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人应当坚持正义
1.了解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找出并理解文中一系列“正义”理念的内涵,理解苏格拉底据此提出的观点,把握住其思想内涵。
3.找出并理解文中一系列“正义”理念的内涵,理解苏格拉底据此提出的观点,把握住其思想内涵。
教学目标
4.探讨苏格拉底立身处世的法则,从中获得对自己人生有益的启示。
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学说充满智慧,但被指控“不敬神明”,因而被送上了法庭。他的朋友和学生让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但遭到了他的拒绝。他接受了陪审团的判决,为追求真理而死。他就是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苏格拉底是怎样向朋友格黎东阐述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理念的。
导入新课
人类哲学的先导——柏拉图
柏拉图(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出身于雅典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雅典王的子孙。柏拉图从20岁起追随苏格拉底学习哲学,不期8年后苏氏被判死刑,柏拉图为了逃避迫害而来到麦加拉。后来他又出游列岛列国,到过埃及、南意大利、西西里等地。其间,他详细地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教育、宗教等制度,进一步研究和掌握了当时的数学、天文学、力学、音乐等理论和各种哲学学派的学说。是西方古代著作丰富且作品完整齐全留传下来的唯一著作家,他为后人留下了30多篇对话集。其中《理想国》和《法律篇》包含着丰富的法哲学思想。
相关知识
作者介绍
相关知识
背景介绍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他好在街头与人辩论伦理道德等问题,公开反对奴隶主民主制,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后来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判决以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其一。苏格拉底借此机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自称无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仅无罪可言,而且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结果,在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对话。
柏拉图及其思想
柏拉图,古希腊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柏拉图一生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老师死后,柏拉图不想在雅典待下去了。
相关知识
知识支架
28岁至40岁,他都在海外漫游,柏拉图留下了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曼诺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由理念构成的非物质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柏拉图死后,他所创业的学园由门徒主持,代代相传,继续存在了数世纪之久。
对话体
对话体是艺术、政治、哲学和科学著作中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的著作采用两个或多个角色对话的形式。对话体是一种特殊的体裁,原则上区别于其他体裁的作品中用以表现人物性格和作为艺术语言手段的那种对话。
对话体著作通常设置尖锐的冲突,对话方发表各自的见解,而最终则表露出作者关于论争的倾向以及争论者的生动形象。这种体裁甚至可以使那些并不属于文学艺术领域的、关于科学和哲学问题的对话也具有异常鲜明的情趣及出色的艺术性。
相关知识
知识支架
课文选自《柏拉图对话集》一文,主要讲述在苏格拉底入狱之后,他的朋友格黎东一早来到狱所,劝苏格拉底离开,苏格拉底针对格黎东的劝说,抛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设问,一步步铺垫,深入浅出地阐述自己的道德信念,把格黎东带入自己的逻辑轨道,最终让格黎东无法反驳。
文本详析
整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在死亡面前要不要坚持正义。
第二部分:苏格拉底以身体被毁类比正义被毁,形象地说明了坚持正
义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苏格拉底引导格黎东得出结论——坚持正义,绝不越狱。
相关知识
层次结构
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正道”这个观点,并反问格黎东是否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可听,没有必要则不用听。在得到格黎东的肯定后随即提出要重视好的意见,也就是明白人的意见。并以体育锻炼为业者为例,应听从内行人的意见,而非重视一般人的赞美和责备。
文本详析
在面对朋友的劝说,苏格拉底是如何层层设问,步步铺垫,把格黎东带入到自己的逻辑轨道的?
其次,又设问如果听信外行的话,身体会遭到损害。用这件事类比其他事情,身体便如同于“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而这部分远比身体更加贵重。从而得出要听从真理本身。
明确:
文本详析
在面对朋友的劝说,苏格拉底是如何层层设问,步步铺垫,把格黎东带入到自己的逻辑轨道的?
明确:
接着,苏格拉底又设问,最重要的是活得好,活得好就是体面、正派。引出未获得雅典人的释放就离开是不正当的行为。并再次设问,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情,以不正当报不正当也是不正确的。
最后苏格拉底得出“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做的什么事”。
明确:
苏格拉底在对话中,是以问为主,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在提问时,始终保持谦和的态度,语气委婉却坚定,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依据格黎东的回答又引出其他问题,在不断的诘询中,使得朋友进入他的逻辑轨道。
文本详析
分组讨论,苏格拉底提问有哪些特点?
明确:
(1)苏格拉底式提问分为三步:①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②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③助产术:引导朋友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文本详析
总结苏格拉底式提问,并思考此提问方式对我们有何启示?
