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华为AI音箱的人设“小艺”定位是“专业调音的智慧管家”,将“小艺小艺”作为唤醒词,可轻松开关电灯、调节空调温度等,“小艺”还拥有超多技能,从搜地图、学英语到讲儿童故事应有尽有。丰富你的听觉内容,只需一句话即可控制多款家电。下列有关“小艺”涉及到的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艺”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人们听见“小艺”讲故事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
C.“小艺”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们的耳朵
D.人人都能唤醒“小艺”是因为每个人的音色都相同
2.小聪特别喜欢拉二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弦不需要振动就能发出声音
B.手指按压弦的不同位置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色
C.用力拉就能提高二胡声音的音调
D.二胡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人小聪耳朵的
3.“小度在家”是百度AI首款智能视频音箱,如图所示。通过连接Wi﹣Fi可以让用户以自然语言对话的交互方式,实现影音娱乐、信息查询、生活服务、出行路况等800多项功能的操作。关于“小度在家”,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小度在家”可以直接根据用户的语音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小度在家”发出的声音不是靠振动产生的
C.用户对“小度在家”发布指令,小度小度,大点儿声,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D.人们可以分辨出“小度在家”模仿的各种动物的叫声,根据的是声音的音色
4.如图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乒乓球被发声的音叉弹开表明音叉在振动
B.图乙中深海探测仪利用次声波进行回声定位探测
C.图丙中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D.图丁中防噪耳罩通过防止噪声发生地方控制噪声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火车轨道的枕木下垫有大量石子,目的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乙图:利用超声波探测海底深度,运用了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其他声波的特点
C.丙图:城市中的噪声监测仪,数字55.8后的单位应该是dB
D.丁图: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波形图中,可看出上面的音叉发声音调低
6.以下有关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声波从水里传到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将变大
C.在简谱中,“5”比“2”的音调高
D.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7. 一艘科考船行驶在某海域对该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s、0.14s、0.26s、0.16s、0.30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下列哪个图所示( )
A. B.
C. D.
8.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钟振动而产生的
B.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用不同的力度敲击同一编钟,声音的音调不同
D.只要敲击编钟,听力正常的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9.如图所示,超声波探伤仪能够快速便捷、无损伤、准确地对工件内部的裂纹、焊缝、气孔、砂眼等多种缺陷进行检测,广泛应用于电力、石化、航空航天、铁路交通等领域。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超声波的产生不需要物体振动
C.发射火箭时,震耳的轰鸣声也属于超声波
D.超声波探伤仪主要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
10.通过观察音叉、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种不同乐器发出的波形整体上疏密程度是相同的,即音调相同
B.甲乙丙三种波的形状不同,即音色不同
C.甲乙丙的响度、音调、音色都不相同
D.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11.能用来探究影响声音音调高低因素的是 ( )
A.图甲,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
B.图乙,收音机播音时,喇叭前方烛焰摇晃
C.图丙,手指蘸湿摩擦杯口,不断改变杯中水量
D.图丁,敲敲时,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
12.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B.因为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所以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D.歌唱家唱出的歌声是由的他的声带振动而产生的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是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击鼓表演的情景。鼓声是由鼓面 产生的,通过 传到现场观众耳中。改变敲击鼓面的力度可以改变声音的 (选填“音调”或“响度”)。
14.如图所示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的口哨棒棒糖(棒棒糖形状和口哨一样),既可以吃,又可以当口哨,口哨响是因为 (选填“空气柱”或“棒棒糖”)振动。接着她又按照商家赠送的小乐谱吹起口哨,老师把她吹的几种声音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 ;响度相同的是 。
15.如图是课本中探究声现象的四个实验情景,它们分别研究什么问题?请将下面的横线补充完整。(以下均选填:“音调”“响度”“音色”“介质”“能量”或“信息”)
(1)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
(2)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得越快, 越高;
