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人教新版 九上 语文
同步课件
2025年秋统编九上语文情境课堂教学课件
14 诗词三首
第三单元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壹
学习目标
叁
整体感知
陆
课堂小结
柒
积累拓展
贰
知识必备
肆
细读感悟
伍
思考探究
目 录
本课件在课文讲解过程中参考、融入教材课后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今天,让我们走近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这首词中的明月又有着怎样的内涵。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关于明月的诗句吗?
这些诗句中的明月,分别有着怎样的内涵呢?
1.了解词作在形式上的特点。
2.知人论世,把握作者的情感。
3.体会作品的意蕴及在语言组织、意象组合、语意承转等方面的特点。
重点
难点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共称文坛“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词
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由五言、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盛于宋代,又叫做“长短句”,一般都分为两段(上下片或上下阕)。词牌是词调的名称,它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江城子”是词牌,“密州出猎”是题目。
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等。
婉约派词人:李煜、晏殊、秦观、李清照、柳永等。
划分朗读节奏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jiān
què
ɡé
qǐ
chán
注意听朗读时的字音、重音、停连、感情及气势。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通过序言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点明作词时间及缘由:丙辰年,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宫殿。
回到天上去。
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词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
哪里比得上。
何时有这皎洁的明月?我端起酒杯,向苍天询问。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该是何年何月。我想离开尘世,乘一缕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砌成的楼宇,寒气袭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天上哪里比得上人间。
上阕
1.朗读上阕,说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现出词人怎样的心理?
望月饮酒(写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词人面对无限时空,一轮孤月,将自己对宇宙与人生的疑惑问了出来,显露出词人对于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更进一步思考宇宙和人生的哲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更进一步。
“我欲乘风归去”
天上宫阙如此美好,词人自然而然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说明在词人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然而,真要飘然归去,词人又产生担心和畏惧,担心自己在高寒的月宫难以承受,流露出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2. 结合词人的经历来看,这里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何深意?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天上暗指“朝廷”,词人想要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何似”是指哪里比得上,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这里的“人间”指做地方官,词人想到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词人想通了,积极乐观的态度战胜了消极的思想。
3.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说明词人最终做出怎样的决定?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为什么。
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指词人自己)。(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圆的欢乐,月有阴晦、明亮、合圆、亏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远离千里的亲人,身体健康,天长地久,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下阕
1.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2.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明月的阴晴圆缺,表明人生不会完美无憾,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要有豁达的胸襟。
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为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这两句词不仅能够表现出词人面对时间、空间以及人生一些重大问题时所持的态度,充分展现出其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同时还表达了词人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的乐观旷达的胸襟。
请同学们诵读全词,想一想:
1.词中有哪些写月的词句?请在书中圈出来。
2.词人笔下的“月亮”有何特点?请总结概括。
明月几时有
高处不胜寒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高悬、清寒
美好浪漫,让人无比憧憬又落寞惆怅
明亮、皎洁
移动
通过细读分析,想一想:
1.中秋之夜的词人,有哪些行为?请在书中画出来。
2.请用简洁、富有诗意的语言概括词人的行为。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01
中秋欢饮醉
02
把酒问青天
03
欲归又恐寒
04
人间弄清影
05
辗转却无眠
06
祈愿共婵娟
中秋欢饮醉
把酒问青天
人间弄清影
欲归又恐寒
辗转却无眠
祈愿共婵娟
3.小组合作,探究词人每个行为阶段背后的不同心境。
高亢激昂
徘徊矛盾
通达热烈
抑郁惆怅
豁达通透
乐观超拔
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此时词人在密州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背景资料
全词围绕中秋之月展开,上阕写在“天上”“人间”的徘徊,下阕对月怀人,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文章主旨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都会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人们的心坎上。
下面请大家欣赏体现苏轼一生轨迹的视频,了解其崎岖的人生历程和璀璨的诗词作品,感受其旷达豪放的人生态度!
点击播放视频
希望同学们后面学习到苏轼的作品时,看到的不仅仅是他的命运多舛、孤独悲凉,而是用心去感受他乐观超脱的人生境界,在生活中学会接受风雨和坎坷,愿我们都能活得像苏轼一样明朗、豁达。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