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3 14:5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当传世名画遇见三秦大地,将开启怎样的奇妙旅程?“盛世中华,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在陕西西安启动,并举行《新千里江山图·壮美陕西》展卷发布入藏仪式。气壮山河的兵马俑,繁华典雅的长安古都,配上豪放激昂的秦腔,展开一幅恢宏画卷。汉唐文化源远流长,西安国家版本馆馆藏丰富,古今结合、情景交融,带你màn 游中华文化之美,奇险峻秀的华山、波lán 壮阔的秦岭、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陕西美景,一屏尽览。
1. 请根据语境,选出加横线字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1)汉唐文化源远流长,西安国家版本馆馆藏丰富,古今结合、情景交融(A. róng B. yóng)。 ( )
(2)陕西美景,一屏(A. bǐng B. píng)尽览。 ( )
2. 请根据语境,写出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1)màn( )游 (2)波lán( )壮阔
3.请从每句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1)“西安年·最中国”_____________(显现 彰显 显示)文化自信和“国际范儿”,成为春节全国旅游市场的一匹黑马。
(2)学习任何东西都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 ___________(融为一体 熔于一炉 融会贯通),发扬创造性。
4.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①读书是年轻人培养心智、创造性格、引导人生的重要途径。阅读电子书也好,阅读纸质书也罢,尽管形式不同,但可以殊途同归,关键是要把读者拉回到读书活动中来。②我们应客观全面地看待电子阅读的兴起,在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之间正确取舍,使之达到共生共荣、相互补充。③家庭、全社会乃至学校都应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对年轻人的阅读行为进行合理引导。
(1)第①句搭配不当,应把“____”改为“____”。
(2)第②句成分残缺,应在“_____”后加上“_______”。
(3)第③句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与“___________”互换位置。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少儿类图书“焰火”“花猫三丫上房了”被评为2019年度“中国好书”。
B.这段时间,“直播带货”成为消费热词。
C.回归科学、尊重科学,才能拨开病毒起源与来源的迷雾;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人类方能在与病毒的斗争中赢得未来。
D.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春风里,乡亲们的心也随着春天的节气律动。
6.下列选项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要有追赶思维,更要有探索精神。以往我们强调追赶思维,为了追赶别人定下的目标,努力向前。但是,________,________,因为你会对前方的路一无所知。而探索精神可以让我们看清前方的路,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实现突围。
A.如果没有追赶思维,就有可能落后
B.如果只有追赶思维,就不可能领先
C.只要拥有追赶思维,就不可能落后
D.只要没有追赶思维,就有可能领先
7.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B.人为什么要读书呢 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
C.阶梯教室里好像是班主任在开会。
D.面对青春时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信念:珍惜,珍惜,再珍惜。
8.名著导读
班级开展《艾青诗选》阅读活动,小文借助这本书的序言,大致梳理了艾青不同创作阶段的特点。请你将(1)(2)处补充完整。
创作阶段 代表诗作 主要意象 情感
30年代 成名期 “吹芦笛的诗人” (1)《_________》 大堰河 怀念与感激
第二次高峰期 “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2)_____ 悲悯与忧伤
70年代 新的创作井喷期“归来的歌者” 《光的赞歌》 光 赞美光明
古诗文填空
《月夜忆舍弟》中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浸润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____,_____”。
《长沙过贾谊宅》中表面怜君,同时也表达了自怜之意的诗句是: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的句子是: 。
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诗句是: 。
10、综合性学习