(3)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 越大;
(4)丁实验说明声波能传递 。
16.《曹刿论战》中曹刿善于利用鼓声。鼓声震耳欲聋形容鼓声的 大,人们是依据 区别鼓声和钟声的(以上两空选填声音的特性)。战场上常用“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作为命令,说明声可以传递 。
17.如图,在击鼓传花游戏中,鼓响花传,鼓停花止,这主要是利用鼓声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当用较大的力敲鼓时,鼓声的 会增大。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诗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弹琴之前“转轴”是为了改变弦的松紧程度,从而改变弦发声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18.2023长春金秋文旅消费季重点项目——“雅韵金秋”中外名曲交响音乐会在长影音乐厅奏响。
(1)如图是演奏家演奏二胡,二胡发声是因为琴弦在 ;
(2)演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3)乐声通过 传到观众的耳朵;
(4)观众在演出期间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静音,目的是为了在 减弱噪声。
三、实验探究题
19.噪声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小明想制作一个防噪声耳罩。他通过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做耳罩的填充物。实验器材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 ;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填充材料,他设想了以下A、B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方案;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听到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一边后退,直到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3)小明选择方案,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中隔音性能最好的是 ;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塑料
响度 较响 较响 弱
距离/m 1.5 3 0.5
(4)实验过程中应将声源响度适当 (选填“调大”或“调小”),因为声源响度越大时,人要听不到声音时与声源的距离将越 (选填“大”或“小”),导致实验在教室中难以进行,同时在比较不同材料时声源响度应 (选填“随材料而改变”或“保持不变”)。
20.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它振动。
(1)小明保持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刻度尺,刻度尺振动发出声音的 发生变化。
(2)小明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刻度尺,刻度尺振动发出声音的 发生变化。
(3)小明在实验时发现:刻度尺伸出桌面太长,无论怎样用力拨动都听不到刻度尺发声,原因是 。
21.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晓华和丽丽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 如图甲所示,晓华敲击鼓面可观察到纸屑弹跳起来,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纸屑的作用是 。
(2)如图乙所示,丽丽将两个相同的音叉放在两张分开的桌面上,敲响右边的音叉后,左边的音叉也发出了声音,并将泡沫塑料球弹起,这说明 可以传声。
(3) 如图丙所示,晓华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用抽气筒将内部空气抽出来,丽丽在旁边听到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但是没有完全消失,她觉得是抽空气无法被抽完导致,经过科学的推理,若将钟罩抽成真空,闹铃声将消失,说明 不能传声。
(4) 实验完成后,晓华高兴得高歌一曲,丽丽却很嫌弃,觉得完全是噪声,用软质海绵耳塞堵住了耳朵,丽丽是在 (选填“产生阶段”、 “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了噪声。
(5)隔着三个教室的秋秋老师都被晓华的歌声打搅了,说明晓华声音的 (选填“响度大”、 “音调高”和“音色好”)。
四、综合题
22.如图1的导盲杖说明书如表所示,导盲杖发出的声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手柄接收回波后通过振动提醒盲人前方有障碍物。人、蝙蝠发声和听觉频率范围如图2所示。(15℃时声速为340m/s)
说明书(节选)
声频率 40000Hz
与障碍物距离/m 1~1.5 0.5~1 0~0.5
手柄每秒振动次数 1 2 3
(1)导盲杖发出的是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2)导盲杖主要利用了声可以传递 (“信息”或“能量”);
(3)若气温15℃时导盲杖发出声后0.005s接收到回波,则它与障碍物的距离是 m,根据表中信息推断此时导盲杖手柄每秒振动 次;
(4)蝙蝠 (选填“能”或“不能”)发出与导盲杖相同频率的声波;
(5)导盲杖、蝙蝠都利用了回声定位技术测距离,该技术是否能用于测量宇宙飞船与其他星球之间的距离? ,理由是 。
五、作图题
23.如图1所示,根据给出的某一声音波形图,请在图2中画出响度相同,音调是原来两倍的声音波形图。
六、计算题
24.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正对山崖行驶,鸣笛后3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汽车在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2)声音在这段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3)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多远?
25.为了监测超速行驶的违法行为,公路上常常设置有超声波测速仪,如图为某公路直线路段的一处测速仪,测速仪能发射和接收超声波。当行驶的小轿车与测速仪距离时如图甲,测速仪向小车发出超声波,超声波“追上”小轿车时,小轿车刚好运动到点如图乙。测速仪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时。已知此路段限速为,超声波的速度为。试计算下列问题:
(1)超声波传播的距离总共是多少?
(2)小车运动的路程为多少?
