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估测中符合实际的是
A.一根筷子的长度约为24 mm
B.做一次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5 min
C.一个篮球的质量约为 200 kg
D.中学生步行速度为 15 m/s
2.小明利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时,得到了以下五个数据:13.54cm、13.53cm、13.25cm、13.55cm、13.53cm。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明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B.第三个数据是错误的
C.本次测量的结果是13.48cm
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
3.2024年10月27日7点30分,2024成都马拉松在成都市金沙遗址博物馆鸣枪起跑,赛道途经天府广场、杜甫草堂、环球中心等著名地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赛选手的奔跑不属于机械运动
B.参赛选手不可能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C.以奔跑的选手为参照物,杜甫草堂的树木是静止的
D.终点裁判以“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快慢
4.甲、乙、丙三人各乘一辆直升机,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乙看到甲机匀速上升,丙看到乙机匀速下降,甲看到丙艇匀速上升,则甲、乙、丙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A.甲和乙匀速下降,且,丙静止
B.甲和乙匀速下降,且,丙匀速上升
C.甲和乙匀速下降,且,丙匀速下降
D.甲匀速下降,乙匀速上升,丙静止不动
5.我国百米短跑运动员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上以9秒83的成绩闯入田径男子100米决赛,打破亚洲纪录。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奔跑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苏炳添是静止的
B.最终评定苏炳添跑得快,是利用了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
C.苏炳添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10.17m/s
D.在奔跑过程中,苏炳添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
6.如图所示是小刚同学研究玩具小车在水平路面上直线运动时绘制的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s末小车的速度为5m/s B.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C.小车做的是减速运动 D.小车在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0cm
7.关于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匀速直线运动中,v与s和t均无关,是一个定值
B.匀速直线运动中,由公式可知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C.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可近似的认为做匀速直线运动
D.变速运动中可以用平均速度精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8.甲、乙、丙三人沿同一条直线去往同一个地方,如图所示为他们从出发到达同一地方的距离s与运动时间t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人同时从同一个地方出发
B.0~4s内,甲的平均速度为2m/s
C.0~10s内,乙做加速运动,乙和丙二次相遇
D.丙比乙后达到目的地,从出发到目的地的过程中,丙的平均速度更小
9.对物理量的估测,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功之一.下列估测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上课铃声的长度约5min B.课桌的高度约80cm
C.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 D.上一节课的时间为500s
10.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象(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在做加速直线运动 B.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C.若以乙为参照物,甲往东运动 D.经过3s,甲乙相距12m
11.下列有关匀速直线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由运动时间决定
B.根据v=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C.汽车沿平直公路每分钟行驶的路程均为1000米,则汽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D.根据s=vt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成正比
12.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东运动,它们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内,乙物体的平均速度是
B.第末,甲、乙相距
C.甲物体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D.内,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
二、填空题
13.”频闪照相”常用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右图是某小球运动时每隔0.1 s的频闪照片,A、B、C是小球运动过程中连续的三个位置由图可知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通过的路程是 cm,此过程中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cm/s.
14.学完测量知识后,炎炎进行读数练习。炎炎读出图甲(A)中木块长度是 cm,图甲(B)中木块长度是 cm,如图乙所示是炎炎用停表记录自己绕操场慢跑一圈的时间,此时停表示数为 s。
15.战斗机巡航的速度为500m/s,合 km/h。战斗机飞行过程中需要加油机适时加油,那么,当加油机在空中给战斗机加油时,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是 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是 的。
16.如图所示,利用每10s闪光一次的频闪照相机,先后两次拍摄的小车运动照片,其中表示小车可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片是 (选填“甲”或“乙”);设图甲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图乙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则从图中可以看出 (选填“>”、“<”或“=”),图乙中小车从B点运动到E点的过程中,所用的时间是 s。
17.A、B两个小球在水中下落,如图所示是用水下照相机拍摄到的两个小球经过某区域时的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相等,闪光灯每隔0.1s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由图可知,A小球做 (选填“变速”或“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相同路程,A、B两个小球所用时间之比为 ,A、B两个小球的速度之比为 。
三、作图题
18.乘“水上巴士”游船,领略壶山兰水画卷之美。甲、乙两艘游船从北大码头到白塘科第坊码头匀速航行分别用时0.8h和1.1h,此线路长8.8km。请在图中分别画出甲、乙两艘游船在此航程中的s﹣t和v﹣t的对应图像。
四、实验探究题
19.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 。
(2)实验中把斜面的坡度放置的较小,这样做的目的是 。
(3)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选填“大”或“小”,说明小车是在做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直线运动。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段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
20.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 (选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小车运动的上半程AB段距离 cm,如果小车在BC段运动的时间为2s,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 m/s。