振华中学九年级(1)班开展“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为营造活动氛围,动员全班同学积极参与本次活动,请你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有感召力,20 字以内)
(2)<情境题>同学们对怎样阅读小说展开了讨论。请你根据下面四位同学的发言,总结关于阅读小说的方法。
甲:我认为阅读小说,首先要把握住题材的特点。以前的长篇小说,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都是从国家政治、社会批判的角度来立意构思的,很少涉及家庭生活和个人情感世界。
乙:阅读小说也需要了解它们的艺术手法。比如一般采用单线结构,在情节上善于设置悬念,在矛盾冲突中推进情节等等。
丙:大家可别忘了分析人物形象。长篇小说中许多人物都很有特点,个性十分鲜明。
丁:阅读时一定要注意体会语言的风格。小说的人物语言通俗而又生动,叙事描写多是白描式的,简洁洗练,极富表现力。
我总结的阅读小说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是“初中生阅读小说困难原因”调查问卷的结论。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针对下图中标示的原因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月夜忆舍弟 【乙】秦州杂诗①(其一)
杜甫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水落鱼龙②夜,山空鸟鼠③秋。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注释】①秦州:甘肃天水古称。安史之乱后,杜甫弃职携眷西行,客居秦州三个月,写下著名的《秦州杂诗二十首》。【甲】诗也写于秦州。②鱼龙:指鱼龙川,今名北河。③鸟鼠:指鸟鼠山,位于今甘肃渭源县。与“鱼龙”指代秦州境内山水。
11. 安史之乱使杜甫弟兄分散,【甲】诗从______两个感官角度描写了笼罩着悲凉气氛的边地秋夜之景,【乙】诗则借______两个地名来表现秋的肃杀凄凉,暗示秦州也不是乐土。
12. 两首诗创作背景相同,请简要说说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②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③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④“阿!闰土哥,——你来了?……”
⑤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⑥他站住了;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⑦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⑧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⑨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⑩“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故乡》)
13、“我”回故乡,明知道闰土这几天会来,但一见面,为什么“非常出惊”?
闰土见到我为什么“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闰土从曾经的活泼勇敢变成了眼前的沉默木讷,作者写了哪些变化?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气象探空气球”常常被人们误以为是“不明飞行物”,但气象工作者却亲切地给它取名为“大白”,“勇敢无畏的高空探险家”也是对它的最高评价。
气象探空气球是气象上用来探测从近地面到35km高空间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的设备。那么它是如何完成高空探测任务的呢?
探空气球是整个探测设备的载体,它就像运载火箭一样载着探空仪以6~8m/s的速度飞向高空、实现对高空气象要素的探测。探空仪是高空探测的核心部件,由温度、湿度、气压传感器,以及测量电路、控制(解码)电路、发射电路和电池等组成,探空仪被探空气球带到高空以后就不停地在采集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数据,并和地面的数据接收雷达进行通信,将采集的数据传回到地面气象站。地面接收雷达在探空气球载着探空仪释放的一瞬间就开始跟踪,气球和探空仪飞到哪儿,雷达天线就跟踪到哪儿(直到探空气球爆炸),并不停地以询问握手的方式和探空仪对话,接收探空仪采集的数据。
材料二:
工作时,地面雷达利用对探空气球的实时跟踪来实现测风功能,探空气球携带探空仪升空,随着气球升空,地面雷达发出询问信号,探空仪的“回答器”对应发出回答信号,根据每一对询问和回答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和信号来向,就可以测定每一瞬间探空气球的位置,即它离地面雷达的直线距离、方位角、仰角,然后根据探空气球随风飘移的情况,就可以推算出风向、风速。与此同时,探空仪也将采集到的不同高度层的温度、湿度、气压数据,不断地发回地面,被地面数据接收雷达接收,被接收的信号通过解码传到计算机终端显示绘图,这样就完成了对高空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的探测。
材料三:
气球是一种古老的浮空器,但目前仍在很多领域应用。和人们印象中的气球不同,目前用于专业领域的高空气球并非一定是圆形的。有些气球呈纺锤状,更像大家印象中的飞艇。中国专家张学峰告诉《环球时报》的记者,飞艇和气球都属于浮空器,目前以充氦气为主,飞艇外形以纺锤和雪茄形状为主。通常而言,飞艇带有动力装置,而气球没有动力装置,所以飞艇的机动性能更强。大气层中不同高度的气流流动方向和速度不同,气球通过调整自身的飘浮高度,进入不同气流内,就可随风飘荡。
