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阿Q正传》课件(共4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阿Q正传》课件(共4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3 23:0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情境导入
某报刊上有这么一则外国笑话:
说一个人在路上丢了钱会怎么表现。美国人会兴师动众地报警,英国人会满不在乎继续赶路,德国人会在原地仔细寻找再寻找,日本人会马上回家面壁思过而耿耿于怀。
中国人呢?
他(她)会说:谁捡着钱只能买药去。
这正印证了电影《阿Q正传》末尾说的那句话——“阿Quei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文/鲁迅
知人论世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鲁迅的小说多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史上的不朽杰作。
1.作者作品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知人论世
1.作者作品
散文集
小说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
《狂人日记》《阿Q正传》
《故乡》《社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
《祝福》
知人论世
2.《阿Q正传》
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
这篇小说模拟古代史传,以“传”的形式构成全篇,“正传”之名也出自“小说家言”,本文“为小人物作传”,
“传主”是一个无名无姓的普通农民阿Q。
鲁迅在小说前言里解释,他应该叫阿Quei,但不知道他是不是中秋节出生,所以不能写桂花的桂;也不知道是否有哥哥叫阿富,所以也不能叫宝贵的贵,因此就用拼音的第一个字母Q来代替。
之所以用Q,因为Q像没有五官的圆圃的脸,但有一条辫子,代表了当年汉人的耻辱。一个空白的脸,托一根辨子,体现出麻木的国民性,像被杀头也没表情的“吃瓜群众”的脸。
知人论世
2.《阿Q正传》的问世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被收入《呐喊》中。
开始是发表在报纸的开心话专栏。 这个专栏用今天的说法就是搞笑专栏,而小说的前两章也的确比较搞笑。 但《阿Q正传》后面就不大搞笑了。孙伏园看后立刻明白了小说的分量,所以把小说转去了文艺版。今天回头看,这是报纸连载小说的特例。
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无名无姓、无家无业的贫苦雇农阿Q短暂的一生。
知人论世
3.写作背景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广大农民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之下。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另一方面用封建礼教、迷信和愚民政策对百姓进行镇压剥削。他们丧权辱国,却自称“天朝”,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对人民进行麻醉教育,造成了人民不觉醒的麻醉状态。
《阿Q正传》正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这样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知人论世
3.写作背景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阿Q正传》基本的写作背景。
阿Q这个想要革命的流浪雇农,却被假革命、反革命分子和假革命政权杀害了。他无辜,假革命者有罪,而无辜者死,有罪者生。《阿Q正传》中呈现的正是这样颠倒错乱的社会“喜剧”。
知人论世
4.内容简介
章数 章节名称 内容
第一章 序 作者用考证学的方法描绘出阿Q这个人物的轮廓。
第二章 优胜记略 本课节选
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 第四章 恋爱的悲剧 阿Q勾引赵太爷家的女佣吴妈,结果引起混乱;阿Q全部财产被扣压,又向赵太爷赔罪。
第五章 生计问题 未庄人不再雇阿Q 打短工,阿Q生活难以为继,决定离开未庄。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 半年之后,阿Q回到未庄,兜里有了好多钱,有很多衣服,村里人都对他刮目相看。后来阿Q说他给小偷打下手,又遭到人们的嘲笑。
第七章 革命 革命的谣言传到村子里,引起了村里的不安,阿Q觉得自己也成了革命党,做着抢到好多东西的美梦,但结果让他很失望。
第八章 不准革命 革命了,假洋鬼子当了革命党的大官;阿Q十分不满意,他也想请假洋鬼子他们让他加入革命党,却被撵了出去。赵太爷家遭抢劫,阿Q眼睁睁看着革命党进进出出地搬东西。
第九章 大团圆 赵家遭抢事件引起了未庄人的恐慌。事件发生四天之后,阿Q被抓起来送到城里的监狱,糊里糊涂地接受了审判,糊里糊涂地被处死。
《阿Q正传》整体感知
小说描写了辛亥革命前后时期,一个小型的农村社会未庄里发生的故事,鲁迅将阿Q、赵太爷、吴妈、假洋鬼子、小D、王胡等人本身具有的个性展现得非常精彩,对于当时的中国人畸形的思想与人性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剖析。
写阿Q的人死了,扮阿Q的人也死了,唯独阿Q本人,依旧活着!_哔哩哔哩_bilibili
【阿Q正传】写他的人死了,演他的人也死了,唯独他还活着,并且无处不在!_哔哩哔哩_bilibili
主要内容
电影解说
初读感悟
任务一/活动1
任务活动一 诵读课文,基础知识整合
1.给下列字词注音
舂米( ) 伶仃( ) 口讷( ) 犯忌( )
虫豸( ) 小觑( ) 敌忾( ) 鼾声( )
怃然( ) 托庇( ) 错愕( ) 根柢( )
癞疮疤 下箸
chōnɡ
línɡ dīnɡ


zhì

kài)
hān


è

(lài chuāng)
(zhù)
初读感悟
任务二/活动1
任务活动二 制作“阿Q个人档案”
姓名 年龄
籍贯 行状
身份 工作
家庭成员 住址
外貌特征 性格特征
爱好 口头禅
生平最得意的事 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
最受人欢迎的时候 死前最后一句话
阿Q
三十出头
不详
无行状(渺茫)
雇农
打短工

未庄土谷祠
癞疮疤、黄辫子、破夹袄
精神胜利法
打人、骂人、喝酒、押牌宝
妈妈的
欺负小尼姑
进过城并看过杀头
