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红领巾寻访革命圣地》课堂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人教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红领巾寻访革命圣地》课堂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9-18 11:17:2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欣赏课型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走进三秦颂延安》第3课时《红领巾寻访革命圣地》
【教材分析】
《红领巾寻访革命圣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走进三秦颂延安》第3课时欣赏课。《东方红》是一首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广泛影响力的歌曲,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陕甘宁边区。它以陕北民歌《骑白马》为蓝本,由李有源重新填词创作,后经公木、刘炽等人改编完善。这首歌的歌词简洁明了,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它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拥护,以及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东方红》不仅在国内广泛传唱,还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成为了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作,代表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军民大生产》是1942年延安大生产运动期间创作的劳动号子,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歌曲以切分节奏和十六分音符的快速推进,生动再现军民开荒种地的热烈场景,后被改编为《大生产运动》合唱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陕甘民歌,于1971年12月25日发行,由李若冰、徐锁、刘烽、关鹤岩、冯富宽作词,刘烽作曲,杨巧首次领唱。1971年5月底,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50周年,中央文化主管部门组织文艺队伍创作和整理革命历史歌曲,成员们来到陕北革命老区采风。当时,大家觉得应增加一首反映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带来革命大转折的歌曲。创作团队在山梁上看到漫山遍野开放的山丹丹花,联想到其象征着中央红军给陕北人民带来的蓬勃生机,由此确定了歌名“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随后进行歌词构思创作。具有浓郁的陕北民歌风格,旋律高亢、悠扬、奔放,音域跨度较大,最高音达小字二组g,全曲音域跨越两个八度。歌曲运用了陕北民歌中常见的音程大跳,如四度、五度甚至八度大跳,使旋律富有张力和激情,生动展现了陕北人民热情豪迈的性格特点。节奏丰富多样,既有自由舒展的散板节奏,如引子部分,营造出开阔、悠远的氛围;也有规整的节拍节奏,如歌曲主体部分,增强了歌曲的韵律感和动感。同时,还运用了切分节奏等,增添了音乐的活力和变化。不仅用了很多陕北地方特色用语和颇具生活化的衬词,如“哟”“噢”“哎咳哎咳哟”“依儿呀儿来把哟”等,还借鉴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诗歌及新中国成立后歌颂延安诗歌中的一些语句和表述方式,生动描绘了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的喜悦场景,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党和红军的深厚感情及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军民大生产》是一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地方风格的革命歌曲。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毛主席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边区开展了大生产运动。1945年,作曲家张寒晖用陇东民歌《推炒面》的曲调填词改编了这首歌,原名《边区十唱》,后被选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更名为《军民大生产》。歌词简洁质朴,内容贴近生活,如“兵工队呀么嗬咳,互助组呀么嗬咳”“妇女们呀么嗬咳,都争先呀么嗬咳”等,描绘了军队和人民共同参与生产的场景,“嗬嗨”“西里里里里察拉拉拉拉”等衬词的运用,渲染了热闹、欢腾的气氛,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属于陇东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音调粗犷有力,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节奏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律动感强,符合劳动时的韵律,能够起到指挥协调劳动、振奋精神的作用,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歌曲生动展现了革命老区军民团结一心开荒生产、自给自足的历史场景,表达了边区军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传递出团结奋斗、积极投身生产建设的坚定信念。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直接体验来学习和探索音乐,对音乐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热情。然而,三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维持学习兴趣。同时,学生间的音乐基础和能力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通过丰富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享受音乐的乐趣。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感受《东方红》中交响乐与合唱的宏大叙事,体会《山丹丹》陕北民歌的粗犷美感,辨识《军民大生产》劳动号子的节奏张力。通过对比三首作品的主导动机(如《东方红》的《国际歌》变奏、《山丹丹》的羽调式旋律、《军民》的切分节奏型),培养音乐形态分析能力。
