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语言运用:能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并能辨别它们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思维能力:通过快速的阅读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审美创造: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初读课文,划分场景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篇非常有力量的文章——《狼牙山五壮士》。这是一篇描写英雄人物的课文,我们不仅要读懂故事,还要学会作者在描写战斗场面时使用的写作方法叫点面结合!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理一理文章讲了哪几个重要的战斗场景。请大家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文章写了哪些主要事件?
生:我读出来有五个部分:接受任务、痛击敌人、诱敌上山、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生:我觉得“接受任务”不算战斗场景,后面四个才是真正的战斗场面。
师:你观察得很细致!确实,“接受任务”是背景铺垫,后面的四个场景才是文章的主体。接下来,我们就以“痛击敌人”这一段(第二自然段)为样本,来学习作者是如何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
1.精读“痛击敌人”段落,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写了五位战士在班长马宝玉的带领下,痛击敌人。
师:你概括得非常准确!这一段写的是“痛击敌人”的战斗场面。我们再来看看,这段文字中写了哪些具体的人物?
生: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还有两个战士——胡德林和胡福才。
师:没错,这五位战士是本段的主角。作者在描写他们时,把每个人的动作写得清清楚楚,这就叫做“点”。接下来,请你再读一遍,看看他们各自做了什么?
生:班长马宝玉负责指挥,副班长葛振林负责射击,宋学义投掷手榴弹,胡德林和胡福才负责精准射击。
师: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就是“点”的描写。除了这五个人,文中还多次提到一个词:“他们”。请找一找,“他们”指的是谁?又做了什么?
生:“他们”就是这五位战士,他们在利用险要地形,把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
师:说得很好!“他们”在这里是“面”的描写,指的是五位战士作为一个整体在战斗。那么,这一段中除了写他们五个人各自做了什么、整体做了什么,还写到了什么?
生:最后两句描写了战斗的效果,比如“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山坡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敌人的尸体”。
师:太棒了!你们发现了作者在写法上的巧妙之处。这段文字,就是按照“面—点—面”的顺序来写的:先写整体战斗的样子(面),再分别写五个战士各自的英勇表现(点),最后再写战斗的结果和效果(面)。
2.探讨“点”的写法与“点”与“点”的融合方式
师: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点”是怎么写的?
生:作者写了几个人,就写几个点。五个战士,五个点,每个人的动作、任务都不一样。
生:而且每个点都写得很详细,比如班长指挥,副班长射击,宋学义扔手榴弹,胡德林和胡福才瞄准射击。
师:是的,这五个“点”虽然不同,但他们都做着同一件事——痛击敌人。那么,这几个“点”又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呢?
生:他们都在同一个场景里,完成同一个任务,那就是打击敌人。
生:而且他们都表现出一种精神,就是英勇无畏、团结一致的精神。
师:太棒了!你们已经理解了“点”的写法和“点”的融合方式。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老师再来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师:比如说,课间,小林和小何在掰手腕,周围的同学在加油助威。这时候,我们可以先写整体的场景——“教室里热闹极了,大家都在围观小林和小何掰手腕”,这就是“面”;然后写“小林咬牙用力,小何额头冒汗,坚持不松手”,这是“点”;最后再写结果——“小林赢了,同学们欢呼起来”,这又是“面”。
生:哦,我明白了,原来点面结合就是既可以写整体,也可以写个体,最后还能写结果。
活动二:聚焦“点面结合”,走进英雄群像
1.迁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其他场景
师: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其他场景(如“诱敌上山”“顶峰歼敌”“英勇跳崖”),小组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单。任务单上写着四个关键问题:
写了什么?(概括)
写了谁?(圈点)
他在干什么?(分析理解)
怎么写的?(获得写作方法)
生:(小组合作开始,教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先朗读段落,再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派代表汇报。注意:我们要像刚才学第二段一样,边读边圈边讲边总结。看看哪个小组学得最深入,讲得最清楚!
2.小组汇报交流(以“引上绝路”为例)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学习的段落?好,第三组来汇报第三自然段的学习成果。
生:我们学习的是第三自然段,写了五位战士把敌人引上绝路。
师:很好,概括准确。那这段写了谁呢?
生:写了马宝玉,还有五位战士。不过马宝玉是被具体写的,其他战士都被称为“战士们”。
师:你们观察得很细致。马宝玉是“有名有姓”的,而其他四位战士则被称为“五位战士”。那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班长马宝玉在指挥,说“走!”然后带头走。其他战士就听从命令,紧跟着。
师:对,这就是“点”的描写。马宝玉是“点”,其他战士是“面”。那作者是怎么写的呢?
生:这里用了神态描写,比如“斩钉截铁”;还有语言描写,比如“走!”;还有动作描写,比如“带头走”。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那这段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呢?
生:先写五位战士的整体行动,这是“面”;接着写马宝玉的指挥,这是“点”;最后又写战士们一起走,回到“面”。
师:对,这就是“面—点—面”的结构。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段写“点”的时候,和第二段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二段是五个战士都写了,是“全点”;这一段只写了班长,是“重点”。
师:太棒了!这一段是“重点写”,而且是“多角度、多维度”地写。比如用了神态、语言、动作三种描写方式。
师:那我们来齐读这段话,读出马宝玉斩钉截铁、毫不犹豫的坚定语气。
生齐读: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2.学习“顶峰歼敌”(第4、5段)
师:接下来,哪个小组来汇报第4、5自然段的学习成果?
生:我们学习的是“顶峰歼敌”这一段。写了五位战士在山顶上打敌人。
师:那这段写了谁呢?