从城里带东西回来的日子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初读感悟
任务二/活动2
任务活动二 制作“阿Q个人档案”
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到,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
无名无姓,无家无根
没有家人,大龄未婚
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
地位低下
无依无靠
贫困
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
初读感悟
任务三/活动1
任务活动三 梳理概括选文情节
小说没有按照传记常用的时间顺序或事件的发生过程来写,而是选取了主人公生活的几个典型事件集结成篇,请大家认真阅读并概括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讲述了有关阿Q的哪些事情?
初读感悟
任务三/活动1
任务活动三 梳理概括选文情节
第二章《优胜记略》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图源:《阿Q正传丰子恺插图本》
①“先前阔”
②“真能做”
③“见识高”
④“癞疮疤”
⑤挨打的荣耀
⑥遭劫的安慰
①蒙赵太爷的打而受到“尊敬”
②因与王胡争胜而被打
③因小声咒骂假洋鬼子而挨打
④因调戏小尼姑而被骂
分析人物
任务二/活动1
任务活动二 探究阿Q的形象
探讨1:归纳阿Q性格的具体表现。
事件 原文语句 性格特点
“先前阔”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见识高 看不起未庄人: “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鄙薄城里人: “这是错的”“可笑”
“真能做” 老头颂扬说:“阿Q真能做!”然而阿Q很喜欢。
妄自尊大
狭隘保守
病态自尊
自欺欺人
分析人物
任务二/活动1
任务活动二 探究阿Q的形象
探讨1:归纳阿Q性格的具体表现。
事件 原文语句 性格特点
“癞疮疤” 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
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挨打的荣耀”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遭劫的安慰 自打嘴巴,转移痛苦。
敏感禁忌
内心脆弱
欺软怕硬
自欺欺人
懦弱卑怯
自轻自贱
自我麻醉
分析人物
任务二/活动1
任务活动二 探究阿Q的形象
探讨1:归纳阿Q性格的具体表现。
事件 原文语句 性格特点
蒙赵太爷打而受到“尊敬”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
因与王胡争胜而被打 只有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太新奇,令人看不上眼“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
因小声咒骂假洋鬼子而挨打 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
因调戏小尼姑而被骂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
可悲奴相
蛮横霸道
麻木愚昧
憎恶权贵
奴性十足
欺凌弱小
分析人物
任务二/活动1
任务活动二 探究阿Q的形象
探讨1:归纳阿Q性格的具体表现。
论阿Q的性格系统——学者林兴宅
质朴愚昧 狡黠圆滑
率直任性 正统卫道
自尊自大 自轻自贱
争强好胜 忍辱屈从
狭隘保守 盲目趋时
排斥异端 向往革命
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
蛮横霸道 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安于现状
双重人格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坟·灯下漫笔》
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华盖集·忽然想到》
阿 Q 是一个流浪的雇农,无财产,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生活。身处社会底层,受到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但他竟对自己的可悲处境没有意识。其性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所有未庄的居民,阿 Q 全不放在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太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但另一方面,阿 Q 又很能自轻自贱,被打败了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而求饶,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残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
②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阿 Q 很爱面子,处处都想胜人一筹。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甚至发展到与别人比丑的荒唐地步。但另一方面,阿 Q 却处处忍辱屈从。他受尽压迫凌辱,却默默忍受着。阿 Q 与王胡比赛捉虱子,比不过就骂王胡“这毛虫”,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去碰头,他马上又说“君子动口不动手”,最后被王胡连连碰头。
分析人物
任务二/活动1
任务活动二 探究阿Q的形象
阿 Q 是一个流浪的雇农,无财产,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生活。身处社会底层,受到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但他竟对自己的可悲处境没有意识。其性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所有未庄的居民,阿 Q 全不放在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太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但另一方面,阿 Q 又很能自轻自贱,被打败了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而求饶,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残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
