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张PPT)
人教新版 九上 语文
同步课件
2025年秋统编九上语文情境课堂教学课件
12 醉翁亭记
第三单元
主题情境·设计宣传片拍摄脚本
核心情境·设计宣传片拍摄脚本
通过设计宣传片拍摄脚本,领会作者“醉翁之意”和“与民同乐”的精神实质。
设计画面内容
设计拍摄顺序
任务线
问题线
文章描绘了哪些画面?包含了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如何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
语文
要素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自然之美。
设计配乐独白
·如何理解醉翁之意?
·文中“而”“也”虚词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分析写作手法。
·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
·体会文言虚词在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目 录
壹
学习目标
叁
理解文意
陆
课堂小结
柒
虚词迁移练习
贰
知识必备
肆
情境学课文
伍
思考探究
捌
积累拓展
1.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课文内容。
2.发挥想象,体会醉翁亭的自然景物之美。
3.把握文章写景顺序,学习文章把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的叙事方法。
4.领会作者“醉翁之意”和“与民同乐”的精神实质。
重点
难点
重点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1.诵读文章,揣摩文意。
2.请小组相互合作,借助工具书、课内注释、上下文推断,疏通文意。直译意译相结合,注意特殊词语、重点句式。
3.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圈点勾画出来。
限制时长8分钟。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hú
hè
lánɡ yá
zhé
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ɡōnɡ
sù
yáo
liè
yǔ lǚ
mínɡ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yì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曲折、回环。
居高面下。
环绕着滁州城。
茂盛的样子。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居高面下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
语气词,表判断。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介词,从。
翻译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表并列,可译为“和”。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表示判断语气。
代词,代指滁州西南诸峰。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意趣,情趣。
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领会。
寄托。
就。
所以,因此。
代词,代指“山水之乐”。
结构助词,的。
连词,表递进,而且。
代词,“……的人”。
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代词,指醉翁亭。
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弥漫的云气
山洞,这里指山谷。
昏暗。
花。
茂盛。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树林里弥漫的云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茂盛,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傍晚。
早晨。
连词,表顺承,就。
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连词,表因果,因而。
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内容。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背着东西的人。
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清。
菜蔬。
陈列,摆开。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陈列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断绝。
到。
连词,表并列,不译。
休息。
钓鱼。
在前面。
名词作动词,设宴。
倒装句
介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译为“在”。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管乐器。
尽兴地喝酒。
弦乐器。
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酒杯。
下棋。
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苍老的容颜。
倒下的样子。
宴中尽兴地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苍老的容颜,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声大而嘈杂。
相当于“于”,在。
……的样子。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
树林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
跟从,跟随。
离开。
连词,表转折,却。
不久。
连词,表转折,然而。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为,是。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郡欧阳修啊。
记述。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快乐。
介词,用。
倒装句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重点实词
实虚词及文言现象总结
(1)环滁皆山也 环:________________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______________
(3)峰回路转 回:________________
(4)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________________
(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________________
(6)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霏:________________
(7)云归而岩穴暝 暝:________________
(8)野芳发而幽香 芳:________________
(9)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________________
环绕
茂盛的样子
曲折、回环
意趣,情趣
寄托
弥漫的云气
昏暗
花
背,背着
(10)伛偻提携 伛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泉香而酒洌 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山肴野蔌 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杂然而前陈者 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宴酣之乐 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弈者胜 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觥筹交错 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清
菜蔬
陈列,摆开
尽兴地喝酒
下棋
酒杯
错杂
(17)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________________
(18)树林阴翳 翳:__________________
(19)已而夕阳在山 已而:________________
倒下的样子
遮盖
不久
重点虚词
①朝而往,暮而归/往来而不绝者/杂然而前陈者