(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______。
A. B.
C. D.
(5)小车在AC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中点时的速度为,经过路程中点时的速度为,则 (选填“>”“<”或“=”)。
五、综合题
21.2023年10月28日,秋风和煦,彩旗飘扬。
(1)入场式结束后,举行了庄严肃穆的升国旗仪式,全体师生奏唱国歌,几位同学对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进行了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___________;
A.20s B.50s C.3min D.5min
(2)小刚同学注意到,学校的国旗旗杆大约有四层楼高,因此对旗杆高度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___________;
A.6m B.12m C.20m D.30m
(3)小智同学担任男子200米比赛的计时员,他用停表测量了3号选手所用的时间,如图1所示,则3号选手的成绩是 s;
(4)田赛赛场同样精彩纷呈,裁判老师使用皮卷尺来测量运动员们的跳远成绩,如图3所示,将零刻线固定在起跳线处,然后将卷尺拉出,笔直地铺在沙坑上。在试跳阶段,几位同学读出了运动员的成绩,并用不同的形式记录下来,其中肯定有误的是___________;
A.3.425m B.36.85dm C.415cm D.4375mm
(5)跳远比赛中,一名运动员落地后,身体碰到了放在一旁的皮卷尺,卷尺弯曲了一些,如果不及时调整,则测得的成绩(跳远距离)将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六、计算题
22.如图所示,电动独轮平衡车深受年轻人的青睐。爸爸给小东也买了一辆平衡车做礼物,平衡车的一些参数如表格所示。小东在广场上的水平路面上以最高速度匀速骑行了。若小东的质量为,求:
(1)小东骑行的距离;
(2)小东在水平路面上骑行时,车对地面的压强;(,车对地面的压力等于人和车受到的总重力)
(3)若骑行平衡车时所受阻力为人和车总重的0.1倍,则小东在水平路面上以最高速度匀速骑行时,平衡车的功率。
平衡车参数
净重 含电池组
最高车速
轮胎接地面积
23.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 km,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 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 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 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24.公路测速仪的工作原理是:传感器发出的超声波遇到汽车后反射回传感器,传感器收到信号后自动计算出汽车与传感器的距离,并显示汽车的距离s与时间t的图像,超声波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
(1)若传感器在发出信号后0.2s收到从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则汽车反射声波时距传感器的距离是多少?
(2)若某路段设计最高时速为80km/h,测速仪显示汽车的s-t图像如图乙所示,请判断该车有没有超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解答】 A.一根筷子的长度约为22-25 cm(220-250 mm),24 mm远低于实际值,故A错误;
B.中小学课间活动时间通常为10分钟,眼保健操时长约为4-5分钟,符合实际,故B正确;
C.标准篮球质量约为600 g左右,200 kg相当于4个成年人的体重,明显不符,故C错误
D.中学生步行速度约为1.1-1.4 m/s,15 m/s(54 km/h)接近汽车行驶速度,远超实际,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首先要对相关物理量有个初步的认识,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经过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换算,最后判断符合要求的是哪一个。
2.【答案】C
3.【答案】B
【解析】【解答】A、参赛选手在奔跑过程中,其相对于地面或周围的地标等物体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参赛选手的奔跑属于机械运动,故A错误。
B、在马拉松比赛中,赛道有弯道,且选手们的速度会因体力、策略等因素而变化,不可能一直保持快慢不变且沿直线运动,所以参赛选手不可能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
C、以奔跑的选手为参照物,杜甫草堂的树木相对于选手的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树木是运动的,故C错误。
D、终点裁判是通过比较选手们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来判断运动快慢的,即“相同路程比时间”,而不是“相同时间比路程”,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或者一个物体的某些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的位置,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过程。
(2)匀速直线运动是指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
(3)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了,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物体就是静止的。
(4)终点裁判是通过比较选手们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来判断运动快慢的。
4.【答案】B
【解析】【解答】楼房和地面的运动状态一致,所以楼房和地面相对静止,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说明甲相对于地面匀速下降,乙看到甲匀速上升,说明乙相对甲匀速下降,而且v乙>v甲,甲看到丙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丙可能停在空中,也可能匀速上升,也可能匀速下降,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分析】物体相对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静止,本题中丙的运动状态较为难判断,甲匀速下降,看到丙匀速上升,所以丙可能静止,也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但是速度小于甲。
5.【答案】C
【解析】【解答】A.苏炳添在地面上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苏炳添是运动的,故A错误;
B.最终评定苏炳添跑得快是利用了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故B错误;