(二)艺术表现
模拟《东方红》中的多声部合唱,分组演绎《山丹丹》的领唱与伴唱,用身体打击乐再现《军民》的劳动节奏。引导学生用方言(陕北话)演唱《山丹丹》片段,体会语言与音乐的关联性。
(三)创意实践
为歌曲加上肢体动作或用乐器为歌曲伴奏表现音乐
(四)文化理解
解析《东方红》中“星火燎原”“万水千山”等场景的历史隐喻,探讨《山丹丹》与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文化符号意义,分析《军民》体现的“自力更生”精神对当代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辨识三首作品的地域音乐特征(陕北民歌、劳动号子、革命歌曲)。
(二)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从音乐形态(调式、节奏、织体)切入文化分析,避免停留在表面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你们去过延安吗?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下面我们通过视频了解一下延安
预设:欣赏视频
教师: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进驻延安。抗日战争全面
强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延安成为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中心。
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这里会集了许多文艺工作
者,他们在延安创作了许多文艺作品,展现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著
名的《黄河大合唱》就是光未然和冼星海在延安窑洞中创作的。
全国的文艺工作者也纷纷以自己的艺术创作投入抗日战争中,
让我们来听一组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作品吧!今天我们走进《红领巾寻访革命圣地》书写板书《红领巾寻访革命圣地》。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有一个预热的感觉,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一)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教师:下面我们欣赏歌曲《东方红》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东方红》是一首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广泛影响力的歌曲,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陕甘宁边区。它以陕北民歌《骑白马》为蓝本,由李有源重新填词创作,后经公木、刘炽等人改编完善。
这首歌的歌词简洁明了,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它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拥护,以及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下面跟老师演唱歌曲第一乐句简谱
预设:演唱
教师:下面跟老师演唱歌曲第二乐句简谱
预设:演唱
教师:下面跟老师演唱歌曲第三乐句简谱
预设:演唱
教师:下面跟老师演唱歌曲第四乐句简谱
预设:演唱
教师:请同学们用乐器演奏歌曲,用课堂小乐器为歌曲伴奏
预设:表现歌曲
教师:接下来我们聆听抗战音乐作品,感受作品传递的伟大抗战精神与民族情感,欣赏完作品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预设:欣赏作品并回答问题
教师:接下来我们欣赏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歌曲的背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陕甘民歌,于1971年12月25日发行,由李若冰、徐锁、刘烽、关鹤岩、冯富宽作词,刘烽作曲,杨巧首次领唱。1971年5月底,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50周年,中央文化主管部门组织文艺队伍创作和整理革命历史歌曲,成员们来到陕北革命老区采风。当时,大家觉得应增加一首反映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带来革命大转折的歌曲。创作团队在山梁上看到漫山遍野开放的山丹丹花,联想到其象征着中央红军给陕北人民带来的蓬勃生机,由此确定了歌名“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随后进行歌词构思创作。具有浓郁的陕北民歌风格,旋律高亢、悠扬、奔放,音域跨度较大,歌曲运用了陕北民歌中常见的音程大跳,生动展现了陕北人民热情豪迈的性格特点。节奏丰富多样,既有自由舒展的散板节奏,还借鉴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诗歌及新中国成立后歌颂延安诗歌中的一些语句和表述方式,生动描绘了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的喜悦场景,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党和红军的深厚感情及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歌曲采用了领唱与合唱相结合的形式,通过不同的段落和旋律变化,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画面。从整体上看,歌曲可以分为二个部分组成,下面聆听第一部分,听听这部分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第一部分:以领唱为主,旋律悠扬、抒情,描绘了陕北的美丽风光和人民的生活场景。下面跟琴哼唱
预设:哼唱
教师:下面聆听第二部分,听听这部分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和第一部分相比有什么变化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第二部分:节奏逐渐加快,情绪更加激昂,通过合唱的形式表达了人民对红军的热爱和拥护。下面边听音乐边做声势动作
预设:表现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提问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初步的聆听对音乐的情绪、速度建立初步的认知,为后续的教唱奠定基础】