(选自《环球时报》2023年2月6日,有删改)
材料四:
气球的一个常见用途是探空作业,它相对廉价,性能又能够满足需求。很多国家的气象气球都服务于天气预报及大气研究。这些气球通常携带着探空用的仪器设备,这些设备可以通过太阳能电池获得电力。有些气球是只供一次性使用的,随着气球不断升高,气球球体会膨胀破裂,相关设备可通过降落伞回收。
气球本身不易进行有效操控。它们虽然可以通过改变高度进入不同方向的气流,被粗略引导到想要到达的区域,但其自身的不易操控性及气候、天气等不可抗力的变化有可能导致一些民用的气球意外“流浪”。如何处置失控的高空气球是一个难度不小的问题。中国专家张学峰表示,击落高空气球是一种选项,难易程度首先取决于气球的飘浮高度。如果气球的飘浮高度在3万米以上,目前多数空空导弹、防空导弹是很难对其进行有效攻击的。
(选自《环球时报》2023年2月6日,有删改)
16. 高空气球与飞艇有何异同?请根据材料三的内容简要概括。
17. 气球是一种古老的浮空器,为什么现在仍常用来探空作业?根据材料四简要概括原因。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气象探空气球中的探空仪能探测35km 以上高空的气象数据,是最理想的探测设备。
B. 地面接收雷达可以跟踪气象探空气球,将接收的信号传到计算机终端显示绘图,再进行解码。
C. 高空气球意外“流浪”可能是自身因素及不可抗拒的非人为因素导致的,即自身的不易操控性、
特殊的天气等。
D. 虽然高空气球的作业高度可达3 万米以上,但是击落高空气球并不是一个难题。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是书香能致远
勤 廉
①打开一本书静心阅读,加入读书小组参与读书打卡活动,线上聆听一场读书讲座……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吸引人们踊跃参与,氤氲书香助力营造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
②总书记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连续9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日益完善的全民阅读体系建设,为人们搭建起发现更好自我的阶梯。
③整合阅读资源,优质阅读内容供给更充沛。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阅读研究相关支撑学科的发展以及阅读服务产业链的日益完备,传统阅读资源与新兴数字化阅读资源相互补充,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提供了宝贵养料。红色经典和重大主题读物的出版发行,增进了读者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了解。“中国好书”“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等活动,让更多人在阅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精品出版物过程中,爱上读书、读有所得、读有所乐。
④丰富阅读场景,多元方式让阅读更便捷。移动互联网时代,阅读有了新的场景和表现形式。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超过三成的成年人有听书习惯,用耳朵“阅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读书新“姿态”。虚拟阅读设施与实体阅读设施相补充,个人阅读与群体阅读相交融, ……不断拓展的载体和业态,让随时随地随心阅读成为可能,全民阅读加速成为现实。
⑤保障阅读权益,向阅读人群全覆盖不断迈进。阅读是一种行为习惯,也是一项具体权益。从为阅读障碍者提供盲文出版物、大字出版物、有声读物,到保障未成年人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群体的基本阅读需求,为特殊群体提供精细化阅读服务,让阅读蕴含的温度和人文关怀触达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保障不同群体阅读权益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各个群体的阅读门槛,推动阅读成为人人可享、人人均享、人人乐享的选择与习惯,也可为全民阅读注入更为扎实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⑥最是书香能致远。在阅读中传递书香、传承文明,关系着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从加强优质内容供给保障“有书读”,到夯实硬件基础、利用技术优势确保随时随地“读好书”,再到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引导“爱读书”,推广全民阅读不仅要在“全”上做文章,更要在“细”上下功夫。将书香中国建设向纵深推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我们一定能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21日,有删改)
19.下列对选文中心论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最是书香能致远。
