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怜悯是人的天性
1.明确文章结构,掌握文本论证思路。
2.通过细读、对比阅读等多种形式,提升文本理解能力。
3.提升辩证思维的意识,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一、课堂导入
真、善是东西方文化共同追求的人性光辉。追求不加掩饰的流露和发自心底的呼声,没有表演成分,这就是真诚;见人有难,怜悯之情油然而生,进而施以援手,这就是善。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卢梭(1712—1778)
【教学过程】
卢梭(171-1778),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专制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许多作家。 卢梭反归自然、崇尚自我、张扬情感的思想,直接导致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许多诗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就连歌德、雨果、乔治·桑、托尔斯泰都无一例外地声称是卢梭的门徒。
1.了解作者
二、背景介绍
【教学过程】
本文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本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在性质上,这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本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在这本书里,卢梭已经发现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进步与落后)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
2.写作背景
二、背景介绍
【教学过程】
2.写作背景
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唯一基础上的。人在未开化的自然状态中,本来是平等的;可是当人们力求生活完善化,争取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时,人类则既在进步,又在退步,因为文明向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就向前进一步。
【教学过程】
到了专制暴君统治之下,不平等就发展到极端,到达顶点;这个顶点同时就将成为转向新的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这种新的平等,按照卢梭的看法,是更高级的、基于社会公约的平等。这些思想是可贵的。
但卢梭的这些可贵的民主思想和辩证思想始终是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本书的写作,就是他隐避森林深处沉思默想之所得。
二、背景介绍
三、初步感知
【教学过程】
“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天性”是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怜悯是人的天性”意思是“怜悯”这种品格是人先天具有的,不受地位、财产的左右,“天性”一开始是平等的,不存在善恶之别。
1.解题
【教学过程】
2.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对自然状态中人的特点作了说明,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自然状态的人与社会状态的人(文明人)哪个更幸福。
第二部分(第2—4段):作者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然后从正面提出怜悯心出于天性的观点,指出种种美德由怜悯心派生,进一步论证怜悯心的自然性。
第三部分(第5段):指出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三、初步感知
【教学过程】
1.本文的主体部分以批驳为主,先破后立,逻辑严密,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请你认真阅读第二段,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对霍布斯的观点进行批驳的。
四、文本详析
①作者首先批驳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
②指出霍布斯解释的着眼点是错误的;
③揭示霍布斯观点的错误本质:因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
④用类比、追问法指明霍布斯认识的错误性;
⑤直接点明霍布斯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⑥指出霍布斯忽略了一个事实;
⑦得出自己的结论:怜悯心是人的天性。
明确:
【教学过程】
①“自然状态的人”:不能被看作是好人,也不能被看作是恶人;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下文的“野蛮人”就属于这一类人。
② “自爱心”:人只关心自己生存的一种情感。在自然社会中,每个人都自由地追求着各自的利益,每个人对同一事物都拥有平等的权利,每个人都竭力保护着自己的利益和生命。
2.文中有“自然状态的人”“怜悯心”“自爱心”等关键概念,请你依据文中内容,提取主要信息,与小组同学讨论后,明确上述概念的内涵。
明确:
四、文本详析
【教学过程】
3.本文长句多,关联词语多,否定句多,给文意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请你从文中找出自己认为难理解的一句话,在小组内进行探讨。
在自然状态中,人们和谐相处,并在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形成了良好纯朴的品性。而文明的发展摧毁了这些原始的品性,人变得越来越聪明,产生了大量无益的需求,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戒备甚至敌视的心理。
明确:
四、文本详析
(1)“从总的方面来衡量,让我们评判一下:是处在既不担心别人对自己作恶,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为善的境地更幸福,还是处于全面依附的地位,全盘接受那些对他们不负有任何义务的人的指挥更幸福”,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教学过程】
这句话写出了怜悯心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温柔的声音”来指怜悯心对人们产生影响的美好方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明确:
四、文本详析
(2)如何理解“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这句话的含意?
第一句强调的是,人们怎么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这是自爱心的体现,体现的是人们的自私心;第二句话强调的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怜悯心的体现,诗人善良的天性。
明确:
(3)“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两句分别强调了什么?
【教学过程】
这句话表明,哲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人们在理智的驱使下,往往会变得自私、冷漠。
明确:
(4)“哲学使人孤独,使他在看见一个受难的人时,竟暗自在心中说:你想死就死吧,只要我平安无事就行了”,这句话表明什么?
四、文本详析
【教学过程】
1.这篇文章在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时主要运用了什么反驳方法?
作者先树立靶子,提出霍布斯的错误观点:人天生是恶人。然后在对其进行批驳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①批驳错误观点的理论基础。霍布斯得出“人天生是恶人”这个观点的着眼点是错误的。他的着眼点是人们为了满足许许多多的欲望而产生的需要;沿着这个着眼点进行推论,就会得出“人天生是恶人”的结论。而实际上,自然人的序言仅仅是为了满足、保护自己的生存,人们在自然状态下对保护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在自然状态中,强壮的人不会抢夺弱小者的食物,这就是一种贪生的善。作者的分析,等于从根本不上驳倒了对方的观点,可谓“釜底抽薪”。
明确:
五、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②以事实来反驳。作者认为,霍布斯忽略了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为此,作者从多方面列举事实:母兽保护幼兽、马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跑过去、动物在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感到不安、动物以某种方式掩埋死去的同类、屠宰场的动物发出哀鸣。
五、深入探究
接着,作者详细写了曼德维斯所描述的一个动人的事例,进一步论证人是有感情和同情心的。这样,作者以大量的事实驳倒了对方的观点,可谓“事实胜于雄辩”。
【教学过程】
2.除了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作者又是怎样正面展开自己的分析论证?
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后,作者又从正面对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进行论证:
①辨析“自爱心”和“怜悯心”:
自爱心是一种使人类关心自己的情感。在自然社会中,每个人都自由的追求着各自的利益,每个人对同一事物都拥有平等的权利,每个人都竭力保护着自己的利益和生命怜悯心是使人本能地不加以害人,并在同类在手灾害和痛苦时会感到天生的憎恶的一种感情。这种怜悯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
卢梭认为,人们心中的这两种感情互相协调,使得人们能够和谐相处。
明确:
五、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②运用设问:三处设问,语气强烈,有力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从某种角度来说,慷慨、仁慈和人道都是怜悯心的体现。
③举例论证:以文明人的代表哲学家面对他人被杀害的事实为例,极具典型性,且描写具体,充满嘲讽。这是卢梭对文明社会的嘲讽。
④对比论证:把野蛮人和哲学家(文明人)进行对比,突出人的天生美德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褒扬和贬抑,进而论证自己的观点。
五、深入探究
卢梭(1712—1778)
【教学过程】
六、课堂总结
《怜悯是人的天性》批驳了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作者指出野蛮人不是恶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这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作者还认为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全都是由怜悯心派生出来的,这种怜悯之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作者肯定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读万卷书,
提升理论素养;
行万里路,
见微知著,行稳致远。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