(二)分析音乐,表现音乐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地方风格的革命歌曲-《军民大生产》,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歌曲背景: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毛主席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边区开展了大生产运动。1945年,作曲家张寒晖用陇东民歌《推炒面》的曲调填词改编了这首歌,原名《边区十唱》,后被选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更名为《军民大生产》。
聆听音乐感受歌词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歌词简洁质朴,内容贴近生活,如“兵工队呀么嗬咳,互助组呀么嗬咳”“妇女们呀么嗬咳,都争先呀么嗬咳”等,描绘了军队和人民共同参与生产的场景,“嗬嗨”“西里里里里察拉拉拉拉”等衬词的运用,渲染了热闹、欢腾的气氛,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下面我们朗诵歌词
预设:朗诵
教师:歌曲生动展现了革命老区军民团结一心开荒生产、自给自足的历史场景,表达了边区军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传递出团结奋斗、积极投身生产建设的坚定信念。歌曲属于陇东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音调粗犷有力,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节奏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律动感强,符合劳动时的韵律,能够起到指挥协调劳动、振奋精神的作用,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歌曲由两个乐句组成,下面我们跟琴演唱第一乐句简谱
预设:演唱
教师:注意顿音、附点节奏的演唱,请再次演唱
预设:演唱
教师:下面填词演唱
预设:演唱
教师:下面我们跟琴演唱第二乐句简谱
预设:演唱
教师:注意切分节奏、十六分音符陈词、前倚音的演唱,请再次演唱
预设:演唱
教师:下面填词演唱
预设:演唱
教师:整体演唱第一段
预设:演唱
教师:为歌曲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与同学合作唱一唱,并说一说不同的演唱形式给你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
预设:演唱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学唱音乐,体验音乐表现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于音乐情感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精彩演绎,自由发挥
教师:下面请同学上台用声势动作和乐器表演唱歌曲。
预设:表现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上台表演,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同学们体会舞台的乐趣,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歌声、语言、动作充分融入歌曲当中,让音乐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当中来。】
四、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教师:下面我们欣赏视频
预设:欣赏
教师: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预设: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演唱歌曲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传达的积极向上、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五、结语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
六、课堂小结(或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历史-地域-符号”三维框架整合三首作品,学生能较好辨识陕北民歌的旋律特征与劳动号子的节奏类型,但在文化深层解读上存在局限。例如分析《东方红》时,部分学生仅关注音乐情绪,未联想到其作为国家叙事载体的政治意义。创意实践环节中,电子音乐改编组过度追求听觉冲击,忽视了保留《军民》的核心节奏动机。后续教学可增加历史档案研读环节(如播放《东方红》排练纪录片),并引入“音乐-历史”对照表辅助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更立体的认知体系。
七、课堂达标
1.歌曲《东方红》是一首 (地区)民歌。
2.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情绪是 。
3.歌曲《军民大生产》是一首 (地区)民歌。
答案:1.陕北
2.热情地
3.陇东
【板书设计】
《东方红》
1=F 2/4 中速 庄严地 陕北民歌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1=C 2/2 自由 宽广 热情地
《军民大生产》
1=G 2/4 中速稍快 热烈 有力地 陇东民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四单元
走进三秦颂延安
目录
本课目标 新知导入
新知讲解 课堂展示
课堂拓展 课堂总结
教 学 目 标
(一)审美感知
感受《东方红》中交响乐与合唱的宏大叙事,体会《山丹丹》陕北民歌的粗犷美感,辨识《军民
大生产》劳动号子的节奏张力。通过对比三首作品的主导动机(如《东方红》的《国际歌》变奏、
《山丹丹》的羽调式旋律、《军民》的切分节奏型),培养音乐形态分析能力。
(二)艺术表现
模拟《东方红》中的多声部合唱,分组演绎《山丹丹》的领唱与伴唱,用身体打击乐再现《军民》
的劳动节奏。引导学生用方言(陕北话)演唱《山丹丹》片段,体会语言与音乐的关联性。
(三)创意实践
为歌曲加上肢体动作或用乐器为歌曲伴奏表现音乐
(四)文化理解
解析《东方红》中“星火燎原”“万水千山”等场景的历史隐喻,探讨《山丹丹》与陕北革命根
据地的文化符号意义,分析《军民》体现的“自力更生”精神对当代的启示。
新知导入
你们去过 吗?
下面我们通过视频了解一下
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这里会集了许多文艺工作者,他们在延安创作
了许多文艺作品,展现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就是光未然和冼星海在
延安窑洞中创作的。
全国的文艺工作者也纷纷以自己的艺术创作投入抗日战争中,让我们来听一组弘扬
伟大抗战精神的作品吧!
