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统编九上语文情境课堂课件】13 湖心亭看雪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统编九上语文情境课堂课件】13 湖心亭看雪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3 12:2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人教新版 九上 语文
同步课件
2025年秋统编九上语文情境课堂教学课件
13* 湖心亭看雪
第三单元
张岱
目 录

学习目标

理解文意

课堂小结

实词迁移练习

知识必备

赏雪中景

探“痴”中情

积累拓展
本课件在课文讲解过程中参考、融入教材课后题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古诗文中的“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宋】 苏轼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
“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古诗文中的“西湖”
雪湖之美美在何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去作者笔下的西湖雪景一探究竟!
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1.理解课文内容,熟读成诵,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景色的文字,体会本文白描的手法。
3.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4.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重点
难点
重点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作者简介
张岱出身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于山中,专注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皆写于他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就是收录于《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文。
1.诵读文章,揣摩文意。
2.请小组相互合作,借助工具书、课内注释、上下文推断,疏通文意。直译意译相结合,注意特殊词语、重点句式。
3.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圈点勾画出来。
限制时长6分钟。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ɡēnɡ

cuì
sōnɡ
hànɡ dànɡ

zhān
ɡènɡ
qiǎnɡ
nán
ɡènɡ
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晚上八时左右。
撑(船)。
裹、围。
鸟兽的细毛。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都。
消失。
这。
翻译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汽弥漫的样子。
只,只有。
语气助词,罢了。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
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连词,和。
全。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哪能。
还。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疑问代词,哪里。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客居此地。
船夫。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代词,他们的。
连词,表顺承,就、然后。
介词,等到。
语气词,译为“不要”。
重点实词
(3) 余一小舟 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撑(船)
(4) 拥毳衣炉火 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裹、围
鸟兽的细毛
(5) 雾凇沆砀 雾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
的白色松散冰晶
白汽弥漫的样子
实虚词及文言现象总结
(1) 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是日更定矣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失

(8) 客此。及下船 客此:____________________
客居此地
(9) 舟子喃喃曰 舟子:____________________
船夫
(10) 莫说相公痴 相公:____________________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7)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____________________
哪能
(6) 上下一白 一:____________________

(1)而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其
问其姓氏
(3)焉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与
天与云与山与水
其他虚词
表承接,可译为“就”“然后”
代词,他们的
疑问代词,哪里
连词,和
(5)更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及
及下船
副词,还
介词,等到
(7)而已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莫
莫说相公痴
语气助词,罢了
语气词,译为“不要”
文言现象
1.古今异义
余拏一小舟 古义:撑(船)。
今义:用手或用其他方式抓住(东西)。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尽力。
今义:力量大;势力大。
湖中人鸟声俱绝 古义:消失。
今义:断。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今义:白色。
2.词类活用
客此
(名词作动词,原意为:客人,活用意思为:客居。)
大雪三日
(名词作动词,原意为:雪花,活用意思为:下雪。)
与余舟一芥
(名词作状语,原意为:小草,活用意思为:像小草一样微小。)
3.一词多义

是日更定矣(指示代词,这)
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每更约两小时)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还)

上下一白(全,都)
惟长堤一痕(数词,一道)