②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③蔚然而深秀者/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起坐而喧哗者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而不知人之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而
表示修饰(方式或状态),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表示顺承,可译为“就,才”“然后”“从而”
表示并列,可译为“和,与,又”,亦可不译
表示转折,可译为“却,但是”
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⑥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表示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表示因果,可译为“因而,所以”
速记口诀:“而”作连词要分清,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因果和递进;承译“接着”转译“但”;作为词缀可不译。
(1) 之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乐/山间之朝暮也/山间之四时也/宴酣之乐/山之僧智仙也/四时之景不同
③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⑤名之者谁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山水之乐”
其他虚词
代词,指醉翁亭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以
醒能述以文者
介词,用
(3)于
①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介词,引出地点,可译为 “在”“从”
介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
(4)也
①环滁皆山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山之僧智仙也/故自号曰醉翁也/太守自谓也
(5)其
其西南诸峰
(6)乎
颓然乎其间者
表示判断语气
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代词,代指滁州西南诸峰
相当于“于”,在
(7)已而
已而夕阳在山
(8)若夫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9)然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不久
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内容
连词,表转折,然而
……的样子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颓然乎其间者
文言现象
1.古今异义
(1)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产生;发生
(2)佳木秀而繁阴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清秀,聪明
开放
茂盛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山行六七里 山:________________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________________
③杂然而前陈者 前:_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________________
(3)名词作动词
①名之者谁 名:________________
②太守宴也 宴:________________
沿着山路
像鸟张开翅膀
在面前
以……为快乐
起名,取名
设宴(以酒食待客)
3.一词多义
谓
太守自谓也(命名)
太守谓谁(为,是)
归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返回)
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临溪而渔(居高面下)
4.特殊句式
省略句:
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途歌”“于树休”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醒能以文述者”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者,……也”表判断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判断句:
学校视频号计划拍摄一系列“寻古建筑之美”的宣传片,现已选取醉翁亭为其中之一,请同学们根据欧阳修所写的千古名文《醉翁亭记》,设计拍摄脚本。通过这次任务,希望同学们在感受古建筑独特魅力的同时,深入体会古代文人的旷达情怀。
核心情境
宣传片的拍摄离不开画面的呈现,请同学们根据《醉翁亭记》中的描写,构思镜头的画面内容,包括醉翁亭周围的自然景色、四季的变化、人物活动等,确保画面能够生动地展现文章中的场景。
1.请同学们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确定拍摄的画面内容。
示例: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滁州环山图
琅琊蔚秀图
酿泉泻峰图
亭临泉上图
第一段画面
提示:寻找具体描绘景物的语句,确定画面内容。
第二段画面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日散雾图
暮云暗谷图
春花开香图
夏树茂阴图
秋高霜洁图
冬水石出图
第三段画面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提示:寻找具体描绘人和事的画面,确定画面内容。
百姓游乐图
第四段画面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宴罢晚归图
2.我们的镜头画面中应该呈现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点呢?
环滁皆山也 西南……深秀者
山
(环绕连绵) (树木茂盛)
水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
(动态、有声音)
亭
有亭翼然临……
(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位置高)
第一段中画面景物
第二段中画面景物
日出而林霏开
动景
写出了旭日升起的跳跃动态之美,也写出了林中雾气散开后的透亮明丽。
云归而岩穴暝
静景
写出了晚霞红云安静地挂在天边,山谷归于平静后万籁俱寂的景象。
野芳发而幽香
嗅觉角度
写出漫山遍野的山花竞相开放、丝丝幽香飘散入鼻的过程。
佳木秀而繁阴
视觉角度
夏日山野树木一派枝叶繁茂、苍翠欲滴、浓荫蔽日之貌。
风霜高洁
形容词写静景
形容秋天空气清爽、霜色洁白的样子。
水落而石出
动词写动景
写出冬天的时候水流逐渐变小山石慢慢显露出来的动态过程。
第三段画面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第四段画面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镜头画面中应该呈现什么人和事呢?
景别和拍摄顺序在画面呈现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共同影响着影片的视觉表达和叙事效果。请同学们根据作者对醉翁亭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腻描写,安排画面的景别和呈现顺序。
4.阅读知识链接内容,请根据作者描述的画面特点安排景别和呈现顺序。
知识链接:景别指拍摄到的画面范围大小,一般可以分为近景、远景、中景、全景、特写五种。
远景:镜头离拍摄对象比较远,画面开阔,景深悠远。
全景:出现人物全身形象或场景全貌的镜头。
中景:俗称“七分像”,显示人物膝盖以上部分形象的镜头。
近景:表现人物腰部或胸部以上人物形象的镜头。
特写:表现人物肩部以上部位或有关物体、景致的细微特征的镜头。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全景
全景
近景
特写
中景
由远及近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全景
从春到冬
从早到晚
日出
林霏
云归
岩穴
芳
木
风、霜
水、石
由低到高
由高到低
由低到高
由高到低
特写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特写
中景
从山外到亭中
太守归
宾客从
游人去
禽鸟乐
中景
全景
从亭中到山外
宣传片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感染力需要通过配乐和独白来增强,请同学们根据文章的情感基调和主题思想,选择合适的音乐和独白内容,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醉翁亭的魅力。
5.作者通过文中的画面描述表达的主题情感是什么?请同学们根据主题情感选择贴合情感的音乐和独白。
①文中作者使用次数最多的表现情感的字词是什么?