今天我们走进
新知讲解
欣赏歌曲《东方红》
1.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 是怎样的?
2.表现了怎样的 ?
这首歌的歌词简洁明了,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它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
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拥护,以及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
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下面跟老师演唱歌曲第一乐句简谱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陕甘民歌,于1971年12月25日发行,由李若冰、
徐锁、刘烽、关鹤岩、冯富宽作词,刘烽作曲,杨巧首次领唱。
歌曲运用了陕北民歌中常见的音程大跳,生动展现了陕北人民热情豪迈的性格特点。节奏丰富多样,既有自
由舒展的散板节奏,还借鉴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诗歌及新中国成立后歌颂延安诗歌中的一些语句和表述方式,生动
描绘了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的喜悦场景,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党和红军的深厚感情及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歌曲采用了领唱与合唱相结合的形式,通过不同的段落和旋律变化,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画面。
歌曲可以分为二个部分组成。下面聆听第一部分,听听这部分的 有什么特点?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下面跟琴哼唱
听听这部分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和第一部分相比有什么变化
第二部分:节奏逐渐加快,情绪更加激昂,通过合唱的形式表达了人民对红军
的热爱和拥护。
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毛主席提出“自己动手,丰衣
足食”的号召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边区开展了大生产运动。1945年,作曲家张寒晖
用陇东民歌《推炒面》的曲调填词改编了这首歌,原名《边区十唱》,后被选入音乐舞蹈史诗《东
方红》,更名为《军民大生产》。
聆听音乐
下面我们朗诵歌词
歌曲生动展现了革命老区军民团结一心开
荒生产、自给自足的历史场景,表达了边区军民
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共产党人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传递出团结奋斗、积极投
身生产建设的坚定信念。
歌曲属于陇东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音调粗犷有力,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节奏
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律动感强,符合劳动时的
韵律,能够起到指挥协调劳动、振奋精神的作用,
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歌曲由两个乐句组成,下面我们跟琴演唱
注意顿音、附点节奏的演唱,请再次演唱
第一乐句简谱
下面我们跟琴演唱第二乐句简谱
整体演唱第一段
为歌曲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与同学合作唱一唱,并说一说不同的演
唱形式给你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
课堂展示
课堂拓展
下面我们欣赏视频
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课堂达标
1.歌曲《东方红》是一首 (地区)民歌。
2.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情绪是 。
3.歌曲《军民大生产》是一首 (地区)民歌。
答案:1.陕北
2.热情地
3.陇东
课堂总结
《东方红》
1=F 2/4 中速 庄严地 陕北民歌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1=C 2/2 自由 宽广 热情地
《军民大生产》
1=G 2/4 中速稍快 热烈 有力地 陇东民歌
感谢
观看
感谢您观看与支持
攻坚克难赢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31张PPT)
第四单元
走进三秦颂延安
目录
本课目标
新知导入
新知讲解
课堂展示
课堂拓展
课堂总结
(一)审美感知
感受《东方红》中交响乐与合唱的宏大叙事,体会《山丹丹》陕北民歌的粗犷美感,辨识《军民大生产》劳动号子的节奏张力。通过对比三首作品的主导动机(如《东方红》的《国际歌》变奏、《山丹丹》的羽调式旋律、《军民》的切分节奏型),培养音乐形态分析能力。
(二)艺术表现
模拟《东方红》中的多声部合唱,分组演绎《山丹丹》的领唱与伴唱,用身体打击乐再现《军民》的劳动节奏。引导学生用方言(陕北话)演唱《山丹丹》片段,体会语言与音乐的关联性。
(三)创意实践
为歌曲加上肢体动作或用乐器为歌曲伴奏表现音乐
(四)文化理解
解析《东方红》中“星火燎原”“万水千山”等场景的历史隐喻,探讨《山丹丹》与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文化符号意义,分析《军民》体现的“自力更生”精神对当代的启示。
教学目标
新知导入
你们去过延安吗?