阿 Q 是一个流浪的雇农,无财产,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生活。身处社会底层,受到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但他竟对自己的可悲处境没有意识。其性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所有未庄的居民,阿 Q 全不放在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太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但另一方面,阿 Q 又很能自轻自贱,被打败了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而求饶,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残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
②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阿 Q 很爱面子,处处都想胜人一筹。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甚至发展到与别人比丑的荒唐地步。但另一方面,阿 Q 却处处忍辱屈从。他受尽压迫凌辱,却默默忍受着。阿 Q 与王胡比赛捉虱子,比不过就骂王胡“这毛虫”,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去碰头,他马上又说“君子动口不动手”,最后被王胡连连碰头。
分析人物
任务二/活动1
任务活动二 探究阿Q的形象
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一方面,阿Q争强好胜的心理甚至发展到了与别人比丑的荒唐地步;另一方面,阿Q受尽压迫凌辱,却只是默默忍受,甚至主动地接受挨打。
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阿Q自以为见识高,其实却狭隘无知,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不容任何变革,只认祖宗章法,自觉维护封建思想和封建道德。但阿Q又盲目趋时,进过几回城就嘲笑乡下人没见过世面。
阿 Q 是一个流浪的雇农,无财产,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生活。身处社会底层,受到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但他竟对自己的可悲处境没有意识。其性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所有未庄的居民,阿 Q 全不放在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太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但另一方面,阿 Q 又很能自轻自贱,被打败了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而求饶,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残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
②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阿 Q 很爱面子,处处都想胜人一筹。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甚至发展到与别人比丑的荒唐地步。但另一方面,阿 Q 却处处忍辱屈从。他受尽压迫凌辱,却默默忍受着。阿 Q 与王胡比赛捉虱子,比不过就骂王胡“这毛虫”,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去碰头,他马上又说“君子动口不动手”,最后被王胡连连碰头。
分析人物
任务二/活动1
任务活动二 探究阿Q的形象
畏惧强暴而又欺压弱小。怕硬:承认自己是虫豸,说“君子动口不动手”,甚至耸了肩膀主动接受挨打。欺软:朝小尼姑吐唾沫,为自己对尼姑动手动脚的行为感到得意。
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阿Q对自己的弱点很敏感,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但一面对实际的屈辱,他又变得麻木健忘。
阿 Q 是一个流浪的雇农,无财产,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生活。身处社会底层,受到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但他竟对自己的可悲处境没有意识。其性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所有未庄的居民,阿 Q 全不放在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太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但另一方面,阿 Q 又很能自轻自贱,被打败了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而求饶,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残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
②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阿 Q 很爱面子,处处都想胜人一筹。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甚至发展到与别人比丑的荒唐地步。但另一方面,阿 Q 却处处忍辱屈从。他受尽压迫凌辱,却默默忍受着。阿 Q 与王胡比赛捉虱子,比不过就骂王胡“这毛虫”,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去碰头,他马上又说“君子动口不动手”,最后被王胡连连碰头。
分析人物
任务二/活动2
任务活动二 探究阿Q的形象
探讨2:为什么说阿Q 这个形象既令人同情又令人痛恨?
