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雁山中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25 诗词五首(教师用)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桂林市雁山中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25 诗词五首(教师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0 20:5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备人:秦春香
备课组:语文组
审核人:

小组
姓名:
编号:
雁山中学七年级语文科导学案
课题:
《诗词五首》
课型:新授课
时间:三课时(教师用)
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情感。
2、细读品析,把握诗歌的语言及主旨。
【学习重点】
学会透过语言分析把握诗句的主旨。
饮酒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死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出身于没落士族,少有大志,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进入仕途后,做过一些小官。41岁任彭泽令仅八十余天,因看透腐败的官场,解绶辞官,毅然归隐。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有《陶渊明集》。
2、背景资料
《饮酒(其五)》,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3、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学法指导】
学习古代诗歌要多诵读,然后可联系作者的生平,了解其诗歌风格;根据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去品味诗中的语言,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提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自主学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  
结庐:
人境:
而:
车马喧:  
君:
尔:  
悠然:
南山  
山气:
日夕:
相与:
还:  
此中:
真意:
辨:  
忘言:  
二、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陶渊明




境,而



喧。




尔,心


自偏。




下,悠



山。




佳,飞



还。




意,欲



言。
三、读完全诗你知道全诗写了什么内容吗?
【合作探究】
一、再读全诗,回答下列问题。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
答:“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所以,当诗人“心远”时,也就是说诗人精神超凡脱俗时,自然就不热衷于世俗的往来,因而即使身居闹市,也就像居住在偏远安静的地方。开头四句,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得人生态度。
2、“心远”是指什么?
答:指不染世俗之事,无追名逐利之心。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为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 )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 超脱尘世、热爱自然 )的情趣。
4、这两句中的“见”能不能改为“望”?为什么?
答:不能改。“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意间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那种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思,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一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答:描写了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回的美好景色。
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真意”,却忘了怎样表达,诗中的“此中”指什么?“真意”具体指什么?
答:“此中“指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真意“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二、谈谈本诗的艺术特点:
情、景、理三者的浑然融合。诗人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整理学案】
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1、联系背景,知晓风格2、品味语言,理解感情
3、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达标测评】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3、结合你们所学过的相关课文,以及你课外所掌握的资料,谈谈你是如何评价陶渊明的?
次北固山下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王湾“词翰早著”,《全唐诗》存诗十首,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次北固山下》。
2、背景资料
这首诗是诗人中进士次年出游吴地(今苏州一带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思乡愁绪。
【自主学习】
1、听名家诵读,感受语言之美并正音,注意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诵诗歌
3、理解诗题“次北固山下”的意思
次,停泊的意思,诗题即停泊在北固山下,点明诗歌的内容是写人在
旅途中,诗歌是作者在旅途中所作。
4、解释下列词语,翻译重点诗句:
客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
【合作探究】
再读全诗,回答下列问题。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
远的客路。在这里,诗人为什么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客路”即驿道,在青山之外,表明船到镇江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诗人还要乘驿车到其他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章法上引出尾联“乡书何处达”,
表达自己羁旅思乡的感情。两句诗表现了诗人一种迫切的行舟心情。)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这句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阔”和“悬”有什么妙处?为什么说“风正”呢?
(这两句诗描写了江水浩渺、视野开阔的景色。)
(这里的“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正”,包含着一种温和的意思,是说风从正面吹过来,而且很平正,很快速。风不是很猛烈,很温顺,所以帆便端直高挂了。)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句诗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绝妙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提示:①这一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了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语言上炼字炼句)
②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散黑暗;江春在旧年将尽时闯入人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拓展
诗句与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均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精神态度。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两句诗用归雁捎书寄托情思,表达了游子怎样的情思?
(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乡的深情。)

拓展
简述“鸿雁传书”的典故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在这里,诗人为什么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居他乡,久不得归,心中十分惆怅。正好此时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于是诗人触景生情,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了。
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在此,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思乡之情得到了最好的升华。)
【小结】
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又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其中包含着自然的理趣。请同学们再次齐读品味。
【达标测评】

1、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的诗句是(
)。
2、说明光明驱尽黑暗,暖春赶走寒冬的人生哲理是(
)。
3、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