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张PPT)
《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让文惠君通过庖丁宰牛,悟到了养生之道。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今天我们跟着柳宗元认识种树人郭橐驼,了解他的种树之道。
教学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2.由事入理,掌握类比、对比手法。
3.理解柳宗元悲悯情怀,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走进作者
柳宗元,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
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文以明道”认为道应该于国民有利,切实可行。柳宗元的诗文俱佳,其文的成就大于诗,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作品
柳宗元的政论文有:《封建论》、《夭说》;
文学性传记散文有:《捕蛇者说》、《童区寄传》;
山水游记有:《永州八记》
寓言散文有:《种树郭橐驼传》,《三戒》。
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
作品集:《柳河东集》
种树:所记对象的职业。
郭橐驼:记述的对象。橐驼,即骆驼。郭橐驼因驼背而得名。
传:本指人物传记,但本文实际上是一篇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从内容和风格看,本文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文体知识
传记: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我国古代的传记可分为两类:
一是历史传记。作者一般是以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撰写,实录成分多,虚构成分少,被称为“史传文学”。
二是文学传记。它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典型人物传记,有的不一定实有其人,即使有原型,加工虚构的成分也很多。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
“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了解背景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
中唐时期,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国力衰落,百姓需要宽松的政治统治以求安居乐业。但是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赋税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可以说,苛捐杂税、民不聊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壹壹壹
壹
解文
诵读文章
病偻 早织而缕
移徙 橐驼
早实以蕃 窥伺
木寿且孳 其莳也若子
长人者 勖尔植
早缫而绪 辍飧饔以劳吏者
鸡豚
(lǚ)
(lǚ)
(tuó )
(xǐ)
(fán)
(kuīsì)
(zī)
(shì)
(zhǎng)
(xù)
(sāo)
(sūnyōng)
(tún)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骆驼。这里指驼背
最初
患了脊背弯曲的病
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
有些像
起外号
代词,指起外号事
称呼,名词作动词
确实
恰当
于是,就,副词
称为
句末语气词,可译“了”
乡里
形丑,乐观豁达,乐天安命
奇人
郭橐驼,不知道(他)原来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给他起外号叫“橐驼”。郭橐驼听说这个称呼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用这个名字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舍弃他的原名,也自称起“橐驼”来。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以……为业,名词作动词
从事,经营
园林游览
雇佣
或者
结果实,名作动
多
偷偷地察看
比得上
郭橐驼种树本领如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侧面)
(正面)
(反衬)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西边。驼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城里(种树)作为观赏游玩的以及卖果的豪富人,都争着迎接和雇用(橐驼)。察看驼所种的树,即便移植,没有不活的;而且高大茂盛,结果早并且多。其他种植的人即使暗中观察仿效,没有人能比得上。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活得长久
繁殖
自然生长规律
使达到
方法,性质
根
培土
旧
捣土
结实
做完
担心
栽种
像丢弃了一样不管
助词,无义
妨碍
罢了
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
抑制消耗
果实
使……(结实)早而且多
常理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树根拳曲
更换新土
如果……那么(就)
如果
与此相反的人
有情义
忧愁
掐
表目的,用来
观察
土的松与紧
一天天地
及,赶得上
常理
有(人)问他(种树的方法),回答说:“橐驼并不是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茂盛啊,(而是)能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从而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而已。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它的)土要旧的,(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不要(再)动,不要忧虑,离开后就不再去看。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不理不睬,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他硕大茂盛的(本领)啊;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罢了,(并)不是有能使结果它早并且多的(办法)啊。
其他种植的人则不是这样,(树)根拳曲而土常换,他给树培土啊,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假使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则又爱它太深,忧它太多。从早晨到晚地察看、抚摸,已经离开了又回来看。更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检验它的生死,摇晃树根来看它(栽得)是疏松还是密实,却一天天地背离了树木的本性。虽然说是爱它,那实际上是害它;虽然说是忧虑它,那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不如我啊。我又能做什么呢?”
比较郭橐驼和他植者植树的不同之处。
郭橐驼 他植者
种树方法
种后态度
结果
基本原理
本舒 培平
土故 筑密 其莳也若子
根拳、土易、培土或过或不及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不害其长,不耗其实,其置也若弃
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暮抚,已去复顾,爪其皮肤,摇其根本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
木之性日以离、害之仇之、不我若
顺天致性
背离天性
手法1:对比
常理
深层原因:
没把握好“度”,只学标,不学本
没有认识到树的本性与生长规律
没有尊重树的本性与生长规律
没有积极运用树的本性与生长规律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助词,的
代词,指种树之“道”
为官治民
治理
文学常识:
大县的长官称“令”,小县的长官称“长”。
使繁多
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
好像
代词,同“之”
勉励
收割
抽蚕丝
丝头
线
养育
成
明道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使聚集
木梆
我们小百姓
晚饭
早饭
来
慰劳
尚且
靠什么
繁衍
困苦
疲倦
像这样
与我同行业的人
大概
相似
明道
问的人说:“把你的(种树)经验,挪到当官治民上,行吗?”橐驼说:“我知道种树(的道理)而已,治理(百姓),不是我的职业啊。但我居住在乡间,看见官吏喜欢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最终反而因此祸害百姓。从早到晚官吏来喊道:‘官府命令催促你们耕种,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早地煮蚕茧抽取你们的蚕丝,早早地纺你们的线,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敲鼓而使他们聚集,敲梆子而召唤他们。我们(这些)小民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闲,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困苦又疲倦。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业)大概也有类似吧?”
