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沈从文
这是一曲牧歌,哀婉而动听;
这是一幅画卷,美丽而宁静;
这是一件艺术品,可观赏而难以触碰。
作者生平
1916年
1924年
1931年
1933年
1948年
1988年
退伍后,进京求学,在北大旁听。
开始文学创作(22),陆续在《晨报》《现代评论》上发表文章。
(29)先后在国立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大任教。
1933年和张兆和结婚,1934年完成《边城》的创作。
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曾自杀未遂,不再创作。49年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小学毕业投身行伍(14),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2年
苗汉土三家血统
走南闯北的边城浪子
活在都市的乡下人
没有文凭的北大教授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原名沈岳焕,字崇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回到阔别十余年的故乡。此时,这里已不是他一直想念的湘西了。社会的黑暗腐败,现代“文明”的精神污染,使湘西人古朴的人性发生了扭曲裂变,正在走向令人不寒而栗的方向。他深刻地感悟到:唤醒一个民族重新做人的意识,实现人与人关系的重造是必需的。
他的这种感慨和对生命的感悟,构成了《边城》的情感基础和思想基础。
散文化小说
①虚化人物。淡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型。
②淡化情节,散化结构,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性不强,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
③注重环境描写,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与传统小说相比,散文化小说注重对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生存状态等意境风俗的营造。
④在主旨表现上,更突出情调。不像传统小说一样,不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注重突出对……的情感态度、生命态度、价值判断等。
⑤语言散文化。或语言质朴、口语化,或整散结合等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散文化小说,是指将小说和散文两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散文化结构的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这类小说改变了传统小说重叙事的惯例,以抒情为主导,兼及叙事写人,表现出一种情感丰富,意味浓郁,形式灵活的新风格。
解读边城
一个节日
一条大鱼
一座边城
一些人物
一座白塔
一对矛盾
文章重点写了哪个节日,分别在哪些段落
分别用了哪些叙述方式 多次写这一节日有何作用
三 、今年的端午(8)——蓬蓬鼓声引思情
(边城赛龙舟)
四 、两年前的端午(1)——翠翠傩送初相识
(美丽的邂逅)
五 、上年的端午(3)——天保翠翠偶相见
(意外的相识)
六 、今年的端午(13)——花轿唢呐催幽情
(甜美的心事)
顺叙
插叙
插叙
顺叙
一个节日
作用:
1.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布局上的跌宕美。
2.内容上,使“翠翠的心事”有了依托,交代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充实人性美的内容。
一条大鱼
闻一多先生说,古代“鱼”是“匹偶”或“情侣”的隐语。
翠翠初遇傩送
“大鱼吃你”
一条大鱼
请找出课文中提到“大鱼”的句子,感受翠翠情感的变化。
作者是怎样借助鱼来表现主人公翠翠的心理活动?
①第四部分23/24段:“你不愿意上去,要待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你了,可不要喊救命!”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②第四部分33段: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③第五部分7段:“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④第六部分16—19段:“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 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 “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 家说我,我告给你的!”“翠翠,现在你人 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
小说中傩送对翠翠说了一句“大鱼咬你”,请体会这句话的含意以及其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所起的作用。
①一则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
②二则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使翠翠的感情倾向愈加明朗化;
③三则在天意和人为的错综复杂中展示人物性格,充满含蓄之美,而最终对爱情的强烈追求与人性含蓄化的矛盾,又无意加剧了当事者内心的痛苦。
一座边城
边城:指边地的小镇,是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空间与与地理位置看,“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它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沈从文说:“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请简要概括选文描写了哪些美
沈从文说:“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请简要概括选文描写了哪些美
边城美
青山绿水
古朴和乐
纯朴真挚
风景美
风俗美
人物美/人情美
一座边城
一座边城
1.自然环境
2.人文环境(风俗)
(1)表现了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2)全茶峒人在端午节倾城而出到河街看划船,反映了当地古老的风俗和淳朴的民风,捉鸭游戏表现军民同乐,衬托出边城和睦安乐的风貌。
(3)为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等相继出场做了铺垫。
风景古朴、清纯、自然、毫不雕琢、宁静平和,象征了纯净、原始、无污染
一些人物 人性美
阅读相关语段,找出描写相关人物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1.翠翠:纯真、可爱;孝顺懂事、善解人意;精神丰富却羞涩,内敛
2.爷爷:热心好客、善良淳朴;重义轻利、自尊自强;仁厚慈祥、深爱至亲;尽职尽责、甘守清贫
3.傩送:勇武爽朗,健壮俊美;淳朴善良,幽默风趣
4.天保:慷慨大方,豪爽直率,直接流露出对翠翠的喜爱
5.顺顺:大方洒脱,仗义慷慨
一些人物 人情美
沈从文的文字就像一阵清风拂过现代人洪波涌动的心海,像一眼清泉浇熄都市青年浮躁焦虑的心火。
故事美好得太过讨人喜欢,简单的故事、干净的文字,景和情的美水乳交融,于深处蕴藏着强烈而朴实的情感。
请你分析文章中所蕴含的几种情感。
一些人物 人情美
文章提及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体现了什么情
爷爷
翠翠
傩送
天保
顺顺
祖孙之情
男女之情
兄弟之情
男女之情
乡邻之情
清纯古朴自然的人性之美。
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不计得失,不求回报。
人与人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1、请思考沈从文想通过《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结合课文,深入探究小说主题。
《边城》所表现的人生形式确实是自然的,这里的人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造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①赞美:边城质朴的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②批判:物欲横流的现代文明和人们精神的堕落。
③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重新找回美好的人性。
主题探究
①淡化情节和结构。
致力于表达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表现出浓郁的 “形散而神不散”的乡土情结。
②强化环境,营造意境。
《边城》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吊脚楼、竹篁、端午节”等景致精心建构,以一种浓烈的“散文化”意境倾诉作者的生命体验,建构出一个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田园牧歌式”湘西风情画卷。
③蕴含音乐美和意象美的散文化语言。
如 “翠翠同黄狗躺在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白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将动态意象与生命情感体验“情景交融”,朴实本色一如湘西生活本身,营造出了清新淡雅的诗意美。
④虚化人物。
《边城》中的人物在散文化小说中被弱化,不再刻意追求人物形象的典型。
请简要概括《边城》的散文化特点
课堂小结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风声,水声,歌声,唢呐声,啜泣声,声声惊残梦。
情, 情, 情, 情, 情,情情乱人心。
乡
民
爱
手足
骨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