(2)启示:
①如果可能,试着去理解一种见解或看法的根本基础,并在以后的问题中遵循这些基础有可能产生的涵义;
②一种思想只有和其他思想共同形成一个网络时,它才能完整地存在。因此,应该把所有的主张都当作引发更多思考的联结点,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
③所有的思想需要进一步完善;
④所有的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的,思考也是如此。因此,提出问题时,也不要忘了它们会引发的其他问题。
文本详析
①苏格拉底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与格黎东谈话洋洋洒洒,循循善诱,不温不火,水到渠成。
深入探究
苏格拉底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②他是一个为人极为和蔼的老师,谈话技术高超。在狱中,他质询格黎东也从不给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格黎东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
③他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他有信仰,宁愿为正义而亡,不愿弃正义而苟活,他本可以自由,他本可以试图逃避,但作为一名哲学家,他觉得坚持自己的信仰更为重要。被雅典法庭以不信宗教的神和腐蚀青年思想的罪名判处死刑,成为哲学的殉道者。
深入探究
④热爱理想与浪漫主义,热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却难以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同,人格太完善,而当时的法律却并不完善,于是有了他悲剧的一生。
深入探究
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历来广受赞赏,但也有人认为,雅典法庭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罪名是“不敬神明”,这种判决是不正义的,苏格拉底欣然接受不正义的判决,这种态度不值得赞赏。你怎样看?为什么?
背景知识:苏格拉底之死有以下几个罪名,一是信仰自己的灵机,不信雅典人的神,二是败坏青年,让他们疏远自己的父母。这两个罪名并没有直接导致苏格拉底之死,法庭当时给予苏格拉底选择,要么交罚款,要么被流放,但苏格拉底如果选择了,就意味着他承认自己有罪,但他坚信自己无罪,他的灵机告诉他,他的死是必然,他只有用死亡来坚持自己的信仰,所以放弃了逃跑的计划。
值得赞赏,苏格拉底坚持了正义。在雅典法律中有这样一条原则:任何雅典人到了成年,认清了雅典国家政治组织和法律的性质,如果不满意的话,都可以带着他的财产迁居他愿意去的任何地方。而苏格拉底在70年的生涯中,并没有选择去其他任何地方,所以实际上他已经与雅典的法律订立了一项契约。如果逃跑那就意味着背信弃约,就背离了他的信仰。
明确:
明确:
被提问者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否则提问毫无意义;被提问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这提示我们只有不断积累,才能持续去探索,获得新知。
深入探究
苏格拉底式提问能给人以启发,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说一说你认为该提问方式有哪些缺陷。
明确:
①一种思想只有和其他思想形成一个网络时,它才能完整地存在。因此,应该把所有的主张都当作引发更多思考的联结点,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比如,我们在交流时,可以这样提问:“如果你所说的属实,那X和Y不也如此吗?”
②所有的思想都需要不断完善。比如,我们可以这样提问:“你能详细说明你所说的观点,让我能更好地理解吗?
深入探究
苏格拉底提问的方法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③所有的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的,思考也是如此。因此,提出问题时,也不要忘了它们会引发的其他问题。比如,“要回答这个复杂的问题,还需要回答哪些与它相关的问题呢?”做一个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者,我们才能卓有成效地提出问题,才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展开我们对事物的理解的讨论。也可以说,这是做学问所要具备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法贯串于我们的整个学习和生活中,改变我们交流中的被动地位,化被动为主动。
深入探究
(1)对话的形式。
正如《论语》中经常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以表现孔子的思想一样,本篇也是以对话的形式来表现苏格拉底的思想。
(2)深入浅出的论辩艺术。
以设问推动思维的发展,是苏格拉底说理的一大特点。如“现在我们能够怎样研究最恰当呢?”一句,提出问题,引出关于“意见”的话题,又如“什么损害呀?哪方面的损害?损害那个不服从者的什么部分?”一句,揭示听信外行的话的严重后果。
深入探究
写作特点
(3)逻辑层次感强。
层层铺垫,深入浅出,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苏格拉底一上来就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决心,在此基础上,苏格拉底和格黎东探讨了对于“意见”的看法。苏格拉底指出人们一旦听信了错误的意见,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而判断“意见”好与坏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合乎真理。这是从理论上阐述对于格黎东的意见要不要听从的问题。苏格拉底指出,行贿得以释放或逃跑出狱是不正派即不正当的,是邪恶的、可耻的,在苏格拉底看来,这种活法还不如不活。这就从道义上彻底回应了格黎东劝他越狱的话,使格黎东心服口服。
深入探究
写作特点
这篇文章围绕苏格拉底和格黎东的对话,展现了苏格拉底在朋友劝说他逃跑的时候一步步阐明“正道”“道理”“道义”“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和坚守正义的人生准则。
小结全文
读万卷书,
提升理论素养;
行万里路,
见微知著,行稳致远。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