明道
思考探究:
郭橐驼“种树事”和“官理”有何相通之处?
思考:种树与官理有何相似之处?
他植者 官 吏
行为描述
结果
相似之处
结论
根拳,土易,培不当 ,旦视暮抚,已去复顾/爪其皮肤,摇其本
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击木而召
木性日以离
无以蕃吾生安吾性,病且怠
勤虑害树
繁政扰民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顺民之性以养其民
思考探究:
郭橐驼“种树事”和“官理”有何相通之处?
长人者:繁政扰民
他植者:勤虑害树
类比
明道
映衬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不是很好吗?
以(之)为,把它作为
鉴戒
养民
明道
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中评价柳宗元的人物传记,“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思考 “传其事以为官戒”的内涵。
改革弊政,与民休养生息
以民为本,学习治民智慧
问的人说:“咦,不也是很好吗!我请教种树(的方法),(却)得到了治民的方法。”为这件事作传来作为官吏的鉴戒。
整体感知
种 树 郭 橐 驼 传
一、郭橐驼是何方神圣?
二、他做了什么惊天大事?
三、又悟出了怎样的大理?
合作探究
壹壹壹
贰
析文
一、郭橐驼是何方神圣?
问题探讨
1.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甚善,名我固当”:残疾者多忌讳他人言及其残疾,此老竟坦然纳受“驼”名,还自谓“橐驼”,正视自己的身体缺憾,懂得自我解嘲,可见其豁达(身残而自信),不因病偻而自卑,其言行中亦隐约可见“顺天致性”之意。
姓名
外形特征
性格
职业
“不知始何名”
“隆然伏行”、“类橐驼”
随和、豁达、自信
种树
二、他做了什么惊天大事?
问题探讨
1.种树为橐驼带来了什么“际遇”?
争迎取养。
——豁达个性背后的深层原因
2.“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为什么对橐驼“争迎取养”?
技艺高超
技术全面
树挪能活
树品质优
独门本领
精神需求
物质需要
种树奇绝
(观赏游玩)
(种树卖果)
籍贯
反差:相貌丑陋,技艺高超
问题探讨
3.第二段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其种树本领高超全面?
内容 描写方法
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对比反衬
悬念陡生
问题探讨
4.第三段哪句话可以概括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并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总括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
含义:“顺天性”就是“顺其自然”,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这句话暗含了全文的寓意,一语破的,简单明了地揭示了万物的生长规律。
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思想才是正确的。
做事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问题探讨
5.郭橐驼和别人种树的方法、种树后的态度和结果各有什么不同?(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郭橐驼 他植者
方法
态度
结果
原因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木之性日以离矣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勤虑害树
种树之道
问题探讨
6.第三段用了什么方法传郭橐驼?
对比、衬托
作用:将郭橐驼和“他植者”完全不同的方式和结果对比,形象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差异,简明地突出了“顺木之天”的道理。
三、又悟出了怎样的大理?
问题探讨
1.“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这才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问题探讨
2.本文把种树之道移之官理,“种树”和“理民”有何相通之处?(表现、结果、共同点)
对比探究 做法 结果 实质 手法
种树 误区 种树 培育
根拳 土易 培不当 旦视暮抚 已去复顾 爪其皮肤 摇其根本 理民 误区 其言 其行 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来而呼曰
鸣鼓而聚
击木而召
木性日以离
无以蕃生安性病且怠
勤虑害树
繁政扰民
由此及彼 类比说理
喻
问题探讨
3.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
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抨击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时代背景
中唐时期,经过安史之乱后,国力衰落。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
总结全文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古代中国文人向帝王或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从理论上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的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壹壹壹
叁
文言字词
虽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鸡狗不得安宁
连词,虽然
连词,即使
因
因舍其名
因以为号焉
因击沛公于坐
连词,表示承接,“于是”
连词,表示结果,“因此”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趁机”
一词多义
且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连词,而且
副词,将近
连词,况且
副词,姑且
连词,尚且
故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其培欲平,其土欲故
连词,因此
旧的,原来的
一词多义
其实
不抑耗其实而已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它的果实
副词,表示讲的是实际情况,含转折的意思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①不知始何名。
②病偻,隆然伏行。
③名我固当。
④早实以蕃。
⑤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⑥其莳也若子。
⑦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其筑欲密。
⑨ 移之官理可乎?