C.平均速度
故C正确;
D.苏炳添奔跑过程中的快慢在不断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2)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较路程和相同路程比时间;
(3)根据速度公式求出苏炳添全程的平均速度;(4)奔跑过程中运动快慢是变化的。
6.【答案】B
【解析】【解答】A.根据图像,小车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4s末小车的速度为2m/s,A不符合题意;
BC.根据图像,小车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做匀速直线运动,B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D.小车在10s内通过的路程是s=vt=2m/s×10s=20m,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计算速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时,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s=vt,计算路程。
7.【答案】A
【解析】【解答】AB.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是确定的,与路程s、时间t的大小无关,故A正确,B错误;
C.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着的汽车,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做变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变速运动中,可以用平均速度粗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物体运动的路线是直线,速度保持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和路程、时间无关;变速运动时,一般利用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的快慢。
8.【答案】B
9.【答案】B
【解析】【解答】解:
A、中小学课间活动一般是10min,上课铃声长度在10s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故B符合实际;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 m/s≈1.1m/s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中小学一节课的时间一般在40min到50min之间.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10.【答案】B
【解析】【解答】A.根据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分析,由图可知,甲和乙的s-t图线都是正比例图线,说明它们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比较速度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通过的路程,所以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故B正确
C.根据运动的相对性分析,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若以乙为参照物,甲往西运动,故C错误;
D.根据图像计算速度,根据 速度公式计算路程分析解答,由图可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
经过3s,甲的路程
s甲1=v甲t=1.2m/s×3s=3.6m
乙的路程
s乙1=v乙t=4m/s×3s=12m
甲乙相距
Δs= s乙1- s甲1=12m-3.6m=8.4m
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 首先,要看清纵横坐标的物理里,同时要注意单位;其次,要看懂随着横坐标的变大,纵坐标是如何变化的;最后,要学会利用控制变里法比较不同物体的速度大小,所谓的“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11.【答案】D
【解析】【解答】AB.匀速直线运动的与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无关,故AB错误;
C.汽车沿平直公路每秒钟行驶的路程相同,则说明物体的平均速度相同,故C错误;
D. 根据s=vt可知,物体速度不变,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成正比 ,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 v= ,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
2、速度的计算: v= ,相同时间下物体的路程大,则速度大,相同路程下,物体的时间小速度大,当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长。
12.【答案】D
【解析】【解答】A.在0~4s中,乙运动的路程是8m,时间是4s,平均速度为:,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C.图中,甲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为匀速直线运动,计算速度为:
第末,甲的路程为:,
第末,乙的路程为s乙=8m,则甲、乙相距:,故B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图中,乙在第2s后静止,路程为8m,而甲在第4s后路程就超过8m并继续向东行驶,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根据路程-时间图像,利用,计算速度;根据s=vt,计算路程,判断两物体的距离差;时间改变,路程不变时,物体静止,以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静止的物体向后运动。
13.【答案】3.83;19.15
【解析】【解答】(1)根据刻度尺的测量原理可知, 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通过的路程约为3.83cm;(2)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可知,此过程中小球的平均速度为。
【分析】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通过的路程根据刻度尺的测量原理即可得知,需要注意的是刻度尺的读数需要估读,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时间间隔为0.2s,结合速度的计算公式即可求解。
14.【答案】3.0;3.00;217.5
15.【答案】1800;静止;运动
【解析】【解答】(1)战斗机巡航的速度为500m/s=500×3.6km/h=1800km/h;