乐
与民同乐
山水相映,动静相生,时序变化,丰富多彩
民风淳朴,安居乐业
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平等和睦,官民和谐
知识链接:宋仁宗庆历五年,“庆历新政”失败,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辩护得罪权贵,权臣以生活作风和侵占财产问题对其进行大肆污蔑构陷。欧阳修百口难辩,在无限屈辱与愤懑中被贬为滁州知州,以道德败坏为由被贬的欧阳修心中块垒郁结,难以言说。
欧阳修作此文时年39岁,正值中年。
欧阳修内心虽郁结,但依然心系百姓,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他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②如何理解太守的“醉”与“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结合下面所给资料进行分析。
乐
山水之乐
宴饮之乐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
与民同乐
醉
醉
醒
不沉醉
不颓废
不做昏官
随遇而安
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
醉而不消沉
心系民生疾苦
清醒不忘忧国
醉中藏愁
身处逆境的平和心态
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
醉情山水的乐观精神
我们可以选择给人以平和旷达、豁然开朗且古典的配乐。
示例:
③我们的独白的朗诵应该怎样设计呢?关注本文的语言之美。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也”字体现出一种任性自得、舒卷自如的趣味。
(2)“也”字描述景物时的陈述语气,气息轻快陶然,若行云流水。
(3)“也”字介绍人物时肯定语气,气息着重强调,需简洁明快。
(4)“也”字直抒胸臆时的感叹语气,气息圆润流畅,舒缓吟咏。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朝而往,暮而归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1)“而”字表示前后词语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朗读时,表示转折或递进则重读。
(2)“而”字使文章舒缓从容,表现出作者的闲情雅致。
(3)“而”字使骈偶句更加委婉细致,增添了抒情性。
(4)“而”增添了句子的韵律美。
通过完成前面的任务,相信大家的拍摄脚本已经完成。请同学们按照拍摄脚本完成“寻古建筑之美”的宣传片的拍摄吧!
中国古代文人很多在经历了贬谪之后都留下了很多诗文,除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你还知道其他的例子吗?透过这些诗文,你能感受到他们在贬谪之后怎样的心路历程?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记承天寺夜游》
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邵州、永州等地。《小石潭记》
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朗州,后又贬连州。共二十三年。《陋室铭》。
古之中国,仁人志士带着兼济天下的梦想走上仕途,然而宦海沉浮,他们中的很多都经历了贬谪之痛。生命的政治价值已荡然无存,他们沦落为浪迹江湖的迁客,但是他们不甘心于无声无息地老死于野落荒村,不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触摸到他们的苦痛、郁闷与失落,但也能感受到他们摈弃尘累,寄情山水,在自然中恢复内心的淡泊与宁静。并且更多时候,他们依旧怀着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关爱国家与人民,勇敢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他们的人生,因被贬而价值无限。研读这些作品,我们一定可以找到光芒,照亮自己的精神家园。
本文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叙述游人之乐,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亭之得名:作亭者 名之者 命名之意
亭周环境:环滁皆山 琅琊山 酿泉 有亭翼然
点出亭
朝暮之景:朝——日出;暮——云归
四时之景:春花、夏木、秋风、冬石
亭外景
亭中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与民同乐
乐亦无穷
山水之乐
离亭归
陪衬
太守——乐其乐——醉能同其乐
禽鸟——山林之乐
人——从太守游而乐
醉翁亭记
宴酣之乐
写作特色
1.文体的突破与创新
同《岳阳楼记》一样,本文也没有恪守传统“记”:文以记事为主的规范,多用骈偶句,融入了更多议论、抒情的成分。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醉翁亭记》对传统记文的突破,已成为新的经典。它创造了宋代游记散文铺排议论的模式,增强了抒情的主体性和文学色彩,是游记从文体本位向审美本位转变的经典之作。
2.个性鲜明的语言风格
本文在语言上具有很多特点。
一是文字简练,可谓惜墨如金。历来被人们称道的首句“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写尽滁州环山的特点,举重若轻,令人叹服。
二是平易流畅,主要表现在不用难字,不用典故,不堆砌辞藻,语言生活化、口语化等方面。
三是委婉有致,摇曳生姿,主要表现在句式错综,表意深婉,抒情绵长等方面。
3.巧用虚词
文中用了21个“也”字,这些由“也”字作结的句子,大多都是二分结构的,因其对现象的解释,对原因的阐释,而获得了动能,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
除了“也”字,本文中大量“而”字的使用,也收到了独特的表意效果。在大多数情况下,“而”字在句中起到了减慢节奏、舒缓语气、轻微转折等作用,对于打造本文的风格,功不可没。可以说,本文的虚词妙用,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范文正公①,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②;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
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节选自钱公辅《义田记》,有删改)
【注释】①范文正公:范仲淹。②缣(jiān):双丝织的浅黄色细绢。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而”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 切问而近思
B. 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 而终其志 而伯乐不常有
D. 遗其子而已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A项中的“而”前者为连词,表示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后者为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B项中的“而”前者为连词,表示转折,可译为“却,但是”;后者为连词,表修饰,不译。
C项中的“而”前者为连词,表示顺承,可译为“就,才”“然后”“从而”;后者为连词,表示转折,可译为“却,但是”。
D项中的“而”两者都与“已”连用组成固定词组,相当于“罢了”。故选D项。
找一找,文章中还有没有“而”的其他意思?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在后世流传,找出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
(1)百废具(倶)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2)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现多说“浩浩荡荡”,除描写水势外,也用以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3)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现也用以形容事物多样、壮观)
(4)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1)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2)峰回路转:亦作“山回路转”。指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今常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3)水落石出:本指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4)醉翁之意不在酒: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