⑩ 而卒以祸。
⑾字而幼孩。
叫,“何”作宾语,前置
患病
起名
结果实
活得长久
对待子女
zhǎo用爪抓
捣土
做官
祸,造成(受到)祸害
养育
名词作动词
词类活用
① 旦视而暮抚。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①非有能硕茂之也。
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③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日,一天天
使……硕大茂盛
使……早;使……多
蕃,使…繁衍
安,使…安乐(安顿)
名词作状语
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
①移之官理可乎?
移之(于,到)官理可乎?
②然吾居乡。
然吾居(于,在)乡。
③而卒以祸。
而卒以(之,指代“好烦其令”;“以之”,因此)祸。
④传其事以为官戒。
传其事以(之,它,指代“本传”)为官戒。
省略句
特殊句式
理,非吾业也。
“……也”表判断
① 不知始何名。
名何——取什么名字
② 故不我若也。
若我——若我
③ 吾又何能为哉!
能为何——能够做什么
④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以何——用什么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古代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较为丰富,请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些实例,并作归纳和总结,填写下表。
人称代词 例字 例句
第一人称 吾
我
余
予
朕
仆
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名我固当
名余曰正则兮
妪每谓予曰
朕皇考曰伯庸
?
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 汝(女)
尔
而
乃
第三人称 若
其
之
彼
厥
阿母为汝求
官命促尔耕
字而幼孩
家祭无忘告乃翁
若入前为寿
传其事以为官戒
遂散六国之纵,使之两面事秦
彼与彼年相若也
思厥先祖父
人称代词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唐太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病偻,隆然伏行 隆然:脊背高起的样子
B.且硕茂,早实以蕃 实:果实
C.根拳而土易 易:更换
D.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离:背离,远去
【课堂即学即练】
【答案】B【解析】“实”为“结果”。
2.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寿:长寿,活得长
B.不抑耗其实而已 实:果实
C.根拳而土易 拳:拳曲、伸展不开
D.则又爱之太恩 恩:恩情
【课堂即学即练】
【答案】D【解析】“爱之太恩”意思是“爱它太情深”。所以“恩”,有情义。这里可引申为“深”的意思。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不如因而厚遇之
B.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D.他植者则不然 则请立太子为王
【课堂即学即练】
【答案】C【解析】两个“虽”都是“虽然”的意思。A副词,就/副词,趁此,B目的连词,来/介词。因为,D副词,却/副词,就。
4.郭橐驼种树和其他人相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
A.郭橐驼“本舒”,“土故”;其他人“根拳而土易”。
B.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他人“虽曰爱之、忧之,其实害之、仇之”。
C.郭橐驼“培平”,“筑密”,其他人培土“若不过焉则不及”。
D.郭橐驼“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他人“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课堂即学即练】
【答案】B【解析】郭橐驼种树和其他人相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他人“虽曰爱之、忧之,其实害之、仇之”。
4.郭橐驼种树和其他人相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
A.郭橐驼“本舒”,“土故”;其他人“根拳而土易”。
B.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他人“虽曰爱之、忧之,其实害之、仇之”。
C.郭橐驼“培平”,“筑密”,其他人培土“若不过焉则不及”。
D.郭橐驼“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他人“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课堂即学即练】
【答案】B【解析】郭橐驼种树和其他人相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他人“虽曰爱之、忧之,其实害之、仇之”。
4.郭橐驼种树和其他人相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
A.郭橐驼“本舒”,“土故”;其他人“根拳而土易”。
B.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他人“虽曰爱之、忧之,其实害之、仇之”。
C.郭橐驼“培平”,“筑密”,其他人培土“若不过焉则不及”。
D.郭橐驼“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他人“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课堂即学即练】
【答案】B【解析】郭橐驼种树和其他人相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他人“虽曰爱之、忧之,其实害之、仇之”。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介绍人物姓名、形貌、技能,看似漫不经意写起,如同闲笔,其实生动传神,郭橐驼身带残疾而拥有绝技,形貌虽丑而见识过人,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B.本文通过对比手法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主要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
C.文章从“养树”谈到“养人”,借做官者“好烦其令”与不善种树者构成对比规讽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
D.本文属于人物传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正史写法相同,都是借普通人物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事理加以托讽,全文重在议论说教。
【课堂即学即练】
【答案】D【解析】与正史写法不同,本文是传记,兼具寓言性质,但并非议论说教,而重在托讽。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介绍人物姓名、形貌、技能,看似漫不经意写起,如同闲笔,其实生动传神,郭橐驼身带残疾而拥有绝技,形貌虽丑而见识过人,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B.本文通过对比手法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主要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
C.文章从“养树”谈到“养人”,借做官者“好烦其令”与不善种树者构成对比规讽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
D.本文属于人物传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正史写法相同,都是借普通人物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事理加以托讽,全文重在议论说教。
【课堂即学即练】
【答案】D【解析】与正史写法不同,本文是传记,兼具寓言性质,但并非议论说教,而重在托讽。
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3)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课堂即学即练】
【答案】(1)橐驼我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
(2)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摇晃树干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
(3)现在我是卑贱的亡国之俘,实在低贱鄙陋,承蒙得到超常提拔,而且优惠深厚,怎么敢犹豫徘徊,别有企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