生:还是五位战士,但重点写的是班长马宝玉。还有胡福才,因为他是唯一一个还有手榴弹的人。
师:那他们是在干什么呢?
生:班长马宝玉抢过胡福才的手榴弹,插在腰间,举起一块大石头,喊:“同志们,用石头砸!”然后又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扔向敌人。
师:你们找得真准!这就是一连串的动作描写。那这段是怎么写的呢?
生:先写五位战士一起战斗,这是“面”;接着写马宝玉的动作,是“重点”;再写敌人被炸死,又回到“面”。
师:你总结得太好了!这就是“先写面,再写点,最后再写面”的结构。而且这个“点”是重点写,写得非常详细。
师:那你们觉得,为什么作者要重点写马宝玉?
生:因为他是班长,是带头的,是整个战斗的核心人物。
师:是的,他就像整个群像的“核心人物”,所以作者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来突出他的英勇。
师:现在我们也来读一读这段,读出战士们英勇杀敌的气势!
生齐读:胡德林和胡福才也紧跟着把大石头往下砸……马宝玉抢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他猛地举起手榴弹,向敌人扔去……
3.梳理写法,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三个场景的学习,发现作者在写五位战士时,用了非常巧妙的写作方法——“点面结合”。你们还记得这种写法的特点吗?
生:就是先写整体,再写重点人物,最后再回到整体。
生:点面结合的时候,可以写全点,也可以只写重点;重点还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地写。
师:对,这就是“点面结合”的不同写法。有的段落写“全点”,有的段落写“重点”。重点写的时候,还可以用神态、语言、动作等多种方式来描写。
师:那你们觉得,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写法呢?
生:这样写更有层次感,既能展现整体的英勇,又能突出重点人物的英雄气概。
生:我觉得这样写更有画面感,读起来更有气势,好像真的能看到他们在战斗。
师:说得太好了!写“点面结合”的时候,我们既要关注整体的场面,也要抓住重点人物的描写,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鲜活、有血有肉。
活动三:点面结合巧融情——梳理全文写法,感悟英雄精神
师:同学们,我们来一起看看作者是怎么运用“点面结合”来表达五位壮士共同的精神的。
(出示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六段的首句)
师(指向课件):请大家读一读这几个段落的开头句,看看你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比如,是先写谁?再写谁?最后又写谁?
生:老师,我发现这些句子开头都是“五位战士”,然后写一个人,比如马宝玉,最后又写回五位战士。
生:我也有同样的发现,比如第三段,开头写五位战士,中间写马宝玉怎么打敌人,结尾又回到五位战士一起战斗。
师:太棒了!你们已经发现了点面结合的第一步——先写“面”,再写“点”,最后再回到“面”。就像我们拍电影一样,先把镜头拉远,拍一个大场面,再聚焦到一个人身上,拍一个特写,最后再拉远,回到整个画面。这样写法,让我们既能看到整体的战斗场面,又能感受到个别英雄的英勇。
师(板书:点面结合的顺序:面→点→面)
师:那么,这四个场景中,无论是诱敌上山、痛击敌人、引上绝路,还是英勇跳崖,作者都在写五位战士的什么精神呢?
生:英勇无畏!
生:视死如归!
生:我觉得还有大义凛然、舍生取义!
师:真是太棒了!你们已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英雄的精神。那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五位战士中,有没有谁最勇敢,谁排第一?
生:没有!大家都一样勇敢!
生:就像课文里写的,每个人都拼了命地战斗,谁也不退缩。
师:是啊,那我再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马宝玉写得最多,是不是他最突出呢?
生:不是的,虽然他写得多,但作者写他之前和之后,都写的是五位战士,所以感觉他和大家是一起的。
生:我觉得作者是把马宝玉和其他战士融合在一起写的,所以没有特别突出他一个人。
师:你们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是的,虽然马宝玉被重点描写了,但作者没有让他“突出”出来,而是让他始终和五位战士在一起。写他之前是“五位战士”,写他之后也是“五位战士”。这就是“点面结合”的巧妙之处——点中有面,面中有点,大家融为一体,共同体现出一种精神!
师:所以,同学们,你们现在明白什么是“点面结合”了吗?
生:就是既要写群体,又要写人物中的重点人物,而且要把他们放在一起写,不能分开。
生:还要写得有顺序,先写面,再写点,最后再写回面。
师:真聪明!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点面结合”的核心写法了。那我们来总结一下,“点面结合”写“点”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五个点分别写。
比如课文第二段,五位战士分别有动作、有描写,每个人都很清楚。
第二种:五个点找重点写。
比如第三段、第四段,写马宝玉的动作最多,像“举”、“喊”、“砸”,这些动词特别有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他的英勇无畏。
师:所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种写法。如果是写一个集体活动,比如运动会、大扫除、升旗仪式,我们可以先写整个场面,再选一个或几个重点人物来写,最后再回到整体,这样文章就会既有气势,又有细节。
师:今天的这篇课文中,四个场景写得非常清楚,大家有没有发现,作者是靠什么让这些场景不乱的?
生:是顺序!
生:是的,四个场景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的,诱敌上山、痛击敌人、引上绝路、英勇跳崖,一步步推进,很清晰。
师:对!所以我们在写作中,如果场景很多,也不用怕,只要按照顺序来写,就能让读者看得明白。比如下节课我们要学的《开国大典》,里面的场面更多,那我们就可以关注每一段中的时间词,这样就能理清场景的顺序啦!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仅读懂了五位壮士英勇无畏的精神,还学会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描写集体活动,让文章既有整体的气势,又有细节的生动。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能灵活运用今天学到的写法,写出更精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