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台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台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3 14:5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台阶》教学设计
李森祥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扫清阅读障碍,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的大意。
2.品读细节描写,欣赏“父亲”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比,品味小说的深刻意蕴。
3.体会“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旨,理解中国式父亲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旨;
2.理解中国式父亲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陛”的古文字)
有没有同学能看出来,屏幕上这是什么字?——“陛”。
《说文解字》中对“陛”的解释是:“陛,升高阶也。”也就是说,特别高的台阶就叫做“陛”。在中国古代,“陛下”是臣子对皇帝的敬称;“陛”即指自低升高的台阶,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不难看出,台阶,象征着权力与地位。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的内容。(5min)
预设:父亲觉得自家台阶低,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辛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2.尝试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给文章划分层次。
开端(1-9段):梦想造台阶。
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想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10-16段):准备造台阶。
父亲开始了漫长的造屋准备工作。
高潮(17-25段):建造新台阶。
父亲建成了一栋有九层水泥台阶的新屋。
结局(26-32段):阶成人已老。
新屋造成了,父亲却显得失落,身体也垮了。
3.思考探究:父亲为什么要拼命努力地去建台阶呢?在文中寻找答案。
地理原因:“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
主观原因(父亲的认知):父亲总是觉得我们家“台阶低,台阶高就代表地位高”,对于父亲来说,他低眉顺眼了一辈子,和地位扯不上任何关系,所以他日夜盼望着建一栋高台阶的新屋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三、文本研读
1.“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在内容上:表明父亲不甘于低人一等,渴望受人尊敬。
在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同时又设置了悬念,为下文写父亲盖新屋造台阶埋下伏笔。
2.为了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做了哪些准备?准备的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 准备的过程充满艰辛和汗水,漫长而苦涩。
3.造好的新台阶为什么会让父亲如此“不自在”?
①经年累月的被忽视,使父亲形成了谦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在低台阶上坐习惯了,即使造好了九级台阶,坐在上面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②九级台阶建成后,家庭的贫困并没有发生实质的改变,台阶再高也不过是面子工程而已,没有实际意义。
③父亲的人生目标终于实现了,然而却没有确立更高、更有价值的新的人生目标,没有理想的牵引,生活失去了方向。
四、形象小结
1.文中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
预设:
这是一位老实厚道、低眉顺眼、含辛茹苦一辈子的父亲;
是一位淳朴善良、内向谦卑、不怕千辛万苦的父亲;
是一位不甘人后、倔强执拗、渴望得到尊重的父亲;
是一位勤劳、坚韧不拔,在奋斗中随岁月老去的父亲……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他代表着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艰苦创业,支撑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发展的草根阶层。
2.“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建成高台阶后,父亲又怅然若失。对于父亲而言,台阶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预设:台阶是父亲的物质期待;台阶是父亲的精神追求;台阶是人格的尊严,对于获得他人尊重的渴望;台阶是毕生追寻的梦想,一生的精神追求……
台阶,既象征着父亲对社会地位的不懈追求,也象征着中国农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求发展的一种精神。
3.文章结尾,作者写道:“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似乎是一个出人意料又令人感伤的结局,这句话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里的“老”既指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受伤,无法再操持农活;更是指儿子感受到父亲心灵世界的“老化”,父亲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也同时失去了奋斗目标。
结尾悲凉地道出了中国农民再辛勤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的残酷现实。这样的结局,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以及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的希望。
五、课堂论辩
文中的父亲不甘心自家的台阶低,经过大半辈子的努力,终于造成了一栋九级台阶的新屋,实现了自己一生的愿望,但他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你认为这值得吗?
(小组讨论,表明观点,针对辩题展开课堂辩论。)
预设1:
不值得。虽然修房盖屋是一个家庭的大事,但也应该量力而行,不可过于超前,尤其是在经济状况不好的时期或地区。而父亲为了造一个高台阶,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牺牲了自己大半辈子的时间和精力,这纯粹是自讨苦吃。为了一个虚幻的荣誉,得不偿失。
预设2:
值得。地位与尊重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的,而对新屋的要求则是父亲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从这一点来看,父亲的做法符合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心理,没有对与错,值得不值得也不是旁人能说清的。每个人的生活目标不一样,结果是怎样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人生若是没有目标,那么生命就谈不上任何意义了。
预设3:(或教师相机总结)
不能一概而论。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安居乐业,乐业的前提是安居。能否安居,不仅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质量问题,更是一个人所处社会阶层的标志,是成功与否的象征。父亲是典型的中国式农民,对房子的执着追求成为了他的“人生目标”。从父亲自己的心理角度而言,房子满足了他,但从一个更理性的角度去看,这种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
课堂总结
本文叙述了父亲为造新屋、砌台阶而拼命苦干的一生,侧面表现了劳动人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况,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之情,及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