(2)当加油机在空中给战斗机加油时,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战斗机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的位置发生改变,战斗机是运动的。
【分析】(1)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2)根据参照物的知识解答。
16.【答案】甲;=;33
【解析】【解答】根据甲图,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图乙,相同时间的路程不同,是变速运动;甲中40s通过的路程1200m,乙图40s,通过的路程为1200m,则平均速度v1=v2,从B到E的路程和时间,计算速度为。
【分析】相同时间的路程相同,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同,是变速运动;根据,计算速度。
17.【答案】匀速;3∶2;2∶3
【解析】【解答】由图示知,在相同的时间内,A、B两小球通过的路程相等,所以都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闪光灯每0.1s闪亮一次,则由最高点到最低点,A所用的时间t1=3×0.1s=0.3s,B所用的时间t2=2×0.1s=0.2s,A、B两个小球所用时间之比t1∶t2=0.3s∶0.2s=3∶2,据得,两个小球的速度之比
【分析】根据距离相同和时间相同,判断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 计算速度。
18.【答案】
【解析】【解答】 据题可知,船只的运动距离为8.8km,甲、乙两艘游船的运动时间为0.8h,1.1h,根据速度公式可知;,据此作图
【分析】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题目中甲乙在0.8h 1.1h通过的距离为8.8km,计算甲乙的速度。
19.【答案】(1)刻度尺
(2)方便计时
(3)大;加速
(4)大
【解析】【解答】(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小车运动的距离以及运动时间,故需要的测量工具为秒表和刻度尺,故答案为:刻度尺;
(2)实验中把斜面的坡度放置的比较小,小车运动的较慢,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计时,故答案为:方便计时;
(3)由实验可以看出小车在下滑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在做加速直线运动,故答案为:大;加速;
(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测量的时间偏小,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可知,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故答案为:大。
【分析】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原理为,用秒表测量运动的时间,利用刻度尺测量运动的路程。
20.【答案】(1)
(2)小;便于测量时间
(3)40.0;0.2
(4)B
(5)<
21.【答案】(1)B
(2)B
(3)40
(4)C
(5)偏大
【解析】【解答】(1)根据实际,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大约是48s,最接近实际的是50s,B符合题意。
故选B。
(2)一层楼高约为3m,四层楼高约为:4×3m=12m,B符合题意;
故选B。
(3)图中,秒表的分针指向0min后超过半格,秒针指向40s,时间是40s,则选手的成绩为40s。
(4)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测量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根据ABD的数据可知,这三次数据都进行了估读, C选项中数据没有估读,读数错误,B符合题意。
故选C。
(5)由于卷尺弯曲,且零刻线已固定,因为卷尺弯曲,使读出的数值偏大。
【分析】(1)升旗时间约50s;
(2)根据楼层高度和楼层数,计算升高的高度;
(3)根据秒表的分钟指针和秒钟指针位置,测量时间;
(4)测量长度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卷尺弯曲,使测量的长度偏大。
(1)根据我国相关法规,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大约是48s,所以最接近实际的是50s。
故选B。
(2)一层楼高约为3m,四层楼高约为
4×3m=12m
故选B。
(3)由图可知,秒表的分针指向0min,超过半格,秒针指向40s,时间是40s,此时3号选手的成绩为40s。
(4)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长度的测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根据ABD的数据可知,这三次数据都进行了估读, C选项中数据没有估读。
故选C。
(5)由于卷尺弯曲,且零刻线已经固定在起跳点,若不及时调整会因为卷尺弯曲使读出的数值偏大。
22.【答案】解:(1)小东3min骑行的距离:
(2)小东在水平路面上骑行时,车对地面的压力:
车对地面的压强:
(3)骑行平衡车时所受阻力:
因为匀速行驶,所以牵引力:
平衡车的功率:
答:(1)小东3min骑行的距离是900m;
(2)车对地面的压强是;
(3)平衡车的功率是275W。
【解析】【分析】(1)根据s=vt计算小东3min骑行的距离;
(2)小东在水平路面上骑行时,车对地面的压力,根据计算车对地面的压强;
(3)骑行平衡车时所受阻力为人和车总重的0.1倍,根据二力平衡求出牵引力,根据求出平衡车的功率。
23.【答案】(1)100km/h
(2)600m
【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两地的距离为900km,运动的时间为9h,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可知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2)火车的速度为,火车完全通过桥梁的时间为25s,结合速度的计算公式可知火车的长度为。
【分析】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为,火车过桥时,火车的车头进入桥梁,火车的车位离开桥梁,所用的时间为25s,结合速度的计算公式可知火车的长度为600m。
24.【答案】解:(1)传感器在发出信号,超声波从发出到汽车的时间
由可得,汽车反射声波时距传感器
s=s声=v声t=340m/s×0.1s=34m
(2)由s-t图像可知,该车为匀速直线运动,行驶路程s车=300m,所用时间t车=12s,则该车速度
所以该车超速了。
答:(1)汽车反射声波时距传感器的距离是34m;
(2)该车超速了。
【解析】【分析】(1)已知传感器在发出信号后0.2s收到从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可计算声音从传感器到物体的时间,根据公式s = vt求汽车距传感器的距离。
(2)根据s-t图像求得该车速度,然后与设计最高时速为80km/h,比较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