①令人同情的是阿Q悲剧的一生,他受屈辱,贫苦,忍饥挨饿,经常挨打。他在未庄人的眼里根本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阿Q一无所有,只能住在土谷祠中,靠给人打短工为生,娶妻生子对阿Q来说更是痴心妄想,他已丧失了人格尊严。
②阿Q又是可恨的,他沾染了许多陋习:赌博、喝酒、偷了东西还耍赖,甚至明里暗里地耍流氓,调戏小尼姑。他对来自统治阶级的迫害麻木不仁,自欺自慰,却用欺侮弱者的方式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
分析人物
任务一/活动1
任务活动一 探究“精神胜利法”
教材节选的是《阿Q正传》第二、三章,这两章精练地刻画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小说的第二章明确写道:“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有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请阅读文章,对下面的问题进行探究。
分析人物
任务一/活动1
任务活动一 探究“精神胜利法”
次数 事件 心理、动作、语言 具体胜利方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闲人嘲讽癞疮疤
争论“畜生”、“虫豸”被打
参与赌钱被打
和王胡较量被打
辱骂“假洋鬼子”被打
怒目而视,“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打虫豸,心满意足,天下第一
自己打自己嘴巴
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
“这毛虫!”“君子动口不动手!”
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轻松、早已有些高兴了。欺负小尼姑
自欺欺人
腹诽战术
自轻自贱
自我摧残
畏强凌弱
忘却屈辱
畏强凌弱
分析人物
任务一/活动1
任务活动一 探究“精神胜利法”
阿Q
口讷的

气力小的

打不过的
怒目而视
腹诽心谤
自轻自贱
自残自伤
阿Q站了
一刻钟
然而不到
十秒钟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
面对欺凌,阿Q一般会有三招应对:语言反驳、行动冲突、精神胜利。面对挑衅,阿Q会为了维护自尊而在语言上反驳,例如“你还不配”,“谁认便骂谁”等,这些都可以看出阿Q的反抗意识,当反抗受到欺压,就会产生行为冲突,也就是打架,打架的结果通常都是以瘦弱的阿Q失败告终,在现实中失败之后,阿Q采取的不是继续抗争,而是逃避现实,在精神上实现自欺欺人的“胜利”。
分析人物
任务一/活动2
任务活动一 探究“精神胜利法”
探讨2:许多人曾对“精神胜利法”下过定义或作过解释,请阅读下列观点,并对比思考:你更欣赏哪个观点?
A.精神胜利法,指自卑的人靠幻想来使自己暂时得到一点精神上的满足却无法真正改变现状的方法。
B.精神胜利法,是对真正的现实不敢正视,而用狂妄自大、自欺欺人的方法达到自我麻醉效果的方法。
C.精神胜利法,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敢正视现实,用自轻自贱、健忘、以丑为荣等种种方法来自欺自慰。
D.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嘲自解的方式,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分析人物
任务一/活动2
任务活动一 探究“精神胜利法”
1.表现形式:
①想象:将现实中的失败转化为想象中的胜利。
②转移:寻找更弱小的对象,发泄心中的愤怒。
③自虐:通过自我虐待获得心理平衡。
④造反:以极端的手段获得极端的权利
2.实质:
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嘲自解的方式,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手段,是一种奴性的典型表现。)
分析人物
任务一/活动2
任务活动一 探究“精神胜利法”
3.下定义:
精神胜利法,也叫阿Q主义(阿Q精神),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打击或失败而又无法改变现实局面的情况下,避开现实生活中的失败,换个角度,从精神上自欺自骗以求自我安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胜利或解脱的心理调节方法。
4.实质:
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现象,一种不思进取,逃避现实,随遇而安的处事方式。
分析人物
任务一/活动2
任务活动一 探究“精神胜利法”
4.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原因:
①封建社会落后的小农经济是阿 Q “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客观原因。落后、闭塞、狭隘、保守的传统生活方式很容易产生孤陋寡闻、小国寡民的思想,阿 Q 们会借助种种理由取得精神上的自慰,来解除眼前的痛苦。
②封建思想的毒害是“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内在原因。阿 Q 生在清朝末年,清政府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拼命向人民灌输封建思想,这种愚民政策,正是形成“精神胜利法”的内在因素。如阿 Q 头脑中充满了上尊下卑的等级观念,再如他打不赢王胡便搬出“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儒家教条以自卫。
③个人或者集体不敢正视自己的落后或者不幸的精神上的自欺欺人,这是“精神胜利法”形成的主观因素。
研读析旨
任务一/活动1
任务活动一 挖掘主题(创作意图)
我作此篇,实不以滑稽为目的。鲁迅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 ,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阿Q的“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记录。