B.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C.日益完善的全民阅读体系建设,为人们搭建起发现更好自我的阶梯。
D.将书香中国建设向纵深推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我们一定能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根据你对全文论述内容的理解,结合上文,在第④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21.阅读全文和链接材料,联系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你是怎样读书的。
【链接材料】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栽棵自己的树
刘心武
40多年前,随父母住在机关宿舍大院,那个院落是个典型的四合院,我家所住的厢房门窗外,有株高大的合欢树。
一个星期天,忽然来了个面生的老头,绕着那合欢树转悠,又抚摩树皮,拣起落在地上的花,夹在手指缝里,嗅个不停,后来就站在树下发愣。我那时系着红领巾,在院子里玩耍,觉得他十分可疑,就过去问他找谁?他说找的就是这棵树,这树是他父亲带着他,亲自栽下的。我立刻跑回屋,向爸爸报告,说外头有个老头,搞反攻倒算呢!爸爸就走到窗前朝外望,我催爸爸出去轰他,这时,那老头也就拿着一簇花离去了。爸爸对我说,他认出那老头,是国务院参事室的,不熟,但肯定不是坏人,这院子原来是他家故居,对这棵合欢树有感情,忍不住来看望看望,属于人之常情,不必去干涉他。
北京的古都风貌,直到50年前,还可以用“半城宫墙半城树”来概括。人们现在仍津津乐道胡同四合院文化,不过大多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北京胡同四合院的建筑形态上,对胡同四合院的树文化,似乎重视得还不够。胡同里的遮荫树属于公树,这里暂不讨论。四合院里的树木,在过去是属于房主的私树,那些私家树往往是第一代房主亲自挑选树种,并且其中至少有一棵,是其亲自栽下的。四合院里最常见的树种有槐、榆、杨、柳、松、柏、桧、枣、梨、杏、毛桃、核桃、柿子、香椿、丁香、海棠等等。四合院里的树木,不仅用于遮荫、观赏,也不仅是取其花、叶、果食用,往往还同主人形成某种特殊关系,或含有纪念意义,或表达某种祈愿,或切合主人性格、体现出某种刻意追求的文化格调。
最近继续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特别注意到曹家的树文化及《红楼梦》里的以树喻人、营造诗意的美学特性。曹雪芹曾祖父曹玺在南京任上,亲手在花园种下了一棵楝树,后来他祖父曹寅对此树倍加爱惜,还绘图征题,集为四五巨卷,当时的文豪名流,几乎全都襄与其事。楝树既非名贵树种,其花更不华美,而且结子味极涩苦,曹玺手植、曹寅咏叹,其用意均在教诲后人勿忘其作为满人的包衣世奴的苦涩身世。《红楼梦》里没写到楝树,说明它并非曹氏的家史,但却又一再通过书里赖嬷嬷向儿孙辈感叹“你吧哪知道那‘奴才’两个字是怎么写的”等细节,把曹氏的兴衰际遇浓浓地投影在了字里行间。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贾宝玉住的怡红院里焦棠两植,林黛玉住的潇湘馆翠竹成丛“凤尾森森”,探春住的秋爽斋后廊满植梧桐,妙玉所在的拢翠庵冬日白雪中红梅盛开,包括薛宝钗所住的蘅芜院不植树木只种各色香草,全都关合着人物的性格命运。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各种方式给我们留下丰富的遗产,其中的树遗产也是异常丰富的,如清代纪晓岚给我们留下了诗文,留下了足以供今天电视剧戏说的趣闻轶事,也留下了一株至今每春花如瀑布的紫藤,那不仅有观赏价值,更氤氲出一种雅致格调熏陶着后人。
保护四合院文化,其中也应包含保护四合院树文化的内容。在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我们可以看到如今北京的四合院沦为了拥挤不堪的杂居院的情景,其中有个细节是张大民不得不把一棵大树包在了自己加盖的小房子里,那些镜头的语意是十分丰富的。如果我们再不努力保护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树木,那么,再登到景山顶上眺望全城时,将不复有“半城树”的景观,纵使能望见许多新拔起的“楼林”,恐怕心里也不会舒服。
现在,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栽一棵自己的树,对于北京人——也不仅是北京人,各个发展中的经济区里,人们的处境大体相同——基本上是可向往而难以落实的一桩事了。就城市居民而言,通过纳税,而由有关部门用税款来营造公众共享的绿地,栽种属于大家的树木花草,是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但我以为,让一个人至少和一棵树建立更私密的关系,这一北京胡同四合院——也不光是北京胡同四合院——在我们民族世代生息的所有地方,其实都有着手植私树传给后人的文化传统。树比人寿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栽一棵自己的树,寄托志向情思,留给下一代甚至很多代,让他们在树阴下产生严肃的思绪、悠然的诗意,这个传统不能丢弃。
参加公益性的植树造林活动,自然应该积极。倘若有一块自己可以支配的园地,就该兴致勃勃地栽棵自己喜欢的树。近年我在远郊有了一间书房,窗外有块隙地可以种树,妻子帮我栽了一棵合欢树,这既是与我童年时光的对接,也意味着我们31年的恩爱应该延续。这树又名马缨花,我的写作,仍是骑马难下的状态,那就再摇马缨,继续向前。北京市民却又把它称为绒线花,我更喜欢那昵称里的平民气息,鼓励自己将文字更竭诚地奉献给平凡的族群。但妻子查了书,又找出了此树花期的特殊气息可以制怒消忿的依据,她批评我近来脾气暴躁,希望我能在这树旁调理好心态情绪,雅意感人,怎能不从?