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
见余大喜 ( )
形容词,跟“小”相对 
副词,非常,十分
作者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的湖心亭。
人物:作者张岱,两“客此”的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奇遇。
作者记叙了雪中怎样的景致?
其中又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1.作者笔下的西湖雪景有什么独特之处?
提示:从环境氛围、视觉描写的方面寻找关键词句进行分析,注意体会作者描写西湖雪景的角度。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环境
作者从侧面描写“大雪三日”后的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一个“绝”字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大雪后的情境,以无声衬雪势。
不直接写雪而处处见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视觉
没有直接写雪,而是从侧面描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2.文中量词“痕、点、芥、粒”有何妙用?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远景
中景
近景
特写
“痕迹”,长堤就如水墨画中云天之间淡淡的一抹痕迹。
湖心亭远看就是苍茫大地中的一点。
《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意思是指把一杯水倾倒在地上的小洼洼之中,那么一枚小草叶便可以做小舟了。远看小舟就是小草叶。
舟中人形如“米粒”。
镜头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捕捉景物特点,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天地的广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对比,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白描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用简笔勾勒出景物、人物,不铺陈,点到为止。往往是寥寥数语,而神情倶现,可谓“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知识卡片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去繁存真,塑造了天人合一、超凡脱俗的美妙意境。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的“痴”是如何体现的?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不寻常的天气
不寻常的时间
不寻常的行踪
痴行
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天那么冷作者还要出去观赏雪景,可见作者对西湖雪景的迷恋。
作者不找朋友去,选择自己独自前往,而且选择“更定”的时候,表现出作者的特立独行。
在这洁白纯一的冰雪世界中,天、地、人三者合而为一,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追求。
时间 事件
崇祯五年(1632) “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
崇祯十七年(1644) 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
顺治元年(1644) 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
1647年左右 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材料一:
痴情
请结合补充的材料,联系课文,思考文章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改朝换代后,活在清朝的作者写下明朝的往事,特地写下“崇祯”字样,在其记载往日游览的作品中,也大多都会标上明朝的纪年。作为明代遗民,作者有着沉痛的亡国之恨。
从本文“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客此”等可以读出作者精神的苦闷和无限的怅惘,及其怀念故国的感伤之情。
合作讨论:湖心亭偶遇对饮,张岱和金陵客开心吗?
要求:
1.明确表明自己观点。
2.理由充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本文作者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同时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湖心亭看雪
交代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环境: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全景
特写:湖上影子
雾凇沆砀
天云山水
对比
炉旺酒沸
拉余同饮
道出客为金陵人(潜藏故国之思)
借“舟子”表达独特志趣


孤独
巧遇知己
情景对比
——浩大(大)
—— 渺小(小)
1.语言简洁,白描的写法。
本文出语自然,明白如话,不夸张,不藻饰,又不乏雅趣,炼字炼句之功,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大雪过后万籁无声的空寂,着一“绝”字,境界全出。
本文多运用白描手法,用简笔勾勒出景物、人物,朴素淡雅,却又耐人寻味。如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湖上影子”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都是以白描来写意传神的。
写作特色
2.品味本文如诗如画的意境。
苏轼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价王维的作品。张岱这篇小品文,也具有如诗如画的美感,兼有文的画意,诗的气质,可称之为散文诗。如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朦胧中景物的特点,用“痕”“点”“芥”“粒”等量词,称量雪的世界,捕捉景物特点。在这一画面里,天地的广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对比,充满诗性宇宙的意味。
3.错落互见的表现手法。
本文在叙事上言简意丰,曲尽其趣。错落互见手法的运用,是其鲜明的特点。如写湖心亭奇遇,对方惊叹作者的不期而至,犹如作者惊叹对方的捷足先登;又如“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一句,问姓氏而不言姓氏,却从“金陵人”导出,暗含诀别之意,姓氏知否,顿时变得无足轻重,悲凉之情,隐忍不发,却又切实可感;又如文章结尾,从舟子口中,道出“痴”意,其实从作者到“金陵人”,又何尝不知自己的癫狂痴迷呢?假舟子为辞,顿时妙趣横生。
甲戌十月,携楚生住不系园看红叶。至定香桥,客不期而至者八人。余留饮。是夜,彭天锡与罗三、与民串本腔戏,妙绝;与楚生、素芝串调腔戏,又复妙绝。章侯唱村落小歌,余取琴和之。纯卿跳身起,取其竹节鞭,重三十斤,作胡旋舞数缠,大噱【注】而罢。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有删改)
【注释】噱(jué):大笑。
找一找,语段中哪几个实词和本文所学实词意思一致。

消失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比较下面这首诗与课文在描写方法和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故国之思;《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