桌面上竖立一块玻璃板,把点燃的蜡烛A 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A 的像。要想确定像的位置,下一步的实验操作是 °
(3)移去蜡烛 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 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
(4)该同学保持蜡烛 A 和蜡烛 B 的位置不变,在熄灭蜡烛A 的同时点燃蜡烛B,结果发现蜡烛 B 的像落在蜡烛A 的位置处,这个现象说明了 。
创新情境拓展练 素养提升
11.[开放探究]小庆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他选取了薄玻璃板、相同的短蜡烛 A 和 B、相同的长蜡烛C和 D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如图3-2-10 甲所示,把蜡烛A 放在玻璃板前面20cm 处,把蜡烛 B放在玻璃板后面适当位置,观察到其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②如图乙所示,把蜡烛C 放在玻璃板前面10 cm处,把蜡烛 D 放在玻璃板后面适当位置,观察到其与蜡烛C的像完全重合。
③由蜡烛 D 比 B 长,得出蜡烛 C 的像比 A的像长,进而得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的结论。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小庆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 。
(2)小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 。
第 2 课时 平面镜成像的作图及应用
知识要点分类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 1 平面镜成像的作图
1.(教材变式题)请在图3-2-11 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请保留作图痕迹)。
2. 如图3-2-12 所示,A'O'是AO 在平面镜中的像,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知识点 2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
3.如图3-2-13 所示实例中不属于平面镜应用的是 ( )
4.如图3-2-14 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挂钟,挂钟显示的实际时间为 ( )
A.3:00 B.3:30 C.9:00 D.9:30
5.如图3-2-15 所示是用墨水成像观看日食的情景。将装有墨水的容器放在太阳下,通过水面可看到太阳的像。关于上述过程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平静的水面可以看作平面镜
B.太阳的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太阳的像是实像
D.太阳的像比太阳小
知识点 3 曲面镜及其应用
6.如图3-2-16 所示,小明同学利用易拉罐制作了一个取火凹面镜。利用它能将火柴点燃是因为凹面镜对光有 作用。
7.考虑到交通安全问题,为扩大视野范围,在街头拐弯处设置的反光镜(图3-2-17)使用的是 面镜,它对光有 作用。
B规律方法综合练 能力达标
8.小明站在穿衣镜前3m 处,以1m /s的速度匀速靠近穿衣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穿衣镜中小明的像逐渐变小
B.以穿衣镜为参照物,小明总是静止的
C.穿衣镜中小明的像是虚像
D.2 s后小明移动的距离是 1m
9.用笔尖垂直接触平面镜,笔尖的像距离笔尖1.0cm,则该平面镜玻璃的厚度是 ()
A.1.0 cm B.0.25 cm
C.0.5cm D.2.0 cm
10.(2024 芜湖镜湖区校级期中)小明身高165 cm,在某商场买鞋,他选一新鞋在竖直的50cm高的“试鞋镜”前试穿,如图3-2-18 所示。但他在镜中看不到自己穿着新鞋的像,为了看到新鞋的像,则他应 ( )
A.整个人靠近镜面
B.整个人远离镜面
C.只把穿着新鞋的脚抬高
D.只弯腰或下蹲一些
11.图3-2-19 甲、乙是某同学自制的潜望镜的示意图(平面镜与管壁夹角都是45°),使用这样的潜望镜,看物体AB所得到的像的正、倒情况是 ( )
A.用甲、乙观察到的像都是倒立的
B.用甲、乙观察到的像都是正立的
C.用甲观察到的像是正立的,用乙观察到的像是倒立的
D.用甲观察到的像是倒立的,用乙观察到的像是正立的
12.如图3-2-20甲所示是小丽检查视力时平面镜、小丽和视力表的位置关系示意图。若平面镜距视力表3m 远,该视力表要求被测者在5m 远处观察,则小丽应坐在离视力表 m远处;视力表上其中一个“E”字开口指向纸外,则小丽应向她的 (选填“上方”“下方”“左方”或“右方”)指才正确。小丽从平面镜里看到平面镜对面的电子钟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这时的实际时间是 。
13.如图3-2-21所示为同一发光点 S 发出的光照射到同一平面镜上的反射光线,试确定该发光点 S 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14.“仙女飞天”魔术表演中,位于 P 点的观众看到云雾中曼舞的“仙女”在A'处,实质是挡板后 A 处的演员在平面镜中的虚像,如图3-2-22 所示。请作出平面镜的位置,并完成 P 点观众看到“仙女”的光路图。
创新情境拓展练 素养提升
15.[跨学科实践]很多汽车装有抬头显示系统,能够让驾驶员透过挡风玻璃往前方看的时候,将车外的景象与导航信息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融合在一起,如图3-2-23 甲所示。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到导航信息,从而避免分散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其原理如图乙所示。
(1)这种方法是利用 工作的,适合在外界亮度较 (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中使用。
(2)该方法有一个技术难题,即挡风玻璃所成的导航图像易产生重影,影响使用效果。产生重影的原因是挡风玻璃有一定的 (选填“厚度”或“透明度”)。
(3)已知某车辆导航手机屏幕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度。
(4)某驾驶员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手机屏幕沿水平方向 (选填“远离”或“靠近”)挡风玻璃。
第二节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第 1课时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1)位置 (2)2 大小 (3)前 (4)虚(5)不变
2. 2 靠近 不变 3. C 4. C 5. B6. D 7. A 8. 1 0 9. a 对称
10.(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拿未点燃的蜡烛 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与蜡烛A 的像重合
(3)虚
(4)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11.(1)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2)没有控制物体的大小相同
第 2 课时 平面镜成像的作图及应用
1. 图略 2. 图略 3. C 4. A 5. A6. 会聚 7. 凸 发散 8. C 9. C10. D 11. C 12. 1 左方 10:5113. 图略 14. 图略
15. (1)光的反射 暗
(2)厚度 (3)45 (4)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