栽一棵自己的树,实际也就是净化一颗自己的心啊!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作者通过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表现了老人与树深厚的感情,“站在树下发愣”的细节,说明这棵树牵动了老人对往事的回忆。
B.文章不仅呼吁关注保护传承四合院的树文化,而且对城市“楼林”四起的发展状况表示深切的担忧,对不能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栽一棵自己的树表示不满。
C.文章对《红楼梦》中树文化的引入,意在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树遗产,一些好的树文化传统不能丢弃,也使得文章富有文化内涵。
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但字里行间流贯着作者对传统树文化深入的思考和诚挚的情感,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
23.简要分析文章开篇为什么要写40多年前一个老人绕合欢树转悠的事?
24.作者认为“栽棵自己的树”有那些意义,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25.如果你有一块可以自己支配的园地,你会种一棵什么树?请结合树的特点,写出三条理由。

三、写作
26.请以《共享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据此写作;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答案
1.(1)A (2)B 2. (1)漫 (2)澜 3.(1)彰显 (2)融会贯通 4.(1)创造 塑造 (2)补充 的目的 (3)全社会(学校) 学校(全社会) 5.A 6.B 7.C 8.①.大堰河——我的保姆 ②. 土地、太阳 9.(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3)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4)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0、 (1)示例: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小说的天地
(2)示例:①把握题材特点;②了解艺术手法;③分析人物形象;④体会语言风格。
(3)示例:①每天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坚持阅读;②开展多种阅读小说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热情。
11. ①. 视觉、听觉 ②. 鱼龙、鸟鼠
12. 两首诗都抒发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饱受艰难困苦的忧虑关怀之情,对身处战乱、兄弟离散的忧虑、牵挂和思亲之情,对自身辗转漂泊、老病无成的伤感之情,以及渴望安宁、向往和平的愿望。
13、【示例】闰土的外貌变化之大令人吃惊。
14、不知道说什么;不知道怎么说。
15、外貌变了;态度变了;表情变了;称呼变了;动作变了
16. 同:飞艇和高空气球都属于浮空器,目前以充氦气为主。异:高空气球以圆形为主,飞艇外形以纺锤和雪茄形状为主;飞艇带有动力装置,而高空气球没有动力装置,飞艇的机动性能比高空气球强。
17. ①气球相对廉价,性能又能够满足需求。②气球携带的探空用的仪器设备,可以通过太阳能电池获得电力。
18. C 19.C
20、示例:线下阅读与线上阅读相结合
21、示例:我喜欢读书,读书是课外生活的一种方式。有时候我也从平板上读一些电子书,但我更喜欢读纸质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书由少儿读物变成了名著名篇。我从书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我感到手中有书,就像有把钥匙;心中有书,就如开启了智慧的大门。我相信生活中有书香弥漫,就会有诗意的生活。
22.B
23.内容上: ①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②使树与人的特殊关系、深厚感情更真实可感,从而突出文章中心。结构上: ③引出下文对“树文化”的思考(或者,为下文“树文化”的提出做铺垫;④首尾呼应,使童年与现在在时空和感情上对接。
24.①寄托志向情思; ②留给后代(熏陶后人),产生思考和诗意; ③传承优秀传统; ④净化心灵。
25.示例 :松柏,四季常青,景致宜人,不择环境,顽强不屈。
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