(3)说明小车在此路段是否超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解答】 A、所有的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听见“小艺”讲故事的声音频率应高于20Hz,低于20000Hz,故B错误;
C、“小艺”和人之间隔着空气,“小艺”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们的耳朵,故C正确;
D、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每个人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 (1)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频率小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4)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答案】D
【解析】【解答】A、 弦需要振动就能发出声音,A错误;
B、 手指按压弦的不同位置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B错误;
C、 用力拉就能提高二胡声音的响度,C错误;
D、 二胡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D正确;
综上选D。
【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3.【答案】B
【解析】【解答】A.小度在家,根据用户的语音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错误,B符合题意;
C.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用户对“小度在家”发布指令,小度小度,大点儿声,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大小,即声音的响度,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人们可以分辨出“小度在家”模仿的各种动物的叫声,因不同动物的音色不同,故根据的是声音的音色,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大小指响度;不同发声体音色不同。
4.【答案】A
【解析】【解答】A.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该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A符合题意;
B.深海探测仪利用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探测的,B不符合题意;
C.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编钟发出声音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C不符合题意;
D.戴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发声体弹开乒乓球,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深海探测器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发声体的大小不同,音调不同;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是声源处。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D
【解析】【解答】根据各点超声波的回声时间判断,时间越短,说明到达水面的距离越小,位置越高,最高点是C,其次是D点和C点,A和E点最低,且相同,根据分析,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结合接收到回声的时间,根据公式s=vt,结合判断距离大小。
8.【答案】A
9.【答案】D
10.【答案】C
11.【答案】C
【解析】【解答】 A、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是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故A错误;
B、室内收音机放音时,喇叭前方烛焰摇晃,表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B错误;
C、手指蘸水摩擦杯口时,杯子由于振动发声,改变注入杯中水量,水量越多,杯越不容易振动,杯子振动越慢,频率就越低,音调越低,此实验是用来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故C正确;
D、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力越大,鼓面的振动幅度增大,响度就增大,是探究影响声音的响度的因素,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B、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
C、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D、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12.【答案】D
【解析】【解答】A.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A不符合题意;
B.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不符合题意;
C. 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不符合题意;
D. 歌唱家唱出的歌声是由的他的声带振动而产生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声音是由振动而产生的。
13.【答案】振动;空气;响度
【解析】【解答】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敲鼓时,鼓发声,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
空气能传播声音,观众听到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改变敲击鼓面的力度,鼓面振动幅度变大,振幅大,响度大。
【分析】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发声体的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
14.【答案】空气柱;甲乙;甲丙
【解析】【解答】吹口哨发出的声音,是由口哨内部空气柱振动产生的。从甲、乙、丙三幅图知道,甲和乙在振动频率是相同的,所以音调相同的。甲和丙振幅相同,响度是相同的。
综上 第1空、空气柱; 第2空、甲乙; 第3空、甲丙。
【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15.【答案】(1)介质
(2)音调
(3)响度
(4)能量
【解析】【解答】(1)甲中听不到真空罩中闹铃的声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2)乙图中钢尺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
(3)丙图中音叉的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
(4)丁图中火焰会晃动,说明声能传递能量。
【分析】(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
(3) 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
(4)声能传递能量。
16.【答案】响度;音色;信息
17.【答案】信息;响度;音调
【解析】【解答】 在击鼓传花游戏中,鼓响花传,鼓停花止,这主要是利用鼓声来传递 “信息”;
当用较大的力敲鼓时,鼓面振动的幅度会加大,即鼓声的“响度”会增大;