“精神胜利法”作为弱势群体的一种精神特征,不仅揭示出了中国国民性的劣根性,而且也揭示出了人类普遍的共同特征。
阿Q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
——茅盾
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 ——茅盾
我们民族中的每一个分子,都把自身检验一下,看你还带有阿Q灵魂原子没有.....一定要勇于正视我们自身的缺点和毛病,一定要洗涤我们的灵魂。
——张天翼
阿Q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艺术特色
任务一/活动1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鲁迅的小说多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史上的不朽杰作。
《阿 Q 正传》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用喜剧的外套,包装一个悲剧性的故事。读《阿 Q 正传》时,人们往往被阿 Q 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 Q 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也对残暴的统治者切齿痛骂。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
《阿Q正传》是带有喜剧效果的,作者通过喜剧化的呈现,
表达了悲剧式的内涵和对国民性的慨叹。试从人物形象、
情节和语言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任务一/活动1
①人物形象的典型化。他的自欺欺人与妄自尊大,在当时未庄上层人物赵太爷、钱太爷身上也有体现:他们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老百姓又摆出主子的架子,凶狠盘剥。而且也广泛地存在于普通民众身上——戏弄、殴打阿Q的未庄闲人们,何尝不是欺弱怕强!阿Q 的其他性格特点,也是周围人性格的集中体现。
因此,阿Q 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是作者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手法,将众多人物的突出特点综合起来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艺术特色
任务一/活动1
②情节的戏剧化。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如揪辫子、“照例”被碰头、咬虱子、“耸了肩膀等候着”挨打等,都经过夸张、滑稽的艺术处理,以喜剧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一笑过后陷入沉思。
图源:《阿Q正传丰子恺插图本》
艺术特色
③语言的讽刺性。小说运用杂文式的笔法,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议论、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语或夸张(如“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 了”),或庄词谐用(“蒙赵太爷”“勋业”),或生造词语(如“九分得意”),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生动形象地展示国民劣根性的疮疤。
艺术特色
任务一/活动1
拓展延伸
任务一/活动1
观点一:同意。如果没有一点“阿Q精神”,那么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承受的压力就会很大。人的一生不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挫折。如果没有“阿Q精神”,人恐怕就会被郁闷的情绪击倒,心理压力会很大,会无法面对现实生活,无法面对亲朋好友。所以说,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是需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
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点“阿Q 精神”的,你认为呢?
拓展延伸
任务一/活动1
观点二:不同意。“阿Q精神”只会使人因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环境的奴隶。鲁迅正是基于对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层面,从而使其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意义与价值。
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点“阿Q 精神”的,你认为呢?
拓展延伸
任务一/活动1
观点三: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任何事情就像硬币一样都有两面性,生活中,要辩证对待。阿Q精神”并非坏事,它内含科学性;对于心理失控的人来说,它是一剂良药,使我们能放松自己的心情,从中获得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但阿Q精神不是时时都能用的,如果我们时时都用“阿Q精神,那么就会丧失进取意识,缺乏敏锐的发展观,我们的人生将会失去意义。
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点“阿Q 精神”的,你认为呢?
《阿Q正传》通过塑造阿Q形象,批判了国民性弱点,即批判“阿Q相”,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反映了农民的苦难和革命要求,提出了农民的革命和出路问题,对革命前途问题进行了探索,表现了鲁迅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文章小结
课后作业
学校将举办经典阅读推荐活动,如果你想向同学们推荐《阿Q正传》,请写一段推荐语,300字左右。