下面我们通过视频了解一下延安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进驻延安。抗日战争全面强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延安成为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中心。
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这里会集了许多文艺工作者,他们在延安创作了许多文艺作品,展现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就是光未然和冼星海在延安窑洞中创作的。
全国的文艺工作者也纷纷以自己的艺术创作投入抗日战争中,让我们来听一组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作品吧!
今天我们走进《红领巾寻访革命圣地》
新知讲解
欣赏歌曲《东方红》
1.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东方红》是一首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广泛影响力的歌曲,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陕甘宁边区。它以陕北民歌《骑白马》为蓝本,由李有源重新填词创作,后经公木、刘炽等人改编完善。
这首歌的歌词简洁明了,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它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拥护,以及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
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下面跟老师演唱歌曲第一乐句简谱
下面跟老师演唱歌曲第二乐句简谱
下面跟老师演唱歌曲第三乐句简谱
下面跟老师演唱歌曲第四乐句简谱
请同学们用乐器演奏歌曲,用课堂小乐器为歌曲伴奏
歌曲的背景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陕甘民歌,于1971年12月25日发行,由李若冰、徐锁、刘烽、关鹤岩、冯富宽作词,刘烽作曲,杨巧首次领唱。
歌曲运用了陕北民歌中常见的音程大跳,生动展现了陕北人民热情豪迈的性格特点。节奏丰富多样,既有自由舒展的散板节奏,还借鉴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诗歌及新中国成立后歌颂延安诗歌中的一些语句和表述方式,生动描绘了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的喜悦场景,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党和红军的深厚感情及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歌曲采用了领唱与合唱相结合的形式,通过不同的段落和旋律变化,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画面。
歌曲可以分为二个部分组成。下面聆听第一部分,听听这部分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第一部分:以领唱为主,旋律悠扬、抒情,描绘了陕北的美丽风光和人民的生活场景。
下面跟琴哼唱
聆听第二部分:
听听这部分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和第一部分相比有什么变化
第二部分:节奏逐渐加快,情绪更加激昂,通过合唱的形式表达了人民对红军的热爱和拥护。
下面边听音乐边做声势动作
革命歌曲-《军民大生产》
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毛主席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边区开展了大生产运动。1945年,作曲家张寒晖用陇东民歌《推炒面》的曲调填词改编了这首歌,原名《边区十唱》,后被选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更名为《军民大生产》。
聆听音乐
1.感受歌词有什么特点?
2.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歌词简洁质朴,内容贴近生活,如“兵工队呀么嗬咳,互助组呀么嗬咳”“妇女们呀么嗬咳,都争先呀么嗬咳”等,描绘了军队和人民共同参与生产的场景,“嗬嗨”“西里里里里察拉拉拉拉”等衬词的运用,渲染了热闹、欢腾的气氛,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下面我们朗诵歌词
歌曲生动展现了革命老区军民团结一心开荒生产、自给自足的历史场景,表达了边区军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传递出团结奋斗、积极投身生产建设的坚定信念。
歌曲属于陇东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音调粗犷有力,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节奏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律动感强,符合劳动时的韵律,能够起到指挥协调劳动、振奋精神的作用,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歌曲由两个乐句组成,下面我们跟琴演唱第一乐句简谱
注意顿音、附点节奏的演唱,请再次演唱
下面我们跟琴演唱第二乐句简谱
注意切分节奏、十六分音符陈词、前倚音的演唱,请再次演唱
整体演唱第一段
为歌曲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与同学合作唱一唱,并说一说不同的演唱形式给你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
课堂展示
下面请同学上台用声势动作和乐器表演唱歌曲
课堂拓展
下面我们欣赏视频
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课堂达标
1.歌曲《东方红》是一首 (地区)民歌。
2.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情绪是 。
3.歌曲《军民大生产》是一首 (地区)民歌。
答案:1.陕北
2.热情地
3.陇东
课堂总结
《东方红》
1=F 2/4 中速 庄严地 陕北民歌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1=C 2/2 自由 宽广 热情地

《军民大生产》
1=G 2/4 中速稍快 热烈 有力地 陇东民歌



感谢观看
感谢您观看与支持
攻坚克难赢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