弹琴之前“转轴”是为了改变弦的松紧程度,从而改变弦振动的快慢,即改变弦振动的频率,多而改变弦发声的“音调”;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第1 空应填:“信息”,第2 空应填:“响度”,第3 空应填:“音调” 。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18.【答案】振动;音调;空气;声源处
19.【答案】(1)机械闹钟
(2)B
(3)泡沫塑料
(4)调小;大;保持不变
【解析】【解答】(1)音叉和闹钟都能够发出声音,但闹钟的声音稳定且有规律,而音叉的声音不稳定,实验时,选择闹钟作为声源合理。
(2)实验中,人耳听到的响度无法测量,只能凭感觉判断,实验数据不可靠;
若通过比较到鞋盒的距离判断隔音效果,距离可以测量,有可靠的实验数据,能够判断隔音效果。
(3)根据实验数据,利用泡沫塑料时,在很短的距离就听不到声音了,泡沫塑料隔音效果最好。
(4)响度越大,相同介质中能够传播越远,实验中应将声源响度调小,响度越大时,人要听不到声音需要的距离越大,在教室中难以进行,在比较不同材料时,铃声响度应保持不变。
【分析】(1)实验时,选择闹钟为声源,声音稳定;
(2)根据人耳听声,没有可靠数据,根据人停不到声音的距离判断隔声效果,有数据进行比较;
(3)相同响度的声音,听不到声音的距离短,则隔声效果好;
(4)声音的响度越大,传播越远。
(1)音叉和闹钟都能够发出声音,但闹钟的声音稳定且有规律,而音叉的声音不稳定,所以可以选择闹钟作为声源较为合适。
(2)在第一种方案中,由于人耳听到的响度无法测量,只能凭感觉判断,没有可靠的实验数据;
在第二个实验方案中,通过比较到鞋盒的距离判断隔音效果,因为距离可以测量,有可靠的实验数据,能够较好的判断隔音效果。
(3)由实验数据知道,利用泡沫塑料作为填充物时,在很短的距离时就听不到声音了,所以其隔音效果最好。
(4)[1][2][3]声音的响度越大,相同介质中能够传播越远,实验过程中应将声源响度调小,因为铃声响度越大时,人要听不到声音时与声源的距离将越大,导致实验在教室中难以进行,同时在比较不同材料时铃声响度应保持不变。
20.【答案】(1)响度
(2)音调
(3)刻度尺的振动频率小于20 Hz
【解析】【解答】(1)实验时,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改变拨动刻度尺的力度,刻度尺的振幅不同,声音的的大小变化,即响度发生变化;
(2)拨动刻度尺力度相同,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刻度尺振动快慢变化,则频率变化,音调受振动频率的影响,声音的音调改变;
(3)人耳听声范围是20Hz~20000Hz,当刻度尺伸出桌面太长,拨动刻度尺时,振动慢,若振动频率小于20Hz,人听不到刻度尺的声音。
【分析】(1)发声体的振幅改变,响度改变;
(2)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改变,音调改变;
(3)人耳听声范围是20Hz~20000Hz,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人不能听到。
21.【答案】(1)将鼓面的微小振动放大
(2)空气
(3)真空
(4)人耳处
(5)响度大
【解析】【解答】(1)晓华敲击鼓面可观察到纸屑弹跳起来,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纸屑的作用是将鼓面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丽丽将两个相同的音叉放在两张分开的桌面上,敲响右边的音叉后,左边的音叉也发出了声音,并将泡沫塑料球弹起,这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3)晓华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用抽气筒将内部空气抽出来,丽丽在旁边听到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但是没有完全消失,她觉得是抽空气无法被抽完导致,经过科学的推理,将钟罩抽成真空,闹铃声将消失,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4)用软质海绵耳塞堵住了耳朵,丽丽是在人耳处减弱了噪声。
(5)隔着三个教室的秋秋老师都被琳琳的歌声打搅了,说明琳琳歌声的响度大。
故答案为:(1)将鼓面的微小振动放大 (2)空气 (3)真空 (4)人耳处 (5)响度大。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纸屑可以将物体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
(4)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5)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22.【答案】超声波;信息;0.85;2;能;不能;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解答】(1)由表格数据可知,导盲杖发出的声音频率为40000Hz大于20000Hz,为超声波;
(2)导盲杖发出的声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手柄接收回波后通过振动提醒盲人前方有障碍物,主要利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
(3)若气温15℃时导盲杖发出声后0.005s接收到回波,则它与障碍物的距离是:
0.5m<0.85m<1m,由表格可知,此时导盲杖手柄每秒振动2次;
(4)由图2可知,蝙蝠的发声频率为1000~120000Hz,导盲杖的发声频率为40000Hz,在蝙蝠的发生频率范围之内,因此蝙蝠能发出与导盲杖相同频率的声波;
(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由于太空中没有空气,而真空不能传声,因此该技术不能用于测量宇宙飞船与其他星球之间的距离。
故答案为:(1)超声波;(2)信息;(3)0.85;2;(4)能;(5)不能,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 (1)频率小于20Hz的声叫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波;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3)根据s=vt和回声测距的知识求出它与障碍物的距离;由表中信息推断此时导盲杖手柄每秒振动的次数;
(4)由导盲杖的说明书可知导盲杖发出声波的频率;根据图2可知蝙蝠发声的频率范围,据此判断;
(5)真空不能传声。
23.【答案】
【解析】【解答】由图1可知,响度相同,振幅相同,音调是原来的二倍,频率是原来的二倍,如图所示:
【分析】响度和振幅有关;音调和频率有关。
24.【答案】解:(1)汽车在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路程为
(2)声音在这段时间内传播的距离为
(3)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距离为
答:(1)汽车在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路程为;
(2)声音在这段时间内传播的距离为;
(3)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
【解析】【分析】(1)根据s=vt,计算路程;
(2)利用声音的速度和时间,计算声音通过的路程;
(3)结合回声和距离差,计算距离。
25.【答案】(1)由可得,超声波传播的距离:
(2)因测速仪与汽车的距离等于超声波通过路程的一半,
所以,,
则小车运动的路程:
(3)汽车通过段路程所用时间:
,
汽车的速度:
,
由可知,小车在此路段超速了
【解析】【分析】(1)题干中已知超声波的速度以及超声波运动的时间,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即可求解超声波传播的距离;
(2)已知OA段的距离,根据题意可知超声波从O点到达B点再返回O点,总共用时0.3s,可知测速仪与汽车的距离为超声波通过路程的一半,在第一问中已经求解了超声波传播的总距离,即可求解OB段的长度,小车的运动距离为OB段与OA段距离之差;
(3)在第二问中已经求解AB两点点之间的距离,小车通过AB段的时间为超声波通过OB段所用时间的两倍,可知小车运动的时间为0.15d,结合速度的计算公式可求解小车的速度,即可判断小车是否超速。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